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地區由歷史上來看,原本就是個移民的社會,存在著原住民、閩南、客家、
外省四大族群。自從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因為部份退伍老兵面臨擇偶困 境,少數在台灣的東南亞華僑於是仲介印尼、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的婦女,和台 灣老兵組成跨國婚姻家庭(劉秀燕,2003)。而台灣在 1980 年代中期開始,又因為資 本大量外移,1994 年政府宣佈南向政策,公開鼓勵人民到東南亞投資、引進外勞,
使大量本國勞工失業。在經濟上的弱勢、離鄉創業未成返鄉後所招致身份地位的汙 名、農村生活的清苦、中國傳統「上嫁婚配」的婚姻觀念、以及國內女性教育程度及 能力提升且不婚意識日漸高漲的交錯影響下,致使這些農村青年在台灣的婚姻市場上 難以覓得合適的對象。基於中國人普遍存有的傳宗接代的觀念,這些已屆適婚年齡的 青年,於是紛紛轉至距離以及生活習慣較與台灣接近的東南亞或是大陸地區尋找配 偶。經由婚姻仲介業者的穿針引線,大批女性婚姻移民湧入台灣。此外,身心障礙、
喪偶或婚姻不愉快等台灣男性亦會選擇新移民女性為結婚或再婚對象(黃綺君,
2006)。綜上所述,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背景普遍上來說,似乎是屬於較為弱勢的族群,
而這些外籍新娘,改變了台灣傳統的家庭結構,她們身負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成為 教養台灣未來主人翁的龐大族群,這群外國媽媽因背景特殊,再加上目前台灣社會民 眾普遍對外籍新娘存有較多的負面看法,更影響她們對這個社會的心理適應,因此,
其親職教養的能力如何令人關注。
研究者本身擔任國小教師十多年,教導過各種不同的孩子,近幾年來,由於外 籍配偶人數的遽增,在校園中新移民子女的比例日益增加,根據內政部 2008 年的統 計資料指出,國小學生數自 2004 年的 188 萬 3533 人,至 2010 年減為 151 萬 9456 人,減幅為 19.33%,惟外籍配偶子女數卻自 4 萬 907 人陡增為 14 萬 8610 人,比率
新生即有 1 人為外籍配偶子女(教育部,2011)。這種持續發展的情勢,使得新新移 民子女成為在目前少子化的台灣社會中,漸漸成為國民教育事業的重點服務對象。即 使在首善之區的臺北市,情況亦相同,新移民子女數亦從 2004 年的 3352 人,增至 2010 年的 9200 人,比例也由 1.77%升至 6.30%。在研究者所任教的臺北市文山區,
也已成為臺北市新移民學生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黃宇瑀等,2007);就實務面而言,
本研究者目前所擔任導師的班級中,就有三分之ㄧ的學生是屬於新移民子女。
表一 臺北市九十八及九十九學年度新移民小學人數統計
行政區 99 學年度 98 學年度
松山區 496 450
信義區 842 761
大安區 714 671
中山區 683 614
中正區 416 393
大同區 573 534
萬華區 998 933
文山區 1,081 1,008
南港區 494 458
內湖區 935 813
士林區 1,114 1,022
北投區 854 777
總計 9,200 8,434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1
1臺北市教育局統計室(2011),國民小學歷年新移民子女學生數,網址: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t.asp?xItem=1144091&ctNode=36961&mp=104001,檢索日期:2011/10/18
表二 臺北市國民小學歷年新移民子女學生與所有學生數比較 學年度 新移民學生 所有學生數 百分比 93 學年度 2004-05 3,352 189,148 1.77%
94 學年度 2005-06 4,025 183,171 2.20%
95 學年度 2006-07 4,808 178,498 2.69%
96 學年度 2007-08 5,880 172,474 3.41%
97 學年度 2008-09 7,198 163,133 4.41%
98 學年度 2009-10 8,434 154,548 5.46%
99 學年度 2010-11 9,200 145,930 6.30%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2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近年來在相關的研究議題上除了原本的四 大族群之外,新移民的教育課題已成為我們教育策略上很重要的一環。學校是個小型 的社會,學校教育也應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而有不同的教育策略,以符合目前多元文 化教育的需求,因此,新移民子女即為本研究探討的主題。茲將本研究之研究動機敘 述如下:
動機一、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由教育部統計資料可知,目前因 外籍配偶人數日增,越來越多新移民子女開始進入國民小學就讀,有關新移民子女教 育的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加,對新移民女性而言,如母國語言非主流社會所接受的強勢 語言,會使其不願以母語與子女互動,造成子女成長初期語言刺激不足(夏曉鵑,
2005),再加上迎娶新移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大多屬於較弱勢的族群,對子女學習環境極 為不利,因此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亟需關注的。
動機二、釐清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執行情形:目前相關教育當局,自 2003 年 起,即已察覺日前趨勢而開始因應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我國的教育當局對新移民 子女的教育政策是以「公平正義」與「關懷弱勢」二者為宗旨,先將新移民子女界定 為弱勢,而後依其政策計劃內容確定對象,再撥予經費,並期望透過經費的給予使其 提升能力獲改善處境(詹郁萱,2009)。臺北縣教育局就曾獲教育部的補助,於民國
九十二年度委請縣內小學設計「外籍配偶子女」課後輔導之教材,其假設為這些孩子 在學習上落後,需課後加強學習;這即是種對新移民子女的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3。然而這種沒有研究基礎而貿然實施的方案,往往因未能掌握問題實況以及問題癥 結,而有浪費公帑之虞外,更有可能將外籍配偶子女標籤化的危險,反而造成更多問 題(夏曉鵑,2005)。在臺北市,也針對新移民子女規劃了許多教育政策,例如教育 優先區計畫、學習課業輔導計畫等,這些方案大多也以學業加強為主,但在教學現場 上,並不是所有新移民子女都有課業加強的需求,並且各個計畫在執行時,常常會有 對象及教育方式重疊的情形,造成資源的浪費或讓人有未對症下藥之憾。因此,新移 民子女的教育困境目前仍然存在,教育當局的政策執行成效即成為本研究欲了解之課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