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管理與挫折容忍力之關 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希望能予家長、教師及相關教育工 作者作為參考,從而幫助學童從小培養自尊感與情緒管理能力,勇敢面對 人生挫折,開創未來美好的人生。本章為緒論,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 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 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來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廣告,一位名列台灣十大感動故事的傑出青 年,自小患有腦性麻痺,但靠著自己永不被生命逆境擊垮的毅力,考上大 學,甚至學會開車,以自身的經歷與心得:「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勉勵大家勇敢接受生命的考驗;最近也曾看過許多新聞報導,小六生不會 綁鞋帶,甚至大學生吃麵不會拌麵,還要同學代勞者(<寵壞孩子>,

2009),在課業或感情中稍遭困難就自卑退縮,甚至輕易就做出傷害自己 的事情。同樣是面對挫折,其一有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卻仍處之泰然;

另一則是生命當可承受之輕,卻是不堪一擊,同樣都是青少年,何以面對 挫折時的忍受能力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

進一步從一些統計數據觀之,即可明顯看出現階段青少年挫折容忍力 低落的程度。衛生署(2008)統計資料指出 2007 年自殺已占國人死因排行 的第九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15~24 歲青少年死亡原因,自殺更躍居於第 二位,占死亡百分比 14.3%,青少年自殺案件的通報數,和 8 年前的數字 相較,成長幅度高達 6 成 5 以上(<褪色青春>,2008),這樣的趨勢令人 憂心,也顯示青少年面對逆境時的容忍能力已到家長、教師與相關教育工 作者須用心關注的程度了。

再者,從相關研究報告也可看出學童挫折容忍力低落的端倪。王鍾和

(2001)指出現代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不足,缺乏自我支持的力量,在遇到 挫折時,往往自怨自艾,用情緒來回應壓力,卻不知以積極的行為扭轉危 機,使之化為成長的契機。是以越來越多人認為年輕一代的孩子是「草莓 族」,即外型亮眼,但抗壓力不足,禁不起磨練;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 2004 年《台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顯示,高達四成三的孩子遇到挫折容 易放棄(42.5%),甚至還有三成的孩子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30.6%)(兒 童福利聯盟,2004),顯見現在的兒童無法妥善處理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 感,反而易採取放棄與逃避等負面方式來因應挫折所帶來不適的心理感 受。

對於現代孩童而言,挫折容忍力已是其未來能否適應競爭社會的必要 條件之一,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具備挫折容忍力者可從打擊之中迅速復 原,從挫折之中學習經驗,進而成長與突破;而缺乏挫折容忍力的個體,

卻可能因為一次重大的打擊,從此自暴自棄、憤怒、絕望以致無法再站起 來。R.Brooks 和 S.Goldstein 認為「挫折容忍力」是一種個體自覺足以 克服人生各種挑戰的能力,它包含了:能有效處理緊張及壓力以適應日常 挑戰;從失望、困境、創傷中復原;能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能 解決問題;能與他人自在相處以及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等各種能力(引自馮 克芸、陳世欽譯,2003)。因此,具有高度挫折容忍力的兒童,不僅有能 力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挫折,從失敗當中求取經驗,更能自我衡量實 力,為自己定出合宜的目標,並且逐步尋求目標的實踐,準此而論,挫折 容忍力的培養對於兒童來說至為重要,尤其是針對即將邁入與國小學習生 態大不相同且又頗具學習壓力的國中環境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來說,其重要 性更是不可言喻,而從過去國內探究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的相關文獻中,

發現大部分以北部、東部及南部地區的學童為研究對象,較少涉及中部地 區學童,因此本研究以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探究其挫折容忍力 之表現情形,為本研究的動機之ㄧ。

然而挫折感的產生可能來自於個體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不協調,現今有

許多孩子可能從國小中、高年級時,就開始面臨體型、第二性徵等生理上 及學校生活、人際關係與兩性互動等心理上急劇變化的壓力,這些身心變 化無形中所產生的壓力會間接影響其對自我的認知及評價的情形(沈如 瑩,2003),因此,對處於國小高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童,由自我認知到自 我評價所衍生出的「自尊感」,更是在探究此時期學童的心理健康上所不 可或缺的重要議題。谷宗芸(2007)也認為由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的學童容 易對自己的外表、身材感到不滿意,甚至可能會因為同儕間的言語、行為 嬉鬧,而產生負向思考和負向的自我概念,形成其日常生活的挫折感。由 此可知,即將邁入青少年階段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挫折感的一部份可能 來自於身心發展過程中對自我的評價,因此自尊與挫折忍力的關係為何,

自尊感越高的學童其挫折容忍程度是否也越高,是在探究學童挫折容忍力 的過程中非常值得關注的焦點,而此亦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再者,近年來教育機關推動教育改革不遺餘力,試圖以開放多元的教 育改革思維提升學習競爭力,但過程中所推動的許多教育措施似乎未能減 輕學童課業上的壓力,反而更助長了家長與社會的主流價值對於高智能的 學習與高 IQ 的追求。願意花額外的時間、金錢去補習追求更多的知識、

家長汲汲營營想將小孩送進明星學校、學校以升學率為辦學特色來吸引學 生就讀等現象過去已有,至今仍屢見不鮮,但是高 IQ 是否等於未來的高 成就?在我們社會裡不乏有高 IQ、學業上表現優異的青年學生自我傷害甚 至犯罪的社會新聞;在許多人的人生經驗裡亦不乏有著當年班上最聰明的 人,後來並沒有什麼成就的感慨;而當年在班上成績平平或者吊車尾者,

後來卻能越挫越勇,人生經營得十分成功。為何有些高智商的人事業無 成,而智力平庸者反而表現非凡呢?對此,Goleman(1995)曾指出,人生 的成就最多只有 20%歸因於 IQ,80%則受其他因素所影響;黃惠惠(2002) 更明白提到對人生橫逆的容忍以及未來成就的高低,主要的影響關鍵在於 EQ,即情緒智商的高低;張振成(1998)也強調 EQ 高的人,較能以較積極 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因此對生活常感到滿意;而 EQ 低的人,情感容易

失控,常以比較消極的態度來看待事物,也常需花加倍的時間、精力與內 心交戰,因此削弱許多批判思考的能力。可見情緒智商深深影響著個人的 生活,低情緒智商者則常因生活或工作表現不如意而屢感挫折。而情緒智 商的高低則是透過情緒管理來加以展現,相關研究也進一步指出兒童情緒 管理能力越佳,與師長、同儕的互動越好,在學習上朝正向發展,展現出 良好的學校生活適應力;而情緒管理有問題者,人際關係亦有可能產生問 題,學習與適應狀況較不良好(黃鈺程,2005;薛靜如,2006),因此本研 究想進一步探究,學童的情緒管理能力與挫折容忍力的關係,是否情緒管 理能力越佳的兒童,其忍受挫折打擊的能力是否越強?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之三。

學童在面對挫折情境時會產生心理壓力,有些甚至產生沮喪、焦慮等 不適的反應,然而同樣的挫折情境,有些學童會產生焦慮與挫敗感,而有 些學童卻無這樣的心理反應,此等差異引發研究者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學 童挫折容忍力的動機。吳芷儀(2006)研究曾指出男生比女生更能以正向的 態度面對學業上的挫折,而女生在挫折之後所採取的行動較男生積極,但 是也有研究作出性別對於挫折容忍力的差異並不顯著的結果(田運虹,

2001;林宜貞,1994;陳柏齡,2000)。除了性別之外,相關研究也指出 不同出生序之學童在挫折容忍力的表現上也有所差異(谷宗芸,2007;張 淑宇,2006)。此外,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若不恰當,也有可能為孩子帶 來不利的影響,例如:谷宗芸(2007)指出在今日少子化的時代下,每個家 庭孩子都生得少,父母普遍對小孩疼愛有加,凡事皆加以打點,深怕其吃 苦,因而使得孩子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無形中也養成其不能延宕滿足,

忍受挫折的負面性格,由此彰顯出家庭子女數與父母教養態度對於孩子挫 折容忍力培養之相關問題;楊佳雯(2000)亦認為父母若常使用負向言語來 教導其子女,則子女培養出低自尊的機會將會較高;而相關研究也指出兒 童的情緒感受經驗與情緒管理能力會受到親子關係、父母管教方式及家庭 狀況之影響(張高賓,2002;劉佳彤,2004)。綜合以上,本研究將性別、

出生序、家庭子女數、父母教養態度與家庭狀況等因素列為背景變項,以 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總結來說,自尊意謂個體對於自我各方面的描述與評價且經由評價後 所產生的對自我的態度,擁有高自尊的學生對自我能力會產生較高的評 價,除了對於自己完成生活任務或工作深具信心外,也會看重自己,覺得 自己有價值;而擁有高情緒管理能力的學生,不僅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更能 體會他人的情緒,並且由於情緒的有效控制,遇到問題時亦較能以積極樂

總結來說,自尊意謂個體對於自我各方面的描述與評價且經由評價後 所產生的對自我的態度,擁有高自尊的學生對自我能力會產生較高的評 價,除了對於自己完成生活任務或工作深具信心外,也會看重自己,覺得 自己有價值;而擁有高情緒管理能力的學生,不僅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更能 體會他人的情緒,並且由於情緒的有效控制,遇到問題時亦較能以積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