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整理、分析與寫作方式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分析與寫作方式

本研究資料分成四類,包括正式訪談紀錄、訪談札記、觀察紀錄及其他文件 資料,研究者需要將所得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之後,始得進行資料的撰寫,以下 是研究者進行的方式。

壹、資料的整理

研究者的步驟包含設定資料編號原則、謄寫與初步整理,後兩項最為耗時費 力,詳細的方式於下說明。

一、資料代號編列及引用

本研究用代號表示個案,資料代碼編列共分三項,分別為受訪者代碼、資料 類別以及非語言線索,例如,A、B、C、D 生代表四位學障生,AT1 是 A 生的第 一位受訪教師,AF 是 A 生的家長,AG1 是 A 生的第一位受訪同儕,代碼 I、J、O、

P 分別表示訪談、訪談札記、觀察、文件資料等,t 則代表訪談話題的編碼,其他 詳細說明如表 3。

表 3

資料代號編列說明

項目 編號代碼 說明

受訪者代碼 A、B、C、D G(Generation)

T(Teacher)、F(Family)

A 代表第 1 位學障生,其他以此類推。

G 為學障生同儕,T 為教師,F 為家長,G1 代 表同儕 1 號,其他以此類推。

資料類別 I(Interview)、J(Journal)

O(Observation)、P(Paper)

t(themes)

I:訪談 J:訪談札記 O:觀察 P:文件資料 t:話題

非語言線索 〈 〉 例〈皺緊眉頭〉指受訪者談話時正皺緊眉頭。

﹝ ﹞ ﹝文字﹞代表補充或註明受訪者原意。

訪談資料的引用編號順序分別是受訪者代號、資料類別、訪談次數、話題排 序以及訪談內容,所有排序皆以阿拉伯數字編碼;觀察與文件的資料引用編號則 和訪談資料編號相近,惟文件資料僅編碼至資料形式,前述舉例說明如下,其他 以此類推:

(1)A-I1-t1-3:A(資料來源)、I1(資料類別及訪談次序)、t1(話題一)、3(逐 字稿第 n 段的回答):A 生第一次正式訪談中關於主題一的第三段回答內容。

(2)B-J1-t2-2:B 生第一次非正式訪談,書寫在訪談札記主題二第二段的回答內 容。

(3)C-O3-1:研究者對 C 生第三次觀察的第一段結論內容。

(4)D-P2:D 生在校獎懲紀錄表的資料分析紀錄。

(5)B-J3-2:研究者對 B 生訪談札記中的第二段省思紀錄。

二、資料的彙整

對研究資料做清楚的彙整能有助於後續分析與探討工作,表 4 為本研究受訪 對象的訪談次數、類型、訪談地點等彙整情形。

表 4

訪談情形彙整表

編號 受訪者 訪談地點或管道 訪談類型與次數

1 A 生 資源教室 正式訪談 5 次

2 B 生 資源教室 正式訪談 5 次

3 C 生 資源教室 正式訪談 5 次

4 D 生 資源教室 正式訪談 5 次

5 AT1、AT2、AT3、AT4 導師室或班級教室 皆為非 正式 訪談, 前三 人 各 2 次,末者 1 次

6 AG1、AG2、AG3 資源教室 非正式訪談各 2 次 7 BT1、BT2 導師室或班級教室 非正式訪談各 3 次 8 BG1、BG2 資源教室 非正式訪談各 1 次

9 CT1、CT2、CT3 導師室或班級教室 皆為非 正式 訪談, 前兩 人 各 2 次,末者 3 次

表 4 (續)

編號 受訪者 訪談地點或管道 訪談類型與次數

10 CG1、CG2 資源教室 非正式訪談各 2 次 11 DT1、DT2、DT3 導師室或班級教室 非正式訪談各 2 次 12 DG1、DG2 資源教室 非正式訪談各 2 次 13 AF、BF、CF、DF 電話或家訪 非正式訪談各 1 次

三、資料謄寫

非正式訪談內容乃以研究者理解的語意作為撰寫方式,盡量不偏離受訪者原 意,並向受訪者確認紀錄內容是否無誤;正式訪談的錄音檔案則以逐字稿方式繕 打,並會刪除談話中無意義的贅詞或口頭禪,以增加資料的可讀性。另外,由於 本研究對象為學障生,研究者重視他們訪談時的肢體語言訊息,或許,他們可能 藉由表情、手勢、身體姿勢等傳達出不易表露的語言信息,可供本研究作重要參 考。表 5 為訪談逐字稿謄寫示例。

表 5

逐字稿謄寫範例

訪談內容

R:能不能說說看你平常都是怎麼唸書的?

A:老師都叫我用抄的〈緊皺眉頭〉,像歷史和地理那些,有些我都的不錯,英文就比較差,理 化也是,數學科如果我沒有在資源班讀的話也會考的不太好,國語也是,因為國文注釋背一 下就忘記了,記都記不起來,我有一點吃力。

R:你有多花一點時間讀書嗎?

A:我是有一點想啊,可是讀一讀頭就會痛〈聳肩狀〉,有的時候我也會跟我媽一樣,讀一讀就 睡著了,有些科目對我有點困難,我沒有辦法跟的上,上課講的都聽不太懂,回家如果我有 讀的話也不知道要怎麼讀,後來有些就乾脆放著沒有再讀了。

文件分析資料與觀察紀錄則是研究者就資料內容做整理後,歸納總結敘寫而 要觀念,惟,研究者始終不易拿捏本身在研究裡涉入的程度,一如 Horvat & Antonio 於 1999 年的研究指出,研究者的主體性是進行質性研究時「無法褪去的外衣」(張 如慧,2001),所有的詮釋和推論都可能留下個人價值與觀點涉入。因此研究者謹 記在心,盡量規避研究者作為「主觀敘說者」的角色,在本文綜合討論與分析時,

盡可能排除自我主觀看法去評論受訪學生的校園故事,同時,研究者會對研究資

‧我沒有花很多時間讀。(A-J1-t1-7)

‧有幾科會叫我們罰寫,印象中有寫 10 遍的,我有幾次會趁上課老師不注意的 時候偷寫,或者是老師沒有在上課,在聊天的時候寫,如果老師發現的時候再 收起來就好了。(A-I3-t1-2)

‧我上課的時候會跟著老師畫重點,用那種有顏色的分開畫,老師都說我的筆記 寫的很漂亮〈微笑狀〉,我自己看筆記的時候也會覺得比較清楚,不會亂亂的。

(A-J6-t1-5)

‧我晚上很少讀書,有些有讀,有些是讀不來,我一讀書頭就痛,我常常讀到一 半就睡著了,燈都開到天亮,早上醒來才知道我又睡過頭了。(A-I4-t1-2)

‧我大部份都跟媽媽聊天,所以小考我都考不好,讀書時間是有一點少,老師都 叫我用背的,歷史和地理那些我都背的不錯,英文比較差,理化也是,用背的 有時我也會一下子就忘記了,有些超級難背,不知道該怎麼讀,我看人家都背 的很快,很奇怪我就都背不起來。(A-I5-t1-7)

研究者的訪談札記乃紀錄正式訪談當中的隨筆文字,以及非正式訪談的受訪

表 8 是本研究進行正式訪談時的隨筆紀錄之一,研究者對訪談話題做自我省

從蔡敏玲跟自己的指導教授兩位身上學習到的,是研究者建構研究報告時,要能 清楚知道敘述人稱的選擇跟研究者個人經驗引述,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何在,理由 何在,是否能貼切的說明研究者對真實現象的理解,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再者,指導教授一直告訴研究者一個觀念,質性研究的學術論文雖有其遵守 的寫作格式,但預設格式並沒有連同寫作者的情感吐洩都包含在內,只因為它難 以避免。因此,研究者在寫作方式上也和張如慧(2001)的博士論文《原住民女 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以山海中學原住民藝能班為例》相仿,本 研究中有關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與分析,乃至研究省思等部份,

都使用「研究者」代表自己,訪談札記則以「我」自稱,因為內容涉及許多研究 者自身的感受跟體認。另外,為了配合行文流暢性,第四章綜合討論以「研究者」

與「我們」穿叉進行,研究者的本意是為了區隔兩者間的立場,也想帶點呼籲、

引起共鳴的思考,營造討論的空間。

一如蔡敏玲的一篇研究標題為《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 之間的認真與想像》,是的,學術寫作好比研究者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一番努力,

文中有一段話研究者奉為準則,時刻提醒自己:

質性研究報告不必要通俗易讀,但也不能以學術著作之名來 掩蓋其敘述方式僵硬而內容沉悶的實質,……深探其間的重 要議題,如真實、感情與個人經驗的位置、敘事風格等。

(引自蔡敏玲,2001: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