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屬於質化研究,但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針對學生如 何運用多媒體軟體進行故事創作,並且從學生所創作出來的電子故事中,運用文 獻探討所歸納整理的故事結構,針對學生電子故事中的幾項重要結構來做整體的 內容歸納與分析,以量化與統計的方式,來了解學生電子故事結構的主要現象並 歸納出一些現象與發現。針對這些發現,提出研究者的看法、觀點與省思。以下 分別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研究場域以及研究設計。

一、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一)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的研究者即是教學者,為本校的電腦教師,指導學生高年級的電腦 課。雖然教學者教導的科目是電腦科,但本身同時也是從事相關文字創作的人,

曾經出版短篇小說集《飛鳥最後的 546 根羽毛》34,也曾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短篇 小說獎、耕辛文學獎、台北詩歌節攝影與詩、台北電影節平面觀摩展等創作獎項。

因此對故事創作充滿了興趣與熱枕,所以在課程的教學中,也一直期待自己能把 資訊與故事創作做結合。由於電腦多媒體的應用,在小學的資訊課程裡是屬於較 高階的課程,故規劃至高年級才開始學習,研究者選擇利用電腦課教導學生多媒 體軟體,並且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故事創作。

34 蕭裕奇,《飛鳥最後的546根羽毛》,印書小舖,2005。本書是收錄一篇篇關於時間療傷的奇 幻旅程的文集,作者以寓(預)言的形式,在豐富的想像空間中揮灑個人情感與對於環境生態的 關懷及未來世界的想像,故事擁有奇幻多變的表象卻在不覺中投映現實、讀似色彩瑰麗的寓言故 事,卻隱藏擔憂未來的強烈特色。(資料來源:博客來書店)

另外研究實施的學生對象為研究者任課的班級,以一整個年級的學生為主,

研究者選擇以高年級為研究對象,藉由進行多媒體教學軟體的課程,讓學生進行 電子故事創作。

(二)研究場域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位於臺北市南港區,建校13年,在周遭的學校中屬於相當 年輕的學校,校園位於一小山坡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十分的寧靜。目前學 校有三十六個班級,學生人數近一千人,班級大多屬於小班制,均未超過30人,

屬於較為精緻的學校,學校的理念為多元創新卓越以多元豐富的教學為學校特色 學校整體風氣活潑且積極。教師共有72人,平均年齡在三十二歲左右,以年輕教 師居多。學區內的學生多來自於附近的國宅區,家長的社經背景大多屬於藍領勞 工階級,全校的低收入戶非常的多,約莫近60人,比例相當的高。學校的學生較 之臺北市中心的學生多了一份質樸。

學校的學生的家庭電腦普及率與使用率,相較於臺北市中心的學校是有所落 差的,經研究者詢問的結果,家中使用電腦或網路的比例大約在七~八成左右,

仍有一些家庭家中並沒有在使用電腦與網路。但普遍來說,學生使用電腦與網路 的比率仍是高的,但與市中心學區的學生比較起來,本校學生的電腦與網路使用 的需求以及所接觸的娛樂仍是比較少的。

學校建築及設備均算新穎,民國92年曾為教育部北區資訊種子學校之一,目 前全校教室均有架設網路連線且班班有電腦,教師使用單槍投影機的頻率也相當 頻繁。有兩間電腦教室,兩間電腦教室的電腦均為兩年內建置的,設備新穎。學 校的電腦資訊課程配合教育部正式的規訂。固定給中高年級每週一節「電腦資訊 課」使用。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研究設計,最主要的是要確定並發展出一個適合的教學策略,來讓 學生同時運用到多媒體軟體的特性與故事想像力來完成電子故事創作,並享受到 故事創作的樂趣。如此才能善用到多媒體創作故事的優點,而非與說故事或用手 寫故事看起來並無差異。因此研究者在設計課程時,除了教學媒體外,最重要的 是還是必須著重在故事創作的設計教學上,另外因為學生是剛開始接觸多媒體軟 體,所以也必須把多媒體軟體課程的規劃放在教學的前置作業,以下則是在研究 課程設計時,研究者要進行的幾個面向與策略:

(一)關於圖與文的故事教學

由於本研究要創作的故事,必須透過多媒體軟體完成,其特性兼顧著圖與文 的搭配與創作,因此教學者有必要先進行引起動機的教學。在此以目前廣泛被運 用的繪本做為教學材料,與一般繪本教學略有不同的地方在於除了讓學生觀看故 事,還必須請學生去注意繪本中圖與文的配合,讓學生認識並了解更多關於圖文 書是怎麼說故事的?他們的故事中圖與文是如何搭配的?教學者以教育部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中的(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做為基礎,讓學生了 解這些繪本的分類與型態。

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 35中提到:國民中小學課程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 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泳民生素養,尊重多元文 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35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

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

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 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

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具世界觀之公民。為實現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目的,須 引導學生致力達成下列課程目標:

一、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的發展 1.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2.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二、人與社會環境: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 1.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2.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3.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4.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三、人與自然環境:強調自然與環境 1.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2.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3.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 力。

在繪本故事的教學中,教學者將以這三大主軸為主軸,帶領學生欣賞認識關 於以三大主軸為中心的故事,並讓學生自行去思考及延伸閱讀相關書籍。

(二)故事的元素

藉由繪本故事的欣賞與討論,將故事的基本元素(主題、角色、場景等)介紹

給學生了解,讓學生觀察所看的繪本中的這些元素的內容有那些,使學生在創作 自己的故事時,能因為考慮到故事的基本元素,而讓故事更加完整。

(三)創作故事的策略

考慮到多媒體軟體的特性與學生創作故事的難易度等。因此在選擇故事創作 的策略時,選擇了以看圖說故事這樣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創作故事,也做為本研究 設計策略的重要方向,其理由如下:

為何使用「看圖說故事」的策略運用

研究者考慮到有很多人會質疑為何高年級的學生,還需要使用到看圖說故事 這個中低年級寫作的語文策略嗎?在這裡教學者提出一些看法與理由:

1、看書說故事的創造性

首先,我想提出其實看圖說故事的方法並不是只有比較小的兒童適合 用,雖然那是啟發他們或讓他們進入語文寫作很重要的方法,但是看圖說故 事其實包含了許多超越我們能想像的事物,已故的世界知名作者卡爾維諾36 為哈佛大學所寫的未發表的演講稿,後來集結成冊的文學評論鉅作《給下一 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曾不斷的強調這種以圖像來思考的美好,他在第四講

「顯」中提到:

36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1985),出生於古巴,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二次大戰後期間,加入抗 德游擊隊,45 年加入共產黨,47 年畢業於都靈大學,並出板小說<蛛巢小徑>。50 年代重要作品有

<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和<義大利童話>。60 年代起,他長住巴黎 15 年,與李維 史陀、羅蘭巴特有密切交往。60 年代代表作為<宇宙連環圖>,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70 年代致力於 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陸續出版<看不見的城市>、<命運交織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

一個旅人>,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並受全義大利人的敬愛。85 年夏,他突患腦溢血,成 了全過上下最關心的話題,但不幸於9 月 19 日辭世。86 年,短篇小說<在美洲虎太陽下>出版。88 年,未發表的演書稿<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問世。(資料來源:時報文化)

當他還小不識字的時候,會每天花上好幾個小時,略過文字只看圖案,

在腦海裡講故事給自己聽,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場景,為同一個故事創 造了不同的變體,將個別的插曲片段串連起來,成為一個範圍更大的故 事,找出各系列中反覆出現的因素,先孤立起來,而後再加以聯結,使 一系列與另一個系列結合,發明新的系列,使其中的次要角色變成主角。

他提出我們正面臨了一些基本人類能力的危險,閉上雙眼,有能力使景 象集中在眼前,從白紙下的黑色字母線條中,創造出形成和色彩,事實 上就是以意象來思考。在他小時候,花好幾個小時只看圖畫,在腦海中 講故事給自己聽,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場景,在他學會閱讀之後,反而 這些部份減少了,他寧可忽略那些詩行,沉湎在那些連環圖畫裡,繼續

他提出我們正面臨了一些基本人類能力的危險,閉上雙眼,有能力使景 象集中在眼前,從白紙下的黑色字母線條中,創造出形成和色彩,事實 上就是以意象來思考。在他小時候,花好幾個小時只看圖畫,在腦海中 講故事給自己聽,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場景,在他學會閱讀之後,反而 這些部份減少了,他寧可忽略那些詩行,沉湎在那些連環圖畫裡,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