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經驗常是多重感官的結合,每個人對運動過程中的身體經驗與感受會有 所不同。余舜德(2008)指出身體的感受同時包含意涵與感覺、文化與本性,是 結合了身體感受與認知。黃芳進(1995)提出,身體不只是具有解剖構造的功能,

它是物質,亦是精神的,而身體經驗是運動經驗的根本,它具有主體性,不像傳 統哲學所謂心靈引導身體。本結將針對身體經驗進行探討。

一、身體經驗

我們對世界的「經驗」,是基於對世界中的對象,(包含自己、別人、周遭 的一切)的真知(包括自覺和不自覺的經驗)運動員是透過身體進行運動行為,

在許多交錯複雜的自覺與不自覺的意識經驗中,與原初經驗共舞,體會出空間、

時間、和活動的意涵,並由身體經驗中表達了自由、體知及無我等創造性的經驗,

作出最直接的表達,體現人類生命的深層意義。(劉一民,1991)

馬賽爾認為真正的生活經驗裡,身體多以「主體」的姿態出現,和「我」以 親密的內在關係分享存在,所以又可稱之為「身體-主體」(body-subject),

我和身體的關係是建立在「我是我的身體」上。這種主體性的經驗,表現在運動 經驗裡,尤以空間、時間、和活動的主體性體驗最突顯。(劉一民,1991)

以劉一民教授之觀點分述如下:

(一)具「體」的空間經驗

運動的世界裡,我們經常透過數量的計衡或物理性質來「瞭解」空間,譬如

「一千五百公尺」長跑;網球場寬「二七呎」,長「七八呎」,屬性是客觀的、中 性的、價值中立,和人的意向無涉。

但是運動員在運動世界裡所經驗到的空間,和客觀空間有很大的不同。對於 長、短、遠、近、左、右等空間特質,是以自身的身體為基準,和情境的整個交 錯關係,形成活生生的經驗,這種空間經驗,又可叫做身體經驗空間。例如︰1.

腳感距離:透過腳感距離界定球場範圍。2.手感距離:透過手感距離預約球的落 點位置。3.官感距離;透過官感距離預測、判斷所處的空間座標。(鍾芝憶,2009)

(二)具「體」的時間經驗

所謂客觀時間(或謂鐘錶時間、可測量的時間)是不斷連續的秒、分、時、

日等單位觀念所組成的、永遠沒有「停」或「休息」的時候。同樣數值單位的時 間,價值一致。譬如女子二百公尺成績 23.89 秒;心智練習時間每次以四至七分 鐘為佳等。

運動員的時間體驗卻有所不同,運動員經驗到的時間是:比賽要「開始」了;

真不知要如何「結束」這場球;我必須「慢」下來喘口氣;剛才那球好「快」喔;

勝利的那一刻「永遠」「停留」在我的腦海裡。運動員身體時間的經驗,和客觀 時間的絕對性不同,具有相對的特質,因此才能體驗到時間的「開始」、「結束」、

「快」、「慢」等感受。

例如︰1.搶節奏;比賽某分的始末,選手經驗搶節奏的拉扯。2.預想快轉:

預想前三拍或五拍得快轉畫面、球開始周旋在選手間。3.最長的瞬間:在選手身 體的參與下,瞬間的長寬被延遲似的拉長、拉寬。4.時機精靈:在時間精靈的現 身下,掌握時機,獲得某分的結束,累積成一場比賽的時間感。(鍾芝憶,2009)

(三)具體的「活」動經驗

運動場上也有客觀身體運動的觀念,可以稱其為「移」動,「移」動是身體 客觀位置與客觀時間的改變。身體在運動當中另有「活」動的經驗即活生生的身 體運動經驗。身體自覺或不自覺地指向身體空間與身體時間之中,構成運動世界 經驗。

運動場上的人我關係,諸如「打法」、「記球路」、「破壞習慣」透過「協調、

可控的身體」,「記憶、適應的身體」,「專注、敏感的身體」。(鍾芝憶,2009)不 斷的累積及強化身體經驗,以便在瞬息萬變的運動場上應對自如。(劉一民、周 育萍主編,2005)

二、身體經驗的運用

Ikujiro Nonaka 及 Hirotaka Takeuchi〈1997〉提出最有力的學習來自直接的 經驗,亦談到學習不但要用心智學習,也要用身體學習。運動員經過焦點意識及 支援意識將運動經驗再一次分析、重整之後,重新檢討及反思,使運動員透過運 動技術學習、追求更高層次的運動成就時,運動員應具有正確的觀念及心態:

(一)學習一個新的運動技術不一定是要放棄既有的運動技術,因為當把新的跟 既有的運動技術同時保留並熟練之後,選手可以依照親自的體會、與教練

的討論之後再來決定該如何將該運動技術展現出來;進一步而言,當一個 選手學習一個新的運動技術之後,不一定要把新的或既有的技術分得那麼 的明確,可以將兩者去蕪存菁,將兩者最好的部份或是最適合自己的部份 挑選出來,配合自己本身的條件、能力做適當的結合。

(二)在整個運動技術學習的過程中,運動表現的好壞都深受焦點意識及支援意 識留意的程度影響,大部分的選手在剛開始接觸新的運動技術時,往往都 會把注意力集中於新的運動技術的焦點意識上,但是隨著學習時間的拉 長,會發現如果將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於焦點意識上的話,不 但不會使成績進步,可能會使自我的運動表現不升反降,此時修正的良方 則在於將運動選手的注意力焦點轉移,對於運動技術的詮釋不在於集中在 新學習的技術點上,而是應該將重要的支援意識注意力提高。

(三)將外顯的知識,如技術上的動作知識、教練給予的動作叮嚀等等,經由反 覆不斷的練習以及試誤學習的方式,把原本生硬的動作知識,轉化為活生 生的有機體,換言之,不再把相關的動作知識視為冷冰冰的資訊,而是轉 化為屬於自我的內顯知識,這是屬於個人的知識,這種寶貴的知識是無法 透過教導也無法用任何方法傳遞的,只能藉由個人對於學習的體知及個人 的默會來獲得更深層的動作技能及觀念。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就是研究者自身,研究者國小以排球為主項,田徑項目為 輔項;國中以田徑為主項,排球為輔項;高中則專項於田徑訓練,除了排球還客 串橄欖球和舉重等項目。本研究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分析解讀成長歷程,以一連 串的敘說故事為故事架構。下列僅列出重大賽事的成績表現(表 3-1)。

一、 研究對象運動經歷

表 3-1︰研究對象運動經歷表

年代 記事 時期 備註

1984 苗栗縣山城盃排球賽第四名 1985 苗栗縣縣長盃排球賽第二名 1985 全國師生盃排球賽苗栗縣代表隊

國小

1987 苗栗縣運動會標槍第一名 破紀錄 1988 苗栗縣中等學校運動會標槍第一名 破紀錄 1988 台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標槍第二名

國中

1991 全國中學田徑賽標槍第一名

1992 台南市中等學校運動會標槍第一名 破紀錄 1992 台北市青年盃田徑賽公開組第一名 當選國手 1992 南部十縣市田徑賽標槍第一名 破紀錄 1992 台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標槍第一名

高中

1992 第四屆亞洲青年田徑賽第七名 1994 台灣區運動會標槍第八名 1996 大專運動會甲組第四名

大學

1999 苗栗縣運動會社會組標槍第一名 任教 破紀錄

研究者於 85 年開始執教,最初分發於台中縣新社國中,新社國小在排球場 上素有美名。恰好研究者是半個排球選手,於是將新社國小的畢業生再做組訓參 加比賽。可惜的是因研究者服兵役而中斷了球隊的訓練。研究者退伍後轉任東勢 高工,在沒有體育班的情形下,以社團方式輔導校內喜好田徑的學生,下列僅以 重大賽事表列訓練成果。

二、 研究者指導學生運動表現

表 3-2︰研究者指導學生成績表

記事 時期 備註

台中縣縣長盃排球賽國中女子組第二名 新社國中 台中縣主委盃排球賽高中女子組第二名

台中縣中等學校運動會高女組標槍第一名

台中縣中等學校運動會高男組 110 公尺跨欄第一名 台中縣中等學校運動會高男組一萬公尺第一名 台中縣中等學校運動會高男組標槍第三名 全國中學田徑賽高男組標槍第七名

全國中學田徑賽高男組 110 公尺跨欄第五名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跆拳道蠅量級第二名

東勢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