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品質

質性研究的品質是建立在資料蒐集的嚴謹性和豐富度,以及研究報告 的可讀性和清晰度。本研究將參照潘淑滿(2003)提出的質性研究的品質指標 應包含可信性、遷移性、可靠性及可確認性等四項,以下依序說明。

壹、可信性(credibility)

可信性提醒研究者要注意「研究資料的真實性」。為了瞭解團體家屋的 機構環境與照顧服務員工作現況,在研究開始前,研究者就曾在團體家屋實 習 2 個月的時間,並完成「團體家屋照顧服務員之工作歷程」的研究專題,

從而增進對團體家屋的認識。在研究開始前,研究者就先寄送訪談大綱至機 構,讓研究參與者可以事先針對研究題目做準備,而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 採取多元的管道獲取研究資料,包含與研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研究場域的 觀察以及研究者訪談過程中的觀察筆記等蒐集方式,實施資料的三角交叉 法檢測,確保研究資料的真實性。研究者在研究開始前或結束後,與研究參 與者或是獨自在團體家屋內參觀,一方面了解團體家屋內的設施擺設與空 間規劃,另一方面與訪談資料的內容做確認,或是將在意的項目融入訪談項 目中。在訪談開始前,研究者再詢問研究參與者的意願後,使用錄音的方式 保存訪談資料,再加以筆記記錄重點。最後在逐字稿完成後,研究者在徵詢 研究參與者的同意後,請他們檢查逐字稿的文本是否謄寫正確。

此外,留任的議題可能會使個人談到與機構間較為敏感的問題,或是想 離開的念頭等,因此為了讓研究參與者於訪談時能較無顧忌,研究者請機構 或研究參與者以機構中較無人出入或不會被第三者打擾的房間作為訪談地 點。在訪談開始前以口頭與書面告知研究參與者資料的使用方式與資料呈 現的匿名與保密性,包含訪談資料僅作為研究之用,並會於研究結束後銷毀

,以及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資料不會在研究論文中出現,而研究參與者會以代

號 A、B、C、D、E 的形式來稱呼,不會出現本名,以此降低研究參與者的 焦慮,提高資料的真實性。

貳、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遷移性提醒研究者注意「研究發現是否可遷移至其他場域」,以本研究 之目的而論,即是遷移至其他的團體家屋之中,因此研究者所邀請之團體家 屋並不局限於特定地區,而是以全台的團體家屋作為邀請對象。在研究開始 前,研究者以電話的方式詢問全台 7 間團體家屋主管的研究參與意願,其 中獲得 3 間團體家屋的同意。在研究參與者的選取上選用跨機構的立意取 樣方式,以研究目的所擬定之標準來篩選出符合本研究需求的研究參與者。

研究者接洽同意參與研究的團體家屋,並請機構協助詢問符合條件之研究 參與者的意願,結果共有 5 位照顧服務員同意參與本研究。在研究發現的 撰寫過程中,真實的呈現錄音檔中研究參與者的「語言」,並描寫出話語中 的情緒。

參、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提醒研究者在資料蒐集與分析過程時「資料的穩定性」。研究者 在研究設計中陳述研究的設計方法,並在研究過程中紀錄下研究步驟的變 動與研究方法調整的理由,以提供完整的研究流程來檢視研究的適當性。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篩選條件是透過過去研究的發現結果來制定,以 確保研究參與者能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研究開始前,研究者就以電話 邀約的方式與全台的團體家屋接觸,同時進行研究目的的第一次說明,接著 在確認參與本研究之機構名單後,研究者在請機構主管尋找研究參與者時 進行了第二次的研究目的說明,最後在與研究參與者訪談前,研究者第三次 說明研究目的,透過這三次的說明來確保蒐集到的資料具有可靠性。

在編碼時,研究者在對逐字稿做第一次編碼與分析後,並沒有馬上進行 第二次資料的再分析,而是採取過一段時間後重新把第一次編碼的資料再 做第二次編碼,並比較兩次編碼的資料的一致性。

肆、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遷移性提醒研究者注意「資料的客觀性」,因此本研究在團體家屋的選 擇上以全台灣的團體家屋作為研究邀請對象,以確保每一間團體家屋參與 研究的機會是相同的。同時對研究參與者的條件做把關,確定其符合本研究 之篩選標準。

而研究者於研究開始前以自我反思的方式,了解自己在此一議題中自 身的立場與看法,並在資料蒐集與分析時避免個人主觀想法的過度介入,經 由與指導教授的討論,讓研究者不斷思考與整理研究資料的意涵,時時提醒 自己研究結果要依據研究發現而非研究者個人的猜測。在研究期間,研究者 也不斷去反思是否自己的偏見與期待有涉入到研究的分析中,並透過與指 導老師的討論來檢視此論文之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