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共分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

一、 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利用CONCERT聯盟線上資料庫系統、中華民國期刊論文 影像系統、中文圖書資訊學文獻摘要資料庫、全國博碩士論文檢索系 統等,廣泛蒐集國內外有關教育及圖書館議題之相關書籍、論文與研 究報告,加以整理分析作為本研究背景及訪談大綱發展之理論基礎,

並進一步做為訪談結果分析及解釋之依據與參考。

二、 深度訪談法

(一) 採用質性研究為研究取向之原因

量化研究法由受試者自行填答自陳式的問卷,因受試者往往有 防衛反應或其他因素之干擾,其填答資料是否完全反應受試者之真

質性研究是以「探索」和「發現」為主要目的,對所要研究的 人類經驗和情境產生全面的與統整的描述,以深入理解人類經 驗或現象的意義,來了解人類對其經驗賦予的主觀意義。因此,

藉由質性研究的探索、發現,可獲得量化研究方法所無法獲知 的主觀知覺、態度、感受與價值判斷,經由質性研究探究內在 心理歷程或經驗世界。

本研究於民國96年7月提出研究計畫書,在經口試委員費心匡正 後,捨量化研究問卷法,改採質性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進行探索式之研究,其主要理由如下:(修改自 孔祥 嘉,民92)

1.質性研究是描述的:質性資料是詳盡的、豐富的、深度的描述。

本研究問題涉及經驗與感受,具相當程度之敏感性及主觀性,

以問卷方式恐難窺全貌。唯透過質性研究,較深入地與受訪者 互動,方可獲得較貼近事實之研究結果。

2.質性研究是探索式的:質性研究是從原始資料中,漸漸地建立 概念形成理論,而非去驗證理論或假設的真實性。由於本研究 之研究主題先前國內並無研究者進行過任何類似之研究,故此

探索性之研究實不適合使用量化方式進行研究。

3.質性研究是自然式的:應用質性研究方法,乃為了瞭解自然

發生的狀態中自然的現象。因此,研究者不企圖以人力操控 研究情境。當然作為質性研究者要完全客觀是不可能的,但 純粹主觀則背離信度。所以本研究不預設立場,對於任何可 能的內容採取中立的、非判斷的立場,讓受訪者自然而然的 說出其本身的經驗與知覺。

(二) 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為研究方法主軸之原因

深度訪談為質性研究法中甚具代表性的資料蒐集策略(吳芝儀、

李奉儒譯,民 84)。而 Bernard,H.R.在《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一文中根據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對於情境的控制程 度,由低而高將訪談分為四種類型:

1.非正式訪談(informal interviewing);

2.非結構式的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ing); 3.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 4.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ing)。

本研究所採用之所謂半結構式訪談法係介於非正式訪談與結構 性的訪談之間,研究者事先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粗略設計一份訪 談的題目,但提問不只侷限在預設的題目上,還可根據受訪者的回答作 深入探究。此研究方法之優點在於鼓勵受訪者積極參與、自由發言,

但同時對於訪談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不致於讓談話失去焦

點;此外,半結構式訪談法也能利用訪談大綱之設計有順序地引導出 研究問題,並適時提醒研究者該如何提問,同時可以視實際訪談情形 將問題順序、內容靈活調整,以避免打擾受訪者之思緒與談話,讓受 訪者能暢所欲言,並與研究者進行對話式的交談(陳向明,2002)。本 研究的受訪者為現職公立高中校長,為深入地探索其內心世界,使其 針對研究問題自由論述其相關經驗與看法,進而達到有效蒐集資料,

達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因此選用半結構式訪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