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意識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8)的資料顯示,台灣在 2018 年 9 月老年人口占 總人口的比例已達 14.3%,代表著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 的速度要比 2009 年高上 37.6%,台灣要面對的是更加嚴峻的老年照顧議題

,以及潛藏在照顧議題背後的困境-「照顧人力不足」。在長期照顧十年計 劃 2.0 核定本(衛生福利部,2016a)中明確提到 2010 年台灣老年人的長期照 顧需要率為 12.7%,2017 年的老人長期照顧需求人數約為 55 萬 7 千餘人。

在如此龐大的照顧需求人數之下,台灣的照顧服務人力卻沒有隨之增加,

2016 年止取得照顧服務員結業證明書者約 11 萬餘人,而實際從事照顧服務 員相關工作者卻僅為 2 萬餘人(衛生福利部,2016b),從數據流露出台灣照 顧人力上的不足以及供給與需求上的懸殊差距。

從表 1 勞動部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雖然照顧服務員就業率有緩慢 提升的趨勢,但從結訓人數上來說,卻留露出不穩定的狀態。針對照顧人力 不足的困境,政府也陸續修訂了人力培訓與留任措施,包含:修正照顧服務 員訓練計畫、建構專業督導體系、放寬照顧服務員業務內容及改善薪資與勞 動權益等,但似乎仍有改善的空間(吳玉琴,2013)。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 理事長-賴添福在長期照護需求的簡報中就指出,台灣照顧服務員的需求量 從 2010 年到 2014 年增加了 42.8%,不僅在 2016 年未達到足夠的人力(尚需 充實 12,211 人),在 2017 年的需求人數還需要再擴增至 30,425 人(賴添福,

2017)。

根據戴玉慈、吳淑瓊(2002)對長期照護服務員的角色與培訓留任策略研 究報告中指出,照護服務員一年平均流動率為 20.7%,而不同機構的流動率 落差很大(0%-100%),顯示了組織的特性與服務提供方式會直接影響照顧服 務員的工作流動率。

故可見長期照顧體系中存在著「照顧服務人員的流動率不穩定」之根本 問題,而不同機構間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流動率也有明顯的區別。

表 1 勞動力發展署辦理照顧服務員結訓人數及訓後就業率

年份 結訓人數 結訓 3 個月

後就業率(%)

合計 男 女

2011 年 5,729 1,071 4,658 63.6 2012 年 6,334 1,239 5,095 64.1 2013 年 6,210 1,244 4,966 64.8 2014 年 5,675 1,153 4,522 68.5 2015 年 5,837 1,242 4,595 67.2 2016 年 5,669 1,300 4,369 70.3 2017 年 7146 1640 5506

總計 42,600 8,889 33,711 資料來源:勞動部(2018 年 3 月 20 日)

目前在照顧服務員的留任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影響照顧服務員留職 的因素有很多,且因素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一、個人因 素;二、組織因素;三、工作滿意度這三部分,且各因素之間會交互影響形 成複雜的關係。除了工作面之外,吳玉琴(2013)在照顧服務人力的培育與留 任研究中,從大環境的面向去分析,看到台灣長期照顧服務員普遍面臨低薪

、低形象(常被當做是佣人)的困境,但就如陳曼華、李世代、張宏哲及謝碧 晴(2006)提到的,雖然照顧服務員普遍對於薪水的滿意度很低,但薪資並不 代表一切,該如何發揮照顧服務員的功能及支持其留任才是必須面對的問 題。

回顧目前照顧服務員的相關文獻,可以看到照顧服務員在居家式、社區 式及機構式照顧機構中的不同面向,目前已有許多量化的研究在探討照顧 服務員們的留任與離職的因素,然而在其中並沒有發現關於團體家屋照顧 服務員的相關議題。可能是因為團體家屋屬於較新型態的照顧機構,因此國 內對於團體家屋的研究還不多,研究的對象也主要是以失智症者與團體家

屋為主體,而尚未有探討照顧服務員的研究。整理目前關於團體家屋的文獻 後,依照研究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一、失智症者接受團體家屋照顧後的成效與改變(林哲瑩、鄭晏甄,2016;

莊秀美,2005;郭成森,2013;簡月娥,2010)。

二、比較國外團體家屋與台灣團體家屋的異同(吳孟珊,2012;呂以榮,2008

;陳欣如,2008)。

三、分析人們選擇入住團體家屋的原因(林佳靜、黃榆舒,2015;黃榆舒,

2014)。

四、介紹日本團體家屋的照顧方式與空間規劃理念(陳政雄,2009)。

五、 以社會支持觀點來檢視團體家屋所帶來的優缺點(施麗紅,2012)。

相較於上述之研究內容,本研究關注的焦點反而是團體家屋中「提供照 顧服務的這群人」也就是照顧服務員。團體家屋照顧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內 容及面對的狀況必然會與其他長照機構有所不同,他們所面對的失智長者 皆屬於中重度,除了身體照顧之外,他們的精神症狀更是需要費心的部分,

如漫無目的的遊走、幻想、認知困難及情緒功能障礙等,總稱為「失智症的 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這些精神症狀正是壓垮家屬照顧功能的最後一 根稻草。在李懷芬(2003)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主要照顧者因為需要 24 小時照 顧失智症者而影響了身體、情緒及社交生活等層面,再加上照顧時感受到個 案逐漸退化所引起的無奈感而陷入身心崩潰的現象,讓家人不得不考慮將 個案送往機構中照顧。

台灣在地的團體家屋發展中,從 2007 年團體家屋試辦計畫開始,於 2017 年止共成立了 7 間團屋,其數量並不普及。而國內關於團體家屋的研究中,

大部分討論的比較屬於介紹團體家屋的照顧理念、設置規定、探討團體家屋 的照顧模式對於入住的失智長者的幫助以及比較台灣與國外團體家屋間的 差異等。

而研究者則想從「照顧人力」這個面向來討論團體家屋。政策要能夠推 行,除了在規劃階段力求完善、有充足的人力提供服務之外,更為最重要的

是「人力要留得住」。目前台灣的長照人員人數正面臨很大的缺口,查閱照 顧服務員的相關新聞後能發現,大部分都在討論離職率高及如何解決照服 人力缺口的問題,從葉瑜娟(2015)的報導「拿到執照也不願做的工作!錢少 事多不受尊重,照顧服務員還缺 3 萬人」,從 2015 年一直到 2017 年,上 述的問題仍然存在。鄧桂芬(2017)的報導「長照 2.0 推動至今,目前最缺的 還是人」;洪榮志、張潼、池雅蓉、蔡依珍、盧金足、柯宗緯(2017)的報導

「長照人力荒,六都缺 5000 照顧服務員」;林惠琴(2017)的報導「長照法 上路一個月…人力缺口擴大,開缺 2 個月無人來」等。從上述新聞可以知道 雖然長照 2.0 已經開始推動,但照顧服務員人數並沒有因為需求量增加而出 現,導致空有服務項目而無服務人力的現況。增加就職率或許是目前最重要 的議題,但若考量照顧服務的穩定發展,「留得住人」才是長期照顧的長久 之計,就如洪福彬、吳錦碧、陳君達(2009)提到的,員工的離職不只是少了 一名員工而已,背後隱含著人事成本的負擔、技術傳承的中斷以及反映了員 工對公司的向心力等。

而在日本團體家屋的經驗中,讓我意外的是,團體家屋對照顧服務員的 影響除了可以獲得工作價值與自我成長之外,也有助於離職率的降低(莊秀 美,2008),這引發了研究者對於團體家屋的好奇。

小結

從照顧服務員人力數據資料以及長照服務人力新聞報導中可以發現,

目前台灣照顧服務員的人數嚴重不足且留任率不穩定的現況。高齡社會的 來臨,失智症者的增加,照顧服務員將有更多機會面對失智症照顧,但失智 症並不容易照顧,其症狀以及併發的精神行為會使照顧者累積許多照顧壓 力。在日本團體家屋被譽為失智症照顧王牌,團體家屋的照顧模式不僅滿足 失智長者的需求,也讓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滿意度提升而降低離職率。至今為 止已有許多的文獻針對不同領域及不同照顧機構的照顧服務員留任離職問 題作探討,在其中研究者發現幾乎沒有關於團體家屋照顧服務員的相關研

究。團體家屋因為它的服務對象、服務宗旨與照顧方式的不同,對照顧服務 員的影響也與其他機構會有所不同,這引發了研究者想要探討團體家屋照 顧服務員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