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驗證方法

為驗證所建構之模式,本研究應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作為驗證假說之方法。在結構方程模式中,包含了兩大類變數:觀察變數 (Observed Variable; X,Y)與潛在變數(Latent Variable; ζ, xi, η, ξ),基本的結構 如圖 3.5 所示。

圖 3.5 結構方程模式

SEM 理論架構係由兩個部分模式所構成分別為結構模式(Structural Model) 和測量模式(Measurement Model)。

1. 結構模式

社會行為科學所處理的便項通常為非觀察變數或潛在變數,所謂結構公式模 式便是描述潛在變項與潛在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的模式(林清山,民 73)。在模式 中假定為「因」的變數稱為「潛在自變數(Latent Independent Variables)」或「潛 在外生變數(Latent Exogenous Variables)」,在模式中用ξ表示;而被假定為「果」

的變數稱為「潛在依變數(Latent Dependent Variables)」或「潛在內生變數(Latent

T1 T2 T3 T4

教育訓練後

94 年 7 月 20~23 日

實際使用 一週後 94 年 9 月

20~23 日

實際使用 一個月後 94 年 10 月

18~21 日

實際使用 兩個月後 94 年 11 月

14~17 日

Endogenous Variables)」,在模式中用η表示。基本公式為: 以離均差分數(Deviation Scores)表示之,亦即平均數為 0;又ζ與ξ沒有相關;

且 B 為非特異(Non-singular)矩陣。

2. 衡量模式

衡量模式是用來說明非觀察變數與觀察變數(Observed Variables)之間的關 係,亦即說明潛在變數與外顯變數(Manifest Variables)之間關係的模式(林清山,

民 73)。衡量模式包含兩個公式:

 (Theta Delta):X 的測量誤差δ的 q×q 階變異互變異矩陣。

此 八 個 矩 陣 的 估 計 方 式 包 括 : 固 定 母 數 (Fixed Parameter) 、 限 制 母 數 (Constrained Parameter)、以及自由母數(Free Parameter)。

3. SEM 的統計原理 reskog o

J  發展出一套利用最大概似法(Maximum-likehood)估計參數,此與一 般徑路分析使用的最小平方法(Least Squares)是不同的。在 SEM 中以最大概似法 估計母數的方法,主要係將依據模式所推出之變異互變異矩陣Σ,與根據樣本資 料所計算的變異互變異矩陣 S 作適合度比較。所用的計算方法採 Fletcher &

Powell (1963)的疊代法來求下列公式的最小值:

 

log ( )

log tr S 1 S p q F      

在以疊代法進行為分時,電腦將根據使用者之起始值(Starting Point)開始疊 代,直到 F 收斂(Converge)為最小值為止。這時就可以求得Σ與 S 的適合度 (Goodness of Fit)檢定,並報告卡方值(Chi-square)與其自由度。若卡方值顯著,

則表示樣本資料的 S 與模式架構的Σ有顯著的差異,意即研究者所提之理論模式 並不適合實際的觀察資料。

4. 調節變項分析

如模式之中含有調節變項(Moderators),則在模式路徑分析之後,需進行進 一步的調節變項分析。如一結構模式之中含有兩個潛在變數(ξ、η),且各別有 三個衡量變數(X 、i Y ),兩潛在變數之路徑關係受到一個調節變項(i Z )所調節,i 如圖 3.6 所示。

圖 3.6 調節變項模式(未進行調節分析)

進行調節分析時,將調節變項(Z )的分數與潛在變數(ξ)之衡量變數(i X )的i 分數相乘,會得到一新的潛在構念,此時可得到一新的因果模式,如圖 3.7 所示。

圖 3.7 調節變項模式(已進行調節分析)

將此新的結構模式進行 SEM 路徑分析,如新的潛在構念(Z*ξ1)對於潛在依 變數(η2)的影響關係達到顯著水準,表示原模式中,調節變項對於該條影響路 徑有顯著調節效果。如顯著關係為正向,表示調節變項對於影響路徑有顯著的正 向影響關係(Z 越強、越大,則影響關係越強);如顯著關係為負向,表示調節變 項對於影響路徑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關係(Z 越強、越大,則影響關係越弱)。

5.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 TAM、C-TAM-TPB 以及 UTAUT 模式為研究驗證模式,配合產業 現況進行模式及問項修正之後,輔以 SEM 分析原理,設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如圖 3.8~3.10 所示。

圖 3.8 研究架構圖一-TAM

V1

V2

V3

V4

V5

V6

V7

V20

V19 V21

V16 V17 V18

V9

V8 V10 V11

V12 V13 V14 V15

行為V22

圖 3.9 研究架構圖二-C-TAM-TPB

V1

V5

V4

V3

V2

V7

V6

V10

V9

V8

V11

V19 V20 V21

V14

V13

V12

V15

使用行為V22

圖 3.10 研究架構圖三-UTA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