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兼用質性與量化的混合設計,運用線上社群發表的內容分析、個案 教師的訪談、觀察、以及文件等資料蒐集進行詮釋。Lincoln 與 Guba(1985)認 為質性研究的品質判斷,是依據其研究的信實度(trustworthiness)而定。評估 質性研究的指標,為可信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

(dependability)和驗證性(confirmability)。本研究在質性研究方面採用上述 四個指標,以作為增加本研究信實度之策略;在量化研究方面,則以評分者信 度(scorer reliability),以達到資料分析的一致性:

一、可信性

由於研究容易受到多元因子交互作用所形成複雜環境的影響,因此無法正

76

確瞭解與詮釋後續的資料分析。本研究透過以下策略,來提升研究的可信度:

1. 長期參與及持續觀察:本研究自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和資料的 蒐集起始,盡量延長研究時間。直到所蒐集的資料飽和才離開資料蒐集現 場,使能夠蒐羅到相關豐富而完整的資料。

2. 參與者的檢核:研究除詳實書寫記錄外,亦邀請受訪者參與訪談內容詮釋 之檢證,同時在研究結束後再進行參與者的再查核,以增加研究之可信 性。

3. 檢核訪談大綱的適切,事先擬定好訪談大綱,經由專家效度審定,藉由引 導式訪談再視受訪者調整訪談大綱順序,以確認蒐羅所想要的訪談內容之 標的。

二、遷移性

由於研究情境獨特性的影響,為求本研究的可遷移性,本研究採取:

1. 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持續於線上社群與實體社群中觀察成員的互動情形,

並從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多元蒐集的策略,力求資料的多元呈現與資料詮 釋的完整性。

2. 對情境作豐富的描述:對於研究的過程和步驗能清楚說明與掌握,同時對於 資料蒐集的方式和過程敘述清楚,並針對資料的整理、記錄、分析、格式、編 碼、分類等處理方式,皆明確交代清楚,以增加研究內容的可轉換性。

三、可靠性

由於研究工具的變動不定,容易產生研究結果的不穩定。因此為對研究過 程進行可靠性的稽核,本研究採取三角校正:

77

1. 方法三角校正:採用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以檢核研究發現的一致性。本 研究採用多種蒐集資料策略,包括線上社群的發言與互動、實體訪談、課 室觀察、課程計畫、學生學習成果等多元方式來進行資料的交叉比對。

2. 資料來源三角校正:在同一組資料蒐集方式中,藉由社群參與教師、學 生、研究者等不同的資料來源,來檢核其一致性。

3. 分析者三角校正:由多位分析者的不同角度,針對所蒐集的資料審視研究 發現。

四、驗證性

由於研究者的偏好,容易致使研究結果產生偏見。因此本研究以下方式來 降低研究者的主觀與偏見,以達成驗證性:

1. 三角校正:透過上述的三角校正策略,比較各種資料的差異,以作為交叉檢 核。

2. 詳實記錄研究歷程:研究者以反思札記詳細記錄本研究的整個歷程與想法,

隨時詳實記錄社群活動觀察所得。藉由對研究成果進行稽核,作為提醒自我的 依據,以提升本研究的驗證性。

五、評分者信度

為建立資料分析的信度,本研究採一致性係數(Miles & Huberman, 1994)

來計算資料分析的一致性,評分者間一致性係數=S/(S+D),編碼相同者 S

(same)記一 S,不同者記為 D(difference)。進行步驟如下:

(1) 下載線上社群資料,由四位評分者進行資料的編碼,另三位評分者為來 自不同學校具碩士學位之現職教師,另三位皆於學校擔任組長與社群領

78

導角色。

(2) 四位編碼者進行評分者信度訓練,先練習社會資本三大面向的編碼後,

再練習各面向中的不同分項編碼。

(3) 在研究者隨意抽出 15 則發文內容,進行第一次編碼訓練,三位評分者間 之一致性僅達.47、.26 與.47。

(4) 協同分析者討論彼此意見不一致處,形成編碼共識。

(5) 進行 8 次發文內容的編碼訓練,每次共 15 則,並逐次釐清,形成更精準 的編碼定義,至第 8 次編碼訓練,編碼一致性係數達.87、.80 與.73。

(6) 最後於三年運作所蒐集的貼文共計 497 則,隨意選取 1/4 份共 127 則發 文內容,交由另一位完成編碼者訓練的協同分析者,再次進行評分者間 一致性編碼,共進行 4 次 127 則編碼訓練,最後一次編碼的評分者間一 致性達 88%,顯示達高度編碼一致性。

由於本研究編碼系統較為龐大,且使用者於臉書社團發文時可能隱含多重 意義,因此在進行評分者信度訓練時,花費相當多時間針對彼此相異編碼進行 討論,逐漸達成編碼共識。例如:於步驟(2)一則「今天利用綜合活動讓學生 更加認識這貢德氏赤蛙這個角色,先是在大螢幕上播放貢德氏赤蛙影片,再把 這影片放在班上的『學習吧』網站裡,並請學生用第一人稱寫一篇科普作文。

每位學生都好認真!T6 老師,全班都在看著你製作的生態卡通影片,專心創作 著,你有沒有很感動?」三位編碼者即出現 RSC1、CSC2、CSC3 三種不同的編 碼,進行步驟(3)的評分者一致性討論,先以三大面向進行初步編碼,基於此 貼文主旨為分享課程實施中的教學過程,因此編入認知面向,而非關係面向;

且此貼文為一系列教學過程中的一堂課,先前該成員已有發表關於在班上實施 貢德氏赤蛙的教學活動,後續亦有發展貢德氏赤蛙桌遊的相關貼文,因此本則 貼文呈現老師於該堂課中教學歷程,而非討論課程規劃的思考脈絡,因而最終

79

編碼為 CSC3。

又例如於步驟(4),T1 老師在『動物的生活』單元,教導到動物的生活方 式、動物的覓食行為、動物的生殖...等科學概念時,發表了一則貼文:「我們 這組的主題是『流浪動物』,但令我驚訝的是孩子們對流浪動物這議題的陌生與 漠然,剛開始還有學生回答『受傷的流浪狗很可怕又很好笑』……所以引導他們 發想過往的經驗,孩子們的回答從一開始的漠然、覺得好玩,到後來表示他感 到很震驚,並且提出了許多例如用認養代替購買的具體建議。」四位評分者出 現 CSC2、CSC3、CSC4 三種不同的編碼。由於此則為 T1 老師知識分享的貼文,

此時三位評分者皆編碼為認知面向。經進一步討論,T1 老師於貼文中表達出對 學生學習困難的全新理解,並引導學生重新思考流浪動物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展現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理解的知識,因此最後編碼為 CSC4。三位評分者並以

「文字中有談論到學生學習成果與學習困難」作為後續 CSC4 編碼的指標。也由 於三位評分者於步驟(4)進行多次密集且詳細的討論,因此進入到步驟(5)

才達到高度的編碼一致性。

8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乃為透過社會資本理論、社會物理學理論、學科教學知識理論形成 OSC-PLC 模式,藉由 FB 社團線上討論的功能,以提升社群運作成效以及教師專 業成長。以下依序由 OSC-PLC 模式的發展與運作形式、OSC-PLC 模式引發科學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效、以及 OSC-PLC 模式促進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三方面,

呈現本研究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