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您覺得 GPMnet 上線對您來說最大的負擔是什麼?

6. 在貴機關的研考工作中,需要填報其它部會的管考系統嗎?會有重複填 報的情況嗎?

7. 就您的感覺來說,您覺得 GPMnet 的設計有什麼缺點?或需要改進之處 嗎?

8. 總結來說,可否給 GPMnet 下一個評語,各說明最大優點與最大缺點。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在資料蒐集工作完成後,本研究透過量化及質化不同的資料處理方式回答本 研究第一章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在量化部分,使用 SPSS12.0 版處理量化基本資 料,包含描述性統計、平均數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信度分析及探索性因素 分析(單因素檢定法)等。此外,為了衡量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架構,本研究參 考結構方程式的分析應用,採偏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進行分 析,PLS 旨在極大化依變項中能為自變項所解釋的變異量,可以同時處理反應性 與形成性的指標。由於本研究「交易成本」變項為形成性構面,因此在交易成本 的模型結構分析採用 Smart PLS 2.0 版。本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如下所述。

壹、量化部分

由於本研究問卷採用 7 等分尺度量法,因此在各題計分將「非常同意」計為 7 分,「非常不同意」計為 1 分,「普通」為 4 分(計分方式如表 3-4),假設各尺 度選項為等距。

表 3-9 各選項計分方式

構面 選項 計分

主觀系統績效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 1~7

態度 非常好的/非常不好的 1~7

交易成本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 1~7

不確定性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 1~7

資產專屬性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 1~7

使用頻率 開放題 實際填答次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描述性統計:旨在瞭解樣本資料的分配情形,透過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官職等、是否為研考人員等變項之描述,研究者可以理解填答本研究問卷的受訪 者特性。

2.基本變項平均數檢定及變異數檢定:由於本研究觀察變項計分方式為-3 至 3 的連續性數字,為了瞭解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官職等、資 訊設備使用時數及是否為研考人員等變項對於受訪者在回答各題項的評價是否 有差別,本研究使用平均數檢定及變異數檢定加以分析,以瞭解各基本變項對於 不同題項之交叉關係。

3.信度分析:除了「交易成本」變項為形成性構面,以及「使用頻率」為單 一題項,其他觀察變項皆有 2 至 3 個題項進行測量,因此本研究針對「態度」、「主 觀系統績效」、「不確定性」及「資產專屬性」等進行 Cronbach’s α信度分析。

4. 單因素檢定法:為了防止共同方法變異的情形發生,本研究採取 Harman 單因素檢定,瞭解本研究共同方法變異嚴重的程度,其原理是透過探索性因素分 析方法,分析各個題項未轉軸情況下,特徵值大於 1 所萃取出的因素個數,與本 研究假設的變數個數進行比對,以瞭解問卷設計是否有偏誤。

5. 偏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分析:PLS 旨在極大化依變項 中能為自變項所解釋的變異量,可以同時處理反應性與形成性的指標。本研究採 用 Smart PLS 2.0 版軟體進行分析。根據 Haenlein & Kaplan 的說法,PLS 的參數 估計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在估計各觀察變項在相對應潛在變項上的加 權量,第二階段:利用第一階的各測量變項的平均加權量,估計各受試者在各潛 在變項上的分數,第三階段:利用各受試者在各潛在變項上的分數,進行預測變 項與效標間結構係數的估計(轉引自:李茂能,2008: 24)。本研究在上述原則下,

於資料分析部分進行整體模式分析、形成性構面權重分析、路徑係數分析及假設 檢定。

貳、質化部分

基於第二章對於交易成本的討論與整理,本研究由「交易」發生的時間序列 劃分,將在市場中的「交易」轉移為本研究所提的「績效管理作業執行」。對於 管理者而言,不論是填報資料送請上一級的管理者進行審核、與其他機關連絡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會審,或是提送審查資料請主政機關研考會進行審查,皆可視為是「交易」的 過程,其中又牽涉不同執行者之間的代理關係,因此本研究參考第二章交易成本 相關類型與定義,將績效管理系統使用者的交易成本分為搜尋成本、適應成本、

協調成本、執行成本及控制成本,並分述如下:

1. 搜尋成本:依據績效管理的特性,績效資訊處理的最終目的為績效成果 的呈現,因此績效管理者整理與蒐集績效資訊的時間與精神為搜尋成本。系統的 使用者透過 GPMnet 進行資料蒐集的過程可以減少過去花費在找尋資料的時間

(Ciborra, 1993),但是也有可能因為資訊過多而造成資料需花費時間整理與過濾

(Cordella, 2006)。

2. 適應成本:對於新科技的應用,使用者必定花費時間學習使用方法,這 種新制度與技術調適的過程應視為系統的適應成本(Picot et al., 2008 ;

Williamson, 1985)。因此本研究將 GPMnet 花費於學習及調適系統所帶來的不便 稱為適應成本。

3.協調成本:Benjamin 與 Wigand(1995)證明了電子系統需要更多的協調 成本。Cordella 認為資訊通信科技的應用雖然可以透過品質衡量及服務提供等方 式減少交易成本,然而卻改變了原有的資訊平衡及機會主義者的行為,產生新的 協調需求。因此,本研究將資訊管理資訊化的結構下,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花費 於溝通及協商等間與精神稱為協調成本。

4.執行成本:指的是為了使交易持續進行所需付出的成本,在本研究的系絡 之下,界定為執行績效資訊管理工作所需付出的時間與人力。資訊系統的應用,

應該可以提昇原制度資訊傳遞的效率,減少資料處理的時間,而 Cordella 則認為 資訊化有可能會因為合約超載增加資訊通信科技的執行成本。

5.控制成本:Picot et al.(2008)認為控制乃對於品質及期限之監督。新制度 論者將交易成本不為零的真實世界中,委託者花費於監督代理人執行契約的成本 視為交易成本之一,因此本研究將 GPMnet 系統使用者資訊監督、控制等所需花 費的時間視為控制成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小結

本研究針對績效管理理論、政府資訊改革、交易成本及科技接受行為理論等 進行探討。績效管理的成本的問題在資訊科技加入管理後,看似已改善政府行政 成本,然而資訊改革卻也不乏失敗的案例,因此如何能以適切的理論架構與分析 方法加以理解績效管理資訊化的相關影響,則為資訊再造時代的重要課題。經由 理論爬梳後,本研究認為採用交易成本的觀點解釋績效管理資訊化問題應屬適 切,輔以合理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以實證資料回答本研究所提出之問題。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採取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方式蒐集實證資料。在問卷 調查部分,根據文獻分析及相關研究定義,提出五項研究假設,設計研究架構各 變數題組,並且針對研考會 GPMnet 績效評估功能使用者(限於包含年度績效評 估、施政計畫評核、作業計畫、執行情形及知識管理等子系統使用者)進行問卷 調查,於該系統 98 年 10 月至 11 月所舉辦的教育訓練進行問卷調查;並且以自 行查詢之方式瞭解本研究調查對象-「GPMnet 使用者人數」,做為問卷調查之 母體,由於系統使用者隨著年度計畫之填報,使用者未必每年相同,因此本研究 所查詢之母體推估數僅為大概之估計值,做為調查母體之輪廓。

在訪談對象規劃方面,本研究針對 GPMnet 高度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 對象為 8 人,為 3 位研考會承辦人,及 5 位非研考會承辦人,依據其管考的工作 年資以及系統權限進行分類。除計畫評核功能目前僅有 1 人具備此一權限,在各 項權限皆有至少 2 位受訪者符合資格,其中有 3 位受訪者在 GPMnet 上線之前使 用過該系統。訪談題綱係根據研究問題設計,並參考 98 年 10 月 27 日問卷調查 時回答開放題之受訪者答案進行修正,逐次訪談修正題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