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壹、研究嚴謹度

研究的嚴謹度來自於研究測量的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信度為測 量工具之一致性與可重複性(consistency of measurement),效度為測量工具可真 實反映研究者所探討概念之真實意義;然而,質性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並非哪一 種研究假定為真,而是哪些研究假定最適合(fit)研究問題。探究 Guba(1990)發展 出量化與質性研究比較基礎,包含(潘淑滿,2003;齊力等人,2005):

一、可信度(credibility)

代表量化研究所稱內在效度,為研究者收集資料之真實程度。本研究預計 透過下列方法以提升資料的真實程度。

(一) 建立親和關係(rapport)

因深度訪談之目的是希望從受訪對象中獲得資料,而這有賴於雙方有親和 關係後,才可能有進一步的深談。與另一個人建立關係基本上是了解這個人看 世界的方式,以即對等地溝通你的理解(Minichiello,1996;引自潘淑滿,

2003),亦即與他人和諧地站在同一層次才能引導它人願意談話。故於研究過程 中,研究者會不停檢視自己是否得以正確詮釋及捕捉受訪對象所述,而非呈現 出研究者自己想聽到、看到或感覺到的。

(二) 避免指導性訊息

於訪談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給予指導性的方向,以避免受訪者受影響而產 生偏頗,傾向於給予研究者想要的資訊。故研究者須謹記自己的角色為忠實的 記錄受訪者所提供之訊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三) 發問(probing)

於訪談過程中,使用發問之技巧是用來澄清以及得到更多細節的方法,特 別是想了解受訪者對於原始問題(original problem)賦予意義的時候。此技巧可以 用不同策略之表現方式,且有許多是用情境。例如認為受訪者的訊息不完整,

或是對接下來的話有所遲疑時,得以用沉默、目光接觸等肢體語言示意受訪對 象進一步陳述,亦或是利用口語詢問「然後呢?」、「後來呢」;若認為研究者想 得知更深入或清楚的答案,例如:「小是多小?」,亦或是詢問感受,例如:「對於 這件事你是怎麼想的?」;而另一種而是針對受訪對象的論點提出相反的論點讓 受訪對象進一步補充或是澄清他前一個論點,以檢視自己是否正確解讀受訪對 象之訊息。

雖然深度訪談之目的是要取得受訪對象之觀點,但是發問(probing)的次 數、語氣、態度皆可能讓受訪對象有不適之感受;故研究者須謹記若對於受訪 對象有進一步想要釐清或是得到更多細節之方法,須注意雙方談話的舒服度及 自己如何陳述問題的狀態。然而Minichiello(1996)(引自潘淑滿,2003)也提醒研 究者須能夠有足夠的敏銳度辨識受訪對象得以對同一社會現象擁有兩種邏輯矛 盾的觀點,若將這些矛盾捨棄了,則可能就無法得到更真實的資訊。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代表量化研究所稱外在效度,為研究者針對受訪對象之感受與經驗得以有 效轉換為文字敘述。研究者會將針對所訪問到的事實作深厚的描寫(thick description),讓讀者在閱讀時不僅是理解受訪者所陳述的事件或經驗本身,而 是帶出受訪者於陳述此事件或經驗此事件時對其之意義為何(潘淑滿,2003;簡 春安等人,2016),且為了達到研究的可轉換性,會將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且以 逐字稿的方式呈現,以求精確呈現完整的訪談內容;而在後續資料分析時,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與指導教授討論該如何將文字「拆解」再還原出更有意義的樣貌,使研究者 的詮釋可更貼近真實。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為量化研究中的信度,為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是否得以收集可靠資 料。於本章「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中的「壹、研究工具」中提及本研究 之研究工具有二,其一為研究者本身,其二為訪談大綱。研究者雖然有相關之 經歷人於該研究主題有一定的認識,而透過文獻的爬梳,更讓研究者對於此研 究主題有更全面性的認識。而基於文獻堆疊與個人經驗的累積,並設計出訪談 大綱。但研究者仍需於訪談過程中,不斷檢視自己的觀點、方法之侷限性與主 觀性。

貳、研究倫理

一、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

所謂「告知後同意」為受訪對象已經充分被告知參與研究的意義及相關訊 息,並完全了解,且自願參與研究時,須簽署一份書面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 form),內容包含研究內容與目的、可能發生的風險與收穫、資料處理過程的保 密措施、中途退出研究之同意權。此倫理所重視的是,受訪對象是否在得知足 夠知訊息與自身權利時,可作出適當的選擇(陳若平等人譯,2007;潘淑滿,

2003)。

二、不傷害受訪對象

研究對象可能在研究的過程中受到心理的傷害,故研究者對於受訪對象中 的回應須謹慎小心,並加以防範,以避免讓受訪對象有不尊重或貶低之感受

(陳若平等人譯,2007)。研究者需於訪談前先熟悉訪談技巧以增進對於訪談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境的敏感度,爾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在訪談過程中該如何將風險與傷害降到最 低,增進臨場處理危機之能力。

三、隱私與保密(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由於質性研究經常是進入受訪者的生活世界,深入了解其想法與價值觀,

故隱私與保密則為重要的倫理議題。所謂「隱私」是指個人可以控制他人獲得 有關個人什麼資訊的權利。而保密則是指研究者如何處理所蒐集之資訊以控制 其他人得以取得訊息之權利。研究者將告知受訪對象如何處理其姓名或可辨識 身分訊息的處理方式,任何有關人名、地名或其他可辨識的訊息都應該被刪除 (陳若平等人譯,2007;潘淑滿,2003;畢恆達,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