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高齡視障者電腦使用動機及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需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高齡視障者電腦使用動機及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需求之研究"

Copied!
2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圖書資訊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中高齡視障者電腦使用動機及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 需求之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tivations for computer usage and needs for digital services of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李佳玲 Chia-Ling Lee

指導教授:林珊如 博士 Advisor: Shan-Ju Lin Chang, Ph.D.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July, 2013

(2)
(3)

誌 謝

因為有眾人的幫忙,論文得以如期完成,蒙受如此多的恩惠,感謝之情 著實溢於言表。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珊如博士,從論文題目的擬定開始,便以嚴謹 的態度審視我的論文,並在我遇到瓶頸時,不厭其煩地為我指引研究方向。

在撰寫論文的日子裡,珊如老師給予我自由揮灑的寫作空間,每次和老師的 討論,帶給我的是更多的想法,而非沉重的壓力,在此向老師致上最深的謝 意,非常感謝您在這段時間的指導。

也感謝我的口試委員-宋雪芳老師與葉乃靜老師,在論文口試時給我許 多切中紅心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更臻完美。

此外也蒙受了許多視障領域專業人士的協助。感謝任職於國立臺灣圖書 館的張博雅主任,在論文寫作初期時給予我許多關於研究方法的建議;感謝 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的邱存能先生,在前置研究時給予我不少實務上的建 議,使我更進一步地了解視障者的世界;感謝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的王 建立理事長與曾道明先生,在研究最艱困的時候,為我引薦不少中高齡視障 者,讓我能夠達到預定的訪談目標;亦感謝所有協助我的視障機構工作人員,

願意提供視障領域的資訊給我,並給予我協助;最後更要感謝本研究所有的 受訪者,願意貢獻自己的寶貴時間,跟我分享您們的經驗與想法,使我獲益 良多。

接下來要感謝碩士班的同學與學妹們,從碩一修課開始,至撰寫論文時 相互加油打氣,都是不可或缺的良伴;在最後的口試階段,感謝瑜君學姐與 慧俐同學的建議與支持,讓我做足準備,順利通過口試;也感謝同校十年的 好朋友曉琳,在我陷入低潮時,給予我鼓勵並無條件接受我的抱怨,蒙受如

(4)

此多的恩惠,我由衷感激。

其他尚有台大圖資所的老師與助教,以及我的朋友們,感謝你們在我撰 寫論文期間給予我許多建議與鼓勵;還有台大醫學院圖書館與健保署的工作 夥伴們,感謝你們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使我能夠更堅定地完成我的論文。

最後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我能夠專心完成我的學業。畢業之後的 路還很長,未來會如何發展還是未知數,但我清楚的了解,研究生涯是我人 生中重要的學習階段,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這之中努力的過程。

(5)

摘 要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視覺障礙者的人數越來越多,每個人及身邊的 親朋好友都有機會面臨視覺障礙所引發的問題,因此與此相關的議題也日漸 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中高齡視障者的電腦使用動機,以及了解中高 齡視障者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圖書館電腦設備、電腦課程的需求、圖書 館電子化資源)的需求。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並搭配輔助問卷蒐集受訪者資料。研究對 象的選擇採立意抽樣法,研究者透過視障圖書館與視障機構介紹,以及人際 關係滾雪球法找尋受訪者。受訪者分成兩個群組,第一群為目前未使用電腦 的中高齡視障者,共訪談 5 人;第二群為持續使用電腦的中高齡視障者,共 訪談 16 人,總計 21 人。

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中高齡視障者的電腦使用動機:本研究將使用動機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 因素探討。內在因素包括自我評價、對新科技的畏懼心理,以及對電腦 的價值認定,其中,對電腦的價值認定是所有內在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項。

外在因素方面,擁有電腦設備、參與電腦課程,以及接受他人支援都會 影響受訪者使用電腦的意願。此外,本研究亦探討持續使用電腦的受訪 者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方式。

二、中高齡視障者對圖書館電腦設備的需求:前往圖書館使用設備對中高齡 視障者而言是一種「特地」去做的行為。由於生理上的不便,以及交通 時間長,大多數的受訪者並不會為了借書或使用電腦而前往圖書館,中 高齡視障者偏好在家中透過遠端服務獲取圖書館的資源,原因在於受訪 者已經習慣自己電腦原本的設定,而且也不喜歡在公共環境下使用電腦,

(6)

此外,受訪者認為透過電話借書及網站下載,就足以得到想要的資料,

不需前往圖書館。

三、中高齡視障者對於電腦課程的需求:本研究發現,目前未使用電腦的視 障者,對於學習電腦的需求可分為兩種,一為純粹學會使用電腦的需求,

二為建立在實質生活上的學習需求,目前未使用電腦的視障者,不代表 未來並不會使用,可能需要等到適當的時機,才會去學習電腦。另一方 面,在目前持續使用電腦的視障者中,則有未持續學習與持續學習之分,

其中持續學習者有即時性學習需求與非即時性學習需求之分,前者的學 習需求是建立於實質生活對於電腦的需求上,後者學習的目的則是為了 興趣或未來的使用。

四、中高齡視障者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網站的需求:網路彙集各種資訊管道 的特色,且不受距離和時間的限制,然而受訪者對於網路是否能取代其 他資訊管道,則是看法不一。受訪者使用圖書館電子化資源網站的行為,

包含檢索、下載、閱讀、瀏覽網站資訊、參與網站活動等,大部分的受 訪者表示,連上圖書館網站的目的只是要下載或收聽有聲書,並不會特 別留意網站上的其他資訊。受訪者對於網站的需求可分為館藏服務需求 與讀者服務需求,館藏服務需求包括即時更新館藏、擴充館藏、提升館 藏品質,以及資源整合;而讀者服務需求則包括精簡帳號申請程序、改 善網站介面、改善網站效用,以及加強推廣。

最後,針對中高齡視障者對於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需求,本研究分 別從動機、設備、課程、資源四方面提出建議,提供給視障圖書館與視障機 構作參考。動機方面,需了解中高齡視障者的動機及背景,以評估他們是否 需要學習電腦,並視其需求,引導他們接觸電腦;設備方面,需評估圖書館 內的設備對視障者的必要性,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服務;課程方面,需追蹤視

(7)

障者的使用狀況,並了解他們繼續學習電腦課程的必要性。資源方面,需改 善使用者介面,以簡單易懂為設計標準,為使介面更貼近視障者的需求,可 聘請視障程式人員設計網站,此外政府與相關單位的資源整合,以及正名觀 念的導入,亦是未來需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視障者、電腦學習動機、視障電子圖書館

(8)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are growing year by year, people around us may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visual impairment, so the related issu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motivation of computer use,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their needs for digital services, which include set computers in library, offer computer course, and build the website for visual impaired peopl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is used in this study, with additional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interviewees’ information. Interviewees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nd found by snowball sampling through libraries and institutions. Interviewe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do not use computer recently (five people interviewed), and keep using computer(16 people

interviewed), the total number of interviewee in this study is 21.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One,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motivation of computer use: The motiv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discuss.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 self-evaluation, fears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computer’s value which is judged by interviewee,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intern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include having personal computer or not, involving computer programs or not, and accepting other’s support or not.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viewe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using computer.

(9)

Second,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needs of computer in library: For interviewees, using computer in library is a "specifically" behavior. Because of physical inconvenience and long-time transportation,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would not go to library for borrowing books or using computers, they prefer to use library’s remote service at home, because they are used to their own computer, and they don’t like use computer in public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interviewees have satisfied with phone and internet, it is no need to go to the library.

Third,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needs of computer course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terviewees who don’t use computer recentl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is simply learning how to use computer, the other is learning for their real needs. They may use computer in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interviewees who keep using computer 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keep learning or not,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m is learning for real need currently, or for the future.

Fourth,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needs of digital service: Interne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channels, and had no restriction of distance and time. However, interviewee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the replaceable of internet. In library’s website, interviewees’ behaviors include search, download, read, broese the web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just download or listen the audio book in the website, and they pay a little attention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re.

Interviewees’ needs of the digital collections in library website include update collections, buy more collections,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ollections, and integrate all the resources of visual impairment in Taiwan; while the needs of digital reader services in library website include simplify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 improve

(10)

website interface, improve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library’s service.

Finally, this study put forward four aspect of suggestions for blind library and institute: motivation, equipment,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he aspect of motivation, libraries and institutes need to understand readers’ motivation of computer usage and their backgroun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adaptability and guide them regard their needs. In the aspect of equipment, libraries and institutes need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of computer in library, and provide services which meet readers’ needs. 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libraries and institutes need to track the visually impaired learner, and evaluate the necessity of advanced course.

In the aspect of resources, libraries and institutes need to improve the website interface, and make the website easy to understand, to make the interface more acceptable,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 can be employed as a website designer. In addi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oncept correction are also required to work.

Keyword: Visual impaired, motivation for computer usage, digital library for visual impaired

(11)

目 次

誌 謝 ... I 摘 要 ... III

ABSTRACT ... VI

目 次 ... IX 表 次 ... XI 圖 次 ...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科技使用相關理論 ... 7

第二節 視障者與電腦網路 ... 21

第三節 視障者的資訊需求 ... 29

第四節 圖書館的視障電子化資源服務 ... 33

第五節 小結 ...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7

(12)

第一節 研究取徑與方法 ...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0

第三節 資料分析 ... 53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7

第一節 受訪者描述 ... 57

第二節 中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與網路的動機 ... 62

第三節 中高齡視障者對於圖書館電腦設備的需求 ... 113

第四節 中高齡視障者對電腦課程的需求 ... 119

第五節 中高齡視障者對圖書館電子化館藏與讀者服務的需求 ... 12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64

第一節 結論 ... 164

第二節 建議 ... 167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建議 ... 171

參考文獻 ... 173

附錄一:視覺障礙者基本資料輔助調查問卷 ... 185

附錄二:訪談大綱 ... 187

(13)

表 次

表一 視覺障礙各定義之對照表 ... 6

表二 行政院研考會數位落差調查之數位落差構面說明表 ... 9

表三 視障圖書館與視障機構之電子化資源網站服務比較 ... 36

表四 研究問題與訪談問題之對照表 ... 49

表五 訪談執行進度說明 ... 52

表六 受訪者基本資料描述表 ... 58

表七 受訪者電腦使用狀況表 ... 60

表八 影響中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之內在因素 ... 62

表九 影響中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之外在因素 ... 80

表十 中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之障礙與解決方式 ... 99

表十一 各種資訊管道與資訊需求對照表 ... 125

表十二 受訪者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網站之需求 ... 142

表十三 本研究與相關文獻之比較(1):電腦使用動機之內在因素 ... 155

表十四 本研究與相關文獻之比較(2):電腦使用動機之外在因素 ... 156

表十五 本研究與相關文獻之比較(3):使用圖書館電腦設備之意願 ... 158

表十六 本研究與相關文獻之比較(4):網路對於使用公用設備之影響 .... 159

(14)

圖 次

圖一 van Dijk 對數位落差定義的各種層次 ... 10

圖二 科技使用經驗與生理障礙關係圖 ... 15

圖三 科技接受模式概念圖 ... 19

圖四 研究步驟與流程圖 ... 55

圖五 研究結果之科技使用模式概念圖 ... 157

圖六 中高齡視障者對於電腦課程的需求 ... 160

(15)

第一章 緒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全球 70 億人 口中,大約 2 億 8500 萬人患有視覺障礙。由於相關機構做了有效措施,目前 因疾患而導致視覺障礙的人已逐漸減少,然而因年紀增長而導致者卻逐年增 加。視障者之中 50 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多數,約為總體視障者的 65%左右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臺灣視障者的分布也呈現相似的情況,在 總數 5 萬 6848 名視障者之中,65 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半數以上(計 2 萬 9090 人),且人數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內政部統計處,民 102)。隨著高齡化社會的 來臨,視覺障礙者的人數越來越多,每個人及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有機會面臨 視覺障礙所引發的問題,因此與此相關的議題也日漸重要。

第一節 問題陳述

在所有的感官中,人們主要依靠視覺要素來獲取外界資訊(蘇秋永、紀惠 卿,民 85)。若失去視覺,就如同切斷一條重要的對外資訊管道。視障者和 明眼人一樣擁有資訊需求,然而由於生理上的不便,視障者在獲取資訊的過 程中遭遇到許多困難,例如:資源不足、使用不便、閱讀不易、文字溝通困 難、自我學習困難、活動不便、心理認知障礙、資訊搜尋能力不足等(張博雅,

民 98;蘇秋永、紀惠卿,民 85)。

電腦與網路的出現解決其中許多的問題。在過去,視障者必須仰賴身邊 的親朋好友與大眾傳媒才能獲取資訊,較缺乏獨立性,視障專用電腦的出現 為視障者開創新的道路,讓他們可以自行處理手邊的資訊,而網際網路更提 供了一條新的資訊尋求管道,使其獨立性得以增加,可不需仰賴他人也能獲 取資訊(Gerber, 2003; Williamson, Schauder, & Bow, 2000)。然而,電腦與網路 雖然為視障者帶來許多便利,但多數視障者仍因為種種因素而不去接觸或使

(16)

用;雖然科技的進步可讓視障者更接近一般明眼人,但實際上多數視障者的 情況並非如此。根據政府統計資料,有使用電腦與網路經驗的視障者僅佔整 體視障者的 28.8%,不到十分之三,且在各類身心障礙族群當中,視障者是 使用率偏低的一群(行政院研考會,民 101)。

視障者不使用電腦與網路不單只有生理受限的緣故。國外的學術文獻指 出,視障者之所以不使用電腦,是因為沒有自信、畏懼新科技、抗拒使用、

沒有時間、沒有動機、設備費用昂貴、缺乏技能、不願意學習、缺乏訓練管 道等(Douglas, Corcoran, & Pavey, 2006; Gerber, 2003; Williamson et al., 2000)。

臺灣方面,最新的政府統計資料指出,不使用電腦的視障者中,有近半數 (48.4%)的人不知如何操作,是不使用電腦最主要的原因,次要原因是身體狀 況受限(35.5%),其他還包括沒有需要或無意願使用(10.5%)、不識字(4.3%)、

無法負擔設備費用(0.4%)、沒有設備(0.4%)等。另外在這之中,有過半數(54.5%) 的人認為電腦對於生活並沒有幫助,85.7%不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行政院研 考會,民 101)。

視障者除了是否有使用電腦經驗的差別之外,有使用經驗者在使用上亦 存在差異,形成視障者內部的數位落差。過去的相關研究以使用電腦的視障 者為研究對象,發現有些人認為使用電腦毫無困難,然而也有些人認為使用 時遭遇到許多挫折;有些人需要協助,而有些人則否(Chiang, Cole, Gupta,

Kaiser, & Starren, 2005; Douglas et al., 2006; Gerber, 2003; Williamson et al.,

2000)。

公共資源在消弭數位落差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在視障族群的資 訊近用方面做了許多因應措施,例如補助電腦設備、開設課程之費用、與建 立無障礙網頁設計標準等。圖書館亦不落人後,近年由於科技的發展,圖書 館開始引進輔助科技設備、與外界機構合辦電腦學習課程,並架設圖書館網

(17)

站。然而,從現有的調查數據可以發現,使用過電腦與網路的視障者並不多,

所以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成果也相當有限(行政院研考會,民 101)。

圖書館權利宣言(Library Bill of Right)指出:讀者使用圖書館的權利,不 應該因為種族、年齡、出身背景或觀點而被否定或排斥(轉引自李玉瑾,民 94),特殊讀者服務的設置,即為維護讀者使用圖書館的公平性,讓每一位公 民都能擁有公共資訊資源。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即使有公共資源供學習與 利用,為數眾多的視障者仍舊沒有使用這些資源的能力與意願。

因此,如何向視障者推廣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成為本研究欲探討的 核心議題。根據政府統計資料,視障者中的年輕族群(20 至 29 歲)的電腦使用 率為 91.1%,而高齡族群(60 歲以上)則為 13.1%,兩者的比例相差懸殊(行政 院研考會,民 101);另一方面,張博雅(民 98)以國立臺灣圖書館的視障讀者 為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以借閱頻率為基準,採用分層抽樣法,從近兩年有借 閱紀錄的 1025 名讀者中抽出 280 名受訪者,並比較行政院研考會統計的視障 人口結構與其研究之受訪者結構,結果發現讀者群集中在 20 至 59 歲之視障 人口(共佔 92.5%),而 60 歲以上高齡者在受訪者中所佔的比例卻極其稀少 (2.5%)。

由此可見,視障高齡族群幾乎不會去使用電腦,亦鮮少使用圖書館的資 源,是故若能增加此一族群的電腦使用率,找出他們對於圖書館電子化資源 網站的需求,並提出相應的服務,應能擴展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範疇。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的動機,並探討他們對圖書 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需求,讓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能擴展至整體視障者。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有不少以視障者為對象的資訊行為研究,其中亦包括電 腦網路使用行為研究與圖書館相關研究,然而過去的研究對象僅限於學生與

(18)

高學歷者(蔡惠如,民 92、劉嘉馨,民 94),這群人使用電腦網路與公共資源 的經驗較為豐富,和高齡族群的使用型態有相當大的落差。

本研究的對象除了高齡視障族群外,亦加入中年視障族群,原因有二:

其一,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的人數過少,故需增加研究對象人數,其二,由 於電腦使用人數在 50 歲區間出現了斷層(行政院研考會,民 101),因此為了 解其癥結,受訪者的徵集下修至中年期。本研究盼從現在與未來之高齡視障 者的訪談內容中,了解他們使用電腦的動機,與對電子化資源服務的需求,

以規畫圖書館可執行的因應措施。研究結果盼能給予圖書館與相關機構做參 考,增加視障族群近用公共資源的可能。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 了解中高齡視障者的電腦使用動機。

二、 了解中高齡視障者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需求,並提出具體的建議,

希冀能夠改善現況。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中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的動機與不使用的原因?

二、中高齡視障者對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的需求為何?

1. 視障者對於圖書館電腦設備的需求?

2. 視障者對於電腦課程的需求?

3. 視障者對於圖書館電子化資源的需求?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所蒐集之參考文獻,以國內可取得之中、英文文獻為限。

二、僅探討電腦與網路的使用情況,行動電話等通訊設備的使用則不在本 研究的討論之列。

三、由於部分受訪者不便出門,亦不便讓研究者登門拜訪,為尊重受訪者 意願,部分訪談採用網路通訊軟體或電話進行。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視障者

視覺障礙者乃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的構造或機能發生部 分或全部之障礙,經治療仍對外界事物無法或甚難作視覺之辨識而言。(行政 院衛生署,民 97)

每個單位對視障程度所訂的標準並不一致。衛生署於民國 80 年將身心障 礙手冊中的殘障等級分為:重度(優眼視力測定值在 0.01 以下者)、中度(優眼 視力測定值界於 0.1~0.01 者)、輕度(優眼視力測定值在 0.1~0.2 者)。教育部 則是以「全盲」與「弱視」分類,民國 76 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中,將「全盲」定義為優眼視力測定值未達 0.03,「弱視」則為 0.3 至 0.03 之間與視野在 20 度以內,民國 87 年頒布的「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鑑定 原則鑑定基準」中,將視覺障礙簡單定義為:「視力經最佳矯正後,依萬國式 視力表所測定優眼視力未達 0.3 或其視野在 20 度以內者,不再分「盲」與「弱 視」(曾凡慈,民 90)。有關於各個單位對於視障者的定義,可參考表一的比

(20)

較。

表一

視覺障礙各定義之對照表

優眼視力值 特殊教育法(民 76) 身障手冊標準

(民 80)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 異學生鑑定原則鑑

定基準(民 87)

0.3

弱視

(或視野 20 度以內)

非視障者

視覺障礙者 (或視野 20 度以內)

0.2

輕度

0.1 0.03 0.01

中度

0.01 以下

全盲 重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中高齡視障族群

老人福利法第二條指出:「本法所稱老人,係指年滿 65 歲以上之人」。根 據 101 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民 101)指出,40 歲以下民眾的電腦使 用率為 95%以上,41~50 歲則為 82.1%,而 50 歲以上的使用率為 60%以下,

電腦使用人數在 50 歲區間出現了斷層。視障族群亦出現類似斷層,44 歲以 下會使用電腦的比例超過 40%,然而 45 歲以上會使用電腦者卻不到 25%(行 政院研考會,民 101)。因此科技使用上的落差必須下修至中年期,故本研究 所述之中老年視障族群,意指 45 歲以上的視障者。

三、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

本研究所述之圖書館電子化資源服務,乃指視障圖書館(包括視障機構) 所建構之電子化資源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提供電腦設備、開設電腦課程、設 置電子化資源及網站等三大項。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中高齡視障者的電腦使用動機,及其對圖書館電 子化資源服務的需求。由於電腦為科技產品,所以欲探討電腦使用動機,就 必須先回顧科技使用相關理論之文獻。本章第一節從科技使用的理論面出發,

第一部分是數位落差理論,利用理論的各個構面探討中高齡視障者內部的數 位落差,了解為何有些人使用電腦,而有些人卻不使用電腦;第二部分則為 科技接受模式,用以探討影響中高齡視障者使用電腦與否的各項因素。

本章第二節從視障者電腦使用的實徵研究面出發,探討電腦與網路為視 障者帶來的改變及其使用上的障礙;第三節探討視障者的資訊需求;第四節 則探討視障圖書館的發展沿革,以及現階段臺灣的圖書館所提供的視障電子 化資源服務與相關研究;第五節為本章結論。

第一節 科技使用相關理論

在探討視障者使用電腦的動機之前,需了解科技使用相關理論的內涵。

本節所提到的理論分別為數位落差理論與科技使用模式,這兩個理論均用於 建立本研究之架構,包括概念的形成與訪談大綱的設計。

一、 數位落差理論

由於視障者屬於弱勢族群的一環,在電腦與網路的使用方面必然和明眼 人有所差距,所以從數位落差的角度切入,有助於了解視障者在電腦與網路 的使用上面臨哪些困境。

以下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數位落差的內涵,包括數位落差一詞的 緣由、數位落差定義的流變、數位落差的構面等;第二部分則探討影響數位

(22)

落差的因素。

(一) 數位落差的內涵

在資訊科技逐漸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開始關注數位落差的議題。數位落 差的概念於 1990 中期開始被陸續提出,使用過的詞彙包括資訊不均、資訊鴻 溝、知識鴻溝等,而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一詞則是在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 及資訊委員會(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NTIA)於 1998 所提的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中正式出現。NTIA 的報告一開始以電腦設備與網路的有無做為衡量 指標,後繼的研究者認為這樣的指標有其侷限,於是將研究的重點轉移至影 響數位落差的社會、心理與文化等背景因素。而後數位落差的論述擴展到資 訊素養層面,將使用者的電腦技能、資訊搜尋能力等加入衡量指標,隨著時 代演變,資訊素養的內涵亦持續擴展。是故數位落差其實是一個變動的觀念,

隨著時代、國情的不同,所探討的角度也不一致。(NTIA, 1999; van Dijk, 2006;

行政院研考會,民 101;曾淑芬,民 94)

曾淑芬於民國 91 年進行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對象為全國 15 歲以上 的公民(曾淑芬,民 91)。她將所有的觀察變項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與驗 證性因素分析(CFA)做進一步的釐清,經過兩階段的因素分析,最後得到結 論:數位落差可涵蓋「資訊近用」、「資訊能力」、「網路素養」、以及「工作溝 通性」四個潛在變項。而後曾淑芬在民國 94 年所提出的報告中重新定義數位 落差,將之分為「資訊近用」、「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三個構面。曾淑 芬認為,資訊近用與資訊素養兩者是屬於個人的網路整備度,而這樣的資源 積累,將促使個人將電腦網路帶入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是為「資訊應用」, 包含「工作應用與學習」與「生活應用」兩者,其中工作應用與學習部分包

(23)

含工作溝通性與成人繼續教育,生活應用部分則包含公民使用行為與電子商 務接受度。她藉由這幾個經過定義的構面建構指標,進行資源積累的檢證。

曾淑芬所定義的數位落差構面,僅限於調查個人層面的數位落差,而行 政院研考會的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則延伸其概念,將數位落差構面分為個人數 位程度與家戶數位程度,個人數位程度調查所採用的三大構面為:資訊近用、

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調查目的分別為:了解民眾各類資訊設備使用現況 及不同群體近用機會是否存在落差、了解民眾資訊能力發展現況及不同群體 民眾資訊能力是否存在落差,以及了解民眾的日常資訊應用狀況及不同群體 民眾應用途徑是否存在差異(曾淑芬,民 99)。數位落差構面說明如下表所示:

表二

行政院研考會數位落差調查之數位落差構面說明表 主構面 次構面 第三構面 說明

個人數位程度

資訊近用 資訊設備近用 衡量電腦及網路使用狀況 資訊素養 資訊基礎素養 衡量資訊蒐集及加入網路應

用服務能力

資訊安全素養 衡量電腦安全防護成效

資訊應用

公民行為 衡量使用電子化政府及網路 參與政治社會議題討論狀況 生活應用 衡量電子商務及使用網路搜

尋資訊、溝通的接受度 Web2.0

家庭數位程度

家 庭 資 訊 設 備 環境

資訊設備 衡量家戶擁有電腦狀況 網路環境 衡量家戶連網狀況及方式 家 庭 成 員 資 訊

素養 衡量家戶中上網的成員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研考會(民 99)。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上網日期:民國 102 年 6 月 10 日。檢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171515192371.pdf

數位落差的構面反映了各種層次的資訊傳播科技使用情形,首先是擁有 設備,接著是學會如何使用設備,最後在擁有設備與學會使用設備的基礎之

(24)

下,經過日積月累的使用而培養出來的資訊科技應用經驗,以下引用 van Dijk(2006)對數位落差所定義的四種概念(如圖一),綜整各個學者對於數位落 差的論述如下:

圖一

van Dijk 對數位落差定義的各種層次

資料來源:van Dijk, J.A.G.M. (2006). Digital divid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Poetics, 34, 221-235.

1. 動機近用(Moticational Access)

在各種數位落差的論述中,僅 van Dijk(2006)將動機因素獨立出來討論,

即數位落差的指標不只侷限於設備的擁有與否,還包括使用設備的意願。德 國 ARD-ZDF 與美國 NTIA 等機構的調查,指出人們拒絕使用電腦且拒絕連 上網路的理由有:沒有需要、沒有時間、拒絕使用、缺乏金錢、缺乏能力。

早期的研究多陷入「有」或者「沒有」的二元迷思,以此為標準來判定人們 在資訊世界的「內部」與「外部」,認為擁有設備就一定會去使用它,未考慮 使用者本身是否有意願使用。動機近用可用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的角度來解 釋,後者佔此類研究的多數,例如電腦焦慮、科技恐懼等。

2. 實體近用(Material Access)

實體近用的概念多以「資訊近用」稱之。資訊近用是早期用以衡量數位

(25)

落差之標準,以「是否擁有電腦設備」或是「是否能夠上網」來決定資訊的

「擁有者」與「未擁有者」1。近年衡量資訊近用的指標,除了是否擁有電腦 設備之外,還包括了網路是否為寬頻,以及上網時數與上網年數等延伸項目。

曾淑芬(民 91)將資訊近用的指標分為「網路近用」與「網路使用行為」,前者 為衡量個人在網路近用上的廣度,測量個人是否使用網路,例如:過去一個 月的網路使用比例、寬頻網路的使用比例、在家上網的比例等;後者為衡量 個人在網路使用行為上的深度,亦即個人使用網路的概況,例如:使用網路 的地點、時間、年數等。而行政院研考會(民 99)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則是分 成「資訊設備近用」與「資訊近用頻率」,和曾淑芬採用的指標大致相同。

隨著資訊設備擁有率與上網率的提升,學者專家關注的面向不再侷限於 資訊近用,他們開始到注意擁有設備者使用電腦網路的差異性。Hargittai(2002) 提出「第二級資訊落差」(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的概念,認為減少數位 落差不僅需要提升近用性,還需要注意到次一個層級的數位落差問題-亦即 有效率地在網路上查找資訊的能力。曾淑芬(民 91)亦認為除了資訊設備近用 機會,資訊技能素養也是數位落差的重點研究項目。

3. 技能近用(Skills Access)

過去的文獻多以有無設備,或能否上網作為數位落差的判定標準,而這 也將科技使用行為侷限在「有使用」與「未使用」之二元分類。Hargittai(2002) 觀察網路使用技能的不同,發現人們進行搜尋的方式十分多樣,且在網路上 找到各式內容的能力及花費的時間也都不相同。換言之,亦即相同的實體條 件之下,每個人使用設備的方式與效能仍有所不同。

van Dijk(2006)提出技能近用的概念,此一概念又稱為「電腦、資訊或多

1 NTIA(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將數位落差定義為:

資訊擁有者(have)與資訊為擁有者(have not)之間的不均現象(NTIA, 1999)

(26)

媒體素養」、「電腦技能」或「資訊資本」等。為數不多的技能近用文獻中,

有些研究採用電腦學習者的測驗成績,有些研究則讓受訪者衡量自己的電腦 能力,有些則是在實驗室環境下讓受試者親自操作電腦。這些研究結果指出:

技能近用的落差較實體近用的落差還大,且在已開發國家,實體近用落差已 逐漸縮小,而技能近用落差則持續擴大。有趣的是,傳統素養程度越好,電 腦技能程度也越好,另外人們透過持續操作所學到的技能,也較透過正規系 統學習還來得多。(van Dijk, 2006; van Deursen & van Dijk, 2010)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近似於技能近用,可用以了解一個 人是否擁有有效率的吸收並運用資訊之技能。素養(literacy)原本指涉的是個 人在文字識讀方面的能力,其定義為「理解以及對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 的能力」(吳美美,民 93)。在資訊時代中,繼平面與傳統的傳播媒體之後,

資訊載體成為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資訊素養」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早在 1974 年,Zurkowski 便對資訊素養下了定義:「在資訊社會中理解以及對外界 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美國圖書館學會(ALA)對於資訊素養的定義為:

「有效辨識、評估、尋獲與使用資訊的能力」;McClure(1994)將資訊素養分 為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四個層面;吳美美(民 93)認 為資訊素養是:「有效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找資訊、判斷和呈現資訊,以 及使用資訊的能力。」;胡立耘(民 94)認為資訊素養為:「理解資訊的能力、

本身具備的知識,以及運用資訊的能力。」

綜合各學者的論述,資訊素養可看作是資訊時代中,一個人對於資訊的 識讀、運用與評估之能力。在此引用李孟壕與曾淑芬(民 94)對資訊素養所下 的定義,將之分為三個層面:

一般素養:一般素養即聽、說、讀、寫的能力。一個人要對外界做有意 義的溝通,首先需要具備聽與說的能力;然而,由於口語傳播的範圍有限,

(27)

所以人們透過文字載體作為另一種溝通方式,這時就需要讀與寫的能力。除 了聽說讀寫的能力之外,亦需要具備溝通能力,這關係到使用者是否能夠順 利使用電腦、網路設備來獲取資訊,以及足夠溝通能力在遭遇電腦、網路問 題時來尋求支援、協助。(程左一,民 93)

電腦素養:簡單來說,網路素養可視為對於資訊的識讀能力。要在資訊 時代做有意義的溝通,僅具備聽說讀寫能力與一般常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對 資訊技術的了解與熟稔。資訊技術素養包括一般性素養與進階性素養,前者 為使用資訊技術做有意義溝通的技能,包括使用文書軟體、使用線上通訊工 具、使用網路瀏覽工具等;而後者則為進階性技術的擁有,如程式設計、影 音製作等。

網路素養:除了透過資訊做有意義的溝通之外,由於資訊載體和過往的 媒介性質大不相同,是故沿伸出一些過去所沒有的新概念,例如:資訊安全 觀念、資訊過濾能力、面對數位時代的態度等。

4. 使用近用 (Usage Access)

Dijk(2006)認為在擁有充分的動機、設備與技能之後,最後的一步是數位 媒體的使用,包含的要素為:使用時間、使用的應用程式與使用程度、使用 頻寬、主動使用與否。使用的應用程式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影響,例如:社會 階級、教育、年齡、性別和種族;使用的頻寬則是影響是否有更多的機會去 接觸新媒介。在相關的調查研究中,身處不同的社會與文化,電腦與網路的 使用也就不盡相同。

國內學者則提出「資訊應用」的概念。項靖(民 92)認為資訊貧者無法取 得適當資訊的因素有三種:一為近用性不佳,無法取得或使用資訊工具;二 為資訊素養不佳,沒有能力使用資訊科技;三為沒有適當的應用資訊可使用,

(28)

亦即資訊科技無法適當地應用在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曾淑芬(民 91)則認為,「資訊近用」以及「資訊素養」這兩個概念多停留 在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若要了解資訊科技在個人生活中的位置,還需要探討 個人在日常生活的應用情況,可分為工作應用與學習,以及生活應用兩部分。

另外,近年調查實務上也開始關注網路使用者使用政府資訊之現況與意願,

99 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將資訊應用列入數位落差調查構面之中,資訊應用的 主要範疇除了瞭解資訊科技在工作與生活的應用情況之外,還包括了公民行 為,亦即利用資訊科技行使公民權利與義務,吸收政府資訊的應用行為。

(二) 影響數位落差的因素

資訊社會存在許多影響人們使用資訊傳播科技的變數,如:年齡、性別、

社經地位、種族、個人狀況、使用經驗、國家發展等。(Hargittai, 2002; Norris, 2001)

年齡是影響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且與使用率是負相關。目前的統計數 據均顯示高齡族群不僅使用率極低,且與年輕族群有相當大的落差。101 年 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指出,30 歲以下國民曾使用電腦的比例接近 100%,然而 61 歲至 64 歲則不到 40%,65 歲以上僅剩 20%,雖然和過去相比已有成長,

但高齡人口使用電腦的比例仍偏低。Selwyn, Gorard, Furlong 與 Madden(2003) 的調查結果指出,資訊傳播科技對許多老年人而言是沒有吸引力、不有趣且 無用的,而會去使用資訊傳播科技者主要是男性,且多為比較年輕、受過良 好教育的。

Hanson(2009)探討年齡與科技使用的相關性,想知道目前的年輕人將來 年紀增長時,使用資訊科技遇到的情況是否和目前的老年人相同。根據文獻 探討的結果,作者認為隨著年紀增長,使用科技的經驗會隨之增加,然而相

(29)

對的,健康狀況則會每況愈下,使用經驗與生理障礙之間的關聯性如下圖所 示。未來由於醫學進步,最高點可能會往右移動,亦即使用科技最佳狀況的 年齡有逐漸增長的趨勢。Fairweather(2008)則檢證年齡與使用經驗對於網路使 用各面向之影響,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人與高齡者有相同的網路行為,然而在 正確性、搜尋效率與差別率卻有所差異。

圖二

科技使用經驗與生理障礙關係圖

資料來源:Hanson, V. L. (2009). Age and web access: the next 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ross-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Web Accessibililty (W4A), Madrid, Spain, 7-15.

在高齡者使用科技的研究中,也出現了一些反思的論述。Selwyn 等人 (2003)即認為政府與相關單位必須要讓資訊傳播科技去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而不是要老年人去努力學習資訊科技技術。林怡璇(民 98)認為過去的研究僅 著重於老人認知能力的探討,且探討的層次僅停留在供需層面,忽略持續使 用的重要性。所以進行使用者研究時,除了探討影響使用行為的內外在因素 之外,亦需考量到人與科技的發展性,僅一味地提供現階段所缺乏的並非解 決之道。

(30)

另一方面,同一個世代的使用者,使用情況未必是相似的。以年輕族群 來說,雖然年輕人是最常上網的一群,然而這群人在使用上並非呈現同質性,

其內部還存在不同的影響因素。Hargittai 與 Hinnant(2008)的研究結果顯示,

年輕世代高教育程度者和資源豐富者能夠使用網路進行更多「提升資本」的 行為。再者,由於目前的年輕族群不使用電腦的比例極少,所以僅以簡單的 二分法-使用與不使用來區分並不適合。(Livingstone & Helsper, 2007)

身心障礙亦為影響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行政院研考會,民 99)。雖然說 網路的威力在於它的普及性,即使是身心障礙者也能使用(Vicente & Lopez, 2010),然而,身心障礙者的電腦與網路的使用率遠比非身心障礙者為低(行 政院研考會,民 99)。Vicente 與 Lopez(2010)研究結果顯示,在網路使用方面,

身心障礙者的使用率約為一般人的一半,原因是使用網路已經超出他們的負 荷,身心障礙者必須花費額外的金錢購入輔助設備,才能夠連上網路。

Vicente 與 Lopez(2010)指出,即使去除收入、教育程度、是否就業等社 會因素,身心障礙者仍不太可能將網路納入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故社會因素 並不足以解釋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在網路使用率上的差異,還需加上身心障 礙者本身的心理因素,例如使用科技的障礙、對科技的恐懼與自信心等,即 使是收入較高的身心障礙者,也較一般人容易感到科技的威脅。然而,身心 障礙者與一般人使用網路的型態並無顯著差異;若近用性達到平等,身心障 礙者會出現和一般人相似的網路使用行為。(Vicente & Lopez, 2010)

使用經驗亦是影響數位落差的因素。人和資訊科技的關係是雙向的,人 們為了實現某些目的而去使用科技,而科技對於人亦有所要求,科技本身並 非是中立、無選擇性的,使用者必須投入時間,才能對科技有所熟悉。李嘉 文(民 91)從持續使用的觀點切入,認為科技劣勢並非恆久不變,而是不斷流 動的狀態。除了未接觸資訊科技的未使用者(non-user)之外,亦存在接觸後又

(31)

退出使用行列的人(drop-outs)。所以自身使用經驗必須是累積、持續不斷的,

如此一來才能避免成為資訊科技的落後者。

綜觀而論,以上提及之各種影響因素對人們使用資訊科技的影響力有大 有小,而且並非持久不變的,會因為時空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力。例如和美國相比,種族因素對台灣的數位落差影響較小(行政院研考會,

民 99);過去收入高低被視為是影響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但在 NTIA 於 2011 年所發表的報告中,發現這項因素對數位落差的影響也逐漸式微(NTIA, 2011);而世代間的數位落差則會隨著時間而消逝(Loges & Jung, 2001),一般 被認為是資訊劣勢的高齡者,亦可能因為時代遷移,或者透過學習與社會支 援而跨越障礙。(林怡璇,民 98)

科技變化的速度是相當快速的,任何科技社會文獻的研究結果皆有其時 效性,過了一段時間就不再適用於現況(Selwyn et al., 2003)。然而,也由於影 響科技使用的因素是不斷在變動的,所以更需要長期關注並深入探索,以了 解現階段所遭遇的問題之癥結。

(三) 小結

引用數位落差理論的目的,在於探討使用電腦與不使用電腦的中高齡視 障者在各個構面上的差異性,以及影響差異的各種因素。數位落差理論分為 四個構面:動機近用、實體近用、技能近用、使用近用,而這四個構面亦即 建構本研究訪談大綱之主軸。

影響數位落差最主要的因素是年齡,年輕族群與高齡族群在電腦使用的 比例上差異甚大,然而這樣的情況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現在的年輕族群即 為未來的高齡族群,假設未來沒有更具取代性的科技產品問世,那麼數十年 後高齡者的數位科技使用率會更高,且科技最適使用年齡也會向後延伸。然

(32)

而,應該反過來思考的是,目前高齡族群使用率低,可能是因為電腦並不符 合高齡族群的需求,所以部分反思的論述認為不應該要求高齡者學習技術,

而是要做出符合高齡者需求的科技產品。除了年齡之外,身心障礙與使用經 驗亦是影響因素,身心障礙者使用率之所以偏低,不僅僅是因為生理狀況,

或無法負擔輔助設備或收入等因素,還受到各種心理因素影響;使用經驗亦 是造成差異的影響因素,持續使用是個重要的概念,若無法持續使用,則會 使自己淪為資訊的落後者。

二、 科技接受模式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於了解視障者使用電腦動機與不使用電腦的原 因,因此除了數位落差理論之外,亦採用科技接受模式來建立研究架構。以 下敘述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的沿革與其構面。

Davis 在其 1986 年發表的博士論文中,以 Fishbein 與 Ajzen 在 1975 年所 發表的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擷取其中的「使 用意圖」與「使用態度」兩種概念,及其概念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科技接 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此模式中共有五個主要的構面,

分別是: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態度、意圖、使用(Davis, Bagozzi,& Warshaw, 1989)。如下圖所示。

(33)

圖三

科技接受模式概念圖

資料來源:Davis, F., Bagozzi,R., &Warshaw, P.(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上圖解釋使用者接受新的資訊系統之影響因素與影響流程。當使用者受 到外部影響因素(External Variable)影響後,對於資訊系統會產生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與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亦即以自己的主 觀意識判定此資訊系統的是否有用與是否容易使用,而後形成使用態度 (Attitude Toward Using),使用者對於該系統產生正面或負面評價,進而產生 使用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若使用意圖足夠,則最後便會推動使 用者對資訊系統進行使用行為(Actual System Use)。(Davis, 1989)

科技接受模式提出之後,Davis 本人與其他學者陸續又提出更多加強模 式。Moon 與 Kim(2001)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在使用態度形成因素中新增 一項認知娛樂性(playfulness)。Davis 與 Venkatesh 於 2000 年提出修正後的科 技接受模式(TAM2),加入影響認知有用性的兩大變數,一為社會影響過程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一為認知工具性過程(Cognitive Instrumental Processes),作者認為在社會影響過程之中,使用者的主觀規範會透過認知有 用性,間接影響自身的使用意圖,另外,認知工具性過程則是與完成目標有 關,使用者自行判斷資訊系統與任務的相關性,以及任務之輸出品質與結果

(34)

可說明性,進而認定其可用性(Venkatesh& Davis, 2000)。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中高齡視障者電腦與網路的使用動機,是故可透 過科技接受模式中各種構面的因果關係,理解中高齡視障者的接受歷程,並 將其構面納入訪談問題之設計。

(35)

第二節 視障者與電腦網路

本節第一部分敘述電腦與網路帶給視障者的改變;第二部分則為視障者 使用電腦與網路時所遭遇的困境;第三部分則列出相關實徵研究,最後則是 本節結論。

一、電腦與網路帶給視障者的改變

資訊科技的發展提供人們新的資訊獲取管道,亦帶給視障者一個與外界 接觸的機會。不少國內外文獻探討電腦與網路對於視障者的影響,茲整理如 下:

(一) 獲得獨立性,不再需要依靠他人

電腦與網路為視障者帶來了獨立生活的可能。視障者可藉由輔助設備,

自行讀取螢幕上的資訊,不再倚賴他人閱讀。然而獨立性相對的會造成視障 者的人際疏離,減少他們對外界接觸的機會。(Gerber, 2003; Williamson et al., 2001)

(二) 獲得隱私

網路除了減少對他人依賴的程度之外,也增進視障者的隱私權 (Williamson et al., 2001)。

(三) 與主流世界接軌

以往視障者要獲取資訊,必須另外製作資源,所以視障者所能接觸的資 訊非常稀少,且相當過時(Carey, 2007)。如今,網路提供了新的溝通形式,讓 視障者與主流世界接軌,視障者可藉由網路接觸到各種不同主題的資訊,增

(36)

進其知識與機會,進而達成平等。(Gerber, 2003; Williamson et al., 2000;陳立,

民 92)

(四) 增進工作效率

網路可使視障者不受實體環境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在數位環境下進行工 作,增進了工作效率。視障學校的老師亦可透過電腦,將教材、試卷數位化,

供學生閱讀,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品質。(Gerber, 2003; Williamson et al., 2000;

陳立,民 92)

(五) 擴展人際關係

視障者可透過語音報讀軟體或點字顯示器使用電腦,連上網路,藉由電 子郵件與聊天室建立虛擬社群,擴展自己的生活圈。他們在虛擬環境中與一 般人無異,能夠接觸更多擁有相同興趣與經驗的人(Gerber, 2003; Williamson et al., 2000; 劉嘉馨,民 94)。

(六) 節省勞力

過去視障者需仰賴郵件寄送,才能閱讀圖書館的書籍,較為費時費力。

現在透過電腦即可在遠端獲取圖書館提供的資源,不必再透過郵件遞送。一 位視障者這樣敘述:

「大部分的點字書、有聲書還是仰賴臺北地區的圖書館提供,但點字書很厚重,寄還 不易又費時,加上郵局的服務品質並不是很好,例如住家附近的小支局沒有承辦此項 郵遞業務,還書必須至大郵局才行,這對出門不方便的視障朋友來說實在很困擾,幸 好現在有了電腦網路,我可以將資料下載閱讀,不但快速而且資訊可以同步吸收,減 少借書郵遞的費時與不便,如果我的求學時代就有電腦網路,我每天可以多出好幾倍 的時間來唸書,很慶幸自己還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享受了電腦的方便。」(黃春桂、賴麗

(37)

香、曾秋桂,民 87)

電腦與網路可以讓視障者增加獨立性、獲得隱私、與主流世界接軌、增 進工作效率、建立人際關係,以及節省勞力,改善視障者的生活。然而,在 使用的過程中,視障者因為視覺障礙的緣故,產生了種種的困難。

二、視障者使用電腦與網路的障礙

雖然電腦與網路改變視障者的生活,然而由於視覺障礙的關係,視障者 操作電腦遠比一般人還來得困難,以下結合 Van Dijk(2006)四種層次的數位落 差,與文獻中提及視障者在使用電腦與網路時較常遇到的障礙,詳述如下:

(一) 動機層次的障礙

有些視障者害怕新科技、沒有自信、意願、時間去學習電腦。而後天視 障者則會抗拒使用新的方式獲取資訊,或認為使用輔助設備相當顯眼而感到 尷尬(Douglas et al., 2006; Williamson et al., 2000)。

(二) 實體層次的障礙

有些視障者因為缺乏軟硬體設備、設備費用昂貴、近用性不佳等原因而 不使用電腦(Douglas et al., 2006; Williamson et al., 2000)。Williamson et al.(2000)指出,最常被提到的是費用問題,購置設備的費用往往超出預算,

且購入之後往往也需要投入額外的費用進行更新。

(三) 技能層次的障礙

有些視障者缺乏電腦技能,也缺乏訓練管道,他們認為訓練費用高昂,

且害怕進入訓練中心、使用手冊缺乏完善說明,其中使用手冊是針對一般人

(38)

而設計,未考慮到特殊族群,部分視障者表示需要另外花錢請人進行操作教 學。(Gerber, 2003; Douglas et al., 2006; Williamson et al., 2000)

(四) 使用層次的障礙

多數使用電腦的視障者都會遇到使用層次的障礙,包括網頁設計不良與 輸入輸出轉換障礙,以下分述之:

1. 網頁設計不良

目前的網站多針對一般人設計,鮮少考慮特殊族群,圖型化使用者介面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的出現雖是人機互動的一大突破,然而大量採 用視覺化要素卻不利於視障者使用,視障者在讀取多媒體資訊時,比一般人 更容易產生問題。網頁設計的問題包括:圖片與超連結缺乏輔助文字說明、

字體太小等 (Chiang et al., 2005; Williamson et al., 2000; 劉嘉馨,民 94)。

2. 輸入輸出轉換障礙

視障者對於介面的理解和一般的電腦使用者大不相同,一般使用者靠視 覺理解電腦上的資訊,而視障者則是倚靠聽覺與觸覺的方式,在視窗介面的 使用上,是以序列關係與位置來理解。另外,中文介面視障使用者是多以注 音拼音的方式輸入中文文字,所以沒有辦法確認同音異形的文字,僅能依靠 新注音輸入法的造詞功能輸入正確的字,例如:想要輸入「紀」這個字,就 先輸入「紀念」這個詞,最後再把「念」去掉。 (施伯燁,民 97)。

三、視障者使用電腦與網路之相關研究

早在 1984 年即有視障者的電腦使用研究,然而當時視障者使用電腦的目 的主要在於工作方面的協助(Gilson,1984)。1990 年代中期開始,研究者陸續 投入視障者的電腦網路使用研究,主題包羅萬象,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包括

(39)

網路搜尋行為(Craven, 2004)、數位學習(Gil-Rodriguez et al., 2008)等;從系統 面出發的有無障礙網頁研究(Craven, 2003; Oppenheim & Selby, 1999; Power&

LeBeau, 2009; Ribera et al., 2009);以及融合使用者與系統兩者的人機互動研 究(Bloor, 2003)。本研究由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探討的文獻以視障者的電腦使 用行為為主,以下提出其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做為本研究的設計參考。

Williamson 等人(2001)研究居住於澳洲的視障者之網路資訊行為,探討 視障者未使用網路的原因、協助視障者的管道、機構,以及網路對於視障者 的重要性為何。為了取得廣泛的觀點,研究者分別採取焦點團體法與個別訪 談法兩種方式來蒐集資料。研究對象分為城市組與鄉村組,總計 31 名受訪者,

而其中有 20 人為視障者。研究結果發現,視障者未使用網路的原因有:擁有 其他替代資源、硬體價格昂貴、害怕新科技、使用時遭遇困難,以及訓練課 程不足等。然而,研究對於城市與鄉村兩邊的差異性並未詳細說明。

Gerber(2003)研究視障者如何收集資訊。研究方法採質性的焦點團體訪談,

將受訪者分為四組,共 41 人。受訪者中,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佔 85%以上,

其中有 73%的受訪者為受僱者(employment)。研究結果指出,在就業者當中,

有 85%的受僱者在工作時使用電腦,有些人認為沒有電腦他們就不能工作。

電腦的益處是幫助視障者獲得獨立的資訊管道,亦加強人際關係,建立和社 會的連結。然而電腦的出現也帶來了障礙,例如缺乏適合視障者的電腦教材,

視障者本身也害怕被科技排拒在外。

Corcoran 等人(2004)進行一個長達三年的研究計畫,並由英國伯明罕大 學執行。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視障者的需求及其生活環境。在計畫的三年期間,

研究者定期訪談 1000 名視障者。在第一階段時,研究小組先行訪談一小群視 障者,目的在於蒐集重要議題,訪談分為兩小階段,分別是個別訪談與焦點 團體訪談,後者除了確定重要議題之外,也驗證個別訪談所述之事;第二階

(40)

段則為增加訪談者數量。研究主要以在地方機構登記在案的視障者,以及一 小群的未登記在案的視障者為訪談對象。

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人較常使用電腦,不使用電腦的視障者中,有 88%是 老年人,電腦擁有率逐年齡增長而降低。視障者使用電腦主要的用途為打字、

e-mail 和上網。視力障礙被視為使用電腦的障礙主因,其次為設備近用性不 佳,其他原因尚有設備可用性不佳、無法負擔費用、缺乏訓練、缺乏信心、

沒有時間與動機等。

蔡惠如(民 93)以台北縣內國小至大專院校的視障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

欲了解他們的網路使用現況、障礙,以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在網路 使用現況方面,學校教師是視障學生取得網路知識的主要來源;在使用網路 的障礙方面,學生表示在學校使用網路的障礙主要的問題是網路速度慢、看 不懂螢幕上的英文、找不到需要的資料以及操作時間不足,而在家使用網路 的障礙則是硬體設備不足,怕中毒及網路費用太高。在影響因素方面,個人、

家庭、學校三方面皆有顯著差異項目,表示這三項因素皆顯著影響著視障學 生使用網路的行為。

劉嘉馨(民 94)則以高學歷視障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網路使用動機、

途徑、特徵,並找出影響使用網路的因素、遭遇到的困難,網路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對網路環境的看法與建議等。研究者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並以 紮根理論進行資料的分析、歸納,總計有 16 位視障者接受訪談。研究結果指 出,視障者使用網路的資訊需求包括解決學業與事業問題、生活應用、吸收 新知、人際互動四個層面,資訊搜尋方式則有自行操作與依靠他人協助兩種。

在影響視障者使用網路的因素方面,則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主 要為個人心理、情感、認知等層面,外在因素則為網路環境的影響。對於目 前網路環境的看法與建議方面,多數視障者反映希望能改善電腦軟硬體功能,

(41)

以及提高網路資訊的辨識率,普遍而言,視障者對於網路環境的滿意度相當 高。

趙雅麗(民 89)以使用與滿足的研究取向出發,探討視障者對各類媒介的 使用行為與使用動機。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透過電話訪問進行調查。

研究對象的選擇採立意抽樣法,目的為發現與界定問題,並無法做廣泛推論。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中電腦擁有率近半數,而網路設備裝設僅 25%左右(民 國 89 年資料),先天的視障者偏好聽覺性媒介,後天視障者偏好視覺性媒介。

另外,視障者在個人電腦和網路的擁有率和一般人差不多,研究者推測為淡 江盲生資源中心推動政策下的結果。

四、小結

本節整理相關文獻,列舉電腦與網路為視障者帶來的好處,以及視障者 使用電腦與網路所遭遇到的障礙,並參考相關文獻之研究方法做為研究設計 之借鏡。

以上所提到的研究,距今都已有一段時日,目前的資訊環境變化快速,

短短 5 年就已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例如 Corcoran 等人(2004)提到的近用性 不佳,以及蔡惠如(民 93)提到的網路速度慢等,這些過去影響視障者不使用 網路的原因是否仍舊存在? 抑或因為資訊環境改變而產生新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亦想了解持續使用者克服障礙進而持續使用的方式。相關研究多 著重於網路對於視障者的影響,以及討論視障者未接受新科技的原因,然而 卻未探討持續使用電腦與網路的視障者如何克服障礙。雖然透過研究結果,

能夠了解視障者使用電腦網路的益處、未使用的原因與遭遇到的困難,卻未 繼續探討視障者如何跨越困難進而持續使用,是故針對持續使用者克服障礙 的議題,本研究想做進一步的了解。

(42)

研究方法上,視障者的電腦與網路之使用行為研究多採用質性訪談,如 焦點團體訪談法、深度訪談法等。由於本研究受訪者亦為視障族群,且先前 未曾有過以中高齡視障者為對象的研究,較難進行進行問卷調查法,是故本 研究亦採用質性取向之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

關於資料蒐集的方法,由於研究對象為視障者,是故受訪者的找尋有一 定的困難度。潘雅麗(民 89)尋找受訪者時便遇上困難,由於相關單位沒有視 障者的詳細資料,且保密甚嚴,資料亦不完整,所以僅能透過淡江大學盲生 資源中心與臺灣圖書館視障資料中心蒐集視障者名單,雖然名單上共有 1041 位視障者,但最終受訪對象僅 246 位。從文獻中可得知,受訪者雖找尋不易,

但若需要有效率地取得受訪者資料,那麼與視障機構接觸是為可行之道。

(43)

第三節 視障者的資訊需求

總的來說,視障者接觸資訊的方式是受限的,由於無法直接藉由視覺接 觸資訊,必須改以聽覺、觸覺來代替(葉乃靜,民 94)。因此,視障者的資訊 需求也有其特性。以下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將視障者的資訊需求分為工作 與非工作兩方面探討。

一、工作的資訊需求

工作資訊需求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為社會人士對於工作所需資訊的需求;

二為在學學生對於學校學習、作業、考試等方面的資訊需求 (Williamson, Albrecht, Schauder, & Bow, 2001; 張瀚文,民 89;陳怡佩,民 95)。相關文獻 指出,會利用圖書館滿足工作、課業方面的資訊需求者是少數,視障學生滿 足資訊需求的方法以請教老師、同學為主,其次為上網查詢 (張博雅,民 98;

陳怡佩,民 95)

二、非工作的資訊需求

非工作方面大致上可以分成健康、生活、學習、政府、興趣嗜好五大方 面,以下分述之:

(一) 健康資訊需求

在健康方面,視障者想要了解關於視障疾病,以及如何適應生活的資訊。

健康資訊需求包括:(1)一般健康資訊:包括育兒資訊、牙齒保健資訊、性健 康資訊等。(2)視障相關資訊:包括視覺疾病資訊,以及適應視障狀態資訊。

(3)醫療服務資訊:例如通知單、藥品標籤、檢測結果、一般藥物資訊等。

(Beverley, Bath, & Booth, 2004)

(44)

(二) 生活資訊需求

生活資訊需求包括休閒娛樂、興趣嗜好、旅遊資訊、消費購物資訊、社 交資訊、吸收新知等 (張博雅,民 98;張瀚文,民 89;陳怡佩,民 95;趙 雅麗,民 89;Kaufman-Scarborough& Childers, 2009; Williamson et al., 2001)。

其中,休閒娛樂為視障者利用圖書館的主要原因之一(張博雅,民 98)。而視 障者使用大眾媒介的動機也多是為了滿足生活方面的資訊需求,如:獲取新 知、增加與他人談話的資料、尋找購物參考資料、打發時間等(趙雅麗,民 89)。

(三) 學習資訊需求

學習資訊需求包括個人自我進修、子女教育、語言學習等有助於個人能 力提升之資訊需求。(張博雅,民 98)

(四) 政府資訊需求

政府資訊需求包括選舉、社會福利資訊、法律資訊、施行政策等。(張博 雅,民 98)

視障者和明眼人一樣擁有各種不同的資訊需求,除了對於殘疾資訊、適 應生活的方法等方面的資訊需求之外,視障者在其他日常生活方面的資訊需 求與一般人無異(Williamson et al., 2001)。

三、資訊管道

為滿足工作和非工作的資訊需求,視障者需要適當的資訊管道。除了網 路之外,視障者接觸資訊的管道有人際網絡、圖書館、大眾傳播媒介等。

(45)

(一) 人際網絡

人際網絡是視障者最重要的資訊來源。當視障者在資訊尋求上遇到困難 時,首先會求助於身旁的資訊協尋者,其次才是自己找資料解決(陳仕祐,民 92)。Williamson 等人(2000)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和家人同住的視障者獲得較 多資源。除了個人之外,也有研究指出專業組織團體是受視障者信賴且較具 權威的資訊來源(葉乃靜,民 94)。

(二) 圖書館

視障者使用圖書館主要是以滿足休閒娛樂、個人興趣等資訊需求為其最 大動機(吳英美,民 87;張博雅,民 98)。然而也有視障者不知如何使用圖書 館,或者根本沒想到要使用(廖淑珍、劉蓓君,民 80)。雖然圖書館提供視障 者專用之電腦設備與網路,但由於視障者偏好在家上網,所以較少使用圖書 館的設備(Lewis, 2004)。

(三) 大眾傳播媒介

趙雅麗(民 90)的研究發現,視障者使用大眾傳播媒介的目的,主要是為 了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與購物的參考資料。在傳統媒介當中,視障者以廣播 (收音機)、電視機、錄放影機這三者的擁有率最高,前兩者更高達九成以上。

Williamson 等人(2000)的調查結果也指出收音機是視障者重要的資訊獲取管 道,雖然需要等到固定時間才能聽到自己想聽的節目,但它的重要性是書籍 無法相比的。

過去,視障者主要從人際網絡、圖書館、大眾傳播媒介等管道接觸資訊。

近年來,網際網路成為了視障者重要的資訊來源。葉乃靜(民 94)的研究發現,

多數的視障者使用固定的資源,最常使用的有網路、電視、收音機,其中網

(46)

路的出現為視障者增加資訊取得的質量、擴大視野及工作機會。

四、小結

在電腦與網路出現之前,視障者能夠倚靠的資訊管道有限,包括人際管 道、大眾傳播媒介,以及圖書館。而對於資訊的需求大致上可分為工作與非 工作兩大類。本研究欲了解中高齡視障者對於圖書館電子化資源的需求,是 故了解他們有哪些資訊需求,以及除了電腦外的資訊管道獲取情況,有助於 為他們規劃合適的電子化資源。

(47)

第四節 圖書館的視障電子化資源服務

本節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圖書館視障讀者服務的發展沿革;第 二部分則列出目前台灣的圖書館已有之視障電子化資源服務;第三部分為國 內外圖書館視障者服務之實徵研究。

一、發展沿革

(一) 歐美國家

美國圖書館的視障讀者服務起源於 19 世紀中葉。1868 年波士頓公共圖 書館設立了盲人服務部門,從這之後陸續有數間公共圖書館開始經營盲人服 務。1931 年美國國會簽署 Pratt-Smoot Bill 法案,授權國會圖書館製作成年視 障者圖書資料,提供免費流通服務,同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統籌建立全國性的 視障服務網,選擇 18 所大規模圖書館做為地區服務中心。西元 1934 年增加 了有聲書的使用。國會圖書館於 1935 年設立盲人圖書館。1952 年修改法案,

將視障服務擴及至青少年與兒童。1966 年美國國會通過 Pratt-Smoot Bill 修正 案,擴大服務對象至無法閱讀傳統印刷字者,美國國會盲人圖書館也更名為 國會圖書館之盲人與身體障礙者部門,同年通過的公法 89-522 法案,要求 政府撥用更多經費於在特殊書籍製作上。1978 年該部門又更名為盲人與身體 障礙者國家圖書館服務(NLS),其網站首頁標榜的就是全民皆可讀的信念 (That All May Read)。(洪世昌,民 82;郭麗玲,民 84)

英國有兩個主要的視障者服務組織,分別是 1868 年由 Thomas Rhodes Armitage 創立的英國皇家盲人協會(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Blind, RNIB),和國家盲人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for the Blind, NLB)。1989 年 RNIB 成立 Share the Vision 聯盟,建立替代形式的聯合目錄(National Un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stating clearly the important learning concepts to strengthen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so as to build a solid knowledge base for students; reorganising and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To this end, we introduce a new discrepancy measure for assessing the dimensionality assumptions applicable to multidimensional (as well as unidimensional) mode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osite CPI for March 2008 dropped slightly by 0.08% month-to-month, with lower charges for outbound package tours and hairdressing services, as well as lower prices of

Employee monitoring involves the use of computers to observe, record, and review an employee’s use of a computer. Employee monitoring involves the use of computer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