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不只是具有解剖構造的功能,它是物質,亦是精神的,而身體經驗是運 動經驗的根本,它具有主體性,不像傳統哲學所謂心靈引導身體。黃芳進(1995) 李佑峰(2008)認為肉身化的身體有自身的記憶,透過視覺觀看他人的身體表現,

無形之中,身體產生了印象,不自覺地展開了模仿,身體的動作、手勢、語調、

力道滲入身體記憶裡,自然地保存,不經意地流露。Ikujiro Nonaka 及 Hirotaka Takeuchi〈1997〉提出最有力的學習來自直接的經驗,亦談到學習不但要用心智 學習,也要用身體學習。日復一日的身體動作,逐漸累積成身體的習慣記憶,不 必透過大腦的意識,身體即可自然地、前意識地自主。身體透過這種記憶「可以 自動自發執行某種動覺狀態,它能活化身體感覺與動覺,讓我們與週遭環境活絡 起來,我們可以說這種記憶是身體感中的身體感,也就是身體意向性面對世界的 一種自發力表現。(龔卓軍 2006)綜觀上述,一名標槍選手,從初學到成熟穩定 必然由很多的身體經驗累積而成,身為一名競技的標槍選手,必須很細膩的從身 體經驗中修正與檢核,養成優異的身體感。本章節將以故事文本中各種的身體經 驗探討其價值所在。

一、力不從心的身體經驗

每一名標槍選手上了戰場,無不使盡全力爭取最佳成績,偏偏有些時候會出 現使不上力的現象,標槍選手一旦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成績表現自然差強人意。

在生命故事中,作者七十六年縣中運因未穿著標槍專用鞋,在下過雨的標槍跑道 上「滑壘」,不但腳被釘鞋劃傷更擾亂了整個投擲節奏與信心。八十一年參加亞 青杯因為不適應大會提供的比賽槍而錯失良機。顯示出個人裝備、競賽場地與器 材(標槍)等等,是造成選手力不從心的成因之一。

七十七年縣運、七十八年區中運作者在受傷未癒的狀況下進行比賽,結果慘 遭淘汰;七十八年長水痘發著高燒,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下投擲標槍,結果造 成手肘嚴重的傷害。由此顯示在生理上受傷、生病也是造成力不從心的成因。

八十一年區中運作者因求好心切,在炎熱的高雄市太早進行熱身操,再加上 不當的穿著導致身體過度流汗,一開賽即感到手腳無力,所幸多年征戰的經驗,

作者對身體訊息的警覺度敏銳,查覺到身體的異狀,馬上改變比賽策略,從破區 中運的目標立刻調整為保住金牌的安全作戰。由此可知,熱身活動不足與過度、

氣候的炎熱與寒冷亦會造成力不從心的現象。

綜觀上述,導致身體力不從心的因素有︰裝備不足、場地濕滑、標槍不順手、

如教練員告訴運動員,

"

這是第

3

輪,現在是第

9

名,這一槍技不上去,將會淘

肌群處於被拉長的狀態儲備彈性適能。

…“

延緩

動作的目的正是延遲末端環節用 發力順序是相當重要的關鍵。Morriss & Bartlett,(1996)提出了研究者認為最重 要的發力觀念,標槍發力順序是從接近人體總重心的大肌群開始到肢段末端之小

研究者在賽前僅用五天的時間實施慢動作訓練,每執行一次,身體就做一次 能力和高度的協調能力(

Morriss &Bartlett

1996

),才能使投擲標槍獲得最佳 的飛行效果。因此,標槍運動員要做到巧妙的訓練組合,必須緊緊圍繞其專項技 術特點,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由此可得到學者們共同的觀點,一致認為標槍是一種需要速度與力量的運 動,選手必須具備高度的爆發能力及協調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全面有計畫 的執行才能見到成效。作者在「我的極限」故事中,有感於自己偏執於技術訓練,

忽略了速度訓練與肌力訓練,與教練商討之後調整了訓練的方向,積極強化了速 軀幹與下肢動作協調搭配(Herrington,1998;Hubbard & Alaways ,1989;Judge 等,2003;Morriss & Bartlett,1996)。

席凱強所指的第三步和第四步是標槍助跑整個過程中「騰空」最長的時間, 高,特別是針對速度力量與爆發力的要求更高(Morriss & Bartlett,1996)。潘寶 如等(2004)認為「技術」是建立在「專項體能」的基礎上,專項體能對成績好

差那麼多,當然無法做出他的動作!」一語驚醒!沒有肌力和專項體能做後盾, 力上更上一層樓。Morriss 等人(1996)更從發力順序的觀點提出相當重要的看 法︰

在專項肌力方面,除了重量訓練還有輔助訓練可作調配,Morriss & Bartlett,

(1996)Schmitt 等,(2001),發現減少標準器械的投擲量,增加超重器械或輕 器械的訓練投擲比例,有助成績提升。潘寶如(2004)認為︰

投擲器械重量變化有利於運動員分化感覺,提高投擲速度,因為提高專項能 力取決於投擲次數、強度與速度,重複一種固定重量器械的訓練容易形成「適 應」,使投擲速度滯留不前。建議在培養一個運動員的訓練規劃中,投擲

3

種不 同重量的器械,比例上應有明顯的區別。對於慣用與非慣用手間之投擲組合,在

各個年齡階段都應當採用

(

尤其青少年

)

。因為雙手投擲藥球或重球的作用可以提 高專項協調能力,改善全身用力制式型態和減輕右肩右肘關節(以右手投擲為例)

的負擔,從而降低傷害發生。

鄭淑真(2012)亦進行「不同輔助器具訓練對於田徑標槍選手投擲成績影響之 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拉力繩及藥球輔助訓練器具,對標槍投擲成績所產生的助 益有何影響。結果如下:

不同背景變項間田徑標槍選手投擲成績差異情形,經由

16

週不同輔助器具 訓練之下,拉力繩之投擲成績平均值為

49.08

公尺,成績微幅正成長,藥球之投 擲成績平均值為

50.98

公尺,明顯正成長,控制組之投擲成績平均值為

49.42

公 尺,成績小幅成長。三組成績表現雖然同屬顯著表現,但是,實驗組藥球訓練成 績提升最為突出,探究之下,選手的肌力與爆發力較強者結合上速度、技術後,

形成投擲成績的展現較其他者最為明顯。

研究者自國中到大學長期接受藥球訓練,其中以雙手前拋和雙手後拋的效果 最好,對下盤、腹背肌群及手臂的肌力轉化到標槍專項肌力很有幫助。在實施藥 球訓練時潘寶如等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慣用手與非慣用手的均衡訓 練,研究者國中教練在啟蒙階段就已養成慣用手與非慣用手的均衡訓練,其作用 除了平衡兩側肌群的均衡發展,還可以增進身體的協調性。高中時期就有學弟(標 槍專長)因忽略慣用手與非慣用手的均衡訓練而造成脊椎側彎,最後放棄標槍的 訓練非常可惜。

早期藥球因球體較大不利單手投擲,於是研究者改用 4 公斤、8 磅和 6 磅的 鉛球作投擲輔助訓練,其中投擲 4 公斤鉛球時要特別小心,必須先衡量自身的肌 力狀態及投擲技巧的成熟度才可以實施訓練,在投擲時必須全神貫注,稍有不適 就要停止投擲,不可逞強或玩笑嬉戲否則很容易受傷或動作變形而弄巧成拙。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者的定位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的方法,做自我的探究,書寫的生命故事乃是透過回憶,

將自己選手歷程中重要的關鍵經驗作出敘述且在力求真實性的原則下進行自我 敘說。研究者參加 2012 國際運動哲學研討會時,呂碧琴老師針對個人經驗提出 反思認為︰「個人經驗雖具有可貴的價值,若過於主觀或自我感覺良好則無法客 觀的分析甚至有自我美化之嫌」有鑑於此,研究者反覆閱讀故事文本並一再檢核 內容的價值與真實性,所有的故事內容都是親身體驗,力求無自我吹噓與美化情 事。

Michele L.Crossley 認為︰「對一位能夠理解自己的傾聽者述說自己的故事,

是成功的關鍵之一。」更強調「你選擇甚麼樣的聽眾,會影響你選擇說甚麼樣的 故事。」(2004 Michele L.Crossley 原著;朱儀羚等譯)我在撰寫故事文本期間,

恰巧台東高中莊豐銘老師向我詢問如何指導標槍選手全程助跑。自然而然的莊老 師成了我的聽眾,我將初稿透過電子信箱與莊老師分享,也得到莊老師正面的回 饋。莊老師的回信節錄如下︰

★看了學長的文章,回想起大學學長練習的種種,拿鐵鎚揮擊,標槍頂牆壁,

原來有其目的,說到槍的問題,每支槍還真的有其特性,學校的練習槍怎 麼擲都不會超過

42,

但是比賽時卻擲的比練習好,我也請學生回憶請她注 意上面的公尺數,學生回憶說,

60m

的最好的擲,

50m

的都擲不到

40

, 所以投擲前還真的要等槍,除了技術還真的要有一些常識。

★感謝學長提醒,我都忽略了跑的工夫,一直注重力量訓練。

★回想學長大學練習情況,還真的蠻多跳躍訓練及腕部小肌肉訓練。

★昨天帶學生去縣立體育場,把不同的公尺數標槍給學生練習,學生突然覺 得,原來槍有那麼多種,丟起來還真的不一樣。

有了莊老師的支持與共鳴讓我更想寫一些「學校沒有教的經驗」,期待這些 故事與標槍愛好者共鳴共勉,對於有志在標槍場上發光發熱的選手及教練有所激 勵。更讓自己透過檢視過去、現在,展望未來。

研究者第六章敘說之後是以故事文本針對研究問題進行分析與詮釋,找出故 事文本中的現象進行主題探討。既是學術研究當佐以文獻的探討與驗證,才不至 於淪為個人心得報告。由於探討的經驗與力學、訓練學和運動傷害有關,於是引 用相關研究做為實踐經驗的佐證,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感到一種踏實感,因為驗 證了實踐經驗是可以與力學研究、訓練學研究和運動傷害等研究相呼應的,例

研究者第六章敘說之後是以故事文本針對研究問題進行分析與詮釋,找出故 事文本中的現象進行主題探討。既是學術研究當佐以文獻的探討與驗證,才不至 於淪為個人心得報告。由於探討的經驗與力學、訓練學和運動傷害有關,於是引 用相關研究做為實踐經驗的佐證,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感到一種踏實感,因為驗 證了實踐經驗是可以與力學研究、訓練學研究和運動傷害等研究相呼應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