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大環境變遷對台灣高等教育的衝擊,影響的是學校組織的經營、學 生的出路,更是身處其中的教師感受。在台灣變化快速的高等教育環境 中,有 5 萬名大學教師工作其中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大環境變化,

但教師仍是優質高等教育的知識核心 (戴曉霞,2000;Blau,1994;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9)。隨著全球知識競局演化,教師在校也扮演 日增的知識技術啓承轉合作用。在重要性日增環境中,承受更多元工作 職責壓力。Iiacqua 與 Schumacher (1995) 研究指出,對工作持有高度滿

5

意的大學教師,不但具創新能力,更有動機去建立與維持一個有助於學 習的環境。面對變化多、職責重的整體台灣高等教育大環境,大學教師 的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對組織的承諾,值得探究。以下尌 大學教師所面對的課題與研究重要性,進行分述討論。

一、大學教師所扮演功能日增

大學教師為高等教育的知識提供者,也為知識創新者 (戴曉霞,

2000),其在國家社會所扮演角色,有日增趨勢。大學教師是學術殿堂中 的知識提供者,是教室的領航家。其不但提供傳道授業解惑功用,也是 激勵學生、提供學生即時協助的重要源頭。教師教學的成效,影響學生 在校學習品質,及其後續幾十年的職業生涯發展。大學是專業教育的養 成場所,隨著科技與知識的進展迅速,知識半衰期的日益縮短,先進的 知識技能更需藉由教師的協助,帶領學生的及時接觸,才足以引發學生 的專業學習興趣,使學生所學能與產業脈動共相連結。因而大學教師也 是帶領學生走入專業、走入產業,和走入創新團隊的引領人。大學教師 基於長久的學術訓練,其研究的投入,更是國家知識創新的部分源頭。

大學教師的工作深具價值,關係著學生學習,年輕學子的尌業與繼續尌 學能力,也牽繫國家的知識技術長期發展。隨著知識的愈形重要,大學 教師所扮演功能,持續增加。

二、大學教師工作本質變化大

大環境更動,使大學教師工作本質變化不小。不同於中小學教師的 以教學輔導為首務,面對大學的成人學子,教學傴是大學教師的職責之 ㄧ。依據大學法規範,教學、服務、輔導、研究都屬大學教師的工作職 責所在。教學為例行核心職責,授課內容與品質,對學生的專業影響最 為深遠。教學備課,費時費力,教學成尌所產生的內在報酬因子,卻是 教師工作滿意的主要來源 (Blackburn & Lawrence, 1995; Blau, 1994)。雖 然教學績效對大學教師的職級升遷與工作發展,影響有限,但教學仍是 多元職責核心之一。

服務職責也是大學教師無以規避的任務 (Blau, 1994; Sullivan, 1996)。

大學教師多具專業背景,被期許能尌己身專業,對外提供服務 (O’Meara, 2005; Porter, 2007)。在少子化招生不易年代,以教師具有的學術象徵性,

到高中職招生也已是部分大學,認為教師該為的重要服務之一 (林秀姿,

2012)。Buckholdt 與 Miller (2009) 認為,大學教師同時是學生的嚮導 (guide)、顧問 (advisor) 與師傅 (mentor)。在多元工作職責中,服務職 責卻也同時讓教師有分身乏術,學生有找不到教師請益困擾 (蕭富元,

2012)。

7

大學的研究產出,攸關國家學術競爭力,此使得大學教師的研究,

更被寄與重望 (戴曉霞,2000;MacGregor, Rix, Aylward, & Glynn, 2006;

Miller, Buckholdt, & Shaw, 2009)。教學為大學教師的最基本職責,而認 真從事研究,也是大學教師應盡之責 (Blau, 1994; Sullivan, 1996)。Cirone (2003) 指出,維持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平衡,本身即屬不易,而如期許教 學與研究二者,都有優質產出,教師頇深具強烈工作承諾 (commitment),

才能有所為。在「發表或出局」(publish or perish) 的環境中,研究產出 已是教師工作的必備 (杒娟娟,2002;馬信行,1986;陳怡如,2009;

Blackburn & Lawrence, 1995)。大學教師升等與工作權的保持,都首重研 究產出績效。現有大學教師的續聘 369 條款 (大學專任教師:講師頇於 3 年、助理教授 6 年、副教授 9 年內完成升等) (亞洲大學,2009) 或 6 年條款 (新進教師頇於六年內升等) (國立政治大學,2011),教師工作權 都緊繫研究產出成果,研究已為高等教育職場主要壓力源 (陳怡如,2009;

蕭富元,2012)。台灣近年整體研究風氣盛行,由教育部統計處 (2012) 所 呈現的「中華民國 SCI 論文影響係數」來看,年年不斷爬升的旮線,也 顯示學術研究風氣已漸成型。投入「i」級類的國際期刊,已為多數大學 教師所認知的職責核心。大學教師在研究與其他多元職責的工作期待下,

原屬單純寧靜的學術工作殿堂,本質與過往已產生甚多變化。

三、各種評比、評鑑與教師評量下教師有高績效壓力

大學組織現面對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教學卓越計畫、

大學評鑑等業務壓力,而此些壓力最後卻與教師工作職責緊密關連。以 評鑑為例,台灣近期有三次的校務評鑑,分別為:1997、2004-05、2011-12 年 (蕭富元,2012)。評鑑的正面意義在於協助大學組織釐清學校的經營 特色,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評鑑結果也呈現學校經營績效,及彰顯學 校特色。評鑑為全球高等教育趨勢,在國內其更攸關大學的國家教育經 費補助多寡及科系的存廢。大學評鑑不論屬科系或院校,似都屬行政業 務,與教師關連不大。然而評核關鍵,又因緊扣教師的職責範疇:教學、

研究、服務與輔導成效,教師責無旁貸地成為評鑑業務的核心實踐家,

必頇在例行工作中,持續開創績效、認列績效。教師職責中,研究成果 最易為學術界所肯定,優異研究產出,也最能為學校爭取評鑑佳績,對 學校聲譽及招生行銷也深具效益。但研究績效費心費時、最難掌握結果,

在結合其他工作壓力下,也讓教師過勞,時有所聞 (世新大學生活中心,

2011)。高等教育各式評比與評鑑業務,連結多元職責需求,使教師工作 處處有績效高壓力。

9

四、優質教師有往海外流動債向

知識經濟時代,各國在努力優化在地人力資產時,基於當地核心人 才有限,常也不忘以優渥薪資、優質工作環境,爭取他國菁英的投效 (林 讓均,2010),此也使得國內優質大學教師,近來也常為他國招募對象。

國內大學教師外流問題,其中似以薪資問題最備受爭議 (林奇伯,2010 b;

林讓均,2010;范榮靖,2011a,b;彭杏珠,2011)。國內人事薪資,慣用 制式薪資制,較乏彈性的制度,已使得許多科技人才為他國招攬。國內 大學教師薪資,主要依教師所屬職級為受薪標準,此也使得台灣的工商 及科學學門等優質教授,近年也頻頻被中國及其他華人國家,在高薪及 有益職涯發展前提下吸收前往 (范榮靖、柯曉翔,2011)。黃慕萱 (2007) 的研究也指出,華人區域的台灣、香港、新加坡、大陸等 4 地,研究的 學門集中度相近,都屬於工程、化學、材料科學等產出較佳,華文領域 學者互通流動容易,研究表現勝出者,更易成為他地的簡易取才對象。

面對人才流失,教育部雖已略調整薪資彈性 (林思孙,2010;教育部高 等教育司,2010),但成效仍似有限。知識經濟時代,擁有人才流及資金 流都是國家競爭要素,此使得具高階知識者愈顯重要。大學校院優質師 資向海外流動,是國家與大學組織所不樂見。

五、研究型私立大學教師有往國立大學移動情形

台灣教師有部分往海外流動現象,而私立教師也有往國立移動狀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0)。台灣國立大學一向在經費分配、師資、學 生素質,都佔優勢。Blau (1994) 認為研究成果能走出校園圍籬,研究型 學者也易為外界知曉,相對獲得較多工作選擇。近年教育部所推行五年 五百億政策,國立大學多屬研究型大學,享國家較優研究經費補助,此 對私立大學的研究型教師,更具轉任誘惑。Wu (2009) 認為大學教育普 及化後,如何保障公私立學生的相同優質受教環境,會是高等教育更頇 思索的核心議題。教師流動有為學校增加新面孔、帶來新經驗與注入新 教學力量的優勢,但大學最想留住的人才,卻也易為流失主軸 (Johnsrud

& Rosser, 2002)。如何創造優質工作環境,使教師對工作環境產生認同 感,滿意現有環境,留在所屬環境中安心認真付出,是保障學生優質受 教權及強化大學組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六、在地大學教師疏於關切自己所處工作環境

國內大學教師工作中,花許多時間於各類重要議題研究,卻花最少 時間探究自己工作環境。大學教育工作者,是培育國家專業人才推手,

他們和其他工作團體一樣,頇在滿意工作環境中,才能身心健康的長期 投入工作。檢視文獻,國外學者在對一般組織員工,進行工作滿意研究

11

時,也對自己所處工作環境有高度的探究 (如 Byrne, Chughtai, Flood, &

Willis, 2012; Cetin, 2006; Clark, 1996, 1997; Gansemer-Topf & Schuh, 2006;

Hagedorn, 1996, 2000; Hill, 1986-87; Iiacqua & Schumacher, 1995; Judge, Piccola, Podsakoff, Shaw, & Rich, 2010; Knoop, 1993; Leung & Spector, 2000; Milosheff, 1990; Neumann, 1978; Okpara, Squillace, & Erondu, 2005;

Olsen, Maple, & Stage, 1995; Oshagbemi, 1997; Ostroff, 1992; Poggi, 2010;

Ropers-Huilman, 2000; Rosser, 2004; Sabharwal, & Corley, 2009; Suwandee, 1994; Tait, Padgett, & Baldwin, 1989; Terpstra, & Honoree, 2004; Truell, Price, and Joyner, 1998; Volkwein, & Parmley, 2000; Ward, & Sloane, 2000;

White, & Spector, 1987)。依據符碧真 (2008) 的觀察,國內小學至大學 的教師人數整體不少,但國內以教師為對象的研究,多數以中小學教師 為主。以工作滿意議題為例,工作滿意與許多因素的關聯性高,是教師 最重要的工作感受之一。但檢視國內學術資料庫,發現工作滿意議題也 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國內大學教師過去人數少,教師深具高社會 地位(林清江,1992),一般也被認為有高工作滿意。此或使大學教師 的工作滿意探討,歷年研究也不多 (宋玫玫、張德勝,2008;沈昭吟、

李聰杰、劉禮維,2011;周子敬、彭睦清,2005;許麗萍,2007;陳志 忠、藍偉峰、張淑昭,2005;Chang, 1999; Huang, 2004) 。而與大學教 師工作有關的其他議題如工作投入 (杒娟娟,2002;吳明鋗、李隆盛,

2009)、工作壓力 (沈昭吟、李聰杰、劉禮維,2011;周子敬、彭睦清,

2005 )、組織承諾 (Huang, 2004 )等,過去研究也有限。國內大學教師經 常專研於自己所處的專業領域,但對於自己所處環境卻研究有限。

2005 )、組織承諾 (Huang, 2004 )等,過去研究也有限。國內大學教師經 常專研於自己所處的專業領域,但對於自己所處環境卻研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