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節將就前述研究動機及我國績效管理資訊化的個案基礎,提出本研究的研 究動機,以及根據政府績效管理資訊化的政策現況,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研 究問題主要聚焦於資訊通信科技使用的交易成本、其對使用者態度的影響、行為 者偏好及未來政策建議等。

壹、研究目的

從各國競相進行績效管理改革的趨勢,以及資訊科技被帶入政府各項例行文 書工作、對外關係處理等,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期望透過資訊設備軟、硬體的升 級,對內提昇效率、節省行政成本,對外改善形象、提供更好的服務。

然而,從主計處相關調查報告觀之,政府行政業務資訊化,未必是行政機關 降低行政成本的良方,資訊科技對於除了帶來「被期待」的效益之外,有時候卻 也帶來了負功能。以常識去理解資訊科技的效益並不困難,然而如何全盤思考資 訊科技的應用?或是該用什麼樣的角度去分析與解釋資訊科技運用的利與弊?從 傳統的績效管理與資訊改革等相關理論似已不足以解釋政府應用資訊科技的效益 與成本問題。本研究認為,交易成本理論恰好提供一個較為有力的解釋,透過搜 尋成本與執行成本的減少,資訊科技提供了許多便利,然而在溝通、協調等方面,

也相對帶來了「資訊過載」的負面影響。

就個人層次而言,本研究透過相關實證資料蒐集,以交易成本理論,探討個 人在面對新科技時,行為的考量及對資訊科技的態度。並且輔以深度訪談資料討 論不同角色行政人員使用資訊科技的成本問題,進一步建議如何在整體政策層次 設計相應的誘因機制。具體而言,本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目的:(1)就實務的角度 而言,檢視資訊科技對於績效管理制度的利與弊。(2)就學術理論的角度而言,

驗證交易成本對於個人資訊科技使用態度及主觀系統績效的關係;並從經濟學途 徑解釋資訊科技與行政管理交集時的個人行為與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問題

為了有系統地理解政府績效管理制度實務、資訊通訊科技效益與行政人員實 際工作情境的成本考量等問題的複雜關係,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1、資訊通信科技(ICTs)對於政府績效管理增加以及減少的成本為何?

誠如前述,我國自民國 94 年完成政府計畫管理資訊網(GPMnet)各子系統整 合後,資訊系統的無紙化運作,是否為使用者、行政機關以及整體制度帶來更多 效益?而在行政系統尚未網路化運作之前,政府績效管理制度業已存在,在時間 軸上(如圖 1-3),加入資訊通信科技(ICTs)的輔助之後,對於整體制度的效益 為何?是否減少組織之內、組織之間作業的溝通、協調、與監督工作?又是否正 向減少時間成本?

早期在資訊科技領域相關文獻所討論的交易成本應用,多認為資訊通信科技 對於組織管理是利多於弊的,不僅可以減少作業流程,也降低了紙本作業所耗費 的時間(e.g. Benjamin and Wigand, 1995; Ciborra, 1987a; Malone et al., 1987);近來 則出現不同看法,論者主張交易成本雖然可用於解釋資訊科技對組織帶來的好 處,卻未必降低交易次數,且會過濾資訊或是造成資訊過載的情形(Bailey and Bakos, 1997; Cordella and Simon, 1997; Cordella, 2001, 2006; Katzer and Fletcher, 1992; McKight and Bailey, 1997; Picot et al., 2008),相關文獻的討論不僅指出資訊通 信科技所帶來的有形時間成本與業務執行成本,更啟發其中無形的協調、資訊互 動成本等議題,爰此本研究試圖了解,資訊通信科技對於組織績效管理而言,究 竟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是帶來了「事倍功半」的反效果?

圖 1-3 研究問題 1 之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

時間軸

績效管理 資訊化的績效管理

GPMnet

民國 85 年 民國 94 年 系統整合完成

交易成本增加或減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行政人員使用資訊通信科技(ICTs)進行績效評估時,交易成本對於其使 用態度影響為何?

誠如前述,系統使用者的態度為電子化政府推動的關鍵,在使用者交易成本 的認知下,其使用態度與評價是否仍為正面,為本研究問題之二。對於執行績效 管理的政府行政人員而言,使用網路化的設備進行績效資料填報與審查所屬機關 陳報的績效資料,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績效評估作業計畫為 例,在同一個部會內,主要承辦與填報資料的行政人員,所陳報的績效資訊必須 被管考與審查,主管該部會績效的人員必須進行監督與審查等相關管理工作;而 在部會層級與主管績效評估作業計畫業務的研考會而之間,卻又存在著另一層的 監督與管理關係,層層監控與管理,對於行政組織而言,是有效課責的控制手段。

然而,若把各個角色化約為組織管理的委託-代理關係(如圖 1-4),則可以 發現個人除了例行的管理行為,更可能在不同情境因素之下進行行為決策,交易 成本的相關因素認知可能會影響使用者行為決策或使用態度的程度與可能性,則 為本研究第二個想要探究的問題。

圖 1-4 施政計畫管理層級 資料來源:本研究

行政院

部會 A 部會 B 部會 C

所屬機關 a 所屬機關 b 所屬機關 c

行政院研考會

(績效評估主政)

代 理 代 理 委

委 託

委 託

監督、協調、控制…

監督、協調、控制…

代 理

協調、溝通…

協調、溝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政府計畫管理資訊網(GPMnet)使用者的行為偏好是什麼?

承本研究第 2 個研究問題,資訊系統使用者對於新技術的接納程度,可能來 自於本身意向與行為的選擇,亦可能在成本計算與考量之下,對於新科技為組織、

工作流程所帶來的改變有所反應,假如交易成本的計算的情境即已存在,資訊系 統使用者便可能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產生「道德風險」,以便宜行事的方式規避 交易可能的風險,或是降低溝通成本,其作法如何?行為的偏好如何反映在績效 管理過程中?皆是本研究亟欲探究的問題。

4、政府機關運用資訊系統執行績效管理待改進之處為何?

本研究在前述各研究問題探討後,預期能針對資訊化的績效管理制度進行交 易成本的解釋,並且瞭解資訊系統使用者行為選擇與交易成本的考量,透過行為 偏好的探討與解釋,或許可以提供研究者對於系統使用者態度與行為動機的理 解,進而思索未來如何在現有的政策基礎之上,改善政策實務不足之處。

簡而言之,本研究嘗試著在績效管理、資訊化及交易成本等三領域,就理論 與實務現象進行討論,並且進行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在三個理論交集之處(如 圖 1-5),處理與回答前述四個研究問題。

圖 1-5 本研究之定位 資料來源:本研究

績效管理

資訊化

經濟學 交易成本論 本研究之

研究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