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古詩評選》屬於詩歌選本,不同於《薑齋詩話》等偏 向觀念論述的理論性質著作,研究二者的方法與目標並不相同。若以王船山的詩 論或特定詩學觀念為主要研究對象,《薑齋詩話》與選本中的評點文字是主要的 史料,但有可能忽略評點文字與作品的關連,也無法關照船山選錄特定詩人的特 定作品的標準與態度。這正是選本研究所欲補充的面向。選本研究並非以船山整 體詩論或已知的特定詩學觀點為研究對象,而是透視船山運用「編選」與「評說」

的方式傳達的詩學觀點,此一詩學觀點應當與詩論取向之研究進路所得知的成果 相生相成。涂波先生指出:「在王夫之的文學批評活動中,選本是材料基礎,評 點是具體批評,詩話是理論結晶,環環相扣,各具特色。但這并非說選本只是材 料,而不具批評價值。船山是極富表達欲的批評家,他用『選』的方式直接或輔 助性地表達論詩觀點,極富個性,對於我們分析船山詩學極富參考價值。」57理 解選本評語的意涵,固然可以從編選者的整體詩學主張切入,但其可能的缺失已 見前述。本書採取「作品逆證」的進路,關注編選者「選錄」作品的完整語境,

從中釐清選錄時的特定取向,透過「作品」之語言形構理解「評語」,進一步探 究此一選錄取向與歷代編選相同作家作品的傳統有何不同。當能補充詩論研究的 不足之處。以下即根據各論題的需要,說明採取的研究方法。

論題一:「詮釋王船山選錄陶淵明、謝靈運二家詩的作品特質及其特定取 向」。此處之作品特質並非已形成學界共識而不需說明的「前理解」,因作品經由 包含船山在內的歷代文人理解、評說時,已產生不同的立場、觀點,即不同的「接 受視域」58。為能有效彰顯船山選錄時取捨的分判標準,對比船山與歷代文人之

57 涂波:〈論王夫之選本批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8 卷第 4 期(2005 年 7 月),頁 51。

58 前節已提及本書受接受美學的啟發,歷代文人所產生的不同「接受視域」使得陶謝詩文本有 多元的理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間評說觀點的差異,需有對話的平台,即詩作本身相對客觀的語言形構59。藉由 分析詩作本身基本的客觀形構,再與歷代文人與船山的選錄、評說相互參照,將 可呈顯二者的差異與各自的偏向。

基於以上的認知,此一論題將在「作品逆證」的概念下,運用「歷時性」與

「共時性」的比較,呈顯船山評選的取向。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從「題材」、

「情意」、「表現形式」等面向逐一分析陶淵明及謝靈運的總體詩作,在此一分析 的基礎上,歸納出不同的類型;藉此建立可用來比較船山評選取向的參照知識。

其次,在同一分析標準下,一方面針對王船山所選錄的陶謝詩作,逐一分析其題 材、情意、表現形式,並歸納其類型。在此一結果上,比對、說明王船山評選的 作品,在陶淵明詩及謝靈運詩總體所具的各種類型中,是否趨向特定類型。此為

「共時性」的比較,此一比較的意義在於透過與船山相近的閱讀經驗,完整掌握 陶謝詩的整體文本,釐清入選與未入選的作品之間語言形構的差異,獲知船山選 錄可能的傾向,進一步作為論題二分析評語與作品的基礎。再則,觀察歷代文人 評說陶謝時,所舉例的詩篇,逐一分析其題材、情意、表現形式,並歸納其類型。

在此一結果上,比對、說明王船山評選所趨向的特定類型,和歷代文人所趨向者 的同異。歷代文人評說的趨向,本書將歷代文人評論譽毀陶謝詩的結果,予以分 類,初步建立陶謝詩的典律基模,以對照船山選錄的結果,與上揭典律基模之間 符應的程度。在具體的操作上,本書將盡力蒐集歷代評論陶謝詩的史料文獻,就

「揄揚及貶抑的程度」與「被提及的次數」去分析、歸納這些文獻,從而呈現「陶 詩」與「謝詩」的既有典律。本書的論題中所運用的「典律」一詞,係指特定詩 人詩作,在歷代流傳的過程中,因累積諸多文士認可的接受經驗,因而具有權威 性,而成為後人創作模習或是評說的範作。60是故典律的構成,包括二個要件:

59 此處所言「客觀形構」屬於相對義,理解詩作之題材、情意、表現形式的思維過程無法完全 排除研究者的主觀成分,但盡量以作品本身之語境為基礎,進行主客的對話與融合。

60 本文對於典律的使用,參考侯雅文先生:《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台北:大安,

2009 年),頁 44-45。該書對典律的界說為「具有『權威性』而足為模範之『特定作品』」,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一,高下的評價;其二評價的觀念依據。在本項論題下,先處理高下的評價。

至於評價的觀念依據,留待論題三。具體比對的情況有四:(一)、對於陶謝詩的 既有典律,船山亦表達重視或讚賞。(二)、對於陶謝詩的既有典律,船山表達忽 視或貶抑的態度。(三)、非屬陶謝詩的既有典律,甚至這類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

存在褒貶不一的情況,但船山卻賦予高度的重視或讚賞。(四)、若干陶謝詩在流 傳的過程中,只見貶義或極受忽視,但船山卻予以高度的讚賞。前兩種情況,可 看出船山選評時對於既有典律或順承、或改造、或翻轉的態度;後兩種情況則呈 現船山選評時對於部分有爭議、被貶抑,或極不受重視的作品給予讚賞時,背後 所持之詩觀與前人不同之處。上述「典律基模」的建構,與船山選評時對於既有 典律或順承、或改造、或翻轉的態度,另做為論題三的基礎知識。此為「歷時性」

的比較,此一比較的意義在於釐清船山選錄時與前人的差異,從中獲知評說陶謝 詩的傳統與船山評選之間的承變關係。綜合上述「建構語言形構類型」、「共時性」

比較、「歷時性」比較三方面,將能說明王船山評選陶謝詩的特定取向。

論題二:「詮釋王船山評選陶淵明、謝靈運二家詩之評語的意涵及其所欲對 治的時代詩學問題」,因為船山往往未對其用來評說陶謝詩作的觀念用語,進行 明確而詳細解釋,因此有待本書詮釋。船山所用以評說陶謝的觀念用語,與其所 選錄之作品特質,密切呼應,是故在詮釋其意涵時,應以所關聯的作品語言特色,

做為詮釋的首要依據;雖然這類觀念用語,另見於詩論,彼此間也具有呼應的關 係,然在詮釋上,應居輔證。據此,本書的研究結論,當可與前行研究成果偏從 詩論闡發王船山詩學意義的進路互補,從而彰明船山詩論與詩歌評選之間可能存 在雙向印證的關係。

基於以上的認知,此一論題將在「作品逆證」的概念下,進行「作品與評語」、

「觀點與詩論」、「觀點與明代詩學問題」三方面的分析、歸納與比較。首先,援

「『權威性』不是來自於作品本身所涵具之絕對而普遍的價值;而是來自於作品『同一』與『不 同』時期秉持相近或不同意識型態之閱讀群體的共同認可。」這一觀點重視作品被歷代讀者接受 的過程,對於釐清船山對歷代陶謝接受史的繼承與改變有所幫助,故採用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的同異。而這也不是本書所欲處理的方式。本書擬提出「重要評說傳統的援用 與重新定義」65與「典律重塑與改造」的進路,去詮釋船山評說陶謝詩在陶謝詩 接受史上的意義,這就是標題所謂「代表性觀點」的意義。

首先,「重要評說傳統」係指在歷代文人評說陶謝詩的歷史中,受到廣泛討 論、使用的評說觀點。如:鍾嶸評陶詩「出於應璩」,宋人以「平淡」論陶詩,《詩 品》與《南史》記載謝詩如「初發芙蓉」……等等,船山在特定詩作的評語中援 用之,顯然有回應此一評說傳統的意圖。根據前一論題分析的成果,可將評選詩 作呈顯的詩學觀點與包含「重要評說傳統」在內的評語相互參照,當可釐清船山 援用此一傳統時,是順承前人的主張,或是重新定義,加入自身的觀點。

其次,陶謝詩經六朝至清初的流傳過程,若干特定的作品,因為累積了不 同觀點下正面評價的經驗,實已成為「既有典律」。王船山對陶謝詩的評選,必 然回應此一「既有典律」所表徵的詩學傳統。據此,船山的評選可能順承過去已 被典律化的陶謝詩,但是對於這類作品所以成為典律的意義,進行改造;此外,

也可能忽視或貶低這類既有典律的價值,甚至提出新的範作,以取代之。唯有對 上述的問題進行詮釋,才能深入地呈現船山的評選結果,在中國詩學傳統中所具 有的特色及意義。

在此一觀點的設定下,必須呈現船山評選對於歷代文人評說陶謝詩的傳統 的回應、承變。首先在論題二所分類、歸納歷代文人「揄揚及貶抑」的評說基礎 下,本論題特重具有影響力之文士的評說經驗,蓋這類文士對陶謝特定詩作的抑 揚,及其所據觀點,往往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有關歷代評論陶謝詩的史料文 獻,當代學者已有若干成果,如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 系文學史教硏室合編《陶淵明資料彙編》66、鍾優民先生編《陶淵明研究資料新

65 此類「重要評說傳統」係指船山評點時所提及、回應者,並非筆者主觀認定。

66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硏室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 京:中華書局,200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編》67、陶玉璞先生《謝學史論─試論歷史如何安頓謝靈運》68附錄中之「謝靈運

編》67、陶玉璞先生《謝學史論─試論歷史如何安頓謝靈運》68附錄中之「謝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