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尊、情緒管理與挫折容忍力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自尊、情緒管理與挫折容忍力相關研究

本節在於探討自尊、情緒管理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藉由前三節 的概念定義與理論內涵為基礎,深入探討此三個變項間相關的研究結果,

以供未來研究方向的參考依據。

壹、自尊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從事自尊的相關研究有很多,且因樣本取樣與研究方法的不同 而有許多不同的研究結果,以下研究者蒐集有關國中小學童自尊及自尊發 展的相關研究文獻,在探討相關文獻及其研究成果後,歸納整理如下:

一、性別與自尊

就性別而言,由於社會對男女生的期許與規範不同,使得男女生在依 據外在規範進行自我評價的表現亦有所差異(Frey&Carlock,1984),因此 男女生在自尊上的表現歷來屢受研究者所重視。李娟慧(2000)針對青少年 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進行研究發現,男生的學業自尊與生理自尊較 女生為高,男生在自尊內涵中的能力感與控制感比女生高。沈如瑩(2003) 對國中、小學生自尊、自我概念、生活適應的研究中指出,國中、小女生 在整體上或是在學習服從循規及利他等方面的自尊發展均顯著高於男 生。但是也有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林瑞雪(2005)對屏東縣市國小學童進 行自尊與生氣情緒對說謊行為之實驗研究中指出不同性別的自尊表現並 無顯著差異;鄭秀足(2004)在其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 研究中發現,性別在各種自尊內涵上無顯著的差異,但在自尊生活層面 上,女生的家庭自尊與人際自尊高於男生,而男生的身體自尊則高於女生。

由上述可知,在整體自尊表現上,性別不同是否呈現不同自尊發展的 結果,許多研究有著不同的見解,但是大部分研究肯定的是性別不同在自

尊內涵分層面的表現上確實有所差異,通常男生對於外在體態的自尊會高 過於女生,而在學習利他及人際表現自尊上,女生會高過於男生。

二、父母教養態度與自尊

怎樣的父母就會教育出怎樣的孩子,父母本身的特質及教養方式對孩 子自尊行為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李郁文(2003)即指出高自尊的父 母能夠教養出高自尊的小孩。此外,父母平常與孩子對話所用的言語亦會 影響孩子的自尊,楊佳雯(2000)認為父母若常使用負向言語教導其子女,

則子女培養出低自尊的機會將會較高。郭蘊忻(2008)將子女知覺父母教養 方式區分為要求向度與反應向度,並認為父母要求多過於父母反應的話可 能對子女自尊發展有不利的影響,而高反應高要求的父母教養方式則有助 於讓子女對於生活壓力使用較多的積極因應、較少的消極因應。陳佳怜 (2007)研究也顯示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之國小學童在自尊、個體面對壓力時 自覺的因應資源上都有顯著差異存在,父母管教民主之國小學童其自尊比 父母管教嚴格之國小學童高;父母管教民主之國小學童其因應資源比父母 管教嚴格之國小學童多。除了父母本身特質與教養方式外,家庭功能不佳 往往也是造成兒童低自尊的原因,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繼親家庭的子女比 一般家庭的子女有較差的自尊行為表現,因此離婚對子女的自尊發展有負 面的影響(吳佳玲,1996;何俞,2002;Dalgas-Pelish,2006),此外兒 童時期若遭受情感虐待也會導致成人時的低自尊(Ricky,2006)。

由以上可知,父母親的教養方式與家庭功能是否健全、是否能讓兒童 感受到溫暖與接納確實都對兒童的自尊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 將父母親的教養態度列為背景變項之一以進一步探討不同父母親教養態 度與子女自尊高低之間的關係。

三、出生序、家庭子女數與自尊

就出生序而言,賀彩清(2006)以問卷調查來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自 尊現況,指出學童的自尊表現不因出生序之不同而出現顯著差異;對此,

李育純(2007)的研究也呈現相同的看法;但亦有研究顯示家中排行老大的

學童較排行中間或獨生子女展現出更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鐘仁惠,

2005;谷宗芸,2007)。而就家庭子女數而言,谷宗芸(2007)研究指出二 個子女的家庭,其學童自我概念表現較三個或四個以上子女之家庭學童為 佳;而鐘仁惠(2005)也指出不同家庭子女數之學童其在外貌層面的自我概 念有顯著差異,其中獨生子女高於家庭子女數四個以上的學童,顯見在自 我概念上家庭子女數越少者似乎擁有較佳的自我概念,唯在對自我能力與 自我概念特質進一步進行評價的自尊表現上是否亦呈現相同的情況,值得 進一步關注。

貳、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情緒管理的實徵研究頗多,為了呈現研究脈絡,以下將 分別從相關變項來看歷來的研究成果。

一、性別與情緒管理

在情緒覺察方面,陳永和(2003)對兒童情緒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相較 於女生而言,面對悲傷情緒時男生比較傾向於壓抑情緒,女生則比較能藉 由一些情緒的表達來調節她們的情緒,因此,女生較男生更能知覺到情緒 經驗。Tubman 與 Windle(1995)曾以 10-12 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 不同性別情緒管理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在沮喪的情緒上面,女生覺察 的比例比男生高,顯示女生對於沮喪情緒的感受較男生強烈。Fuchs 和 Thelen (1988) 研究則指出男生比較會抑制悲傷,而女生因為社會較能接 受其使用一些表現行為來調節她們的情緒,因此,女生比男生有著更多得 情緒體驗也更能知覺到情緒經驗。

而在情緒的主動認知與調適方面,蕭瑞玲(2002)研究發現,不同性 別對國小學童的「情緒調整」有顯著差異,女童優於男童。賴怡君(2002)

在探討國小兒童情緒智力之內涵中發現,女童在認識、表達自己的情緒 上,認識、回應他人的情緒,以及人際關係處理的能力上較男童佳;在管 理自己的情緒與自我激勵的能力上則無性別差異。李玟儀(2003)則指出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情緒調整上具顯著差異,且女童優於男童。

至於在情緒表達方面,Brody 與 Hall(1993)在兒童情緒經驗研究中 指出,性別與情緒感受經驗有直接的關係,女生的情緒經驗較男生的情緒 經驗強烈,而且女生較能從非語言的線索中覺察他人的情感,且在表達自 己的情緒時較男生更為強烈。何名娟(2004)研究也指出不同性別的國小高 年級學童在情緒智力整體層面達顯著差異,女生的情緒表達能力較男生為 佳。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來看,不同性別在情緒管理各層面上的表現確實有 所差異,在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上,似乎皆是女生優於男生;而在情緒自 我認知與調適上,有些研究認為並無性別上的顯著差異,但是也有研究作 出在回應他人情緒與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仍是女生優於男生。

二、父母教養態度與情緒管理

張高賓(2002)的研究發現,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感受經驗與親子關係 的相關是有顯著相關存在,亦即親子關係越佳,兒童的情緒感受經驗也會 是正向,但是現代社會中,離婚率越來越高,親子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離,

也因此導致於目前兒童的情緒感受經驗比較偏向於負面的經驗。劉佳彤

(2004)認為不同形式的父親管教方式在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管理各方 面皆無顯著差異;而不同形式的母親管教方式在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管 理各方面則皆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知,在家庭中,母親扮演著管教者的主 要角色,而其管教方式也影響著兒童的情緒管理方式。黃鈺程(2005)之 研究指出,雙親家庭的國小學生的整體情緒管理顯著高於來自單親家庭的 學生。由以上的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與互動情形深深影響 著孩童的情緒經驗與其情緒管理的學習,親子關係越佳,兒童的情緒感受 經驗就會越趨正向,而父母究採取何種教養態度也是影響親子關係的重要 因素,本研究亦將父母教養態度列為背景變項,以進ㄧ步探究其與兒童情 緒管理能力的關係。

三、出生序、家庭子女數、家庭狀況與情緒管理

蔡壹亘(2006)研究指出國小兒童之「情緒表達」與「情緒思考」會因 出生序與家庭子女數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Morand(1999)研究也發現家庭 中兄弟姊妹的數目與子女的非語言性情緒表達(如:面部表情)之間有正相 關;而黃伶如(2007)研究針對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進行探討而指 出不同出生序及父母婚姻狀況之國中學生在情緒管理上並無顯著差異,兩 者研究看法並不相同。在家庭狀況方面,張高賓(2002)曾針對國小學童的 家庭環境及其情緒穩定係數進行研究而指出,家庭狀況為與父母同住的學 童,其情緒穩定程度明顯高於與其他人同住的國小學童;但江瓊美(2007) 研究結果卻指出情緒智力在不同家庭結構(大家庭、折衷、核心、單親家 庭)上並無顯著差異,然家庭狀況是否為形成學童情緒管理差異的因素之 一,值得進一步關注。

參、挫折容忍力的相關研究

為了呈現研究脈絡,本研究將歷來挫折容忍力文獻的研究成果,分別 從相關變項加以歸納整理如下。

一、性別與挫折容忍力

不同性別的挫折容忍力是否有所差異,綜觀國內幾篇探究挫折容忍力 的論文可以作以下的探討:(一)將挫折容忍力分成學業挫折容忍力及人際 挫折容忍力兩層面探究者:此類研究大多顯示國中、小男生在整體學業挫

不同性別的挫折容忍力是否有所差異,綜觀國內幾篇探究挫折容忍力 的論文可以作以下的探討:(一)將挫折容忍力分成學業挫折容忍力及人際 挫折容忍力兩層面探究者:此類研究大多顯示國中、小男生在整體學業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