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全球化與國際化的趨勢與潮流,國際上的溝通交流更加的全面化與普 遍化,為了能順利且有效的溝通,必須仰賴一個優勢且被普遍使用的共同語言 來進行溝通,而英語已成為現今國際間擔負起相互溝通的一種重要的語言。透 過英語的學習,讓學生可以學到不同國家的文化與風俗習慣,進而拓展國際觀,

同時也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與價值觀(Prodronmou, 1992)。更有甚者,英 語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與能見度。

就國內民眾使用英語的情形來說,由於臺灣不屬於英語系的國家,英語在 臺灣是外國語言(foreign language),既不是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更 不是官方語(offical language)(楊懿麗,2001)。由於缺乏英語的使用時機與 環境,因而導致無法普遍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英語環境。只有地理環境處於優勢 及英語學習資源豐富地區的學生,才有較多以及較好的機會與環境能夠接觸英 語,相對的,處於英語環境劣勢的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上就處於相對不利的位置 了。因地理環境的限制,學生能夠接觸英語環境的機會非常有限,除了學校或 補習班刻意營造的英語環境之外,學生一旦踏出教室門外,就較少能夠接觸到 使用英語的環境。因而出現學了多年的英語後,一般人仍是口不能言,耳不能 聽(周中天,1996)。

要消除環境所造成之不利條件,網路科技有潛力成為解決之道,因為網路 無遠弗屆的功能、運用資訊科技有機會可以創造出逼真、豐富的學習情境

(Kumar, Anjaneyulu & Gupte, 1997),正好能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英語環境,對 於學生英語能力的提昇將有相當大的助益。

然而,在我國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中,英語課程的學習時數卻和一 般學科的學習時數沒有兩樣,學生只有在課堂才接觸得到英語課程,課後或上 其他課程時仍以中文來溝通。因而,學習者很少有機會聽到甚至是開口說英語

(陳錦芬,1999)。探其原因除了國內英語教學的目標與評量依然著重在應付 升學考試的本位之外,且由於英語在臺灣仍屬外國語言,使學生在課堂之外能 聽到英語的機會大幅偏低,但在英語的聽力學習裡,學生若缺少聽的機會,就 很難能熟悉不同於母語語調的英語了(Brown, 1994;Rivers, 1996)。除了多聽 之外,還需要多看,因為處於非英語系國家的學生對外來文化知識的體驗不足,

常易影響英語的學習與理解。英語教學研究也發現,透過教師在英語教學上給 予學生視覺(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圖片、文字等)的輔助,將可以提供或補 足學生相關背景知識,增益其聽力理解之能力(Scott &Ytreberg 1990;鄧慧君,

1998)。在教學現場而言,也有研究指出,學生若在課堂上忽然聽到不熟悉的 語言,也會增加其焦慮且會更降低其學習的動機(吳國成,2002)。

近來,科技輔助教學資源因其具有多媒體與可重複使用的特性,已逐漸普 遍應用於實際教學並展現明顯成果。在科技輔助教學資源的設計與學習成效的 議題上,相關研究也顯示對於個別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上,均有相當正面的評價。

因此,教學者或學習者應能在眾多科技輔助教學資源中,針對不同學習者的學 習與認知風格類型,找到並選擇合適的數位學習教材,經由適當的組合與設計 後運用科技輔助融入於教學的活動之中,以期能真正達到學習所需的輔助效果。

因此,英語教師就有必要運用數位化、網路化的英語教學資源,透過科技

輔助教學的方式,在課堂上或課後的輔助學習上提供學生更多的英語學習機會。

以學習英文的方式來說,無論是單字、文法、會話、聽力或是寫作,豐富 的內容應有盡有,網路儼然成了另一所線上學校,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程 度、時間,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加上豐富有趣的多媒體呈現方式,比起傳統的 教室教學,的確是毫不遜色(吳權威、王淨瑩,2003)。隨著國際化腳步的加 快與資訊流通的迅速,雖然在學校的傳統教育中,學生缺乏聽、說英語的機會,

但是英語已逐漸充斥於國人生活中:電視、電腦網路、期刊、書報、電影、大 街小巷的指標、廣告、及各種生活電器用品的說明書等等,幾乎處處可見英語 的蹤跡(蘇順發,1999)。尤其是科技的發展讓地球村的理想漸漸實現,網路 的發達帶給人們許多便利,因此,網路提供了一個對地球村之中最普遍的共通 語言─英文的絕佳學習環境。

根據教育部公佈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指出,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強調營造 自然、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之學習興趣和基本溝通能力。上課宜 採輕鬆、活潑之互動教學模式。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宜生活化、實用化及趣味 化、體裁多樣化。因此,九年一貫課程英語課程綱要,明訂國民中、小學英語 課程目標為:

(一)培養學生基本的溝通能力;

(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三)增進學生對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及對本國文化習俗的表達。

其中,尤其重視溝通能力之培養,溝通能力之培養宜透過多元教材與活動 練習,讓學生藉由多方面語言接觸,及實地應用來學習英語,而非由老師單向

灌輸文法結構等語言知識。這樣的目標,和英語學習中有關溝通式教學的精神,

相互呼應(吳曉芬,2007)。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揭示:「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帶好每位學生」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如何才能「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帶 好每位學生」呢?假如學生不能用我們教他們的方式學習,我們必須用他們學 習的方式去教他們,而「學習風格」即是強調個別差異現象而產生的教育理念

(王淑芬,2003)。因此,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 的潛能與特質都受到尊重,並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也是本研究所欲體現的研 究重點。

另外,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溝通與運用,就英語學習的教學原則來講,

學者專家們也大都主張以溝通為主軸的教學模式最具實際上的效果。詹餘靜

(1999)指出溝通式教學特別強調溝通技巧的訓練,因為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只 是包含意見的表達或是基本的語法能力,還要具備語言的多樣功能,並能夠運 用社會語言學的觀念,對不同的情境、對象,適當的使用語言。

依據詹餘靜(2000)的論述,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的層次上,溝通式教 學與其他的教學法相比較,具有更大的空間予教學者進行彈性的變化,此種為 因應個別需求所產生的彈性應用與變化,為其他教學法極不可能輕易准許的;

所以在將溝通式教學視為一種教學觀時,教學方法與上課設計就顯得比較多元 化,所重視的是多元智能的學習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因此,

教師可以根據溝通式教學的多元呈現特性,針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的學習傾 向,並根據不同的教材與資源,例如傳統資源的紙本與口語的教學以及數位資 源的視覺與聽覺的教學設計,安排指派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活動,使不同學習風

格的學習者均能透過其特有的學習偏好,達到英語學習上的學習成效。

在國中的英語學習上,研究者發現自己以前對於英語的學習,從最開始的 新鮮感到花了很多時間去反覆的練習,並且利用各種工具去幫助文法的理解與 記憶,但總是覺得缺乏了些什麼因素能使自己的學習更為豐富、有效與精熟。

而學習的目的往往只是淪落到為了應付考試,嚴重的缺乏實際使用英語的互動 溝通的情境設計。所以,研究者個人儘管花了很多時間的英語學習,仍無法在 實際的情境中勇敢的開口,更遑論溝通與應用了。同時在利用所習得的英語技 能運用在實際溝通的情境上,也由於環境的條件與自我的設限,使得語言學習 上的溝通本質無法適時的模擬、複習與實際運用,進而日益荒蕪而遺失了基本 的溝通能力,迄今研究者對於英語的使用仍視為很難突破的障礙。

反觀今日的英語學習環境,由於全球化的趨勢以及網際網路發達,豐富的 網路數位學習資源與互動的環境,讓研究者深切的讚歎科技對於學習者所帶來 的便利與幫助,比起早期或五十年代只能在書本及字典之間埋頭苦讀,對於如 此多元、精彩、豐富的學習資源,真有讓人燃起躍躍欲試的學習動機呢!

再者,研究者也曾於研究所之數位學習研究課程中,藉由教授的介紹與指 導,學到 Reid(1995)的學習風格理論與其設計的學習風格量表,課程中教授 以該學習風格量表對課程的學員們進行測量與分析,藉此瞭解每個學員的學習 風格偏好,並適時地配合不同學習風格偏好的學員,調整相關的教學與教材內 容設計,來提升教學的效率與學習的效果;同時,學員們也能透過測量的結果,

對自己有了較為深刻的認知,並了解各個學員間的學習風格差異。也更加讓研 究者體會「教」與「學」之間也能透過適當的學習風格的分析橋樑,來達成較 佳的學習效果。

透過以上的學習經驗,研究者進而思索,這些差異是否真如理論上所言,

真能造成學員的學習上的影響呢?這些影響又如何能被控制、調整與發展呢?

真能造成學員的學習上的影響呢?這些影響又如何能被控制、調整與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