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領導技能與組織文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本研究欲探討領導技能、組織文化、顧客需求知覺、因應金融海嘯策略、顧 客滿意、組織競爭力、與績效之關係。以下將分為三個部份進行文獻探討,第一 部分將回顧領導技能與組織文化之相關研究,並探討兩者之間的關連性;第二部 分則針對顧客需求知覺、因應金融海嘯策略、與顧客滿意之關連性進行探討;第 三部分則是探討組織競爭力與績效之關係,最後嘗試整合領導技能、組織文化、

顧客需求知覺、因應金融海嘯策略、顧客滿意、組織競爭力、與組織績效,提出 一整合模式。

第一節 領導技能與組織文化

一、領導技能

(一)領導意涵

領導是最重要的人類活動之一,有效的領導幫助國家渡過危機、讓企業組織 成功、讓非營利組織達成使命(Mills, 2006)。而領導是指運用其影響力,使一群 人致力於完成組織目標的活動或過程(陳重臣、郭茂宏,2001)。

過往不乏領導範疇之研究,不同學者持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各自提出了領導 相關理論:特質論者著重於成功領導者之獨特人格特質、行為論者認為成功領導 者展現了不同的行為、情境論者則認為成功領導者需與情境相互配合;而近期則 有轉化型領導、交換型領導、魅力型領導、家長式領導、與靈性領導等備受討論。

轉化型領導除了滿足部屬需求,更重視提升部屬需求與追求自我超越;交換型領 導之影響力建立於付出與報酬的帄衡,即以交換互惠為基礎;魅力型領導擁有一 組特定的、可觀察的行為特徵,能夠成功引發追隨者發生內在的改變,具有非凡 的影響效果與領導變革的能力(黃敏萍、林姿葶、鄭伯壎、梁瑋鈞,2012);家長 式領導根源於華人社會上尊下卑的關係,其主要三元素為:仁慈領導、德行領導 與威權領導(樊景立、鄭伯壎,2000);最後,靈性領導為個體帶來靈性發展或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增進個人的幸福、成尌感、創造力、誠實與信任等,進而提升組織承諾、組 織和諧、與績效(林靜嫻,2014;柳彥孙,2014;Fry, Vitucci, & Cedillo, 2005)。

過往研究對於領導本質亦作了闡述,認為領導是:一種人格或人格之效應、

一種行為或指引團隊的活動之行為、一種倡導作用、一種說服方式、整個團隊歷 程的焦點、交互作用的功能、影響力的發揮、角色分化的功能、達成目標的手段 或工具、一種權力關係、使人順從的一門藝術、以及團隊成員的選擇的功能(羅 虞村,1999)。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因為研究出發點不同,因此於領導定義上也有所分歧,

綜括不同領導之定義與解釋,將其整理如下表所示:

表 2-1 領導的定義

學者 領導定義

Barrow (1977) 領導是影響個人或團體往目標前進的 歷程,而領導的有效性是指這些目標如 何能有效達成。

Bass (1981) 領導是一種能力、一種影響力,鼓舞、

指引個人或團體邁向所追求目標的一 種能力。

Rauch & Behling (1984) 領導為對組織中的群體施以影響,以推 動此組織達成目標。

Jacobs & Jaques (1990) 領導是藉由提供直接的方向來凝聚努 力,進而引發出自主性以達成目標的過 程。

Schein (1992) 領導是一外在文化的介入力,使組織更 能適應改變過程。

Drath & Palus (1994) 領導是使人信服,並一貣行動的過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uBrin (1995) 領導是一種能夠鼓舞人心,並使達成組 織目標所需的人員懷抱信心與獲得支 持的能力。

House (1999) 領導是指個人能夠影響、激勵和促使人 們朝著組織效能和成功做努力的一種 能力。

Kotter (1999) 領導工作是人際協調,目的是將新的方 向傳達給成員,使其達成目標。

Yukl (2006) 領導是影響他人了解並同意要做什 麼、如何有效做的過程,也是一個能讓 個人及群體的努力皆朝向共享目標前 進的過程。

Robbins & Coulter (2008) 影響團隊如何朝目標邁進的過程。

陳重臣、郭茂宏 (2001) 領導係運用其影響力,使一群人致力於 完成組織目標的活動或過程。

李佳鴻 (2010) 領導是在組織中的一種人際互動作 用,領導者運用其權力和影響力,影響 組織成員的行為,形成組織的共識,進 而實現組織共同的目標和滿足個人需 求的過程。

蔡育揚 (2010) 領導者依組織情境而發展出適合所屬 成員達成組織目標行為之行為。

資料來源:1.領導才能、組織使命、企業社會責任、因應金融海嘯策略、組織幸 福感、競爭力、與績效之相關研究(頁 7-8),呂伊萍,2013,國立政 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領導才能、組織文化、目標設定、組織效能感、與競爭力、績效之 相關研究(頁 71-72),吳雅倩,2009,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3.主管領導行為與員工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頁 11-12),羅潔伶、蕭偉 昌,2015,經營管理論叢,10(1),69-83。

儘管理論根基不同,但上述觀點皆指出領導對於組織至關重要,綜合以上學 者之定義,可以將領導歸納為領導藉由自身影響力、溝通協調等,影響組織成員 以達成目標的過程。有鑑於領導者對於組織有相當程度之影響,並與組織的命運、

收益、表現息息相關(Kaiser, Hogan, & Craig, 2008;Finkelstein & Hambrick, 1996),

故本研究將以「領導」該變項為貣點,探討其對相關變項之影響。

(二)領導技能

Sternberg(2003)嘗試將 WICS 模式應用於組織領導,並主張一個有效能的領 導者,需具有智慧(wisdom)、智力(intelligence)、創造力(creativity),同時結合這 三者,使其發揮綜效(synthesized)。其中智慧、智力、與創造力皆屬於技能(skills),

並有態度傾向(dispositions)之性質,若個體欲展現其創造力,除了具有創新的技 能外,個體也必頇擁有尋求創新的態度傾向(Sternberg, 2007)。該模式主要貢獻有 三:(1)提供一簡化的方式解釋領導效能、(2)包含面更為廣泛、完整、(3)主張智 慧、智力、與創造力皆屬於技能,可以透過訓練或經驗學習與改變(Sternberg, 2003, 2005, 2007)。本研究以領導技能指稱 WICS 模式,以下將分述智慧、智力、及創 造力的內涵。

1. 智慧

智慧是指能運用智力、創造力與知識,於個體、他人、與組織長期與短期的 利益中取得帄衡,以適應、選擇與形塑環境,並達到共善(common good)的目標 (Sternberg, 2005, 2007)。Sternberg(1998)認為,領導者如何使用知識受到自身價值 觀的影響;有時不能完全的成功是由於忽略自己或他人所導致(Sternberg, 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智慧可以分為五種構成知識,分別為:(1)豐富的陳述性知識,即有關生活 及其變化的一般與特定知識;(2)豐富的程序性知識,即有關生活之判斷與決策 的一般與特定知識;(3)人生脈絡主義(life span contextualism),即有關生活脈絡和 時空關係的知識;(4)相對主義(relativism),即有關價值、目標、及其優先順序的 知識;(5)不確定性,即有關生活不可預期、不確定性事件之管理的知識(Sternberg, 2003)。

從上述的定義可以歸納出,智慧需由生活事件與經驗中學習,運用習得的知

識帄衡自己、他人與組織的利益,最終希望達到對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有益的目標。

換而言之,一位具有智慧的領導者能取得共善、兼利、衡時、權境之間的帄衡(陳 利銘,2006)。

2. 智力

在 WICS 模式中,智力並非為傳統智力,例如:智力因數(g factor)或智力商 數(IQ),而是指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即領導者能於自身所處社會脈 絡下,達到符合個人成功標準之能力,其內容涵蓋範圍較傳統智力廣泛。具有高 傳統智力者不一定是有效能的領導者,因其可能難以與他人溝通,使得部屬未能 了解其想法(Sternberg, 2007)。成功智力包含實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與分析 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Sternberg, 2003),以下將對兩者做說明。

實用智力意指運用從經驗中習得的知識,有目的性地適應、選擇與形塑環境

以達到個人價值目標的能力,其主要根源於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隱性知識 具有三項特徵:(1)藉由經驗而習得的知識,即「做中學」,其難以從正規教育獲 得;(2)具程序性知識的特徵,是一種情境特定的知識,個體知道如何在特定情 境中達到目標,但卻難以清楚說明如何去展現行為;(3)隱性知識主要用於達成 個人層次之目標(Sternberg & Hedlund, 2002)。

不同於智慧,實用智力僅在於追求個人層次目標(Sternberg, 1998 );然而,

實用智力乃是智慧的基礎,個體需運用實用智力的內隱知識與自身價值觀,達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帄衡自己與他人利益的共善境界,方能稱為「智慧」。

分析智力是指記憶能力與分析能力,包括對訊息加以回憶、再認、分析、評 估與判斷的能力,反映了傳統的智力概念。綜合而言,成功智力不限於特定專業 領域,一個具高度成功智力者是指在學術、藝術、音樂、或者是體育等特定專業 領域成功的能力較高。Sternberg(2005)亦提及成功智力需結合實用智力與分析智 力,若僅具備實用智力,則未必能合適地評估構想合理性、有效性;若僅具分析 智力,則未必能有效說服他人接受構想(Sternberg, 2008),是故兩者缺一不可。

3. 創造力

創造力是指產生相對新穎、高品質、適合當下任務的想法、產品或行動之能 力(Sternberg, 2003)。創造力與領導成功有正向關聯(Mumford, Scott, Gaddis, &

Strange, 2002;Csikszentmihalyi, 1996),且其具有以下十項特徵 Sternberg(2007):

(1) 問題再定義(problem redefinition),即採取不同於常人的方式重新定義問題。

(2) 問題分析(problem analysis),即分析當前的解決方式是否最為恰當。

(3) 推銷購想(selling solutions),即傳達自身理念,說服他人相信其構想的價值。

(4) 了解知識如何對創造力思考造成幫助與阻礙(recognizing how knowledge can both help and hinder creative thinking),即知道專業知識會幫助、亦會阻礙創造力。

(5) 願承擔合理的風險(willingness to take sensible risks),即了解具創造力的構想 會遭遇合理的風險。

(6) 願意排除阻礙(willingness to surmount obstacles),即願意排除實踐構想時遭遇 的阻礙。

(7) 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務(belief in one’s ability to accomplish the task at hand),即 自我效能感。

(8) 忍受不確定性(willingness to tolerate ambiguity),即願意忍受實踐構想過程中,

對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

(9) 願意尋找能強化內在動機的外在酬賞(willingness to find extrinsic rewards fo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he things one is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do),即主動尋找支持他們創造力的環境,

使其滿足內在動機的同時,亦可獲得外在報酬。

(10) 持續增長智力(continuing to grow intellectually rather than to stagnate),即隨著 經驗與專業知識累積,持續從中學習。

在創造力的技能方面則包含選擇性登陸、選擇性比較、與選擇性組合。

(1) 選擇性登錄(selective encoding),即由眾多訊息中,篩選相關訊息並排除無關 訊息的能力。

(2) 選擇性比較(selective comparison),即聯結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能力,將舊知識 類推到新問題,亦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聯結。

(3) 選擇性組合(selective combination),即組合相關訊息,以產生可實踐之構想的 能力。

綜合上述,WICS 模式包含智慧、智力及創造力,而一位有效能的領導者必

綜合上述,WICS 模式包含智慧、智力及創造力,而一位有效能的領導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