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於三年的研究時程內,研究者一路走來有許多的收穫與成長。成立此一線 上社會資本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研究者個人的論文研究題目之外,同時亦是 研究者相當感興趣的主題:如何透過校內的教師社群,協助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此歷程中,當看到社群成員展現出高度的參與度、以及自陳其個人的專業成 長時,內心總是相當激動。因而在此小節中,特將研究者於歷程中的成長與學 習做一陳述。

於此 OSC-PLC 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參與觀察者角 色,除了是本研究的執行者,尚擔任社群領導者、課程研發者、與第一線的教 學者,因此相較於其他參與教師,研究者自身的成長與學習為更多面向;同 時,由於研究者曾本研究的前兩年,即於另外兩所學校連續進行過兩次的教師 社群初探性研究,並對於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相關文獻有所涉獵,因此對於課 程研發的認知及實作經驗,起始點與其他參與教師不同,故不能單以學科教學 知識的面向來探討,須以不同角色的學習來詮譯之。以下即針對領導者的學 習、教學者的學習、參與觀察者的學習,三個角色面向,來闡述研究者自身的 成長與學習。

一、領導者於社群運作危機中的個人反思與學習

由於本研究時程歷經三年,於過程中遭遇相當多挑戰甚至是無法克服的困 難,這些經歷與心路歷程的轉變,對於未來從事相關教師社群規劃的研究者,

仍具有借鏡且參考的價值。於此三年歷程中,領導者所遇的挑戰與反思學習,

包括:

180

(一)於籌組社群的挑戰與學習

在小學校園中,校內教師社群大多數為非科學教師社群,研究者先前在尋 找研究個案社群時遭遇相當大的困難。考量到前兩次的初探性研究中,研究個 案社群受到該校學校領導風格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共享願景與運作模式(蘇明 進、張文華,2020),本研究選擇以教師領導作為籌組社群的支持性條件。為了 讓社群快速籌組成立,故邀請研究者的兩位同學年老師以及兩位科任老師,一 同加入研發校本課程的行列,以爭取更多共同討論時間與課程共同實施時間。

由於社群成員皆清楚這是一個研究屬性的教師社群,所有資料會收錄成論 文研究資料,研究者於社群成立之初,確實曾擔心社群成員為了研究成果的顯 著性、而有過度發文的研究偏誤影響。然而長期觀察下來,發現成員們受到其 個人資訊使用習慣、以及網路隱私的擔憂,會侷限其個人知識分享的行為,因 此研究者反而需要透過即時的分析與策略介入,強化成員知識分享的意願。同 時在聚焦在課程任務的情境之中,成員們更加專注於各自班上負責的子課程實 施中,因此削弱了研究偏誤的影響,展現出校園裡一般運作的教師社群樣貌。

(二)於課程發想的挑戰與學習

每學年度之初的課程發想,是社群運作的一大挑戰。社群成員花去相當多 時間在討論以何種任務作為課程主軸,而這任務會決定該年度學校本位課程的 走向,因而顯得十分慎重且不易形成共識,需要成員間不斷的對話與討論。研 究者曾嘗試只運用實體聚會進行課程主軸討論,然而只能凝聚初步共識,對於 課程發想,教師多以舊課程知識為主,無法有效發想及集體腦力激盪;而單以 FB 社團作為線上課程的討論,大多為分享外部新資訊的網絡連繫為主,卻無法 做出課程決議。因此三年運作下來發現,需要實體與線上的輔助功能不斷的交 織:先於 FB 社團 po 出新資訊以擴充課程發想的廣度;再於實體聚會中進行討 論與決議該年度的課程走向,並進行協調分工與規範進度;再於 FB 社團進行後

181

續課程的線上參與討論,以意念流持續對課程進行精緻化的討論。

(三)於實體聚會的挑戰與學習

為了讓社群成員持續聚焦在課程研發、以及對新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因 此於每次實體聚會時間,都會針對該年度的課程主軸進行教師學習。領導者必 須仔細規劃每月一次且每學年度僅 6 次的實體聚會流程,以符合每位成員個別 專業成長需求,並讓單次實體聚會達到最佳效率,這對領導者是一大挑戰。歷 經三年研究時程下來,領導者逐漸摸索出每次實體聚會較有效率的流程,大致 分為:首先,進行新議題的探索與學習,例如由部份成員示範其所設計的教 具、桌遊、實境解謎關卡,並邀請其他成員試玩;其次,小組實作,進行分組 討論及腦力激盪,完成初步的教具或教案創作;最後是簡單的成果發表,針對 其他組別進行口語發表,透過彼此分享帶給其他教師更多的社會性學習。

(四)課程實施的挑戰與學習

將校園生態課程導入教室進行教學實施,是課程實施中社群老師們較為拿 手的部份,每班老師會因應其個人優勢而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實施課程;然而 老師個人的教學策略,受到其所持有的學生理解科學的知識與個人教學信念的 影響,因此領導者只能試圖以意念流引導社會性學習,提出建議試著調整成較 相似的科學教學導向。例如:在第一年的生態解說課程中,提醒老師們在指導 學生解說時,可運用『動物的生活』單元中的科學概念,從動物的構造、運 動、覓食、環境、繁殖等科學概念來進行解說,讓學生的解說更聚焦於這些科 學概念的呈現,因而帶動老師們對於課程實施的更進一步的理解。

(五)課程後反思的挑戰與學習

由於此一社群是成員自由報名參加的常態性教師社群,成員們來來去去,

182

同為學年老師的領導者,為維持社群結構的穩定性,無法對於成員進行過於強 勢的介入,而是必須採以較不驚擾成員的領導方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雖然第 一年多以規範為主,然而於第二年後,逐漸轉換成義務與期待的領導風格,也 就是從領導者個人先做起,再期望他人能一起配合。例如:老師們經常發表教 學策略相關的貼文,但對於課程實施後的評量以及教學反思等相關貼文都較為 缺乏。因此領導者以義務與期待,先發一則自我反思的貼文,再以期望語氣邀 請老師們一起參與發文。幾次介入策略實施下來發現,老師們會針對個人教學 進行反思,然而多發表於貼文的回應處,且大多是對教學歷程的檢討,內容顯 得較無法深入呈現個人信念的轉變。因此 FB 社團的功能仍有其侷限,或許於正 式的實體聚會時間,讓成員們聚焦在教學反思主題進行討論,會是更能驅動成 員們聚焦於個人教學反思的有效策略。

(六)社群永續經營的挑戰與學習

於長期運作中,社群成員能否持續維持高度的參與度,並且讓社群累積的 實務能夠經驗傳承,是社群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社群三年的運作中,本研究 曾遭逢重大危機,即於第三年運作時期,實際帶班教學的六年級導師們表示在 班級經營上有些狀況,深怕該班學生無法勝任此課程的主導,紛紛退出擔任實 際教學的任務角色,也因此整個社群頓時失去討論動力。所幸四年級的新手老 師們表示願意挑戰自我的能力,因而實際教學的任務轉移給四年級的新手老師 群。此社群與其他教師社群最大的差異,在於教師必須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教 學,但當失去教學目標時,社群內部的討論熱度,還有對整個社群向心力以及 凝聚力就會消失。因此為了社群能夠永續經營,仍需持續為教師創造課程實施 的機會以提昇教師的參與度,在實務的進行中持續協助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澄清本研究於理論及實務上的創新與價值

183

在三年的研究歷程後,歷經諸多的運作困難與修正,研究者藉由重新反 思,澄清本研究於理論及實務上所具有的創新與價值,以作為其他相關工作者 持續研究與借鏡之參考。這些理論及實務上的創新與價值,包括:

(一)線上教師社群的運作模式有助於校內社群共享願景的達成

研究者前後於三所學校進行教師社群的相關研究,發現這些學校社群僅依 賴實體聚會的運作,而無線上社群如 FB 社團的功能輔助。也因為實體聚會的次 數每學年僅有 6 次,聚會次數受到限制,因而校內實體社群的運作模式採教師 增能的研習為主,並無回歸教室後進行教學實施與個人反思,對於教師專業成 長的成效並無法涵括全面性。

本研究中的個案研究社群,是以課程研發為任務導向,且讓學生擔任課程 的設計者與解說員,因此學生變成課程的教學者,而老師們必須因應學生需求 而變成學習者。當角色互換之後,老師們為了協助學生能夠站上講台,感受到 極大的壓力,於此歷程中更加努力學習新知。而線上 FB 社團突破了實體聚會討 論次數有限的困境,提供延續實體社群討論的輔助功能,讓對話內容變得更為 深入且精緻化。本研究的創新與價值,則是透過這樣任務導向的共享願景,協 助教師重新燃起對教育的熱情。

(二)社會資本三大面向的分析有助於社群持續運作

(二)社會資本三大面向的分析有助於社群持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