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期規劃即應納入適當政策行銷策略,以適時澄清社會對於試驗性政 策的誤解。

五、規劃相關軟體投入

台灣的鄰里公園先天腹地狹小的限制下,公園內已充斥各種設計 物件,若要進行大規模的設計導入遊具創新也將面臨保養維護權責歸 屬和成本高昂的問題,在可行性上宜進一步評估;然而,換個角度思考,

狹小的公園雖然在硬體設施設置上已飽和,但在軟體的經營上,台灣相 較於歐美、甚至與我國文化環境相近的日本,於公共空間軟體的經營仍 無相關研究或試驗投入。而自 2016-2017 年台北市政府各局處推動公園 遊具設計再造過程可發現,里長在公園軟體的投入層面扮演重要角色,

公部門則可就此規劃經驗分享與交流,鼓勵在地社群於公共空間投入 軟體參與,協助其建立對該公共空間設計導入的在地認同。

貳、設計參與

以社會設計的發展歷程和核心概念,設計專業涉及人類社會生活 各領域,當代設計已逐漸成為促進人與人互動、甚至教育價值翻轉的媒 介,故設計師的教育養成除了美感意識,也應融入公共事務參與意識,

使設計能與社會進行更有意義的連結。當代設計師面對的使用者群體 日益多元,因此設計師於公共政策中的角色,應確保使用者皆其在設計 過程中有公平的發聲權和參與權,並認知共融設計有助於建立多元使 用者對於最終設計成果的認同。此外,設計師也應建立與各專業知識人 員共事、溝通、意見整合的能力,以因應當代社會公私組織議題對於跨 專業團隊運作的需求。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壹、研究限制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遭遇到的研究限制如下:

一、未能取得第一手受訪者的意見回饋

因研究時間限制,研究者未能取得第一手受訪者的意見回饋。雖然 一般使用者的遊戲和社會互動行為,可藉由新聞媒體報導、參與公園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劃設計的里長、里幹事、以及研究者自行前往完成之設計成果現場觀 察,獲得第二手的客觀回饋。但本研究仍未能驗證參與本研究選定個案 之設計工作者,其設計思維轉變和在政策過程中扮演更具策略性角色 等因素對政策設計過程和產出的影響,使用者對此的主觀感受認知為 何;尤以本研究選定之個案後續以共融為設計重點,未能獲得關注身心 障礙兒童遊戲權倡議團體的回饋,是本研究最大的遺憾。

二、關於政策擴散的探討不夠完備

台北市政府目前係以社會局主導,與各局處協力就轄區內的兒童 遊戲場議題進行設計投入,期望能在遊戲場設計,對不同年齡別、身心 障礙別的使用者群體,體現公平設計的共融精神。然而,因台北市政府 各局處因為依循的預算法規限制不同,在推動該項政策時,設計預算卻 是影響設計工作者在前期研究投入、設計過程引導、發散與收斂多元使 用者意見的發揮成效。本研究因為時間限制、以及台北市政府各局處推 動共融遊戲場設計再造的時程不一,故僅能自客觀層面,確認共融遊戲 場設計政策擴散的現況。

然而,若以各局處預算法規限制層面觀之,行政單位多只能在法規 範圍內,賦予設計工作者規劃與執行的彈性,其他局處在法規層面的限 制,是否能與需要來回發散、收斂的設計過程進行適當搭配,本研究認 為仍有疑義。故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透過何種政策學習機制,將在地特色 融入與設計美學導入兒童遊戲場再造的經驗分享予市府內其他局處,

並對各局處執行共融設計導入兒童遊戲場再造議題成果的影響,仍待 後續研究者持續檢證。

貳、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法,以台北市政 府於 2016 年承辦世界設計之都計畫期間的設計導入歷程為背景,挑選 台北市文化局於 2017 年執行之公園不再大眾臉計畫作為設計應用於公 共政策的研究個案,但礙於時間限制,本研究難兼顧所有面向,故提出 以下兩點研究建議:

一、本案引發之後續政策擴散成效追蹤

本研究聚焦於公部門應用設計,回應近兩年民間對翻轉兒童遊戲 場罐頭遊具議題的成效。本研究發現,Re-create Taipei 台北鄰里公園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轉計畫和公園不再大眾臉計劃已引發公部門對兒童遊戲權、安全議題、

教育層面甚至我國遊具產業轉型的重視;台北市政府基於共融設計與 兒童遊戲權的關聯,將相關業務委由社會局主導,文化局則基於美學素 養和在地歷史文化脈絡的理解,以其近兩年在公園遊戲場議題進行設 計再造的經驗,協助後續加入共融遊戲場設計業務的相關局處,如教育 局於 2018 年底即將開始進行台北市各校園內遊戲場導入共融設計;惟 共融遊具的設計期程與預算規劃、保養、維護的經驗傳承,持續於跨局 處進行知識學習與交流的成效,目前仍具相當的不確定性,建議後續研 究者持續在本研究發現的基礎,進一步追蹤共融遊戲場設計議題政策 擴散的成效。

二、探索如何將本案發展出的民間設計參與、意見表達機制常規化 本研究發現,公部門面對日益多元的使用者類別和需求,可透過設 計工作者對使用者行為的洞察力,以漸進試驗方式擴大實踐於公共政 策領域中的設計產出。就 Manzini(2015)提出之見解,公部門應在法 規和經濟環境層面提供一個利於當代設計創新發展需求的環境;對照 於本案呈現之政策擴散現象,公部門於法規層面必須具有適當彈性,才 可能進入如何促進設計產業發展的經濟環境相關問題的探討。

目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經由近 2 年設計導入公共政策的經 驗,發現民間自主提案的重要性,並表示目前是以參與式預算作為民間 自主提案機制;惟負責參與式預算的執行機關為民政局,民政局是否有 能力在獲知民間相關資訊後,協調各局處探討如何規劃與落實該政策 發想仍不無疑問。是以,本研究認為,民間自主提案對政策創新發想固 然必要,但該機制如何執行、如何常規化該機制,使民間創新發想得以 進入政策設計議程持續發展,後續研究者可再行深入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希敏、郝冰(2016)(譯)。失去山林的孩子(第三版)(原作者:

Richard Louv)。台北:野人文化。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 —以竹科宜蘭基 地設置為例。臺灣民主季刊,4(3),33-62。

林啟新(2005)。公民參與與公共行政─以台北市政府鄰里公園改造說 明會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本初(2010)。公共管理,臺北:智勝。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恒鈞、梁瑋倩(2009)。建成圓環再生計畫失敗因素之探討:參與治 理觀點。文官制度季刊,考試院 80 周年慶特刊,81-124。

翁註重(2002)。當「歷史」碰上「設計」—重看「設計史或設計研究」

的爭論及其背後的歷史思維。設計學報,7(1),15-31。

莊雅秀(2015)(譯)。社區設計(原作者:山崎亮)。台北:城邦文 化。

高詹燦(2009)(譯)。設計=社會(原作者:柳本浩市)。台北:瑞 昇文化。

廖秋芬(2017)。打造台北市共融遊戲場。輔具之友。41,61-65。

廖麗娟、呂雅雯(2010)。提升政府服務品質策略之探討。研考雙月刊,

34(5),12-23。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第一版)。台北:天下雜誌。

盧永毅、盧小未(1997)。工業設計史(第一版)。台北:田園城市文 化。

聯合報(2016 年 8 月 1 日)。當童年只剩罐頭遊具 兒童心樂園又在 哪 ? 聯 合 報 願 景 工 程 。 取 自 :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0115/18649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7 年 5 月 9 日)。共融式遊戲場宣導專區,取

自 :

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4E0583E8B33CEE25

&sms=70221DE82F111A43&s=45914F7CFD7B64DF 英文文獻

Acharya, K. (2017, September). Can a Trash Can Reveal a Community’s

Values? Retrieved June 19, 2018, from

https://gehlinstitute.org/dialogue/can-trash-can-reveal-communitys-values/

Allio, L. (2014, December). Design thinking for public service excell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UNDP Co-Design of Public Policy and Services Consultation, Singapore.

Body, J. (2008).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e. Design Issues.

24(1), 55-67.

Brown, T., & Wyatt, J. (2010). Design think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Winter, 31-36.

Buchanan, R. (1992).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 Design Issues.

8(2), 5-21.

Coleman, R., Lebbon, C., Clarkson, P., & Keates, S. (2003). From margins to mainstream: Why inclusive design is better design. In P. Clarkson (Ed.), Inclusive design: Design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pp. 1e25).

London: Springer.

Considine, M. (2012).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Applying Design Theory to Public Policy. Politics & Policy, 40(4), 704-724.

DESIS. (2016) From single storyteller to multiple stories enabler. The Pearl Diver, 1, 63-64.

Dorst, K. (2011). The core of ‘design thinking’ and its application. Design Studies. 32(6), 521-5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alkeis, A. (2013, Fall). Social design = Public action urbanizing the world.

SLUM LAB, 8, 4-5.

Francis, M. “Reflections on Community Design,”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on Low Income Communiti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Washington, D.C., October 26-27, 1982.

Francis, M. (2005). (Re)Constructing Communities: Design Participation in the Face of Chan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Design Research.

Keats, S. & Clarkson, J. (2004). Countering Design Exclusion: An Introduction to Inclusive Design. United Kingdom: Springer-Verlag London Limited.

Kershaw, A. & Quattrucci, Q. (2015, Spring). Citizen-centered design:

Placing Citizens at the Centre of Policy Making, Rotman Management, 71-76.

Lin, R. & Yen, C.C. & Chen, R. (2014). From Adaptive Design to Adaptive City-Design in Motion for Taipei. In Rau, P(Ed.),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pp.643-649).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ogan, R. K. (2014). Design Thinking, governance and public policy: A green position paper. Razóny Y Palabra. 18(1), 1-6.

Luck, R. (2018). Inclusive design and making in practice: Bringing bodily experience into closer contact with making. Design Studies (54), 96-119.

Manzini, E., & Coad, R. (2015). 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MIT Press.

Margolin, V. (2002). The Politics of Artificial,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ullagh, K. (2010). Stepping up: Design Thinking Has Uncovered Real Opportunities.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21(3), 36-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apanek, V. (1974).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1st ed.). Glasgow, Scotland:

HarperCollins Distribution Services.

SEE Platform. (2013). Design for public good (Rep. No. 272099). London, United Kingdom: European Commission.

Shedroff, N. (2009). Design Is the Problem: The Future of Design Must be Sustainable. Brooklyn, NY: Rosenfeld Media.

Sommer, R. (1983). Social design. Creating buildings with people in min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tickdorn, M., & Schneider, J. (2011). 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Basics-Tools-Cases. Amsterdam, Nederland: BIS Publishers.

Terrey, N. (2009). Distributed Design Management in a Large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 Methods, Routines, and Processes.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4(1), 48-60.

Tonkinwise, C. (2015). Just design: Being dogmatic about defining speculative, critical design future fiction. In K. Moline, & P. Hall (Eds.), Experimental thinking/design practices. Brisbane: Griffith University Art Gallery.

Troll, S. (2017, November 13). In Copenhagen, a “People’s Park” Design Includes Dark Corners. Retrieved June 19, 2018, from https://nextcity.org/features/view/copenhagen-park-design-includes-dark-corners

Sisk, A. T. (2018, January 17). When Designing Public Spaces, Start with Half a Plan. Retrieved June 19, 2018, from

http://www.neighborworks.org/Media-Center/Blog- IdeaWorks/2018/January-2018/When-designing-public-spaces,-start-with-half-a-plan

時間:13:10-13:15

工作坊正式開始前,各組先進行破

時間:13:15-13:55

1. 由幼保專業的講師用繪本和小

時間:13:55-14:10

1. 此時是休息時間,一般生小朋

時間:15:00-15:30

1. 最後,進行畫地圖活動,由志

時間:8:00-10:00

1. 設計團隊與志工集合於朝陽公

時間:10:00-10:45

1. 工作人員將將上一次工作坊小

時間:11:00-11:45

1. 各組發下朝陽公園附近特色店

1. 各組發下朝陽公園附近特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