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研究設計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方法(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中的跨受試多基線設計(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individuals),原 因有五:

(一) 由於本研究的對象為數學學習障礙學童,研究過程中不易取 得合適的大樣本。

(二) 由於數學學習障礙學童的學習特徵不適合進行大班級教學,

故採單一受試研究方法,以了解受試的個別化行為表現及教學 方法的成效

(三) 大樣本的統計數無法適當描述個人個別化行為表現,也容易 掩蓋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個別差異大的事實(郭生玉,民75),

而單一受試研究法可將個體表現的變化過程逐一呈現。

(四) 單一受試法的特色在於複製實驗結果,透過不斷重複之前的 教學來確認依變項的改變是由於自變項介入的結果,而不是由 於其他變項造成的結果,所以有很好的內在效度(杜正治,民 83)。

(五) 多試探設計不需要持續不斷的搜集基線期的資料,避免因持 續施測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煩躁、挫折感和意願低落等(杜正 治,民83;葉淑欣,民90;取自劉光漢,民94)

本研究在資源班以小樣本方式來實施,目的在探討以河內塔為內涵的 型式、對應之教學認知活動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童操作河內塔遊戲之表 現成效。為了了解河內塔遊戲之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在型式、對 應能力,故在實驗處理期階段,受試者除了接受河內塔遊戲問題解決的策

略教學,並以「形成性成效評量」隨堂評量,藉以評估其其學習的效果。

本研究的實驗階段與所用到的評量單、訪談單或檢核表(各附錄)如

受試者必需要具備搬移2、3個圓盤的基本能力,才能進入基線期。要 具備搬移2、3個圓盤的基本能力,受試者本身需要有一般程度的注意力;

學習障礙者若其注意力嚴重缺陷者,對具備搬移2、3個圓盤這種基本能力 會有困難,而無法成為本實驗的樣本。

(二)基線期(A)

此階段研究者不實施教學,進行搬移「河內塔遊戲搬移4個圓盤」資 料的收集,以掌握受試者操作河內塔遊戲的起點能力狀態。

具備搬移2、3個圓盤(pattern)的基本能力後,開始進行搬移「河 內塔遊戲4個圓盤」之資料收集,受試者的表現用附錄<三>(搬移河內塔4 個圓盤起點能力之操作結果評量),計算出現○(○表示用最少步數搬移 成功)的總個數,將收集到的資料值畫入單一受試的圖表(圖4-1-1小憲、

圖4-1-2小彥、圖4-1-3小儒)中。

(三) 實驗處理期(B)

當受試者甲的基線資料趨於穩定之後,隨即使用研究者自編之型式、

對應之教學進行實驗處理,依「搬移4個圓盤」河內塔遊戲的操作流程(圖 3-1-2),將教學分成基本能力的養成,以及三個階段,說明如表3-2-2。

受試者甲進行教學時,受試者乙仍持續進行基線資料之蒐集,當受試 者甲的實驗處理期資料趨於穩定之後,隨著使用研究者自編之河內塔遊戲 教學活動進行受試者乙的實驗處理,此時受試者丙仍持續進行基線資料之 蒐集。介入方式平均每位數學學習障礙學童為一星期三至四次,每次40分 鐘,共12至16堂課。於每堂課結束之前十分鐘,給予受試一次「形成性成 效評量(一)、(二)、(三)」(見附錄<四至七>),每位數學學習障礙學 童平均計有12至16次形成性成效評量。

學習使用紙卡來解決河內塔遊戲的解題策略,因為要具備一些型式的 基本概念,整套學完大約需要花十堂課的時間,無法一次學完,所以研究 者將整套解題策略分成三個階段,包含學習形性評量(一)、(二)、(三),

每個階段評量至少評量三次,取得至少三個資料點,該數學學習障礙學童 必須連續得到三個8分,才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否則必須繼續學 習及評量,也就是說,如果連續三次的評量都得到8分,表示該數學學習 障礙學童對此一階段的熟練度達到通過的水準,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 學習。

將河內塔遊戲整套解題策略分成評量(一)、評量(二)、評量(三)

三個階段,如同學習九九乘法表一樣,數學學習障礙學童無法一次就從2 的九九乘法背誦到9的九九乘法,必須分階段學習,假設依難度平均分成 三個階段,把第一個階段背誦穩固之後才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中,

有複習第一階段學過的九九乘法,也有學習新的九九乘法,待學過的九九 乘法都達到某一個通過的水準之後,才進入第三階段的學習,這樣分階段 的學習,才能使數學學習障礙學童有足夠的時間做吸收,才能真正的學會 整套的策略。

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具備搬移 2、3 個圓盤的基本能力後,想要解決搬 移 4 個圓盤的問題,必須從要搬移的 4 個圓盤中進行分堆(分成 2、或 3 堆)的猜測,對分堆的問題,不斷探索哪一種分堆有效,將分堆的各種情 形紀錄在附錄<五>,最後導致如何分堆成功操作的發現,此舉有助於河內 塔遊戲問題的思考和解題能力的開拓。

讓數學學習障礙學童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老師引導問題解決後的反 思,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期待數學學習障礙學童能將所 學的數學解題策略,應用於生活中,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表 3-2-2 研究者自編的河內塔遊戲教學

利用型式複製某一 pattern 至空白卡(完成對應)

10 從「待檢區」中取出第一 張卡、第二張卡

檢核表:

可否完成此動作 11 第1張、第2張卡是不是只

有一個步驟就可以完 成?

ˇ 檢核表:

可否回答正確

12 所有「等待檢查區」的卡 片是否都檢查完畢?

檢核表:

可否完成此動作 13 將第1張卡片放到「答案

區」、第2張卡片成為第1 張卡片、從「待檢區」的 卡片中再取出第一張卡

檢核表:

可否完成此動作 階段三

14 將此張卡片依序放入

「答案區」中

檢核表:

可否完成此動作

附錄<七>

形成性成效 評量(三)

(四) 追蹤期(C)

實驗處理之後之一個星期,和兩個星期,對受試者實施「短期保留成 效評量」(見附錄<十>)共兩次,藉以了解教學短期保留之成效。待教學 撤除一個月之後,再施予「長期保留成效評量」(見附錄<十一>)一次,

以了解教學長期保留之成效。

(五)型式認知

1、擬定解題計畫能力:

此階段,研究者讓數學學習障礙學童運用紙卡成功解決搬移4個圓盤 和搬移5個圓盤的問題後,測試數學學習障礙學童是否可以口述出自己剛 剛所設計的解決「搬移4個圓盤」問題的解題計畫,研究者將數學學習障 礙學童所設計的解決搬移4個圓盤的解題計畫,記錄在附錄<十四>,測 試數學學習障礙學童是否可以排列出解決「搬移5個圓盤」的解題計畫,

記錄在附錄<十五>,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將其操作的過程用自己的話,有 順序的說出來,或是將解題步驟用排列名片卡的方式排列出來,這就是數 學學習障礙學童自己思考所設計的解題計畫。將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口述 的、或排列的解題計畫流程和河內塔遊戲操作流程圖(圖3-1-2)的項目 做核對,如果主要的項目和邏輯順序都有口述或排列出來,表示該數學學 習障礙學童在解決河內塔的搬移問題時,具有擬定解題計畫的能力。

2、問題解決類化能力

研究者讓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嘗試解決搬移 5 個圓盤這個問題,藉以驗 證該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在實驗教學之後,是否可以將搬移 4 個圓盤解題策 略應用類化到搬移 5 個圓盤、複雜度更深一層的問題上,此時,研究者使 用附錄<十六>的十四條項目來檢核該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問題解決類化 的能力。

3、探討是否為理解型式概念,增強型式的認知

為探討以河內塔為內涵的型式、對應之教學後,數學學習障礙學童可 否發現河內塔遊戲中的型式、對應中的規則是什麼?如果他可以全部操作 完畢,是否代表理解型式概念,有增強型式的認知?研究者依自編的訪談 紀錄單(附錄<十七>)、型式認知評量單(附錄<十八>、附錄<十九

>),予以受試者訪談並加以分析。

二、實驗教學架構及變項

(一)實驗設計架構

本研究旨在利用以河內塔為內涵的型式之教學,探討數學學習障礙學 童在型式、對應之學習成效、保留成效、以及教學後,擬定解題計畫能力、

問題解決類化能力之影響,並探討受試者在實驗教學之後,是否為理解型 式概念,增強型式的認知。實驗教學架構如圖3-2-2 所示。

1.教學者 2.施測地點 3.教學方式 4.教學時間與地點 5.評量者

6.評量方式 7.評量時間與地點 8.增強方式

控制變項

自變項 依變項

河內塔遊戲 之型式教學

1.學習成效 2.保留成效

3.探討擬訂解題計畫能力 4.探討問題解決類化能力

5.探討是否理解型式概念增強型式的認知

圖3-2-2 實驗設計架構圖

(二) 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以河內塔為內涵的型式、對應之教學」,並以一 對一個別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河內塔為內涵的型式、對應之教學見本 章第四節之說明。

(三) 依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包含在型式、對應實驗教學後之學習成效、保留成效,

以及探討數學學習障礙學童之擬定解題計畫能力、問題解決類化能力,及 探討是否理解型式概念,增強型式的認知,說明如下:

1. 教學之學習成效、保留成效:

本研究的依變項中的「教學之學習成效、保留成效」,可由單 一受試法的圖表所呈現出來的基線期、實驗處理期、追蹤期中出現

「以最少步數搬移」的次數多寡去看出教學整體之學習成效(附錄

「以最少步數搬移」的次數多寡去看出教學整體之學習成效(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