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在方法的選擇上,黃光雄與王文科等多位學者(王文科、王智弘,2009;黃光雄,

2001、1990;潘淑滿,2003;葉重新,2008)認為「方法論」是指透過認識人類所處的 生活環境,為瞭解其真實情境中的事件所使用的方法,可分為實證論、後實證論、建構 理論、批判理論等四大研究取向。

本研究鑑於身心障礙幼兒大都有語言發展的問題,為了研發適合身心障礙幼兒學習 語言的教材,深入瞭解對身心障礙幼兒語言能力提昇的效果,所以以建構理論與後實證 論為依據,重視對身心障礙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行動意義的詮釋,結合實驗研究方 式,採用單一受試設計的方法對個案進行實驗探究,透過教學法的實施,以觀察、訪談、

省思日記、攝錄影等多元的方式有系統性的蒐集資料作為分析的根據。

壹、 採用質量並重之原因

在質性研究中,現實世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探索此現象中的人事物之間 自然、多元而複雜的互動所產生的意義、思想與價值觀。所以若要瞭解在自然狀態中自 然發生的現象,必須重視人類行為的社會脈絡,以及解釋其經驗的過程(黃光雄,2001;

潘淑滿,2003;葉重新,2008)。

因此,研究者根據質性研究的特徵有以下作法(潘淑滿,2003;葉重新,2008):

一、 自然情境下收集資料:研究者在每日正常的語言教學活動中,依注音符號的 順序安排圖像教學內容,透過說故事、遊戲、扮演或多感官的方法,也就是無干擾的自 然情境下進行資料收集。

二、 研究者是研究媒介:研究者本身進入研究現場中以客觀立場,藉由直接的教 學可以觀察研究對象的學習效果。

三、 以三角檢測法來蒐集檢視個案資料: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做觀察紀錄與省思 日誌,針對家長的看法進行訪談,並對身心障礙幼兒的語言表現加以評量,以文字、圖 畫、視聽媒體器材或相關資料等來記錄彙整資料,進行三角檢測。

四、 重視過程中的脈絡關係與研究現象的描述:藉由找出個案幼兒的優勢能力與 學習風格,瞭解與圖像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經由描述圖片中的每一部份,再加以串連 成較具具體意義的語詞和句子,練習將所學習到的語詞和句子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深入 探究圖像教學法對語言能力的影響。

五、 以統整觀點將所收集到的資料歸納分析:研究者將所收集到豐富的資料,如 觀察、省思日誌、訪談內容及語言能力評量結果,以統整、編碼、比較、歸納加以分析。

六、 注重參與者的觀點:因為研究對象年齡的關係,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研究者除了會以訪談家長的方式,取得對研究過程改變的想法與感受,另外還會輔以觀 察紀錄與語言評量做為參考依據,讓參與者在過程中的變化能真實呈現。

七、 研究者保持客觀立場:因為研究者本身既是教學者也是觀察者,所以研究者 會以省思札記隨時反省自己,以客觀的立場蒐集分析資料。

八、 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研究者參與研究的執行,又是研究的觀察者,所以 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

有關於探討對身心障礙幼兒語言理解及表達的相關文獻,大都是以坊間所出版的繪 本或圖卡為主;然而身心障礙幼兒因為本身的障礙而可能導致語言能力障礙,無法將所 學到的語彙或句子舉一反三的加以類化並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所以研究者希望依身心 障礙幼兒的學習風格,並以多元的教學方式,藉由此圖像學習的教材,讓身心障礙幼兒 能從符合文法的簡單句到複雜的語句,並配合幼兒發展及生活經驗的圖畫或圖片,慢慢 逐步建構語言能力並靈活運用於生活中,透過研究過程中完整的資料蒐集,檢視此方式 對身心障礙幼兒的語言能力的影響。

研究的過程必須要是謹慎客觀,而且結果要能夠是真實的呈現及描述其真正意義。

研究者先透過自編的檢核表以及觀察,來瞭解其優勢智能及學習風格並實施圖像教學,

以質性研究的精神,即以客觀的立場進行現場錄音、錄影及家長訪談等方式蒐集真實情 況資料,並在研究過程中採用檢核表以及標準化語言測驗工具的評量,作為語言能力變 化的量化指標,也就是在實施過程中,對研究對象進行每兩星期一次的語言評量,探究 語言能力的表現,也藉此研究瞭解兩位幼兒學習歷程的變化。研究者欲以多元的角度,

透過不同的工具來瞭解個案在實驗過程中能力表現的「個別內」變化,並檢視此實施的 成效。

貳、 採用個案研究之原因

個案研究是指個案在情境脈絡關係中,研究者在整個過程對個案的獨特性與複雜性 之探究(林佩璇,2000)。潘淑滿(2003)認為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是 一種個別的、深度的研究方法,期望對個案進行深入的事實收集及正確記錄、精密診斷 和適當處理,來瞭解探究及分析其生活過程的方法」(p 246)。個案研究法可以提供 我們對情境做深入,且具有意義的深刻描述(黃光雄、簡茂發,1991)。因此,研究者 將秉持對個案幼兒有系統且深入廣泛蒐集證據,並歸納整理,期能真實及完整呈現對個

案的發現。本研究主要採取個案研究法,所採取的理由是:

一、 尊重研究對象的獨特性:身心障礙幼兒彼此之間因障礙的類別與程度的差 異,以致於個別差異很大,因此所實施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必須是滿足個別需求。所以透 過個別教學與小組教學的交替安排,來深入收集更詳盡、完整的資料,以利教師未來在 提供身心障礙幼兒語言學習的參考。

二、 在自然的情境下做真實現象的描述與注視結果的詮釋:個案研究與其他研究 法最大不同,是在不干擾被研究個案的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能進入個案的生活場域進行 相關的研究或觀察(潘淑滿,2003)。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執行實驗課 程者,亦是實際觀察者。所以為了避免以研究者主觀的觀點、信念與偏見來看待研究對 象或研究事件。本研究將以修訂語言障礙評量表、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簡易個別智力 量表和嬰幼兒發展測驗四種工具,以具有公信力的評量角度做為個案幼兒現象變化的具 體呈現,並透過深入訪談家長的看法、觀察紀錄及省思日誌等厚實的描述過程,來真實 呈現研究結果,讓我們對研究個案進行通盤的瞭解,更進一步瞭解此實驗課程對個案幼 兒、教師與家長的意義。

三、 重視過程中的脈絡關係:以身心障礙幼兒立場出發,無論在不同課程的安排 上,其幼兒的表現與目標的評量,都考驗著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所以在整個過程中的 經歷就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事件與事件之間關係的影響,而不只是個別事件發生的結 果呈現,因此採取個案實驗法,以保持研究過程的彈性。

在本研究中以自編圖像進行教學,針對研究對象的家長,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深度 訪談,讓研究者從研究對象的表現中,以具有同時性和整體性的觀點去瞭解當事人對 人、事、物和環境所賦予的意義與解釋,進而分析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互動和互相影 響的關係(簡春安、鄒平儀,1998;齊力、林本炫,2005)。經由深入瞭解研究對象與 家長的真實感受與想法,透過豐富的資料蒐集與互動,期盼能發現研究的完整面貌與真 實性。

參、 採用單一受試者 A-B-A 設計之原因

實驗研究法主要是在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教育環境 中,根據所遇到的無論是行為上、教學上或教材上等相關問題,需要運用實驗研究法進 行實驗來解答教育上的問題。所以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設,透過操弄自變項來觀察與瞭 解,並客觀評量依變項所發生的變化或結果(黃光雄、簡茂發,1991)。

然而有一些研究因為不適合在團體中進行,或是研究對象人數不多的情況下,採用 個別實驗或觀察較為適宜,尤其以身心障礙者的研究為佳(葉重新,2004)。本研究主 要是以二位身心障礙幼兒為研究受試對象,觀察研究對象在經過研究變項操弄之後,研 究者欲瞭解對語言能力提昇是否有幫助。所以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中單一受試者設計 的A-B-A設計,比較研究對象以未實施圖像教學的期間之表現為情境 A,情境 A是為 基準線。研究者多次觀察與使用嬰幼兒發展測驗、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和畢保德圖畫詞 彙測驗三種評量工具瞭解研究對象的語言能力表現,取得穩定狀態為止,接著實施圖像 教學,這段其間為情境 B,研究者在情境B經過多次的觀察與使用同樣工具實施三週一 次的評量測驗,探究圖像教學對身心障礙幼兒語言能力是否產生正面效果,如下圖3-1-1 所示。

A -B-A設計:在一個基準線期間後(未實施圖像教學),實施實驗處理(圖像教學)。

○ ○ ○ ○ × ○ × ○ × ○ × ○ × ○ × ○ × ○ ○ ○ 基準線期間 A 實驗處理-圖像教學 B 維持期 A

○:觀察並實施語言測驗 ×:實驗處理

圖3-1-1 單一受試者A-B-A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