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相關研究

根據前一節討論的學習障礙相關議題,已經可以看到學障生帶著自身條件夾 處在外界環境變化裡,除了他們自己,黃德祥(2008)還指出,包含家庭社經地 位、父母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家庭氣氛、同儕接納等因素皆可能是影響個體適 應與表現的重要因素,許多實徵研究就從這些因素細部探討學障生的適應議題,

其中,進行研究的方法、研究者的切入觀點或是其對於現象的詮釋,最後呈現的 研究結果皆會造成差異。

本節研究者要回顧國內過去文獻,在 2003 年至 2015 年關於國中階段學障生 學校適應的研究中,部份文獻以自我概念的單一角度進行探討(例如:李靜怡、

劉明松,2011;鄭世昌、張勝成,2005),這樣的研究有八篇;也有研究擺脫以往

「缺陷心理學」或「醫學模式」的思考,以心流、幸福感、復原力等正向情緒的 發展,探索這些元素對學障生的心理健康與生活適應的關聯(例如:王茹誼,2012;

張慧如,2010;曾瓊禛、徐享良,2006),類似相關的文獻有四篇;其他的文獻是 從學業學習、自我概念、人際關係或無障礙環境不等的多重面向檢視學障生的適 應發展(例如:金慶瑞、林惠芬,2003;楊彩雲,2003),這樣的研究有六篇,本 研究進行的作法比較貼近這類的方式,多面向的瞭解學障生在學校適應議題裡的 多種可能。

從研究的設計考量,量化研究能測量個體對一些有限問題的反應,它將問題 聚焦,但也就缺少參與研究者內心想法的那一塊,相較質性研究的設計就能得到 這樣的結果。貼近「人」的思考是研究者感興趣的地方,這也是本研究選擇質性 方法進行本主題的重要考量之一,以下就從質性、量化兩種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獻 進行分析,冀望能多方瞭解不同觀點與結果。

壹、量化設計的文獻結果探討與分析

研究者統計 2003 年至 2015 年國中階段學障生學校適應議題的相關量化文獻 約有 17 篇,另外還有一篇研究採質量混合設計進行,其中,以自我概念角度探討 自身感知與想法,乃關聯於學校生活的影響者有文獻七篇,單從學業成就的現況 看待學校適應的情形有文獻一篇,其他從正向情緒的發展探索學障生適應的文獻 則是有三篇,以上是量化文獻在切入點與篇幅的統計。

前述研究結果顯示,學障生在課業學習、自我概念、情緒表現及人際適應等 層面均出現困難,若再細分箇中影響因素,年級與支援服務這兩項是影響學業適 應的要素。通常年級越高,伴隨的學業壓力也會越重,所以九年級學生的適應能 力會比七、八年級學生差,因為他們需要承擔的學習任務更多,而學障生就讀國 小期間,若他曾經接受特教服務,升上國中以後的適應情形也會比較好,這是因 為補救教學的資源溢注進來,學障生的學科能力可以獲得提升,增加學業方面的 適應力;而且研究還顯示,導師是人力資源的一環,他們是改變學生適應的重要 推力,這個角色可以承負監督、指導之責,有了導師的加持,學障生可以在學習 的階梯裡站的更穩當一些。

量化文獻結果也顯示學障生學業的自我概念差於非學業性的,他們對於數學、

英文等困難學科都會產生較高的焦慮感,不戰自退,最後容易導致學習失敗,更 加否定自己在課業上的學習潛力,認為自己完全不行;學障生反而對自我的情緒 表現或個人形象有較高的認同感,他們不覺得自己在這些方面比別人差,暴跳如 雷者另有其人,他們認定自我的形象也不賴,只是,自我決策的部份可能低於一 般同儕,學障生缺乏獨立自主,不敢擅自決定,他們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聽別人 的最安全,學障生在自我管理與自我實現方面也都表現不好,凡事裹足不前,畏 畏縮縮,連自己份內的事務都處理不好,有待改進。

影響學障生人際關係的因素包含家庭支持、導師角色以及情緒表現。通常,

雙親家庭的家庭支持度會比其他型態的家庭為高,導師則在班級中進行管教、維 持、指導與協助,這兩項因素對學障生人際適應的正向提升,這裡的道理不說自 明;當學障生使用過多的負向情緒,可能會使他們出現高憂鬱傾向,為自己也為

他人焦慮,當然也就無法處理包含自身在內的相關事務;不過,研究顯示女生的 問題解決能力較男生為佳,她們不像異性血氣方剛,衝突也不若男生頻繁,可以 幫助自己較為融入團體;同時,這些量化文獻雖未明確指稱學障生的常規適應狀 況,但常規乃屬生活的一環,文獻結果顯示在性別這個背景變項上,女生的學校 適應是比男生好一點的。

比較特別的是,特教服務的介入令學障生產生兩極化的感受,有學生因此出 現低自我概念,因為他們受到障礙標籤的陰影壟照,如影隨形,以致在團體中的 地位明顯下滑,負向看輕自己;也有學生在資源班反倒感受較佳的生活品質,他 們認為倍受教師看重與支持,在資源班經驗到的自信、榮譽跟樂觀,可以幫助他 們彌補不足。而此 18 篇的量化相關文獻中並沒有探討學校支援系統的提供與使用 情形,所以也就沒有這方面的討論結果。

整體來說,從上述的探討能得到比較一致的結果:學障生的學業適應與人際 適應都比較差,導師是重要的支持來源,能在校園中帶領他們一起扭轉生活情勢、

產生改變。

貳、質性設計的文獻結果探討與分析

在 2003 年至 2015 年中,以質性設計為法進行探討此議題的文獻約計四篇(含 質量混合設計一篇),其中三篇的訪談主軸幾乎定焦於學習和人際議題之於學校適 應的關聯,只有一篇深入探討學障生在資源班的學習經驗和感受,這篇研究比較 開放的談論關於人際關係、協助資源以及自我概念等想法,對於特教師生之間的 互動情形也就著墨較深,放大檢視;另外,張慧如(2010)是以復原力的角度切 入,她探討的是學障生如何理解並詮釋國中階段生命經驗的意義。

這四篇文獻在研究對象背景的選擇上也有不同,楊彩雲(2003)先以問卷調 查挑選出四種學校不同背景(包含普通班、普通班兼特教服務、普通班兼其他支 持服務、普通班兼特教服務及其他服務等),共計八位學障生出線之後再進行訪談;

邱筑君(2007)和張慧如的訪談對象都是資源班裡的學障生,前者有三位受訪者,

後者的受訪對象僅一位是學障生,故研究者只依此生的訪談結果進行分析;黃己

娥與黃天苗(2007)探討一位學障生從學前到五專的就學故事。研究者歸納此四 篇研究結果的相同處有三:(一)學科表現不佳或成效模糊;(二)自我概念低落;

(三)不愉快的學校經驗。

進一步分析,這些研究指出學障生的學業表現普遍不佳,即使他們接受資源 班補救教學,或者在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甚至有人找特教老師當長期貼身家教,

學障生的整體學習歷程還是明顯困難,學習幾乎呈現半放棄狀態,老師再多的指 導都起不了作用;他們在人際關係的表現則是反應兩極,有人樂於和一般師生互 動,從中獲得許多協助,也能感受到師長真誠的關懷,有人則是交際困難,同儕 關係維持不易,後者挫折經驗的傳達主要是來自學習於資源班的學障生個人感受,

他覺得自己早已被同儕標記,成為同學眼中的異群體,邊緣化的現象使隱形的隔 離逐漸在同儕心中萌生,自己則成為苦主,三年的學校生活總是動輒得咎,過的 十分辛酸。

也因為學業表現、與特教老師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障礙標籤問題,造成有 些學障生的自我概念薄弱,負向貶抑己身能力,覺得自己好像國中三年一事無成,

不過,有些學障生卻認為尚能得到教師的尊重,從未發生被干預的情形,他們甚 至覺得父母、師長、家教老師是重要的陪伴角色,如果沒有他們,困頓的感受必 然加倍承擔,學校生活一點意思也沒有。

關於學校支援系統方面,學障生普遍對這個名詞感到陌生,需要在訪談者引 導下才能開展這方面的話題,有學障生表示資源班是個安心學習的場所,這裡有 和樂的氣氛,充滿鼓勵聲,學習的資源也更為充足;但是也有人因為特教老師的 緣故,國中生活過的十分痛苦,他們陳述特教老師複製原班級的壓力,而且執行 的更為徹底;另外也由於訪談對象的背景與訪談面向的差異,可能會使整體研究 得到不同的結果,像張慧如(2010)探討的是學障生如何透過自身復原力與外在 保護因子的介入,從挫折經驗中重新站起的經歷,這種討論的觀點比較偏屬個人 能力與策略的應用,反而對於學校支援系統相關的話題探討甚少,提供參考有限;

這四篇文獻也沒有特別集中探討學障生的常規表現情形,這方面的訊息獲得也十 分有限。

整體看此四篇文獻,它們以探訪學障生的經驗故事為出發,經驗是專屬個人 的,其中的描繪必然充滿明顯的個人色彩,也會流於主觀思考,這些故事透露的 負面感受多過正面,研究者認為學障生的生活中應有正向的經歷,只是訪談本身 提供學障生一個情緒吐洩的出口,而一般人的反應大多是把握時機暢所欲言,學 障生就像一般生一樣,會因為學習的無助感,排斥所有跟學習有關的事務,這時,

整體看此四篇文獻,它們以探訪學障生的經驗故事為出發,經驗是專屬個人 的,其中的描繪必然充滿明顯的個人色彩,也會流於主觀思考,這些故事透露的 負面感受多過正面,研究者認為學障生的生活中應有正向的經歷,只是訪談本身 提供學障生一個情緒吐洩的出口,而一般人的反應大多是把握時機暢所欲言,學 障生就像一般生一樣,會因為學習的無助感,排斥所有跟學習有關的事務,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