•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參與者的故事

第四節 稻草人的自信

找到自己的模式,不去跟別人比,但是我一樣可以完成。~ B

【開啟輔導之路】

音樂系出身的我,會走上輔導之路完全是因為當初的那隻校狗。

那年因為主任的請託,當了七年專任、六年導師、對輔導完全沒有概念的我 當上了輔導組長,同一時間,學校裡來了一隻流浪狗,本來就非常喜愛動物的我 就開始照顧牠,養到最後就變成校狗。那時候對於輔導業務完全不熟,也為此去 上了生命教育的研習,回來就自己做、帶著孩子們做,培訓高年級的學生做志工、

帶領中年級的學生募捐發票、設計生命教育課程,「我那時候真的是沒有什麼很大 的概念啦,就是自己覺得很開心啊,例如推義賣啊、做義賣品啊,當然說那些捐 發票,就是要花一些時間,但是你就會覺得說小孩子基本上他們也很開心。……

那你也有機會認識一些比較常來但是比較弱勢的孩子,變成說你有機會上課的時 候,你會知道那孩子平常是什麼樣子,上課看到他的處境,會有機會去協助他

(B1-043)。」

【自我學習,學無止境】

後續更接連著上了六學分班、九學分班、二十學分班,其中家庭教育中心志 工的培訓課程讓我最有感觸,那不像一般的研習結束了就沒了,還會有很多培訓、

團體、課程、活動等等,是會延續的、是「跟生活攪在一起」的,我在過程裡面「

發現自己的生命有一些課題,碰到了就好像他應該是沒有處理好,所以會有一些 東西就是自己要去慢慢去克服。就覺得可能慢慢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點覺察到,

好像應該要去處理一些事情,或是去學習 (B1-023) 」。裡面也有很多退休老師 自願來當志工,看著他們都主動積極地進修,努力投入在每一次課程活動中,雖 然年紀比我們長,他們用不甚專業但真誠無私的態度陪伴著每一個家長,也很照 顧我們裡面的年輕人,真的覺得就是我們的模範啊!

那時適逢各縣市剛開辦輔諮中心,中心主任剛好就是我學分班的同學,那時 候我對「借調」也沒有概念,就答應去了。在那裏就有比較多機會和心理師、社工

57

師,還有各校的輔導教師工作,覺得在那裏工作自己的輔導專業應該更足夠一點,

於是把各校課表拿出來研究了一潘,覺得北護的課程是我比較有興趣的,談比較 多生命、療癒、動物、園藝等等,所以就推甄上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進了研究所就有更多機會參與校內舉辦的工作坊、研習課程,「我覺得可以去 聽聽看除了教育或是我們宜蘭自己辦的研習以外的,人家是怎麼去上課,然後他 們不同體系、他們在講什麼,我覺得也是多了解而已,那你回來之後到底能不能 用,也是要看自己的條件(B1-073)」。像一些需要自掏腰包去上的家族治療、沙盤 治療、牌卡治療,有些能夠融進自己的個諮裡的課程我也都會去聽。

借調三年後以專輔的身分回到學校,那時候覺得比較困難的是校內沒有人能 夠一起討論,行政團隊沒有足夠的輔導知能,在討論或是做決定的時候就很難有 共識。當然也有自己帶團體,「跟兼輔帶了一年的經驗裡面好像也沒有什麼信心,

雖然是都可以完成,然後也帶了兩團,但就是沒辦法確定…,自己的信心不夠。

所以我覺得那時候就覺得很開心,老師願意來培訓DER這部分,應該對我們很有幫 助(B1-069)。」

【接納自己的狀態】

沒有自信本來就是我自己的一個狀態,即使今天做的很好,大家都說沒有什 麼問題,但我還是會覺得好像不夠好,因為我覺得那個東西好像還是沒有在我自 己的內在生根。進入DER之後,每次在團督裏面聽到大家分享的方法都覺得很驚豔,

可是回到自己的團體卻做不到又會很挫折,我就會想「那我可以做什麼」,如果用 我的方法,一樣可以達到目的,是不是就好了?每次帶著疑惑回到團督裡,自己 覺得做得很平常的東西,都會被麗斐老師肯定,剛開始真的是半信半疑,慢慢地 從大家的回饋、孩子的學習檢核、家長的回饋等等的,看到自己的方向好像真的 是對的,也在這個發展自己方法的過程當中,更看到自己的能力、更接納自己、

相信自己,對自己的不確定感就會再更降低一點。

「反正因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形式,說話的形式、觀察的、或者是說覺察能力 可能也都不一樣,不能去要求我能夠達到跟你們一樣的表現,但是我的方向是對 的,那就OK了。」(B1-141)

我後來發現這樣自己實驗也是好的,畢竟我們要學生用的方法,自己沒用過

58

的話怎麼知道怎麼教學生?我自己就有限制了,更何況是孩子;而且我們每個人、

我們遇到的每批學生狀況都不一樣,不可能一直用別人的方法。

「前提就是反正你不管怎麼做就是要解決那個問題,那如果你生不出自己的方 法,你一直用別人的方法,你就要配合別人的情境,可是如果我們的情境和老師 現在設定的情境是不一樣的,就是自己要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B1-128)

【從孩子身上看到導師改變的契機】

因為我過去也當過導師,我也知道導師面對孩子在學校的行為狀況會很煩,「

我常常覺得導師他們也不太知道(孩子的)細節是怎樣。因為每天跟打仗一樣,

上課你要顧進度,下課你要又顧全班的孩子、有很多狀況。所以我覺得很多老師 沒有辦法很清楚知道孩子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B2-001)」。但我覺得那其實是角 色位置和導師自己帶班風格的差異,面對態度較為冷淡、較難以溝通的導師,我 覺得「那就是關係的限制,那就是慢慢來,這八週工作看看(B1-147)」,孩子的 改變常常是我們能夠使導師和家長有所轉變的契機。

今年有個親師師組的導師,曾經在團體開始之前提醒我要注意這個孩子的家 長,他覺得家長常常在導師面前說一套,回家之後做另一套,可以想見導師跟家 長之間的信任關係不太好。孩子進入團體之後,因為他自己的動機很強、也很希 望受到大家的肯定,他也真的在團體裡有學習,也願意把這種榮譽感帶回班上,

導師就能夠看到他在班上的改變。所以導師也在聯絡簿裡用一些正向的言語鼓勵 孩子,家長當然也開心啊。我就發現家長的態度也有所鬆動、不會再去質疑導師,

偶爾如果遇到不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狀況,家長也會打來找我,那我就聽家長怎 麼說,討論看看現在可以怎麼做,回到團體的核心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 方法」,家長得到支持和新的策略的時候,就不會在情緒上就衝去找導師,導師 也就不會這麼困擾,對孩子的態度也就比較好。這就是我們真正讓孩子改變,其 他人就會看到我們的付出和努力啊。

【成為一個更有彈性的人】

學校以前沒有專輔、也沒有在做輔導,剛開始做專輔的時候會覺得學校沒有 辦法幫上忙,也沒有辦法給我支持,再加上我自己的實務經驗不足,也沒有能夠

59

一起討論、有輔導共識的人。現在因為麗斐老師的肯定,更確定自己的目標和做 法是沒有錯的,自己的心態調整了之後,就能夠在自己付出的時候也看到別人的 付出、跟別人一起合作。我現在也比較能夠接受「階段性的目標」,「當你達不到 十分的目標,你現在即使只有一分兩分,慢慢地他也會作到十分,所以那只是一 個過程,所以即使學校的輔導環境沒有到很OK,但是如果現在已經從一兩分走 到五分,那我覺得這樣子也是會,就是他是有他的模糊的階段,灰階的一個部分,

但是他還是一個好的發展(B1-171)。」

所以現在就覺得學校的輔導環境是越來越好的,當然沒有DER的情況下我們可 能靠自己的努力也會慢慢地變成這樣,但是因為麗斐老師的重視,透過校訪、感 謝狀之類的,好像其他人也開始能夠看見我們的努力。我後來也反省到,當我們 在抱怨導師對孩子沒有耐心,是不是也應該要調整自己對其他大人的彈性?當我 們希望導師可以達到我們的期待把對孩子的標準降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接 納導師們?接納他只要有進步就好了,「我覺得我是一個有彈性的人啊、我願意等 待阿,我覺得這樣子的方向走下去有一天就會越來越接近一個好的狀態(B1-171)。」

本來對自己沒什麼信心的B,在沒有家庭的束縛下,能夠有較多自我學習,自 我療癒的機會,這些學習內容和她的生活「攪在一起」,使她浸淫在「體驗—學習—

反思—行動」的循環裡。自認無法模仿他人而必須發展屬於自己的方法,這樣的 方式也備受肯定,「自主」的需求在DER團督的歷程中得以滿足、得以堅定。她也 能接納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優勢,慢慢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調整自己的心態 之後,更能欣賞別人的進步、降低對自己和別人的標準,成為一個更有自信、更 有彈性的人。

她是在肯定之下,找到自信、找到自主、找到智慧的稻草人。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