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以及與過去相關文獻所做的比較與討論,以下本 節對現行校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規劃之建議

176

研究結果發現,PLC 的運作受到任務導向影響。任務擬定關係著成員們的 討論頻率以及參與度,過多任務會造成壓力,過少或過於鬆散的行程,會讓成 員對於社群的認同與信任不足。於本研究中,第二年社群運作時期共規劃 3 個 任務,可發現於前兩個任務時期,教師於線上的討論頻率及參與度,都較其他 學年度提升許多;然而至第三個任務,雖然試圖以參加教育創新 100 甄選的策 略,藉由激發老師們教學反思以期望協助教師的專業成長,成員們的參與度卻 無法有效提升,因此本研究建議社群若以課程研發的任務為運作導向,可於一 學年度設立 1 至 2 個任務。並可由班級內部的任務,逐漸擴大課程到全學年乃 至全校,讓老師及學生在熟悉度及信心漸增中,能夠更精緻化其個人專業學 習。

二、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施行歷程原則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社會資本三大面向於社群運作歷程中,彼此呈現相互作用。因 此進而從結構、關係、認知面向,提出施行歷程原則的相關建議:

(一)結構面向:調整成員所擔任的任務角色以創造社群總體發文能量 能量及參與互動圖有助於分析成間互動的模式,社會資本三大面向折線 圖,有助於分析成員間互動的類別。研究發現,成員的發文及參與度與其任務 角色有關。本建議若能藉由透過視覺化以分析目前社群運作的發展圖像,調整 個人的任務角色,並依照資訊能力以及教學資歷,以互補方式組成各個子課程 小組,在社會壓力下進行小組合作共同產出課程研發,有助於調整社群動能,

促進成員間集體學習與共享實務經驗的意願與行為。

177

(二)關係面向:建立具認同及信任感的社群氛圍

個人資訊使用習慣,以及對於個人隱私顧慮,影響成員於線上的發言意 願,因此必須建立具認同感及信任感的社群氛圍。實體聚會的參與,能夠提升 成員對於社群的認同感,而實作活動有助於成員間的信任感。因此本研究建議 於實體聚會營造溫馨有趣的氛圍,能協助成員對於社群更具認同感;同時於每 次實體聚會設計精采的實作活動,在與其他教師的協作中,培養出信任感的關 係面向社會資本。同時於線上社團中,領導者透過共享的規範、義務與期望,

營造共享領導的氛圍,有助於成員間的知識分享動機。

(三)認知面向:運用領頭羊教師的意念流提升其他成員的社會性學習 本研究結果發現,社群內部的發文能量與回應參與,多集中於領導者及資 訊能力較佳成員,由於校內教師社群,多為成員皆為自發性參與,領導者並無 過多強制力去執行相關規範,或強制要求成員進行知識分享。為提升教師知識 分享動機,領導者可邀請社群內幾位資深教師擔任知識分享的領頭羊角色,分 散能量於各領頭羊教師。各領頭羊教師多拋出主題與任務相關的貼文,並輔以 線上的探索與回應參與,可增進成員間的意念流與社會性學習,並於社會壓力 之下帶動成員於 FB 社團的線上討論風氣。同時於實體聚會中,需安排共同評量 與教學信念反思主題的聚會時間,改善因時間不足或時程過晚而無法聚焦於此 兩分項的 PCK,以進行更深入的認知面向相關討論與學習。

三、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的重點,旨在於以 OSC-PLC 模式,協助社群運作與教師專業成長。

限於人力與時間,並無法兼顧所有層面的探討。以下提出尚未深入探討的議 題,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178

(一)以學生為教學主導者的任務導向與以教師為教學主導者的比較研究 本研究中的社群共享願景,三年來皆以學生為教學主導者作為社群運作核 心,學生必須上台報告、解說、佈展、導覽、製作桌遊及教具,成為獨當一面 的教學者,當教師必須協助學生成為新議題的教學者,讓教師自己亦必須成為 一位學習者,也因為時時關注著學生表現,因而從學生的學習困難重新反思並 調整自我的教學。在學生成為教學者、而教師成為學習者的角色互換的歷程 中,教師得以不斷自我精進學習以協助學生達成目標。然而本研究三年運作中 並未有對照組的成效檢視,建議未來研究可朝向學生為教學主導者的任務導向 與以教師為教學主導者的比較研究,深入探討不同的社群共享願景對於社群運 作成效的影響。

(二)以反思教師科學教學信念為主軸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中可發現教師所持有的科學教學導向,具有統整教師 PCK 的重要 性,然而社群成員於 FB 社團內較少聚焦於該分項的知識分享與探討,實屬可 惜。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能聚焦於以反思教師科學教學信念為主軸的研究,透過 每次實體聚會的模式建立,以及於線上的策略運用,例如:於每次實體聚會結 束前分享個人學習收穫,或於線上以社會壓力分享對於學生科學學習的不同看 法,以建立科學教學導向專業成長的最佳社群運作模式。

(三)以不同教師專業知能焦點作為研究議題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關注於教師的 PCK 專業成長,是由於教師專業知能可以較寬廣涵括 同年資教師的異同類別。後續研究者可依照自身所關注的研究議題,依據不同 學理採用其他教師專業知能焦點,以作為認知面向的分項編碼架構。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