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與討論,從高風險家庭政策及社工實務方面提出 研究建議如下:

一、整理案例彙編並提供新進社工人員完整職前訓練及在職訓練,以提升 新進社工人員預估能力、文化敏感度、理論運用的熟悉性

依研究發現多數新進社工人員認為自己評估不夠全面、運用理論不熟 悉,而組織所提供的訓練也不足。為了讓人員可以盡快熟悉高風險家庭的 相關流程以及服務宗旨,建議組織可以整理出案例彙編,讓新進社工可以 學習應注意個案以及案家的哪些方面,提升新進社工預估案件的敏感度。

另依研究者實際工作領域的觀察,社工人員流動率高,所以當新進人 員到位後,短時間就要上陣,那段蜜月期多是以跟訪同儕來學習,而社家 署所舉辦的實務人員訓練也不見得有機會參加到,故本研究建議組織可以 有結構、密集安排相關課程,提升新進社工人員預估能力及敏感度,例如 在職前訓練須建構新進社工人員對高風險家庭實施計畫的宗旨及高風險家 庭(藥酒癮家庭)特質的認識、預估案家風險及問題應注意之處、與非自願

案家建立關係的方法、對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知識、練習運用理論分析案 家問題等等;在職訓練則可設置分級訓練時數的要求,增強新進社工人員 會談技巧及與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文化敏感度等等,當然還要透過每月 或每季的個督、團督、外督或是個案研討給予新進社工學習的機會。

二、建立師徒制,以提升新進社工人員能力、專業自信、減少評估案件的 壓力

部分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剛開始都對自己的決策並沒有自信,研 究發現是因受訪者不見得分得清楚是因為自己特質緣故-想太多(過度放大 案家狀況),還是案家真的是有風險警訊,這跟許嘉倪(2001)發現資淺社工 會自我衝突與懷疑,自我價值信念動搖以及自己有何能力去判斷別人是錯 的等等猶疑與衝突(引自蔡蓮君,2014)的結果一致,但有時候考慮督導的 時間以及顧及督導對自身的看法評價,會不好意思問督導,這時候需善加 利團儕力量,所以可以建立師徒制,例如一位資深同儕帶領一位新進社工 人員,讓資深同儕可以引領新進社工人員一起討論個案,建立開放、安全 的同儕關係,可以讓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可以放下心中警戒,不畏懼 他人的評價而願意諮詢,精進自己的知能,不但新進社工可以學習他人經 驗,也可釐清自己的擔心與壓力,而且同儕的鼓勵也可以提升新進社工人 員專業自信,給予新進社工人員所需的支持,一同面對外部的壓力。

透過師徒制,也可協助新進社工人員對於風險預估以及風險程度分級

可以有諮詢對象,釐清自己的預估風險的觀點、自己的價值觀,讓新進社 工人員成案決策可以更加得心應手,以建立專業自信、減少工作壓力。

三、建議組織的覆核素材可以多元化

督導或是組織其他長官都是透過新進社工人員的報告去想像案家問題,

而現在為了社工人身安全,已開始思考是否社工人員可配戴密錄器的問題,

若同意使用密錄器,屆時也可以成為覆核的素材,督導可調出有疑慮的案 子來了解,而且又多了在職訓練的素材。

四、修正開案指標及危機分類指標,讓新進社工人員成案決策更加有所依 據

如同前述,高風險家庭服務與兒少保護最容易因為對進案/派案,以及 服務過程中的轉案等有不同見解,讓其他領域人員對各級兒少保護體系產 生推案的誤解、不具信心,而且高風險家庭實施計畫所建議的開案指標未 有具體化建議,建議中央主責單位能夠訂定兒少高風險家庭具體評估開案 指標,甚至可以具體標準化,例如風險因子及風險分級可輔以分數來具體 化,讓新進社工人員評估有所依據,不會以個人價值來做決策。

而高風險家庭實施計畫所訂的危機分類指標並未符合實務上社工人員 所會考量的原則,高風險家庭實施計畫所訂的危機分類指標依風險事件及 個案能力來分級實為不足,所以多數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會勾選綜合 評估,本研究建議可納案家資源、風險發生頻率等等因素納入考量。

五、預估個案風險加入內隱性的心理動力資料,以利新進社工人員預估的 準確性

風險預估不能只反應現狀,要從過去或現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預估未 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界限,為了要了解家庭完整 的樣貌,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必須與案家建立專業關係及信任感,多 了解案主及照顧者或是重要他人,不只是外顯行為的預估,還需要預估內 在的心理特質,才可能正確預估所得資訊,例如利用情緒測量量表、憂鬱 症測量量表,來了解個案及照顧者現在的心理動態,在開案評估表應呈現 出評估資料的描述。

六、建立開放的督導關係,協助新進社工人員做出適當的決策

組織還可以透過個督、團督的機會提供新進社工人員諮詢,建議開放、

安全的督導關係,甚至在工作初期,督導可以陪同新進社工人員訪案,一 同了解案家狀況,更能了解新進社工人員預估案家的觀點,協助新進社工 人員做出適當的決策,並且檢視自己是否給予社工人員足夠的專業自主,

避免新進社工人員落入在組織文化及專業自主的拉扯。

七、兒少保護與高風險家庭兩個體系應加強溝通,減少新進社工人員成案 決策的無奈感並可促進服務績效

實務上兒少保護和高風險方案存在對開案指標存在相同或灰色地帶,

區隔不明確,例如在兒少疏忽、目睹兒少、自殺導致的兒少安全等個案類

型,最容易因為對進案/派案以及服務過程中的轉案等有不同見解,在協調、

聯繫過程產生爭議,造成通報單位的誤解,而且因為家防中心不開案,高 風險家庭得成案服務,讓社工人員會有種無奈感;此外,責任通報人員對 於兒少保護與高風險家庭兩個體系服務宗旨搞不清楚,督導也會面對外部 單位的人情壓力,有鑑上述的情況,組織應加強外部單位溝通,例如多加 以宣導辨別高風險家庭指標,降低錯誤的通報,讓外部單位熟悉高風險家 庭服務模式之外,也須與兒少保護系統主責單位協調以及釐清處理爭議案 件之方式,可以透過聯繫會報、針對有爭議的案件額外召開疑義會議進行 溝通協調。另與承辦高風險家庭業務的委外單位共同討論彼此認同的成案 服務門檻,保持良好的公私部門合作關係。

八、可透過透過統計資訊以及個案紀錄的品質抽測,了解實務上決策盲點 的發生情形

高風險家庭整個服務流程並沒有重新檢視個案的機會,沒有機會去探 究同一家庭再次通報的原因,實務上如果可以做出相關統計及了解原因,

加以重新檢視決策過程,說不定可以整理出社工人員常忽略的事物或是常 疏忽的決策盲點,就可以增加決策盲點認識,進而避免之。例如統計半年 內同一家庭再次通報的案件數、再通報原因、當初不開案原因,甚至透過 抽測個案紀錄去分析決策過程,去了解是否發生潛在的決策盲點。

九、提升新進社工人員對決策盲點的敏感度

(一) 加強對決策盲點的認識

從受訪資料中可知新進社工對於決策盲點認識不足,可透過在職教育、

案例研討及對重大兒虐新聞媒體事件的深度討論,加強新進社工人員對決 策盲點的認識。

(二)提升新進社工人員自我反思及思辨分析能力

從研究中發現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對於決策時的心智運作過程、

自己的價值觀如何涉入決策等等都很少去反思,為提升成案決策的準確性,

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撰寫紀錄時應反思檢視預估過程是否有不妥或缺 失之處。

此外,研究者認為新進高風險家庭社工人員必須要培養獨立思考、思辨 分析能力,不是只依靠上層或督導指導,久了則容易缺乏處理棘手問題的 能力,社工人員會覺得自已的專業評估與服務的提供不被組織、長官信任,

進而喪失對自己的專業信心,為提高新進社工人員思辨分析能力,可以透 過同儕彼此案例演練、組讀書會學習新知、訪案時紀錄相關資訊等方式。

(三)完善的督導制度

督導的功能之一為教育,可以提醒新進社工人員於成案決策中的盲點,

可以透過個督、團督、外督、個案研討或是檢視個案紀錄等機會與社工人 員討論個案,可進而增進社工人員的自我覺知,同儕督導也可以促使新進

社工人員對決策盲點的覺察,而且組織不能流於形式,應確實執行督導制 度。

(四)訪案前可以事先思考要蒐集問題的方向及架構,除了有架構的蒐集 資料,還可以避免自己蒐集資料有偏誤。

(五)鼓勵新進社工人員作好時間規劃,不要累積個案紀錄,方能有時間檢 視決策過程,覺察是否陷入決策盲點。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