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文獻探討與結論,以下分別從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兩方 面提出相關建議。

壹、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一、引導學障生在能力範圍內負起責任,並加強學習策略

本研究顯示,學障生無論在普教或特教體制下都必須面臨學習的壓力,可是,

教師揠苗助長的教育作為卻無法有效建立學障生自我負責的意願,學生是學習的 主體,不是空裝的容器原地等待學校課程來填補。再者,懶散是學生學校生活裡 蔓延最快速的傳染病,學生經常是教師沒要求,他們也就不讀了。

為此,師生應該建立共識,真正瞭解負責是懶惰的阻絕劑,怠惰的惡習一旦 形成,就難破除,可是惡習雖然難以破除,絕對可以改變。讓學障生肩負學習的 責任與主動角色,引燃學習的動機,由學生自己主動使學習產生,並培養他們自 我監控的能力,當自己時間的主人。然而,負責任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 從小處著要求,學障生也可以從這裡開始建立,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這便是負 起責任的根本概念與作法。

要學障生學習有所突破,教師除了把焦點放在他們的學習心態上,也要注意 自我教學策略,因為,教學的失敗會導致學習的失敗。教師教學的介入應使用明 確的教學程序,除了學習材料具體化之外,更應著重學習策略的指導,像是複誦、

融會、組織化、求助資源、壓力管理、環境建構、時間管理、應試技巧等方法,

適時的提供鷹架,對學習目標的建立要有層次與彈性,讓所有策略的調整即是為 求有效學習為核心,降低學障生被動等待失敗的情形。

同時,評量的形式與標準也應納入調整的選項,因為它通常是學障生認定自 己行不行的單一管道。教師要嘗試改變傳統競爭的教育模式,鼓勵學障生視考試 為「學習的體檢」,考試不要給他們帶來難過,它不是只有比較的功用,而是檢視 學習的一種方式,給學習的壓力一點喘息機會,讓他們從容學習而非囫圇吞棗,

零碎的時間也能被善加利用,當師生一起找對方向,整體學習才有動力。

二、不以能力為唯一取向,鼓勵學障生信心重建,找到亮點

研究者認為,有效的策略不一定耗力費時,給予支持鼓勵即是實施容易,學 生從來不會對它挑三撿四,反而加倍珍惜。本研究發現,每個人都長的不同,當 他們的智力、努力不齊一,追求學習的信心卻可以一致,學障生其實只是要用不 同的方式學習,把焦點放在學習本身,只要持續保有學習興趣,允許學障生嘗試 與選擇,並依他們自己的速度進行學習,擴大他們的進步和成功,教師還要不斷 鼓勵他們別輕易設限,你比你所想的還聰明。

然而,成功的經驗不一定是指成就,它是一種被肯定進而自我肯定的心理歷 程,教師要攜伴學障生一同換個眼光來看分數這件事,跳脫數字大小,不一定所 有的學習都是建立在考試跟記憶的基礎下,要知道,學校或許可以把學生教到通

過紙筆測驗,但他們不一定能通過自己人生的測驗,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認同若只 由成績來決定,就會忽略人生中其他美好且重要的事務。

俗諺說:「一枝草一點露」,行行出狀元,教師要為學障生保留考試以外的天 賦,讓多元智能有說話的機會,建立他們多元的成就價值觀,由不同的成就中提 升自我效能感,協助他們看見自己的努力,自信與動機正是學障生未來獨立生活 及繼續學習不可或缺的基礎,它們是人生中重要的資產,而且受用一生。

三、增加社交技巧課程以利同儕互動

社交技巧能有助於學障生擴展人際關係與建構個人資源,強化他們對人際困 擾的抵抗力,它也是適應團體的實踐策略,可讓學障生用建設性的態度面對關係 或衝突,從中適應規範、學習社會期待。建議教師看重社交技巧課程,它跟其他 正式課程同樣重要,教師不僅指導知識,更應注重模範仿效、練習、回饋及增強,

因為這個過程遠比灌輸知識最能深植腦海,適時給予學障生務實的建議,讓學習 落實在校園裡的每個角落,切勿使他們在習得社交技巧後卻無用武之地,產生情 境類化或應用的問題。

同時,教師是學障生人際關係的敏銳觀察者,搭建普特教師合作空間,共同 處理學障生的人際問題,事發當下千萬別急著把自己變成裁判,將問題轉化為學 障生需要學習的技能,降低他們負面情緒的感染力,也避免負向策略的使用;另 一方面,對一般生增加障礙標記以外的正確訊息,也進行有效的班級管理,此乃 維繫友善校園環境的必要條件,教師未來進行學障生輔導時,必須將班級經營的 元素考慮進來,發起肇端的兩方,一定都有必須學習的地方。

另外一個重要的部份,是讓學障生瞭解,壓力越扛越重的結果,自我存在的 價值容易被擠壓怠盡,當他們發生情緒或處理上的困難,其實是可以有人協助的,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幫忙,學障生只是在比例上需要的更多而已。

四、當人師更甚於經師

教師的基本任務是「經師」,可是學障生期待的,其實是擁有教師的陪伴、傾 聽與同理,教育看長不看短,「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學生本身的表現都是內在

情緒的訊號,唯有聆聽才是走進學生內心的不二法門,教師也可以是傾聽學生的 收音機,抱持這樣的信念打開學生的心門,裡面將會有許多你不曾發現的寶藏。

教師也要能放下控制,嘗試改變「一言堂式」的教育風景,專制只會讓學障 生成長不了,為師者應要保留一點彈性,多幾分關懷,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另 外,同理是溝通的起點,給學障生一點機會說出自己的開心、悲傷和期待,真正 理解他們的處境,不評斷說教,做到「陪伴但不打擾、相信但不盲從、協助但不 干涉、支持而不打擊」的原則,人師比經師更重要,若能達到這樣的原則,師生 間的關係才會有意義。

況且,教育並非形塑學生整體的唯一途徑,包括基因、社會文化、環境等都 可能是教師使不上力的地方,從這個地方去想,是否教師也可以不用否定自己的 努力,負向認為做了也沒用。我們應當堅信,教師一旦改變,是為了讓師生彼此 都更好,只要教師改變看學生的眼光,他們才有可能發展出最棒的自己。

五、維持後續關懷與支持關係

每個人都需要理解,包括理解自己。協助學障生從訪談經驗中重新統整,嘗 試將經驗視為成長或試煉,因為這些歷練的影響可能不僅只於過去,許多還是現 在進行式。而且,失敗本身包含許多的學習,透過延續關懷,幫助他們增進自我 瞭解,使學障生思索學校適應的問題,甚至有能力進一步解決。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將學校適應分成學業、常規、人際、自我概念與學校支援系統等五個 部份,保持研究主題的開放性。在研究過程中,學障生對於學校提供的服務列舉 不少實務的想法,研究者蒐尋國內近十年關於此議題的研究,多數以問卷調查的 方式進行探究,研究的視野也多選擇親師觀點切入瞭解實施概況,傾聽學生觀點 的部份是比較少的。建議未來研究可利用質性研究深入探討,藉由訪談還原學障 生對於學校支援系統的使用看法及心路歷程。

同時,本研究結果也發現學障鑑定機制對學障生身份的改變,有些同學的身 份註記始於國小階段,歷經多年的特教服務,竟在國中升學前夕移除身份,轉換 學習環境,此結果將會帶來哪些衝擊?學障生如何看待自己?同學又會怎麼理解 他們?對學校適應有何影響?若研究者有足夠的資料,應比較能理解這些學生在 這部份的空白,研究者檢視國內文獻,目前也尚未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每個學生 都需要被關懷,研究者認為這部份值得未來研究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