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競值架構領導模式理論內涵之探討

本節主要探討競值架構使用在領導方面的相關文獻,範圍包含領導理論的基 本概念與發展、競值架構的基本概念之文獻探討。

壹、領導理論之探討

一、領導的意義

領導的意義,從字義上來看,領字含有統帥眾人之意;導則含有指引、引導啟發 之意。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聚集在一起就必有領袖的產生,領導有示範、啟迪、

引導的功能,帶領組織達到預期之目標的意義。領導的涵義隨研究者所要研究的 取向、方法及目的之相異,而有不同的詮釋及觀點,茲將近年國內外研究彙整如 表 2-1:

表 2-1

領導意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領導的意義

黃昆輝 2002 指引組織方向目標,發揮其影響力,以糾合成員意志,

利用團體智慧,機發並引導成員心力,從而達成組織目 標之行政行為。

謝文全 2008 領導是在團體情境中,透過與成員的互動來發揮影響 力,以導引團體方向,並糾合群力激發士氣,使其同心 協力齊赴團體目標的歷程。

(續下頁) 

秦夢群 2011 領導者行為的達成是一種階段性的歷程,各階段是連續 不斷、循序漸進的。

Fiedler 1976 一種交互作用的行為

Dessler 1997 領導是影響與激勵他人的行為,已達成既定過作目標的 管理活動。

Robins 1998 領導是一種影響群體達成目標的能力。

Northous 2001 領導乃是領導者運用影響力引導團體中的分子達成共 同目標的歷程。

Dubrin 2004 激勵組織成員,使其具有信心,藉以達成組織目標的一 種能力。

綜合上述研究者之觀點,本研究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組織成員、達成組織目 標的歷程,其中運用的不僅是領導者的知識技能、影響力及人格特質,更是人力、

物力各方面的整合。其中,校長領導是為學校建立組織願景,影響及引導學校成 員共同達成目標的一門藝術。

二、領導理論的發展

領導理論的發展隨時代變遷而發展,領導理論也因研究者的觀點而異,相關 的理論及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即便領導理論的發展分期各家說法不一,但仍以主 張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新型領導四期最為常見,本研究以特質論、行為論、

權變論、新型領導及整合取向為架構分述領導理論之發展探討。有關領導理論之 發展,歸納國內外研究者對於領導理論發展之分其歸納如表 2-2:

表 2-2

領導理論發展分期歸納表

研究者 年代 領導理論發展分期

陳慶瑞 1995 1.特質研究取向 2.領導行為行為研究取向 3.權變研究領 導取向

秦夢群 1997 1.特質研究 2.行為研究 3.權變論 4.新型領導興起 張慶勳 1997 1.特質論 2.行為論 3.權變論 4.新領導取向

(續下頁) 

濮世緯 1997 1.特質論 2.行為論 3.情境論 4.新型領導

Bryman 1992 1.影響力取向 2.行為研究 3.權變論 4.新型領導興起 Yukl 2002 1.特質論取向 2.行為取向 3.特質取向 4.情境取向 5.整

合取向

三、領導理論之發展探討

(一)特質論

特質論主張偉大或成功的領導者之成功,皆因具有某些特質使然。換言之,

特質論旨在研究影響成功的領導者之領導特質,並透過歸納找出能適用所有情況 的領導特質。特質論在二次世界大戰前雖為普通人民信奉,但科學家卻希望以科 學方式研究統整。因此其研究方式乃在於對於各行各業之成功人士加以觀察與晤 談,並由資料中萃取出其成功的特質,包含生理、人格、情意、智慧等方面的特 質。

但特質論者始終未能提出一組特別的變數來描述成功領導者,其原因有以下 四點(秦夢群,2011):1.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的新特徵不斷出現。2.特值論常產生許 多自相矛盾的理論。3.用人格測驗所測出來的人格特質,常不能正確的對領導者 的行為做有效的預測。有時因人格測驗的不夠完備或受試者的偽裝,使測出的結 果與事實相反。4.研究中成功的領導者具有某些特質,但是否反之亦然?研究者並 未對「失敗者」加以研究,所以特值導致成功的因果並不成立。

(二)行為論

相較於特值論的基本假設,行為論的走向偏於領導者外顯行為的探討,行為 理論者認為領導效能非取決於領導人的個人特質,而是取決於領導人如何去執行。

故其目的不在發掘成功領導人的特徵,卻希望探討領導行為的基本因素與層面,

其中以 Halpin 的 LBDQ 研究最為著名。主張領導行為可統整為以下兩個因素:1.

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係指領導者能劃清與屬下間的權責關係,建立明確的組織 目標與型態,且建立意見溝通管道及訂定工作程序等行為,以期達成組織的目標。

2.關懷(consideration):係指領導者對於屬下的問題與需要能有所意識,並建立良好 的人際關係,使彼此互相信任與尊重的領導行為。

(三)權變論

權變論的主張則認為領導並無最佳之模式,而必須視情境而定。其中以 Fielder 的權變理論最具代表性。其理論主張要探討領導行為,必須要研究人與環 境兩組變數,前者指領導者的動機取向,後者則指情境對完成目標的有利程度。

(四)新型領導

Bryman(1992)將 1980 年後所發展出的領導理論歸類為新型領導,其領導理論 之共同點在強調領導者須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而非皆以領導者的觀點來看組 織,對於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在是消極應對,而是主動的關心與營造。

教育界引進許多新的領導概念分述如下:

1.轉型領導:指領導者運用各種激勵策略、個人魅力和建立願景,來提升成員 高層次的內在需求,超越自身利益,激發組織成員更加努力,產生尊敬與樂於追 隨的服從感的一種領導模式。

2.互易領導:本著社會交換理論的原則,透過交易戶會達到組織目標的一種領 導方式。認為組織成員的行為改變,來自於領導者的獎懲策略。換句話說,領導 者以滿足部屬的需求來交換其達成組織目標。領導者與組織成員的關係是協商與 談判,目標的交換。

3.道德領導:係指以道德權威做為基礎的領導,領導者本著為正義與行善的義 務感實施領導,冀求成員也能以正義和行善來辦事做回應,真心為充分完成處之 目標而努力(謝文全,1998)。

(五)整合取向

隨著各領導理論的發展中發現,影響組織領導效能的因素不僅限於領導者之 特質、行為,更應考慮環境因素等做權變或轉型。近代的領導理論更強調整合取 向,認為組織中的複雜且牽一髮動全身的現象,無法以單一領導模式面對所有情 境。

其中競值架構主要精神內涵採取「兼容並蓄的思考模式」(janusian thinking) 來進行思考。認為組織中存在許多既複雜多變又矛盾詭譎的現象,領導者難以運 用涇渭分明的思考模式因應,更是符應本研究之需求。因此,領導者如何採用這 種「兼容並蓄的思考模式」來做為解決組織內外所發生危機的處理方式,本研究 在以下章節介紹競值架構。

貳、競值架構之探討

一、競值架構的基本概念

競值架構主要精神內涵採取「兼容並蓄的思考模式」(janusian thinking)來進 行思考。因組織中存在許多既複雜多變又矛盾詭譎的現象,領導者難以運用涇渭 分明的思考模式因應。因此,領導者如何採用這種「兼容並蓄的思考模式」來做 為解決組織內外所發生危機得處理方式,是為一重要課題。這種思考模式從整體 的觀點出發,不像二分思考模式,易受枝節牽絆(江岷欽,1993)。以下針對競值 架構之發展與意義分別進行探討。

二、競值架構之發展

競值架構發展起初係應用於組織理論中,用於整合組織效能的主要指標 (Cameron & Quinn,1999)。1980 年代前有關組織效能的相關理論欠缺較具整合性的 理論,乃因組織效能是廣泛而模糊的概念,其探究論點因研究者所持觀點而有所 不同。Campbell(1977)整理有關組織效能的研究,發現曾被當成衡量標準的 30 項 效能指標中,彼此之間的意義特殊性及普遍性差異很大,且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 並沒有釐清。在這種混沌未明的情況下,效能知識累積的越多,有關效能的真相 卻是知道的愈少(Quinn,1988)。

因此 Quinn 與 Rohrbaugh(1983)整合了組織理論學家及研究者對於效能指標的 看法,運用多元向度法(multidimension scaling,簡稱 MDS)架構出多元化的認知系 統,並提出組織中的三個連續空間模式價值觀:「組織的焦點是內部微觀或外部 宏觀」、「組織架構的焦點是穩定或彈性」及「組織的手段和目的」。這三種價值 觀架構了兩個正交轉軸,橫軸的兩端是內部-外部,縱軸的兩端是彈性-控制,由 此所形成的四個象限中,分別整合成理性目標模式、開放系統模式、人群關係模 式、內部過程模式四種組織分析模式,並在其中顯示此模式應用的手段和追求的 目標,如圖 2-1 所示。

圖 2-1 價值與效能規劃圖

資料來源:校長競值領導效能研究:理論、指標與衡量(頁 22),鄭彩鳳,2007,引 自 Quinn & McGrath,1985,台北:高等教育。

第一價值層面是有關組織的焦點,從強調內部、微觀、組織中人員的發展到外部、

鉅觀、組織本身的發展,為上圖中的橫軸;第二價值層面是有關組織的架構,從 強調穩定到彈性,為上圖中的縱軸;第三價值層面乃是有關組織的手段及目的,

強調過程到成果。三組競爭的價值在組織文獻中均被視為兩難(dilemma)。換言之 三組競爭的價值正表達出組織生活的兩難。

三、競值架構的涵義

競值架構是一種後設理論,其基本假設是所有抽象知識的建構,由人類知覺 價值的架構所組成,其思考模式是針對人類心理學上既存的對立與矛盾現象提供 解決的方法。其原始基本架構(archetype),主要是以資訊處理過程的結構,以及 認知基礎所構成的。以下就二者分別進行討論,以瞭解競值架構的基本意義(引 自鄭彩鳳,2007,頁 22)。

(一)訊處理過程的結構

人類在掃描所處的環境時,認知體系會將所得到的資訊與線索,依照兩種基

人際關係模型 開放系統模型

人際關係模型 開放系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