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二節 研究對象

質性研究在取樣上重視代表性(張如慧,2001),研究者為何選取這些對象?

有無特別之處?取樣的依據是什麼?以下四項是本研究挑選主要受訪對象的重要 考量:受訪學生的表達能力、年級、性別與人數;本節末段也補充說明其他相關 研究對象的選取原則。

壹、研究對象的挑選

鑑於學障生的個別差異大,研究者在課堂中也觀察到他們有點口拙的傾向,

能言善道者幾乎很少,他們經常是喜歡表達,說的卻不夠完整,因此,研究者在 挑選訪談對象時首先衡量的就是學障生的表達能力,以能夠清楚表達己見的學生 為優先選擇;其次,研究者也考量性別因素是否對學障生的學校生活適應出現差 異,故本研究預訂擇取男女各半的人數,讓男女性的聲音都能被聽見;在年級方 面,研究者選擇八、九年級生的原因是因為七年級生初入國中校園,可能需要更 多時間去經歷與體驗,八、九年級生較能累積校園經驗以供分享,這是年級因素 能雀屏中選的理由;另外在樣本數方面,Stake(2006)認為,當個案數少於四或 是大於十,多重個案的益處是有限的,因此研究者挑選四位學障生作為主要受訪 對象。綜合以上設定的條件,本研究最終選定男女各兩位,分屬八、九年級的學 障生參與研究進行。

研究者為任職多年的國中特教老師,目前每週每年級各有四至五節不等的授 課節數,研究者先將學障生的課堂觀察結果和導師共同討論後,雖以立意取樣方 式選擇受訪對象,但前題是不抱持預設立場的態度,未特別挑選一般認定適應良 好或惡化的學障生,只有依前述研究者設定的四項條件作為考量。先從本校符合 學障資格的 36 位學生當中挑選出三位,他們對於訪談都抱持一定程度的主動與積 極態度,另外有一位學障生更是強烈表達參與本研究的意願,她說想分享自己的

校園故事,她本身也符合本研究設定的條件,所以也將她列入受訪對象之一。研 究者除了訪談學生之外,還視研究需要訪談導師、任課教師、認輔教師、同儕或 家長。

貳、研究對象簡介

由於本研究進行橫跨 2015 年至 2016 年,以下用 2015 年受訪學生的就讀年級 作為背景資料描述,同時基於研究倫理,一律使用代碼稱之。

一、A 生

A 生為國中九年級男生,家中獨子,成長自小家庭,同住者有父母兩人,他 於國中七年級被提報鑑定為疑似學習障礙學生,隔一年複判後確定具學障資格,

在資源班接受國文、數學兩科補救教學。其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測驗分 數為:語文量表 107、作業量表 86、全量表 97,顯示智商正常。A 生國小至今就 學情況穩定,少有缺課情形,他的性格外向,在原班受到同儕排擠,經常獨來獨 往,校方因其人際問題而安排認輔教師,他在資源班表現較顯活潑,有友伴與他 互動,他也能向師生分享學校生活經驗。

二、B 生

B 生為國中九年級女生,家中排行第二,成長自重組家庭,同住者有繼父、母 親、外婆、其他手足等 11 人,她於國小二年級被提報鑑定為學習障礙學生,接受 巡迴輔導教師的學科補救教學。其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測驗分數為:語 文量表 80、作業量表 93、全量表 86,顯示智商正常。B 生國小至今就學情況不穩 定,缺課情形多,她在原班表現性格內向,較少主動與同學交談,違規行為卻相 較同儕高,在資源班表現較顯活潑,喜歡開玩笑,能與師生分享學校生活經驗。

三、C 生

C 生為國中八年級男生,家中排行第二,成長自隔代教養家庭,父母已離異,

由父親撫養,多數時間由祖父母代父一職照顧 C 生,同住者有祖父母、哥哥、姑

姑及堂弟妹等 6 人,他於國小四年級被提報鑑定為學習障礙學生,在資源班接受 國文、數學兩科補救教學。其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測驗分數為:語文量 表 90、作業量表 78、全量表 92,顯示智商正常。C 生國小就學情況良好,國中開 始偶有缺課情形,他在原班表現內向,違規行為卻較同儕高,令導師感到管理困 擾,學校安排認輔教師進行介入,在資源班表現則較顯活潑,配合度也高,能與 師生分享日常生活經驗。

四、D 生

D 生為國中九年級女生,家中排行老三,成長自單親家庭,同住者有母親、

兩名兄姐等三人,她於國小四年級被提報鑑定為學習障礙學生,在資源班接受國 文、數學兩科補救教學。其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測驗分數為:語文量表 85、作業量表 85、全量表 83,顯示智商正常。D 生國小至今就學良好,性格內向,

少違規行為,因人際問題而有認輔教師給予輔導,她在資源班表現較顯活潑,主 動性也高,能與師生分享學校生活經驗。

五、其他研究參與者及選取原則

本研究增加的訪談對象,除了導師與認輔教師都是固定人選之外,研究者挑 選其餘人選的原則,是在四位主要受訪學生接受訪談後,從他們的經歷中找出相 關人員,並初步探問受訪學生是否同意訪談這些人員,如果獲得學障生首肯,後 續才著手接洽,經徵詢後確認訪談人員如下:A 生的普通班教師三名、同儕三名;

B 生的普通班教師兩名、同儕兩名;C 生的普通班教師兩名、同儕兩名;D 生的普 通班教師兩名、同儕兩名;另外四生家長皆同意參與訪談。

透過多來源訪談,可使本研究內容更為貼近受訪學生的學校真實生活,可信 程度也可提升,徵詢的舉動除了是想驗證主要受訪學生的訪談真實性之外,對他 們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尊重,避免四位學障生獲知本研究這樣額外的訪談之後,自 己心生恐慌,擔心有被查證虛假的危機,後續訪談不再多做吐露,語帶保留,這 樣的情形是遠不利於本研究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