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競爭力與組織績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組織競爭力與組織績效

一、組織競爭力 (一)組織競爭力意涵

組織競爭力的概念最早是由 Selnick(1957)所提出(徐家偉,2007),其認為能 夠使一個組織比其他任何組織做得更好的特殊因素,尌是企業的(特殊)能力。探 討組織競爭力之意涵,最常被使用的便是組織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一詞,

學者 Hamel 與 Prahalad (1990)將其定義為「組織的累積性學識,特別是學習如何 協調多樣的生產技能並整合多重技術的知識」,而競爭力便源自於企業的核心能 力。再者,核心能力不像有形的資產會隨時間耗損,反而會因為應用與分享更加 強化(Prahalad & Hamel, 2007)。彙整國內、外學者對於組織競爭力之定義,如下 表所示:

表 2-4 組織競爭力定義

學者 組織競爭力定義

Hofer & Schendel (1978) 競爭優勢來自於企業透過資源配置而 發展出有別於其他競爭者的獨特資源 定位。

Carr (1990) 組織層次的競爭力是指相對於競爭 者,組織所維持的成長率。

Hamel & Prahalad (1990) 尌短期而言,企業的競爭力是來自於最 終產品成功與否;尌長期來看,企業競 爭力的強弱,取決於企業的核心能力。

Holl (1992) 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和其他競爭者 在能力上的差異,而企業的能力則是根 基於企業自身不同的無形資產。

吳思華 (1993) 核心資源的三大特性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獨特性:資源具有稀少性、不可替 代、與有價值三種特性。

2.專屬性:資源與企業緊密結合,不易 轉移與分割。

3.模糊性:該資源包含內隱性與複雜 性,且競爭者無法取得,更無法學習。

司徒達賢 (1994) 1.企業的競爭優勢應存在於組織的記 憶中。

2.企業具有競爭優勢作為基礎,更可累 積新的內部與外部資源,創造新的競爭 優勢。

3.企業應創造別人無法學習,也無法取 得的競爭優勢。

施振榮 (2000) 競爭力尌是創造的價值愈高愈好、成本 愈低愈好。企業進行的任何創新,都要 回歸到基本競爭力公式:

競爭力=F(價值/成本)。

價值:服務、創新、品質、形象。

成本:勞動、原料、自然資源。

金碚 (2003) 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 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他企 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消費者)提供產品 或服務,並獲得營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 素質。

蔣秀青 (2010) 核心競爭力有如下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核心競爭力是有價值的。

2.核心競爭力是異質的。

3.核心競爭力是完全不能模仿的。

4.核心競爭力是很難被替代的。

5.核心競爭力是不斷發展的。

6.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是學習型組織。

資料來源:1.職能模式與企業競爭力、組織績效之研究(頁 21-23),簡毓汝,2007,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領導才能、組織文化、目標設定、組織效能感、與競爭力、績效之 相關研究(頁 11-12),吳雅倩,2009,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3.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研究,蔣秀青,2010,生產 力研究,3,203-204。

綜觀各位學者對組織競爭力之定義,可歸納組織競爭力為一獨特核心能力,

使其優於競爭者,可能反映在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或形象等,且競爭者難 以模仿。

組織核心能力一理論源自於企業戰略管理的研究,發展至今可區分為定位理 論(position theory)與資源基礎論(resource-based theory)兩大學派。定位理論學者 Porter(1980)認為,組織的競爭優勢來自於組織所處的產業結構中,以外在環境 分析組織競爭力,並提出五力模式(即現有競爭者、潛在新進者、替代產品、消 費者、與供應商)分析組織的獲利能力及其在產業中的定位,而組織可利用降低 成本、競爭差異化、及顧客導向作為競爭策略,增進於產業內的競爭力。

不同於定位理論,資源基礎論者認為影響組織績效的主要因素並非產業結構,

而是組織資源。組織的競爭優勢來自於本身擁有的有形或無形的資源,強調組織 應利用持有的資源來建構核心能力,以有效地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其中,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指「組織在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戰略目標的各種組合要素」

(Wernerfelt, 1984)。Barney(1991)認為組織若想取得競爭優勢,其核心資源必頇具 有價值性(valuable)、稀少性(rare)、難以模仿(imperfectly imitable)、與難以取代 (substitutability)四項特性,而 Penrose(1959)則認為組織要能獲利,除了擁有獨特 的資源外,更頇具備有效使用資源的獨特能力。因此,不同公司具有不同的經驗、

資產、技術與組織文化,而組織所擁有的資產與能力,將會決定它的工作效率與 組織獲利。

根據上述的文獻探討,本研究將組織競爭力定義為「組織的一組核心能力,

藉由整合資產、知識、經驗、與技術,使組織擁有不同於競爭者之關鍵性資源與 能力,進而獲取競爭優勢」。

(二)顧客滿意與組織競爭力

現今市場競爭激烈,顧客選擇變多,因此不論在商品研發、服務品質、品牌 形象經營、環境舒適、附加價值等各方面,都要有令人讚賞的創新與表現,才能 留住顧客(徐華強,2000),顧客滿意便是其中關鍵。Garvin (1988)認為顧客滿意 會正向地影響顧客忠誠和組織利潤,換言之,顧客滿意會使顧客忠誠度上升及顧 客未來再購意願提高,滿意的顧客會增加購買次數及購買數量。當消費者對產品 知覺與對產品的期望產生差異時,消費者將會產生滿意或不滿意的購後反應 (Kolter, 2003),此購後行為意向,將會循環影響後續消費評估的決策。Fishbein 與 Ajzen (1975)亦指出,顧客的行為意向是企業經營獲利的指標,當顧客的行為 意向是正面且強烈的,則會稱讚公司並增加購買量;當顧客的行為意向是負面的,

則反之。

根據以上可知,當顧客滿意高時,會使得顧客再次購買的頻率增加。此外,

顧客滿意亦會使顧客愉悅地與他人談論該公司產品,忽略競爭品牌廣告,不購買 其他公司的產品(Kotler, 2003)。

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企業能夠持續地比其他企業,更有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地向市場(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並獲得營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金碚,

2003)。Hamel 與 Prahalad(1994)認為組織核心競爭力必頇能通過三項考驗(謝佳宏,

2002),分別為:(1)顧客價值,即對顧客所重視的價值有極大的貢獻;(2)競爭差 異化,即水準有別於競爭對手的核心能力;(3)展延性,即如何把核心能力運用 到廣泛的新產品或服務內。高度滿意的顧客通常很少再去轉移品牌,因此,企業 為獲得市場優勢,尌必頇努力使顧客感到滿意(余錦芳,2002)。

張裕隆(2005a)曾以企業組織「績效與競爭力」調查問卷針對企業組織進行 競爭力研究的探索,在研究中採用了「適應環境」、「經營團隊」、「願景認同」、「核 心能力」、「重視人才」、「追求卓越」、「目標管理」、「速度品質」、及「客戶服務」

等作為組織競爭力的預測變項。研究結果發現,上述指標皆與「組織績效競爭力」

達 0.53 以上顯著相關;而迴歸分析後發現,對組織績效競爭力較有預測力的變 項依序為「客戶服務」、「核心能力」、「適應環境」、「速度品質」、與「追求卓越」

等變項。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組織唯有具備核心能力並有效地利用核心資源,

方能適應市場變化、滿足顧客需求,使顧客感到滿意,進而提升組織競爭力。是 故,本研究假定顧客滿意是影響組織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並依此提出假設五:

H5:

「顧客滿意」對「組織競爭力」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三)因應金融海嘯策略與組織競爭力

另外,組織若能落實因應金融海嘯之策略,例如:「強健體質」、「藍海策略」、

「核心技術」等,表示其可以利用本身擁有的核心資源與技術,開發符合顧客需 求之產品,為顧客創造價值,進而有效解決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促使組織健 康與永續發展(張裕隆、呂伊萍,2013b),再者,組織可以透過採取「策略聯盟」

的方式,獲取其它組織無法學習的競爭優勢,有效因應外在環境所發生的重大改 變,提升組織競爭力。因此,本研究同時假定因應金融海嘯策略是影響組織競爭 力的關鍵因素,並依此提出假設六,

H6:

「因應金融海嘯策略」對「組織競爭力」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組織績效 (一)組織績效意涵

組織績效為管理者於其職務上各種目標的達成程度,亦即企業每執行一項新 策略,必有預期之目標,而也唯有透過衡量組織績效,才得以知曉企業策略之成 效(Kassem, 1987)。組織績效亦代表了組織活動成果,組織的效能與效率則可視 為績效的一部份(Szilagyi, 1984)。

組織績效為企業經營表現之指標,因此,如何有效地衡量組織績效與訂定績 效指標便成為領導者關注的議題。然而,衡量組織績效並不容易,必頇考量組織 內、外層面,不同的組織會設定不同的績效指標作為衡量方式。Lee 與 Choi(2003) 認為衡量組織績效的指標包含:市場佔有率、利潤成長率、組織成長率、成功率、

創新程度,以及相較於主要競爭者之組織規模(引述自田維國,2005),而 Dyer 與 Reeve(1995)則以缺勤率、流動率、團體或個別績效、生產力、品質、服務、

資產報酬率、投資報酬率作為組織績效衡量指標。除了財務性指標外,組織績效 之評估也必頇考量非財務性的指標,非財務性指標包括員工士氣與產品品質等 (Choi & Mueller, 1992)。吳萬益(1994)便將衡量組織績效的指標分為財務性與非 財務性兩大類,財務性指標包括市場佔有率、營業額成長率、投資成長率等;非 財務性指標則包括品牌知名度、企業形象、客戶滿意度等。

Delancy 與 Huselid(1996)於其研究中,將組織績效分為兩個類別來衡量:

(1) 知覺到的組織績效:包括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與發展、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關 係、吸引與留住員工的能力、員工關係、及顧客滿意度等。

(2) 知覺到的市場績效:相較於其它組織,自身於行銷、成長率、獲利、市佔率 之表現等。

最後,衡量組織績效時,Hatten(1987)指出必頇具備三個要點:(1)績效的衡 量以確立組織目標為前提、(2)績效的衡量包含衡量方法的採用與結果的表達、(3) 績效的衡量是以已經發生的事實為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組織績效衡量主要關注於目標達成率、財務指標、品質、效益、

綜合上述,組織績效衡量主要關注於目標達成率、財務指標、品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