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讓我對標槍投擲的看法有所不同,作為一位研究者,自己親身書寫自 己的故事,透過回憶找出標槍生命中關鍵的故事,分析自己的故事,看到了一些 現象而後進行主題的探討,這樣的過程看到自己也看到其他學者的觀點與經驗。

最興奮的是閱讀潘寶如、溫著光、郭勝正,(2004)「體能訓練與標槍投擲最後用 力技術之探討」一文。因為第二作者溫著光先生就是我在「再創高峰」故事中,

用眼神告訴他︰「這場是我的比賽!」的「宿敵」溫君。我們從國中「纏鬥」到 大學,更是第四屆亞青杯田徑賽的隊友,今日拜讀他的研究,對於標槍的最後發 力及體能訓練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溫著光用生理學、力學及訓練學的角度剖析 標槍投擲最後用力技術的觀點,我則用標槍投擲發力的身體經驗詮釋,顯示出彼 此觀點的吻合,更讓我堅信敘說研究的真實性。

從鄭淑真「不同輔助器具訓練對於田徑標槍選手投擲成績影響之研究」亦發 現其研究結果與我的身體經驗是相同的。(鄭淑真標槍最佳成績 52.58 公尺,2012 年全國歷年排名第五名。)在我的蛻變中扮演著非常關鍵角色的林明珠老師,曾 是國內最頂尖的女子標槍選手,他所灌輸的投擲觀念今日對照文獻會有共鳴之 感。不禁讓我想起劉一民教授對我說過的一段話︰「雖然是『個人經驗』但絕不 會是你個人才有的經驗。」透過本次研究,讓我體驗到劉一民教授為何呼籲︰「放 棄了運動經驗,就放棄了運動生命的精髓,也放棄了生命體驗中,可能是最寶貴 的部分。」

下列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進行的反思,分述於后︰

一、意義面向的反思

投擲標槍必須是快樂的。那樣的快樂無法言喻,任何一名選手,只要失去了 快樂與喜歡兩項要素,就失去了運動最珍貴最迷人的國度。淡出運動場之後常因 為體能的退化,面對競賽成績不佳而喪失東山再起的雄心壯志,經過本研究我看 到了自己野性的本能,也看到了自己依然深愛著標槍,渴望回到標槍場。於是積 極地進行復出的規劃,回到我的愛人身邊重拾快樂時光。

二、經驗的反思

運動經驗的最根本處,身體是以「無我」的姿態出現,從「我是我的身體」,

變成「我是身體、身體是我」(劉一民,1991)。在本次研究中讓我重新領悟到,

將標槍視為「我」的一體,標槍與我是合為一體的,空中完美的弧線,是人槍合 一的具體展現。更體會到「無我」是有層次的,助跑投擲現在進行式的「無我」

是一種專注的無我;站在預備區投擲前未來式的無我又是另一個境界的無我,那 種寧靜與絕對自信彷彿「天籟」!此刻我要學習的無我是投擲後過去式的「無 我」,沒有距離、沒有勝負、沒有得失的無我才能進入的美感經驗與高峰經驗之 中。

三、身體經驗的反思

一名優秀的標槍選手,是在多元的訓練下,累積各種身體經驗而應用在標槍 的投擲上,才能創造出優異的成績。這些身體經驗在經過量化的訓練之後,會形 成自動化的反射動作。標槍投擲者經歷千百回的努力投擲,雖無法複製出一模一 樣的投擲過程,可以不斷的累積「身體的感覺」,在量化訓練之中,透過自我的 回饋,教練的回饋與引導,找到自己「最順手」的「感覺」,那個順手的身體感 覺是最難說出也最難訓練。

許多的數據分析雖然提供了標槍選手參考的方向,卻忽略了每一位選手所具 備條件諸如︰身高、體重、臂長、肌力、速度、協調性與柔軟度等等都不相同,

不能套用在「公式」下評估;世界級選手與國內一般選手的身體素質落差極大,

在一昧的模仿世界級選手或套用其數據之時,是否先衡量我們自己的身體條件是 在同一層級之上?應作自我評估後再進行技術上的模仿會較為實際。

四、教練的氣度與廣度

研究者在比賽中,僅投擲兩次就主動結束比賽,考驗了教練與選手的「互知 互信」程度。一般來說並非每位選手都敢大膽的對教練說出心裡的想法及計畫;

教練也未必能傾聽選手的想法,大部分的比賽是教練居主導地位,反之,若由選 手主導比賽節奏及張力時,選手是否會落得「臭屁」、「驕傲」、「不聽管教」的誤 解之中。當一名選手具備高度體知與堅定的自信心展現時,自然而然會散發出全 身的光彩與堅定的眼神。教練當辨識出「傲氣」與「霸氣」;「專注的眼神」與「不 屑的眼神」;「儀式動作」與「搞怪」的區別。當選手顯出「神光」之時,是否願 意讓選手自主的主導比賽而榮辱與共,在在考驗著教練的接受度與專業。

五、選手應掌握大原則做好小細節

身為一名選手,除了堅持苦練之外應當對自己訓練的效率多用點心思,本研

究發覺到一名優秀選手與一般選手的差異在於,大家都知道大方向的原理原則,

優秀的選手會注意環環相扣的小細節,舉例來說︰大肌群的肌力可能人人會練,

專項肌力的肌群訓練就考驗著教練及選手的深度。用心體會發力順序及每一個關 節的旋轉所產生的身體張力;察覺自己在出槍時是否有效率的把力量傳導到標槍 上?

一名優秀的選手在大原則建立之後會主動自我要求做好小細節,當成績到達 頂端進步空間變小時,必須回過頭通盤檢視並做好環環相扣的小細節,在訓練時 要細心斤斤計較,養成習慣後在比賽中自然能進入「無我」的境界,啟動美好的 自動感,反之,若平時訓練即散散慢慢或很隨性,比賽時遇到了壓力或不順手等 因素則很難作臨場立即修正,也不知從何修正起,所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選手必 須養成良好的態度與細心的自我要求。

六、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關心的是標槍選手共同的經驗,與標槍選手必須突破的身體經驗。我 認為身為標槍實務工作者,進行標槍運動相關研究時應以標槍實務為研究方向,

為標槍愛好者提供可行可用的參考價值,而非遙不可及的數據理論或僅止於皮毛 的一般概念引用。試問有多少標槍選手站在預備區會告訴自己︰「我投擲時交叉 步要跑多少的比例,引槍時要多少角度,出槍時手臂要成多少角度,槍尖要成多 少仰角?」選手是以「自己」最順手的投擲記憶進行定位修正,出手角度與槍尖 仰角,在進行比賽時根本沒有辦法去「刻意」控制它,只有靠平時出槍訓練時長 期養成身體的習慣,比賽時是一種反射動作的自動化過程。我並非否定科學性研 究對標槍世界的貢獻,而是感慨這樣的學術主流,忽略了「人」的變項,遺漏了 珍貴的「經驗」。

經過本次研究對真實經驗與身體經驗的探索,未來的研究將以自身執教的經 驗,繼續探討標槍教學的身體經驗,以教學者的角度進行身體經驗的相關研究,

提供標槍學習者與教學者參考之用。

參考文獻:

林慶宏 (2007)。衝突、衝動、衝擊:桌球選手與教練互動關係敘說 (未出版碩士

盧素娥、蔣明雄 (2009)。運動目標取向與知覺運動動機氣候對優秀競技選手內 在動機之預測--國內訓練與國外移地訓練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

14,21-37。

盧俊宏、林登松、黃璟蕙、曹育翔 (2004)。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 與因應行為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

36,107-118。

黎俊彥、林威秀、黃啟煌 (1997)。受傷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復健。中華體育季 刊,11 (1),112-119。

陳勝凱、呂衍謀、林燕君、吳汶蘭、呂怡靜 (2008)。國家級運動員運動傷害防 護自我勝任能力。物理治療,33 (4),219-227。

楊裕隆 (1997)。回首足球比賽的高峰經驗。臺大體育,

31,65-68。

李佑峰 (2008)。籃球場上的身體經驗--肉身化知識的開發。運動文化研究,

5,

7-29。

江廣和、陳俊欽 (2008)。運動訓練理論創新發展趨勢--關於“專項訓練”、“模 擬訓練”、“以賽代練”的比較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42 (12),71-76。

張慶文、展光明 (2005)。論競技運動訓練的全面專項化。中國體育教練員,

2

15-16。

陸升漢、鄰崇禧 (2006)。對標槍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初步研究。蘇州大學學報

(

然科學版

)

22 (4)。

董海軍、俞大偉、王磊、陳靜飛 (2009)。優秀標槍運動員最後用力的重要特徵

--“延緩”動作。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5 (2),74-77。

周建梅、劉春生 (2010)。絕對速度對提高短跑成績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

29

(5)。

鄭淑榮 (2010)。談少年田徑運動員短跑速度訓練的幾點體會。中國教育導刊,

3

45-46。

潘寶如、溫著光、郭勝正 (2004)。體能訓練與標槍投擲最後用力技術之探討。

北體學報,

12,147-158。

思凱 (2006)。神秘經驗。諮商與輔導,

249,62-62。

英文方面﹕

Brewer﹐B.W., Van Realte, J.L., Linder, D.E., &Van Realte, N.S. (1991).Peak performance and the perils of retrospective introspection.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8, 227-238.

Csikzentmihali, M. (1975).Beyond borrdom and anxiety.San Francisco:Jo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Csikszentmihalyi, I.S.(1988).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ner, E.W. (1996).Foreword.In Heshusius, L.,&Ballard﹐K.(Ed.) From positivism to

interpretivism and beyond.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Herrington L. (1998). Glenohumeral joi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otation range of motion in javelin thrower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 (3),226-8.

Hubbard M. Alaways LW. (1989). 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release conditions in the javelin throw.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2 (6-7), 83-95.

Jackson, S.A.,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s.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ackson, S.A., &Marsh, H.M. (199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7-35.

Judge LW. Moreau C. Burke JR. (2003). Neural adaptations with sport-specific resistance training in highlyskilled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1 (5), 419-27.

Maslow, A.H. (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 Harper&Row.

Morriss C. Bartlett R. (1996). Biomechanical factors critical for performance in the men's javelin throw.Sports Medicine, 21 (6), 438-46.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rivette, G. (1983).Peak experience,peak performance,and flow: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itive human exper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361-1368.

Schmitt H. Hansmann HJ. Brocai DR. Loew M. (2001). Long term changes of the throwing arm of formerelite javelin throw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2 (4), 275-9.

附錄一﹕(圖片來源)

圖 2-1﹕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3 圖 2-2﹕http://089853052.tw.tranews.com/

圖 2-3﹕http://j7.lanyangnet.com.tw/

圖 2-4﹕http://j7.lanyangnet.com.tw/

圖 2-5﹕http://www.yabes.com.tw/

圖 2-6﹕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7 圖 2-7﹕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224 圖 2-8﹕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5

圖 2-6﹕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7 圖 2-7﹕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224 圖 2-8﹕劉秋霖等編(2003)。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