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科技接受行為理論

2.2.2 科技接受模式

biei A

A:行為態度 bi:行為信念 ei:結果評價

1. 主觀規範: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由規範信 念(Normative Belief)和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決定。

2. 規範信念:是指社會環境對於個人行為意向的影響,亦即一個人相信大 部份的人都認為他應採用某些行為。

3. 依從動機:指個人對於其他個人或團體意見的依從程度。

主觀規範是規範信念和依從動機的函數,表示如下:

nimi SN

SN:主觀規範 ni:規範信念 mi:依從動機

理性行動理論源自於社會心理學,可說是在解釋人類行為研究上最基礎且最 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已廣泛的被應用在各領域的相關研究中(Sheppard et al., 1988)。而針對科技接受度相關之研究領域,許多研究也已證實此理論模式可以 有效的預測與解釋使用者會去採用資訊系統的原因(Davis, 1989;Davis et al., 1989)。

2.2.2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由 Davis et al.(1989)提 出,以理性行動理論為基礎,認為影響使用者接受新科技的外在因素,是透過知 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與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兩個關鍵中 介因素,對使用者之使用行為意向產生影響。科技接受模式承接了理性行動理論 的基本精神,認為信念會影響態度,態度再進一步影響行為意向,再轉而影響實 際行為。但是和理性行動理論不同的是,科技接受模式並未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型 中。此模式之架構如下圖 2.3 所示: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

Davis et al.(1989)對科技接受模式中的兩個關鍵影響變數,知覺有用性與知 覺易用性所下之定義如下:

1. 知覺有用性:指使用者相信採用一特別的資訊系統,將有助於增進工作 績效(如減少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或提供適時的資訊)。當使用者知覺系統 的有用程度越高,則採用系統的態度越正向。

2. 知覺易用性:個人相信使用某種特定系統時「不需付出努力」的程度,

當使用者知覺到系統越容易學習,則採用系統的態度越正向。

Venkatesh & Davis(2000),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並分析各種科技接受模 式延伸模式,將科技接受模式進一步延伸為科技接受模式 2。與科技接受模式相 較,科技接受模式 2 首先將使用態度傾向構念去除,並加入主觀規範、形象 (Image)、職務相關性(Job Relevance)、產出品質(Output Quality)、結果明確性 (Result Demonstrability)等五個影響知覺有用性與使用行為意向之構念以及經驗 與自願性(Voluntariness)兩個調節變項。科技接受模式 2 之模式架構如下圖 2.4 所 示。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ntion to Use Usage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

Image

Job Relevance

Output Quality

Result Demonstrability

Experience Voluntariness

TAM

圖 2.4 科技接受模式 2

Venkatesh & Davis(2000)對科技接受模式 2 中各個構念之定義如下:

1. 自願性:潛在使用者對系統使用,知覺非強迫性的程度。

2. 主觀規範:個人從事某種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

3. 形象:個人知覺使用新科技將帶來的個人社會系統中的形象或地位的提 升程度。

4. 職務相關性:個人知覺目標系統應用在其工作上之適合度。

5. 產出品質:個人知覺目標系統執行任務時的完善程度。

6. 結果明確性:使用新科技所得到之結果之明確性,即系統產出資訊之可 讀程度。

在科技接受相關之研究領域中,科技接受模式已經被許多的實證研究用來作 為模式構建之理論基礎,且已經累積了相當大量之實證支持,與其他相關理論模 式比較,科技接受模式具有精簡、構念明確性、有力的理論基礎以及大量的實證 支持等優點(Hu et al., 1999)。整體而言,根據整理眾多實證分析所得到之結果,

科技接受模式在預測使用者對系統之使用程度上,大約有 40%之準確度(Legris et al.,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