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對象之來源

本研究採用兩種方式找尋研究對象:(1)透過視障圖書館與視障機構介紹,

(2)透過人際關係滾雪球。視障圖書館與視障機構包括:國立臺灣圖書館(原國 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

臺灣盲人重建院、臺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清大盲友會等處。

前置研究時即透過國立臺灣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淡江大 學盲生資源中心、臺灣盲人重建院等地直接或間接接觸受訪者。研究者進入 視障圖書館與視障機構後,首先觀察內部,接著向守門人(圖書館館員、視障 機構職員)說明來意,詢問他們是否能夠訪問讀者或機構成員。在守門人同意 之後,再詢問受訪者是否可以透過其人際關係找到其他中高齡視障者。

進入正式研究之後,研究者為擴大範圍,新增兩處視障服務機構作為找 尋研究對象的中介點:臺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與清大盲友會。研究者在正 式研究中利用三種方式找尋受訪者:(1)接觸國立臺灣圖書館與臺灣數位有聲 書推展學會的守門人,藉由他們的協助,取得讀者與機構內部成員同意,而 後個別聯絡應允的成員進行訪談;(2)透過前置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找尋受訪 者;(3)委託清大盲友會張貼尋訪啟事,然而此一方式效果不彰。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法(Purposeful Sampling)進行研究對象的選擇,目的在 於抽取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大資訊量的研究對象 (Pattern, 1990; 陳向明,

2002)。為有效接觸能夠回答研究問題的受訪者,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成兩大 群,第一群是目前未使用電腦者,包含不曾使用電腦與有使用經驗但目前未 使用電腦者;第二群則是持續使用電腦者。受訪者皆包括不同的年齡、視力

狀況(全盲、弱視)、視障成因(先天、後天)與性別之中高齡視障者;亦包括沒 有或極少使用圖書館者,與圖書館使用經驗豐富者。分群標準說明如下:

(一) 目前未使用電腦者 (A 組)

A 組受訪者共計 5 人,訪問焦點在於了解受訪者目前不使用電腦的原因、

對於圖書館電腦設備與電腦課程的需求,並從平日採用的資訊管道與內 容,探討他們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潛在需求。

(二) 持續使用電腦者 (B 組)

B 組受訪者共計 16 人。訪問焦點在於了解受訪者使用電腦的動機、對於 圖書館電腦設備與電腦課程的需求,以及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網站的需 求,並從平日採用的資訊管道與內容,探討他們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 務的潛在需求。

受訪者部分共計 21 人,A 組(目前未使用電腦者)訪談 5 人,B 組(持續使 用電腦者)訪談 16 人,人數視資料飽和度調整。視障者多深居簡出,如果不 透過特定機構尋訪,便難以找尋。A 組受訪者的人數不如預期,原因有三:

其一是這類受訪者多深居簡出,未和視障機構連繫者甚多,故較難透過機構 找尋;其二是部分中高齡視障者沒時間亦不願意接受訪談;其三是難以引導 未使用電腦的受訪者談論相關話題,整體訪談時間不到 10 分鐘,所以不採用 部分受訪者的語料,最後僅採用 5 位受訪者的訪談資料。而 B 組受訪者願意 接觸人群者較多,所以較容易透過機構找到,故受訪人數也較多。第一階段 共訪問 13 名中高齡視障者,包括 2 名 A 組受訪者與 11 名 B 組受訪者,訪談 後便進行第一階段分析。第二階段共訪問 8 名中高齡視障者,包括 3 名 A 組

受訪者與 5 名 B 組受訪者,以確認是否達到資料飽和。訪談執行進度說明如 下圖:

表五

訪談執行進度說明

受訪者編號 說明

A1~A2、B1~B11 第一階段訪談 (資料整理、編碼)

A3~A5、B12~B16 第二階段訪談 (確認是否達成資料飽和)

二、研究倫理

(一) 取得受訪者同意

在研究場域之中接觸到守門人之後,先說明來意並詢問是否同意視障者 受訪,訪談之前亦事先詢問視障者是否願意將談話內容錄音。

(二) 資料保密

在一開始的開場白(詳見附錄一)中,研究者向受訪者保證不會將資料外 流,且研究結束之後立即刪除其連絡資料,而論文中若提及到該受訪者,也 會以匿名(代號)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