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反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因此我不贊成,有人主張小孩還不明白人情世故時,不可與大人同席參加成人禮 拜的意見。」203他還說:「莊嚴的事物不是叫人去理解的,最重要的是叫人去體 驗的。小孩看見大人敬虔的態度,被虔敬的祈禱打動心靈,這事對於小孩具有很 大的意義。」204在「仁美」,家長非常信任園長以及其他老師的教學,普遍認為 把幼兒放到「仁美」的環境中,幼兒會變得更加乖巧懂事,在「仁美」的薰修教 育下,幼兒的心智受到潛移默化。

筆者訪談家族以外受聘任的「仁美」教師,她們提及「仁美」的幼兒跟其他 幼兒園的幼兒相較,「仁美」的幼兒「好帶」多了!上課時,他們相對容易專心、遇 事易於溝通接受;個性顯的較為熱情,性情較為穩定。依據筆者的觀察,園長的 家族成員,每位教師都同園長一樣,講課時的音量並不大,在旁邊若不仔細聆 聽,也許就不易聽清楚上課的內容。「仁美」幼兒在上課時,注意力非常集中,教 師講課的音量,不需提高分貝,恰恰好是幼兒可聽見的範圍。顯示幼兒懂得「尊 重」台上的講者,如同園長告訴筆者教育幼兒懂得「尊重」非常重要。園長提到

「仁美」未來要推廣的理念和方向:「我們希望跟孩子一起,我們能夠為這個地 球盡一些力量。孩子能夠有責任心、感恩父母,未來到了社會的時候,不希望他 們一定要……多麼的出人頭地,至少,第一個,他們要心存善念,他們會知道孝 順父母,然後做一些有益社會、有利人群的事。」這是「仁美」的理想,不僅教 導幼兒從自身做起,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亦要推己及人至整個人群與社會。

「仁美」的教學與經營,「素食」、「護生」的部分可供其他幼兒園學習與仿 效。從「仁美」的經驗可以證明,「素食」幼兒園的存在並不會被埋沒在以「葷 食」為主的社會中,它有其特殊性(現今是如此)和必要性。許多茹素的家庭,因 為素食幼兒園稀少,使得家長在尋找素食幼兒園時遇到極大的困境,彰顯素食幼 兒園存在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仁美」的「生命教育」在護生素食的實踐與推 動上著墨甚深,幼兒在素食後,幼兒的生命產生一些微細或者顯著的成長,教師 與家長普遍認為,幼兒具備了「同理心」與「柔軟心」,理解各種型態的生命同 等重要;以護生素食之方式讓幼兒真正實踐「尊重生命」,不至使得「愛護動 物」、「環境保護」淪為口號。「仁美」護生意涵的生命教育,可作為推動幼兒素 食的範例,「坦開心胸,更深入了解,我們同情心的範圍將自然擴大,同時會開 始容納更多『其他生命』──不只是我們的族群、宗派、國家或種族,而是所有 人類;不只是人類,還有其他的哺乳類、禽類、魚類、森林和整個活潑、悸動的 萬物所交織成的美麗錦繡大千世界。所有生命,四海一家。」205

第二節 研究反思

本文嘗試以一所素食幼兒園的生命教育,找出「素食」與「生命教育」的關

203 高橋功編;邱信典譯,頁 23。

204 同上註。

205 威爾・塔托(Will Tuttle)著,蘇小歡、龍敏君譯,頁 3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聯,素食作為幼兒生命教育的一環,如何啟發幼兒對於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並瞭 解素食在幼兒的生命歷程產生哪些影響。園長曾提及,「仁美」畢業的幼兒進入 小學階段,時常受到國小級任導師的讚賞。而筆者並無針對已畢業的「仁美」幼 兒進行調查,亦未訪談級任導師及幼兒家長。「仁美」的教育模式是否對於幼兒 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產生影響;以及,學齡前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時期的教育模式 有異時,幼兒時期的培育是否發揮較大的影響,皆是未來可以深究之處。文中亦 提到,家長願意把幼兒送來「仁美」,常是因為認同「仁美」的教學特色。可以 看出,幼兒變得乖巧懂事,已經形成幼兒園的口碑。某些家庭,則是因為家中茹 素而讓幼兒就讀「仁美」。然而,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家長,把幼兒送進「仁 美」,雖然「素食」並非家長選擇幼兒園的第一要素,但仍有一定的影響。原因 在於,家長認為「素食」有益幼兒的身心發展。

筆者決定以「仁美」為研究標的之後,發現在研究上具有某些程度上的限 制。筆者無法進入幼兒園內作長期觀察,只能以「第三者」的身分進行外部觀察,如 觀看其專屬網站提供的活動資料或相關影音。對於幼兒的學習情況以及互動,筆 者雖盡力參與「仁美」的相關活動,但仍無法完全如願取得第一現場的觀察。因 此,本研究恐怕不能全面呈現「仁美」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幼兒立即的反應或回 饋。有鑑於此,針對家長與教師的深入訪談,可以彌補上述不足,是本研究的重 要材料。透過訪談,筆者也對「仁美」的教學模式以及教育理念有更深入的認識。此 外,由於「仁美」歷史悠久,筆者於木柵地區遇見的素食者,知道「仁美」幼兒 園的家庭不少,因此,與素食家庭閒談中,多少都能夠提供筆者與幼兒園相關的 資訊。本研究的田野場域,不僅限於「仁美」,從幼兒園內延展至幼兒園外,「素 食店」、「慈濟」等皆是田野場域,尚能填補本研究不足之處。

目前學界,以幼兒園為研究對象的論題非常多,生命教育為主要議題的討論 更是多數。然而,以素食的幼兒園為標的並探究幼兒生命教育呈現的研究尚無。本 論文以素食護生為研究起點,導入生命教育的議題,切入角度別於以往。護生意 涵的生命教育之觀察,提供幼兒生命教育研究一個新的觀點,希冀此研究能有拋 磚引玉之效果。本研究僅針對「仁美幼兒園」進行調查,並未同時比較其他的「素 食幼兒園」。其他素食幼兒園如何經營?在教育內容是否也強調「護生」?或者,他 們的生命教育有何特色?皆是未來可以與「仁美」比較且著墨之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書目

一、英文文獻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No.196, (1977), pp.129-36.

二、專書部分

Lilian G. Katz 著,廖鳳瑞譯,《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臺北 市:信誼基金,2002)。

Phyllis M. Click 著,吳百祿譯,《幼托機構經營與管理》(臺北市:華騰文 化,2007,二版一刷)。

Rae Pica 著,許月貴、鄭欣欣、黃瀞瑩譯,《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心理,2000)。

安娜・拉佩(Anna Lappé)著,陳正芬譯,《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臺 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原著;錢永祥、孟祥森翻譯,《動物解放》(臺北市:關 懷生命協會,2006)。

雷恩・貝瑞(Rynn Berry)著,鍾沛君譯,《與神共餐──帶著你的心靈和碗盤 與眾神共進和平的晚餐》(臺北市:柿子文化,2004)。

威爾・塔托(Will Tuttle)著;蘇小歡、龍敏君譯,《和平飲食》。(臺北市:原水 文化: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12)。

珍古德(Jane Gooodall)等著;陳正芬譯,《用心飲食》(臺北市:大塊文化,2007)。

王靜慧、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團隊合著,《愛上美味養生素》(臺北市:原水 文化: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06)。

古倫神父(Anselm Grün)、釋昭慧作;吳信如譯,《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 佛教的生命對話》。

林俊龍,《素食健康・地球與心靈》(臺北市: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 會,2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何福田策畫主編,《生命教育論叢》(臺北市:心理,2001)。

高橋功編;邱信典譯,《史懷哲言論集》(臺北:史懷哲之友,86)。

吳庶深,《生命真精采!──有效運用圖畫書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新北市:三之 三文化,2007)。

林秀蓁等合著,《幼托機構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臺中市:華格那企業,2013)。

林少雯,《豐子愷《護生畫集》體、相、用之探討》(臺北市:文史哲,2011)。

印順,《佛法概論》(新竹縣:正聞,民 100 年 11 月,新修定版)。

邱淑宜,《善的循環—靜思書軒的人與事》(臺北市:天下遠見,2012)。

陳宗韓等著,《應用倫理學:倫理學議題》(新北市:高立,2012)。

陳淑琦等著,《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市:華騰文化,2012)。

野萍,《新素食主義:城市貴族的營養哲學》(臺北縣:有名堂文化館,2008)。

張碧如、孟祥仁,《生命教育》(臺北市:洪葉,2012)。

楊惠南,《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臺北市:商 周,2005)。

張榮攀,《慈濟語彙》(臺北市: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2)。

鈕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2012)。

鈕則誠,《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傅可思( Michael Allen Fox )著,王瑞香譯,《深層素食主義》(臺北市:關懷 生命協會,2003)。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東大,1990)。

黃建勳等,《關鍵飲食》(臺北市:博雅書屋,2010)。

黃建勳等著,《2012 飲食密碼》(臺北市:書泉,2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慈濟大愛幼兒園,《愛的教育系列──手之語》(臺北市:靜思人文志業,2014)。

慈濟大學祕書室,《良師之道》(臺北市:靜思人文,2013)。

盧蕙馨,《人情化大愛──多面向的慈濟共同體》(臺北市:南天,2011)。

謝臥龍等,《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2004)。

蔡培村、武文瑛,《生命教育:探索與修鍊》(高雄市:麗文文化,2008)。

證嚴法師,《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08),真 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圖解〉。

證嚴法師,《佛遺教經》(臺北市:慈濟文化,2011,初版十七刷)。

釋證嚴,《孝為人本──世界和平的守護力量》(臺北市:靜思人文,2012)。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市:法界,2003)。

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臺北市:法界,2008)。

釋慧開,〈宗教教育之定位與取向芻議—從宗教的哲理與精神內涵談起〉,《宗教 論 述 專 輯 第 四 輯 ─ ─ 宗 教 教 育 及 宗 教 資 源 分 配 運 用 》( 臺 北 市 : 內 政 部,2002)。

三、期刊論文

陳立言,〈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第 31 卷第 9 期(2004 年 9 月)。

張純子,〈生命教育實踐關懷倫理學:一位幼兒教師的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 究期刊》,第 4 期(2010 年)。

李麗娟等,〈一段 “蝶蝶不休” 的生命教育故事:幼兒園生命教育之實踐歷 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第 4 期(2010 年),頁 92。

李麗娟等,〈一段 “蝶蝶不休” 的生命教育故事:幼兒園生命教育之實踐歷 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第 4 期(2010 年),頁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