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綜合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在相近條件下成長的不同學生,背後會發展出許多相似 的故事。研究者根據前述四生的校園經驗,依序歸結包含學習情形、常規服從、

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以及學校支援系統等層面的表現及狀況,並探討各生運用的 對策及實際結果,也從適應的角度進行分析。

壹、本研究的結果

由於每一位學障生都是單一個體,所以表 9 呈現的是本研究對象在各項學校 適應議題的整理性資料,細節討論則於下一段落進行。表 9 顯示,學障生的學業 適應、常規適應、人際關係都是適應不佳,正向的自我概念多過於負向,對於學 校提供的支援服務則因為各自條件、需求的不同,獲得與體驗的情況也有個別差 異。由於本研究受訪學生陳述的學校生活經驗似乎是負面多於正面,研究者認為 他們可能找到一個大抒己見的平台,所有的遭遇有一吐為快之感,而且這些較為 負向的經驗或許對他們意義深刻,因此本研究最終的訪談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表 9

於國文、數學兩科,除此兩科以外的學科也都帶有不同的壓力,而學障生口中的

「壓力」,其實指的並不是分數本身,而是學習的整體過程,包含冗長的時間、學 習的無力感以及教師的關注,這些都讓他們無力消受。起初,他們抗拒學習、厭 惡考試,甚至有人因此逃學,好像把學習視為魔鬼一般。後來時日一久,這些壓 力與困擾也就漸漸消淡,還留下來的,仍是惱人的評量與間斷的缺課情形。壓力 真的會讓學生學不好、學的有負擔嗎?其實也不然,某些壓力是有助益的,適當 的壓力不會傷害學生,反而能帶給他們能量,使他們茁壯,只要學障生能試著理 解:學習是辛苦的,學會以後才是快樂的。

圖 10.顯示,學障生保有一縷學習的動機,再加上教育與人力資源的湧入,這 些都是他們的學習優勢,是最好發揮的管道,至於他們先天的學障特質、自我學 習歷程以及家庭因素是研究者發現可能成為學習阻力的原因,其中,家庭的影響 層面還推及學障生的違規行為,此部份的探討一併於下個項次進行。再細部來看,

本研究發現圖 10.中的有些因素對某些學障生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教師的關懷 之於 B、D 生的正向提攜;有些因素則在某些學障生身上沒有產生明顯的作用,例 如,A 生的家庭並非未能發揮督導功能,它可能已經做到了,只是效用不如預期 而已。

圖 10. 學習適應的關聯分析

(一)學習動機是關鍵

為什麼四位學障生的學習歷程會受到學障特質的影響?這就必須先從學障鑑 定基準來看,學習障礙的判別要能排除學生受到障礙因素(包含感官、智能、情 緒)與環境因素(包含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的影響,本研究的受訪學生智 力皆正常,無感官方面的障礙,教師教學一般化,即使家庭功能失調,學校教育 可補充他們許多學習刺激,可是,當他們學習時,注意力就是無法集中或持久,

記憶短暫,只以背記的方式準備課業,最後辛苦背誦的資料還是一點一滴的流失,

遷移與保留的效果非常有限,他們也常是低自我監控,時間管理能力差,缺乏主 動行為。前述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學障生可能會因為身心功能的缺陷,限制其 對學習的參與,「能不能學」是這裡的重點。

因此,我們可以思考的是,這些特徵在學障生低學業表現事實下造成的影響 程度有多少?有無特例證明學習的可能性?在訪談中,A、B 生都在偶然的成功經 驗中,享受自己有讀書的成就感,讓他們願意再繼續嘗試唸書這件苦差事;D 生 則是尚能恪守學生本份,維持一點讀書活動;C 生有頗為明顯的爭強性格,他能在 外力刺激下求好求勝,證明自己也不是太差。學障生的故事告訴我們,有無動機 是關鍵,低學業表現仍有克服的方式,得以反轉天生的缺憾,即使最終學習的結 果令人不滿意,C 生依然覺得感受良好,自豪曾經付出努力,B 生也抱持「已經有 在讀」的心態來面對,她同樣理直氣壯。

通常,研究者在實務現場發現學障生的學習動機薄弱,一旦受傷再挽回也不 易,可是從前述的例子得知,學障生學習的動機一息尚存,只是最後維時不久、

曇花一現,所以,如何延續讀書的動力是首要之道,保持學障生好的學習胃口,

當他們經由瞭解到認同,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或者充滿勝任感,學障生才會產生 越多的投入,這樣的信念比起任何一種教育改革都直接有效;而且,設身處地的 想,有時候他們不是不想做好,只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手。

既然,教育無法使所有的學生獨立於學習之外,使得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就 是從事學習活動,要知道,學習這件事並不簡單,它不能用「印象派」的學習方 法—單純的只靠聽講訓練就能達到學有所成的目標,它更是學生主動為之才容易

達到效率的行為(王金國,2001;林清山、程炳林,1995),只要自主動機的基礎 紮實,進一步談學習才有可能。就學障生的先天條件而言,勤能補拙不是沒有道 理,努力可以補償能力的不足,學生主體的投入比教師的努力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和價值。如何真正有效協助學障生的學習弱勢,讓他們感覺學習路上浮現一絲的 希望,將學障生拉回學習之內,對各自的投資報酬有穩定回本的期待,「會不會學」

與「要不要學」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何琦瑜是《親子天下》的創刊總編輯,該刊物第 49 期專題即為學習動機,當 期內容來自各路的專家提出關於概念與對策的獨到見解,何琦瑜(2013)也鼓勵 大家要呵護學生的「嚮往」,他們都有關心的事務,也有想要學的東西,如何將學 生的這份動力帶到學校裡,替他們找到維繫學習的可能性,教師是最主要的關鍵 者。

(二)在現有能力上學習有意義的課程

迄今,國內歷經多次教育改革,12 年國教實施的結果,國中階段才是義務教 育的最後三年,現行教育始終無法擺脫升學導向的事實眾所皆知,研究者身為一 線教師,教學路上也總被學習進度催趕,難以抵擋上頭教育政策的規範,學生的 成績更變成了自己的業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無法在考試掛帥的壓力下,從不 同的面向認識每個都長的不同的學生。

因此,我們必須思考,老師是否不要急於檢視或抱以收成的心態,就乾脆放 下自己的期待,讓教學更切合學生的特質與需要,指導學障生時盡可能減少過度 的壓力與要求,如何教與教什麼,這不是研究者所要探討的,運用教學調整和多 元評量等作法都能有效提升學障生的學習,它們都有文獻支持,例如:減低難度、

減少份量、學習替代、目標分解,或是將每次的評量結果視為前一單元總結,與 下一單元學習起點的診斷,重視回饋機制與多層次目標等。研究者覺得真正重要 的,是讓學障生在現有的能力上學習有意義的課程,使他們能夠認同自己在教室 學習的知識與價值,教師要帶著學障生看見自我努力的痕跡,建立往後定期投資 的信心,長出許多努力的力量。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是,真正考量現行課程的難度與份量已遠大於學障生本身 的智力以及投入的努力,教師可不要讓所有的調整到頭來都只是名過其實,風大 雨聲小,連在資源班裡還用普通班的教學方法跟態度指導學障生學習,淪為無效 的教學。

(三)放下包袱看學生

學生無法達成學業要求的因素真的太多了,然而這裡的重點是,學生所處的 現實情境是什麼?這才是本段最想探討的地方。以現實面來看,站在學生的立場 設想,他們為什麼要讀書?不就是「先」為了考取高中職校為目標,在本縣,升 學缺額雖不致供過於求,現況是,想讀書的不怕考不上學校,只怕考不上好的學 校,不想讀書的只要有參加教育會考,幾乎都會上榜,學障生還有身心障礙就學 輔導的配套措施(即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以供參考,這麼便利的未來,他們怎 麼還會想讀書?角色對調,如果是研究者,可能也就這麼算了。

再以學障生的處境看待,他們拒絕的背後,都有正當的理由。國中校園作息 每日長達 9.5 小時(7:30-17:00),以課業為主的學校生活對低學業表現的學障 生而言可說是漫漫長日,考試倒盡他們的胃口,他們幾乎得坐一整天,而久坐又 是一件很累的事,他們很少說話,大多被動聽課,老師告誡學生安靜和專心的次 數多到數不清,越聽越心煩,偶然話中帶刺或話裡有話的提點,也讓人聽了不滿 意,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自制力與配合程度,想逃離惱人的學習歷程本就是一件 很自然的結果。

而且,學障生若僅能靠背誦累積知識,他們學到的只有背記的能力,並非知 識本身,而他們背記的內容又會像掉落的拼圖一樣,一片一片慢慢的不見。研究 者就從訪談中發現,學障生最常使用的強記策略,卻讓他們無法在評量上獲得成 績,也難怪 B 生對考試結果存有很深的挫折感,深受其苦,她覺得讀與不讀的評 量結果都相同,C 生甚至在資源班裡都有這樣的感觸,評量殘酷又冷漠的特性,容 易讓他換得全盤失敗的結果,真是一點彈性也沒有,因此他們會說:「……一直都

而且,學障生若僅能靠背誦累積知識,他們學到的只有背記的能力,並非知 識本身,而他們背記的內容又會像掉落的拼圖一樣,一片一片慢慢的不見。研究 者就從訪談中發現,學障生最常使用的強記策略,卻讓他們無法在評量上獲得成 績,也難怪 B 生對考試結果存有很深的挫折感,深受其苦,她覺得讀與不讀的評 量結果都相同,C 生甚至在資源班裡都有這樣的感觸,評量殘酷又冷漠的特性,容 易讓他換得全盤失敗的結果,真是一點彈性也沒有,因此他們會說:「……一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