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壹、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自變項為「教學模式」,以 實驗組接受密室逃脫遊戲教學,控制組則進行一般教學,未接受密室課程實驗,

實施為期共 9 週的自然科教學活動,每週 3 節課,每節課 40 分鐘,並於課程的每 一大單元前及每一小單元後進行 1 節課的密室逃脫遊戲學習,總共進行 8 次密室 逃脫遊戲學習。依變項為研究對象在接受實驗之後,對其在學習動機、同儕關係、

學習成就、邏輯推理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以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國小 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自然科期中評量、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SPM-P)

及新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為前測,以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 表、自然科期末評量、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平行本(SPM-P)及新編問題解 決能力測驗後測成績作為指標。另採質化資料,如:課程活動回饋表、公開授課 觀課議課紀錄表等資料來輔以回答研究問題。實施密室逃脫實驗教學與量表施測 均由該班任教之自然教師(即研究者)擔任,教學地點以原班上課教室地點為主,

教學內容以翰林版的第 8 冊自然教科書為主。實驗設計模式如下所示:

表 3-2-1 實驗設計模式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 驗 組

(N=24) O1、O2、O3、O4、O5 X O6O7、O8、O9、O10 控 制 組

(N=26) O1、O2、O3、O4、O5 O6O7、O8、O9、O10 茲將上表各符號意義說明如下:

O1:代表實驗處理前對兩組學生進行「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前測。

O2:代表實驗處理前對兩組學生進行「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前測。

39

O3:代表實驗處理前對兩組學生進行「自然科期中評量」前測。

O4:代表實驗處理前對兩組學生進行「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折半前測。

O5:代表實驗處理前對兩組學生進行「新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前測。

O6:代表實驗處理後對兩組學生進行「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後測。

O7:代表實驗處理後對兩組學生進行「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後測。

O8:代表實驗處理後對兩組學生進行「自然科期末評量」後測。

O9:代表實驗處理後對兩組學生進行「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折半後測。

O10:代表實驗處理後對兩組學生進行「新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後測。

X:實驗組實施九週之「密室逃脫遊戲教學」。

40

41

決測驗」之前測得分。

二、自變項

即本研究之教學實驗處理;實驗組進行為期九週,每次 40 分鐘,共有八次 的密室逃脫遊戲教學,控制組則進行一般自然科教學。

三、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係指受試者在「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國小學童同儕適 應量表」、「自然科期末評量」、「瑞文氏標準矩陣推理測驗」、「新編問題解 決測驗」之後測得分。

四、控制變項

(一)學生能力: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服務學校之四年級學生,該四年級生於編 班時,採常態編班,故以學習成就表現上推論具有同質相似性。

(二)教師者:實驗組與控制組皆受同一位教師教學,即研究者親自進行。

(三)教學時間: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教學時間皆是九週,每週皆為三節,一節為 40 分鐘之教學時間。

(四)教學素材: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主要教學素材皆以翰林版四下自然科課本、

習作作為課程學習素材。

(五)教學環境:實驗組與控制組皆於同一國小同一間自然教室當中,物理環境 一致。

五、質性資料

本研究之過程資料包含如下:

(一)課程活動回饋表:實驗組於實驗教學完後填寫之課程活動回饋,內容包含 密室逃脫遊戲心流量表及文字書寫心得。

(二)公開授課觀課議課紀錄表:本研究於教學實驗進行期間,亦擔任研究者服 務學校之校內公開觀課,公開觀課前有說課記錄、中有觀課記錄表、後有 議課記錄。

藉由以上質性資料輔佐前後測量化資料,以助於瞭解學生對密室逃脫遊戲學

42

習的學習情形,自我覺察到的學習感受,並作為教學實驗教案設計改善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