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詩文名著內容(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考試大綱,2017、2018;普 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語文卷,2017、2018)。根據學者王敏(2018)

閱讀量更是突破了8.7 億,創下同類型節目的歷史新高(關玲,2018)。2016 年,中國大陸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淮夢古風文化節通過兩場古風原創音樂會第一次將古風音樂的表演活動空間從 網路平臺轉移到現實舞臺, 引發流行音樂界乃至文化界對古風音樂的廣泛討論, 並將古風音樂的影響力迅速擴延至全國。2014 年,太古遺風·2014 古風十年音 樂會在北京、武漢、西安、寧波和成都五座城市巡演,形成空前盛況。2015 年7 月,在原創音樂網站 5sing 上,汐音社眾籌致敬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古風 專輯, 以近百萬的募集資金創下 5sing 的眾籌記錄。2016 年 1 月 29 日,一個名 為古風朗誦音樂會——覓得浮生半日閑的眾籌專案上線,用10 分鐘的時間 獲得了超過12 萬元的票房(王操、王睿琪,2018)。

這種從學校到社會、從考試到應用的全方面對古詩文重視,讓古詩文教學在 中國大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達到了自1919 年白話文運動以來的巔峰(李曉宏,

2005;徐訏,1933)。

而學習中華傳統古詩詞,對中學生有著不可估量的益處。首先,中華傳統古 詩詞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眾所周知,

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起源,兩者一脈相承。學生通過古詩詞,可以吸收古代語 言中的詞語、句式、典故,掌握古人遣詞造句的手法和表達感情的方式,進而提 高自己閱讀、寫作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尚曉菲,2013)。

其次,有利於學生良好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 歷史,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歷史經驗及教訓,這些都通過 古詩詞得到保存和流傳。學生學習古詩詞,可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經驗和教學,感 受前人流芳百世的勤勞、勇敢、忠誠、正直等各種優秀品質。這些對於人生觀世 界觀及價值觀養成中的青少年而言,非常重要。

最後,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華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而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證明和財富,是中華民族區別 於其他民族的根本,也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支柱,學好中華傳統古 詩詞,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學 生的民族自信心。

四大名著的相關章節(張慶,2016;李曉宏,2005)。

當然,除了應試要求外,古詩文教學對學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1)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瞭解過去的歷史經驗和教學,感受前人 流芳百世的勤勞、勇敢、忠誠、正直等各種優秀品質。

(2)傳承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創新。即要求學生提高 古詩文閱讀興趣和好感,主動承擔傳承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聶菲,2018;

張慶,2016;尚曉菲,2013)。

2、中國大陸當前中學古詩文教學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年教學實踐,在《淺談「以讀代講,古文新讀」的教學模式》中提出以讀代講 法,著重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和想像去自我構建古詩文中的場景和意象,從而 達到理解古詩文的效果。但由於現代社會自然環境和語義環境與古代相去甚遠,

想要僅僅靠著一遍遍地誦讀很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古詩文。

當然還有其他學者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總結為:串講法(又稱串 講疏通法)、評點法、分析法、熟讀背誦法等方法(萬恒德,1986)。但當前古 詩文教學模式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本研究在文獻探討章節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 討。

三、科技與多媒體輔助教學、

VR 輔助教學的簡介與優勢

記得在我小學(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有篇課文是在講白堊紀時期的地球霸 主恐龍。那個時候的大陸課堂普遍還很落後,並沒有智慧教室,甚至連投影儀都 沒有,課堂講課還停留在靠著課本中的插圖配合老師的解說去理解那些生澀的漢 字所描繪世界的階段。那堂課老師為了方便我們理解恐龍究竟是怎樣的生物,特 地去其他學校借了一臺老式投影機,把半透明的恐龍照片一張張投影給我們看。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數位輔助教學,當時的感覺除了覺得這種教學方式新奇有趣 外,更多的是對於這種新奇技術所帶來的體驗效果的震撼。而得益於老師的嘗試,

我至今仍能回憶起那篇課文的內容,以及其中關於各種恐龍的講解。

1-1:老式投影機及其運作時效果

隨著經濟發展,大陸的智慧課堂也逐漸跟上時代潮流,慢慢地,課堂中出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了投影機,電視,電腦,以及後來出現了pad 等各種智慧型輔助教學工具(圖 1-2 至圖1-5)。上課時,除了老師的講解,我們還可以依靠圖片、音樂、影片等各種 媒介去理解各學科的知識,不論是學習效率還是學習熱情,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1-2:引入投影機輔助教學的教室

1-3:引入大屏電視機輔助教學的教室

1-4:引入平板電腦輔助教學的教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引入虛擬實境輔助教學的教室

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用科技和多媒體為學生構建特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 在這些情境下與知識做交互,對話,是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更有效率、

更快樂地去掌握知識。

Mayer Richard(2002)在《Multimedia Learning》一書提出了多媒體學習理 論,多媒體學習理論側重於確定多媒體在學習中的有效使用的原則,重點是使用 視覺和聽覺管道進行資訊處理。多媒體學習理論指出教師能夠通過激發學習者的 視覺和聽覺管道,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進步。而這個理論與Laird、Holton 和 学者Naquin(2003)提出的感官學習理論(Sensory theory)恰好相輔相成。Laird、

Holton 和学者 Naquin 認為,學習是在刺激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 種感官時發生的。如果您願意嘗試不同的東西,您可以使您的會話真正有趣和 令人難忘。在可能的情況下,將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並使用基於學科和學習 者感興趣領域的實踐活動。如果您能夠使您的會話變得有趣和有趣,與所有感 官相關,它將幫助您的學習者更好地記住這些主題。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5G 技術、多媒體技術和電腦圖形學的 突飛猛進,讓基於這些技術的虛擬實境行業發展蔚為大觀。而每一次新興技術的 成熟和穩定,都會給其他傳統行業的變革和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學者高嵩

(2017)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虛擬實境和教育行業的融合,便是現下的一大熱門 趨勢。

虛擬實境具有產生沉浸感(Immersive)、想像(Imaginative)和實現交互性 (Interactive)三大特徵(Burdea & Philippe, 2003)。沉浸感是指使使用者置身於虛

2018;Burdea & Philippe, 2003)。

William Winn 認為,電腦輔助教學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其中第四階段主 張透過建構主義的概念,讓學生自行建構知識。這代表著學習者可以依據個人經 驗來詮釋對外的事物,以此得到的結論便是學習的結果(Winn , 1993 轉引自梁 朝雲、張弘毅,1998)。根據建構主義在學習理論中對知識的定義,知識是人透 過過去的經驗建構起理解事物的意義(Jonassen, 1991)。這意味著,教學主題不 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

學者Ausburn 和 Ausburn(2004)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虛擬實境技術可以 提供一種模擬或複製環境,給用戶身臨其境的感覺,讓用戶可以親自與環境互動。

2004 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開發了 Virtual Reality in Chemistry Engineering Laboratory(虛擬化學工作實驗室)對虛擬實境技術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進行探 索研究(Bell & Fogler, 2004)。

2011 年,嘉穎科技開發出一套一體式虛擬實境焦旭系統 ZSpace,配有獨立 的電腦及顯示和操作系統,沒聲通過該系統能夠操作虛擬物體,加深學習體驗。

在美國,已有上完的學生正使用ZSpace 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mathematics)實驗室課件進行學習(Hand,2011)。

還有orange 實驗數學虛擬實驗系統,該虛擬實驗系統是由柏林大學與 1996 年研製完成的,它由一組支持數學實驗的創建、執行和發佈的底層服務構成。

以及諾丁漢大學的VIRATT(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 Research Team)專案,

該專案主要是對桌面式虛擬實境系統的輸入設備進行探索研究(李昊倫,2018)。

2013 年,學者陳勇全、廖冠智將虛擬實境引進臺灣國小自然科課程中,以 Unity3D 實作虛擬實境之認識昆蟲教材,結合挑戰任務、背景故事及知識問答方 式,輔助學童認識昆蟲構造和生長過程,引發學童探索樂趣與學習動機。

中國大陸也已經有企業和學校在該領域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和開發。例如幻鯨 VR 開發的 K12 未來課堂系列,打造沉浸式體驗 VR 教學。該套課堂教學基於人 教版教學大綱,同樣運用教育學家Kolb 提出的「建構主義」為教學理論基礎,

課程包含了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項學科,將抽象理論知識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學實驗在VR 裏進行互動模擬,打造具有互動性、仿真性與探究式教學常態的 教學模式,並通過VR 教師端、學生端端口的雙向互動,建立學習資料庫,對學 生教學實踐行為作出分析、回饋和個性化培訓方案;以較低成本、可重複教學性 和規避危險性,使學生在VR 裏不斷培養空間想像力,構建知識體系,解構知識 難點,還原認知過程,在VR 裏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的同時降低對優秀師資的依 賴,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教育品質,實現教育公平(圖1-6,圖 1-7)。

1-6:幻鯨 VR 開發的 K12 未來課堂系列之地理學習課堂

1-6:幻鯨 VR 開發的 K12 未來課堂系列之地理學習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