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一節 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媒體的應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檢閱

本研究欲關注行動即時通訊軟體,如何協助航空企業提升與維持一線輪值人 員的團隊意識,以及各專職單位之間的橫向溝通協作,本章將進行文獻探討回顧 及變項與研究架構的說明。

本章先談社群媒體發展與使用,續之以行動即時通訊軟體的介紹與定義,再 談企業組織溝通,接下來則是探討行動即時通訊軟體的採用與組織溝通之間的關 係,了解其在企業組織內部溝通的使用情形與成效,再進一步整理組織成員對於 企業內部行動即時通訊媒體的使用行為之相關文獻,最後依照前述文獻探討的內 容提出研究架構和研究問題。

第一節 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媒體的應用

溝通需要透過媒介來傳遞,傳統的溝通媒介有面對面溝通、電話及書面文件 溝通,功能效果互有長短,視使用的時機與需要,有不同的選擇。在網際網路盛 行的環境下,網路技術改變了溝通的效率,也影響了溝通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

資訊溝通管道越來越多,溝通方式可透過電腦網路中介,增加所謂的電腦中介溝 通系統(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CMC),俗稱電子式溝通,如 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等(黃素秋,2002),對於企業組織而言,新興的電腦中介 溝通媒介所特有的電腦網路溝通特性,帶給組織溝通更多選擇的方式。透過電腦 與網路的連結,人與人的互動不必仰賴面對面接觸,卻能延伸面對面互動的特 性,一方面免除了時空隔閡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創造出獨特的溝通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眾多現代化的溝通媒介中,自網際網路(Internet)概念與應用衍生而來的企 業內部網路(Intranet)是相當值得重視的一種。Intranet 乃是組織應用現有的網際 網路相關技術建構而成,用以管理組織內部的資訊(王文泰,1996;楊令儀,

2001);其將網際網路的不分對象、不分時空和開放的溝通環境,轉換至一組織 內部加以使用,主要的目的在提供一個以共同技術標準為基礎之環境來傳播並整 合組織內部資訊 (Greer,1998,轉引自陳玉娟,2000,頁 1)。Intranet 的使用者 僅為組織內部的成員,所有的員工皆明確地為其唯一服務的對象和使用者。

Intranet 結合了 Internet 的網路連結功能和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多媒體 平台,創造了封閉而私有的網路連結化社群。

隨著網際網路及電腦產業科技的不斷發展,溝通的型態、方式及使用工具亦 持續地增加與改變。網路發展初期(Web 1.0),企業及組織機構建立網站,使用者 須透過 web 連結資料,以達成資訊分享的概念,其特色是以單向的方式進行訊 息的流通;網路成長期(Web 2.0),也稱作 social web 即社群網站,訊息的流通轉 為雙向,不再只是觀看,而是使用者能共同參與、自由地上傳資訊;到了網路整 合期(Web 3.0),行動裝置的崛起,讓網際網路變得人性化且逐漸融入一般人的日 常生活中。科技與溝通工具的持續發展讓企業組織溝通模式亦隨之改變,從傳統 面對面溝通、電腦中介溝通(電子郵件等)、企業內部網路資訊平台,到社群媒體 與即時通訊媒體,新的傳播型態不但讓溝通的形式可以涵蓋多元的型態,包括文 字、聲音、圖像,與視訊,其溝通形式亦趨個人化,增加了互動性並與生活結合。

科技讓企業組織溝通朝向扁平化、社群化方式發展,減少內部溝通的時間和成 本,提升營運品質與速度。

作為社群媒體的便是由Bruce 和 Abelson 於 1998 年所提出的「Open Diary」網路 社群服務,他們集合網路使用者,共同在一個網站上撰寫線上日記。近年,則是 在My Space 與 Facebook 等社群形態的網路服務出現後,社群媒體的概念才被人 們大量提及 (Kaplan & Haenlein, 2010: 60,轉引自施伯燁,2014)。社群媒體支援 人類互動的需求,將傳統一對多(one to many)的傳播媒體,轉換成多對多(many to many)的社群媒體對話,與 Web1.0 網路服務相較,Web2.0 的社群媒體特點在於 平台業者本身絕大多數不產製內容,完全依靠使用者自製內容來吸引用戶互動,

因此平台業者的重點在於如何依據不同社群需求來創造平台,以吸引用戶在平台 上互動並產生內容。Van Dijck (2013)把社群媒體分為四種類型:

一、 社會網絡網站social network sites (SNSs):為最主要的類別,主要是促進個 人或社群人際互動,與興趣、專業、地理位置相關,鼓勵弱連結。(例如:

Facebook、LinkedIn)。

二、 使用者創作內容平台(user-generated content,簡稱 UGCs):支持創作、文化 實踐、促進業餘者與專業者的內容交流(例如:YouTube、Wikipedia)。

三、 交易與市場網站trading and marketing sites (TMSs):主要目的在交易產品或 賣東西,但它們也提供社群互動與連結的平台(例如:Amazon、eBay)。

四、 遊戲網站play and game sites (PGS):新興文類與遊戲結合,允許使用者之間 或與遊戲互動(例如:開心農場、多人連線遊戲、手機遊戲)。

除上述四類之外,行動社群平台也是近年興盛的重要社群媒體平台,例如 WhatsApp, LINE, WeChat。獨立電信分析機構歐文(Ovum)曾針對社群媒體對於傳 統社群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英國近半使用者表示他們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他們對於傳統電子郵件平台的使用,並且對於所有由電信公司所提供的服務 有負面影響(〈社群媒體興起 傳統通訊衰微〉,自由時報,2011/11/29)。隨著社 群媒體功能的不斷演進以及將平台擴充至手機,導致使用者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 增加,它改變了生活模式,將原本的弱連帶轉化成較強的連結,我的朋友、朋友 的朋友形成「我群」的關係。以 Facebook 為例,使用者能夠將現實生活中的關 係網絡移植到網路上,並透過網路上的活動,更加強化彼此的連結及互動;不僅 匯集原有人脈,並透過連結認識新朋友,產生弱連結的社會關係紐帶(孫昱涵,

2009)。社群媒體的起源與網際網路的出現息息相關,是網路人際關係彼此互動 的一種表現形式。網路社群的構成,是根源於成員間共同的互動過程,不一定要 有地理上的接近性,最重要的是成員之間心理上的接近性(吳國豪,1999) ,並 倡導使用者參與、進行資訊分享與創造。

貳、 行動即時通訊軟體

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enger, IM)發展初期﹝例如:Yahoo! Messenger (1998 年首次發行)、MSN Messenger (1999 年首次發行)、Skype (2003 年首次發 行)等﹞,是以電腦為基礎僅侷限於文字或語音傳遞訊息。自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智慧型手機上市,改變了人們的上網行為及生活方式,「行動上網」讓網際網路 變得隨時隨地唾手可得,更加與生活緊密結合。2009 年 WhatsApp 發行後,即時 通訊軟體從電腦裝置轉移至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行動通 訊軟體迅速竄紅,其主要是從年輕人的世界中廣泛地被使用,形成自然且快速之 擴散,成為電子溝通的主流。2011 年 LINE、WeChat 在亞洲地區開始盛行,其 中在台灣以LINE 的使用頻率為最高,WeChat 則在中國擁有最多的使用者。

LINE 是由韓國 Naver 集團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與行動應用程式,於 201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月在日本由 NHN Japan 發表及開放下載,並於次年 2012 年 2 月首次於台灣推 出,使用者透過 APP 平台免費使用,可以與其他使用者傳遞文字、圖片、音訊 和影片等多媒體訊息,亦可以進行語音通話,甚至面對面互動視訊,在功能上比 起早期的即時通訊軟體更趨豐富,增加了許多促進人際互動的功能,例如多元的 交談形式(群組聊天、群組通話)、資訊分享(即時分享文件檔案)等,大幅度提升 了即時通訊軟體的社會臨場感,更有助於組織成員間的協調與合作,因此被企業 組織廣泛採用(辜令蓁,2017)。

在網路空間中,Web2.0 提供了即時與雙向互動的特性,透過網路媒介的中 介,使用者仍得以發展出類似於真實社會互動的行為模式,以維持個人的人際交 流。一項媒介豐富性的模型已被發展來解釋管理者如何選擇溝通管道,管道依傳 遞情報的能力不同而異,能力愈高代表管道豐富性愈高,這些能力是指:(1)同 時處理多重的線索;(2)促進快速的回饋;(3)非常個人化,例如:面對面談話在 管道豐富性上得分最高,因其在溝通情節中所傳達之資訊量最多,它提供了多重 資訊線索、立即的回饋,以及「當場」個人的接觸(Robbins,2004)。面對面溝通 不可否認地,由於溝通雙方共處在一個環境中互動,能最有效地產生相互認同與 情感連結,然而隨著通訊科技發展,共在的界線已然模糊,越來越多的人際互動 是經由電子媒介,例如手機、電腦等方式維持凝聚和關注。網路空間能夠建構模 擬真實社會互動的社交環境,使用者在透過不同型態的平台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 時,即便缺乏面對面的親身接觸,平台系統的預設模式或使用者個人亦採用真實 世界溝通互動的方式,將線下符合禮儀社交規範的行為模式挪至線上反覆實踐 (林意仁,2011;紀佩君,2008;陳家銘,2011)。例如 LINE 以網際網路為載體,

因此具備超越時空限制之「即時性」特質,也因為它的溝通方便、即時、安裝容 易,被帶進了工作中(Goldsborough, R.,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 即時通訊軟體應用於企業組織溝通

近幾年,學者探討了有關行動通訊軟體在企業環境內的溝通運用,許多研究 發現行動通訊溝通的即時及便利性,逐漸取代了傳統電腦中介溝通(例如:電子 郵件)在企業組織之使用比例,惟行動即時通訊與電子郵件各自有其特質,並無 法相互取代,仍須依據溝通內容之時效性、溝通目的等不同的情境來選擇適宜的 溝通媒介。

葉原盛(2017) 針對臺灣北部地區企業或機關組織於工作上有使用 LINE 之 員工進行問卷調查,該研究之驗證結果顯示企業員工使用LINE 之溝通滿足對組 織凝聚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組織凝聚力對於組織行為和組織效能的發揮有 著重要作用,影響組織凝聚力高低的因素中包含信息的溝通、領導者和領導方式 (MBAlib 智庫百科,2013)。組織團隊中居於領導位置的管理者平日的帶領方式 非常重要,傳統企業組織權威式的單向上對下溝通管理模式,隨著內外環境因素

葉原盛(2017) 針對臺灣北部地區企業或機關組織於工作上有使用 LINE 之 員工進行問卷調查,該研究之驗證結果顯示企業員工使用LINE 之溝通滿足對組 織凝聚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組織凝聚力對於組織行為和組織效能的發揮有 著重要作用,影響組織凝聚力高低的因素中包含信息的溝通、領導者和領導方式 (MBAlib 智庫百科,2013)。組織團隊中居於領導位置的管理者平日的帶領方式 非常重要,傳統企業組織權威式的單向上對下溝通管理模式,隨著內外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