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兩岸經紀市場行銷策略分析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以我國證券經紀商的觀點,探討其兩岸之競爭優劣,進ㄧ步分析台灣 與中國證券管理模式、市場經營策略、商品交易等各方面之優劣勢及交易成本與 經營績效之分析。本章綜合以上文獻探討、次級資料分析,訪談分析、兩岸領導 券商(元大、中國中信證券)個案分析,將研究結果整合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 議。

一、 中國券商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資本市場與其他產業類似,就在很短的時間裏,走完了台灣市場發展的 長期歷程,近年來中國證券行業的開放與改變,超乎想像,媒體稱之為跨越式發 展,整理主要項目如下:

(一)風險管理:

根據中國《證券法》要求,證券行業實施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的「第三方存管」, 保障客戶保證金安全,提高投資者對證券行業的信心。

對於中國證券特有的經紀人制度,2009 年《證券經紀人管理暫行規定》的 頒布實施,確立證券經紀人的基本定位,把以前處於市場游離狀態的經紀人納入 規範,促進經紀業務的發展,也保障經紀人的權益。

(二)經營模式:

通路服務一直以來是證券公司安身立命之本,從 2006 年至今,券商佣金率 下降幅度超乎想像。通路價值的下降促使證券經紀業務角色定位和服務的轉型。

市場主流客戶群體也開始由個人向機構法人,在轉變方式上,證券經紀業務的重 點從傳統的提供交易通路,轉而提供全面配套的證券服務。「交易+產品+理財+

綜合服務」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類似台灣理財業務的獲利模式。

(三)管理模式:

投資者開戶數的成長,對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管理產生新的挑戰,做好客戶關 係管理和有效服務,是證券公司提升市場佔有率的關鍵。客戶對券商在研究服 務、產品創新等綜合性金融服務方面提出更高需求。隨著經紀業務市場的精緻 化,券商將在交易方式、服務品質形成品牌特色。大型綜合類券商定位於提供高 附加值的服務,小型券商透過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有區域特色的服務,以佔領利 基市場。

(四)交易技術:

交易技術是當前證券經紀業務轉型的重要部分,隨著網路 IT 技術、手機 3G 技術的發展,突破交易與服務的瓶頸,創造出與以往不同的創新模式。

二、 兩岸券商共同之理念:

(一)同為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期望暢通的籌資管道;並且藉由資本市場,提昇 企業之國際知名度、強化公司內部之管理制度。

(二)同文同種,對內可利用現有員工訓練計畫網羅對方人才、對外可提供兩岸 人民更容易的交互投資機會與投資平台。

(三)有共同之利益,台資企業為求獲利之維持,選擇大陸為生產基地,運作多 年已形成產業群聚效應。

三、 兩岸券商有以下主要差異:

(一)行銷策略目標不同:

兩岸券商因不同國情而決策方向不同,台灣以業務行銷募集國內專業人才為 主要目標,提供客戶優質專業服務,打造出投資顧問的角色。

因中國集保帳戶制度不同於台灣,客戶現金資產為證券公司之主要經營指

其主要工作為開發新客戶,由於上海交易所規定一個客戶只能開一個證券公司帳 戶,不像台灣的證券客戶,可開不止一家的券商帳戶。所以,大陸的經紀人主要 工作就是開戶;經紀人的薪資獎金制度,屬於底薪(約1,000元人民幣)+提成(獎 金)。加上公司內部特殊獎勵制度的配合,以提昇公司資產為行銷策略主要目標,

業務之規劃也以資產極大化為主軸,經過近幾年經濟大幅成長的培養,加上特殊 環境的保護,已經形成與全球證券產業不同的行銷文化。

表 38 兩岸證券相關統計數字之比較 資料截止日期:

2009/12/31

台灣 中國

券商數 91 家 106家

分公司數 965 家 3,288 家

員工數 36,674 人 81,000人

開戶數 台灣交易所14,877,146戶 上海交易所71,022,710戶 深圳交易所70,157,641戶

人口數 2,300 萬 13億

可銷售商品 股票、期貨、選擇權、基金、

複委託、信用交易

股票、基金、股指期貨、融 資融券(新開放商品)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季刊(99/2)

(二)成本與效益之不同:

台灣信用交易收入,是目前中國證券公司所沒有的收入,但2010年開辦融資 業務,為中國因投資人口眾多且集中於都市,加上每一營業據點相對應的都市人 口數,也比台灣高出許多,成本與效益應優於台灣。硬體設施與人事成本相對較 低,因此營業處的固定成本相對於台灣明顯降低許多,加上管理客戶帳上資產的 利息收入,對業務競爭而調降經紀手續費,此收益不無小補,再以兩岸整體市場 之手續費收入比較,除了小型證券商本身削價競爭外,平均都有0.01%以上的顯 著差異,所以中國經紀業務的收入比台灣豐碩許多。

中國證券商輔導公司上市,上市費用之承銷收入比台灣高出許多,除了賺取 比台灣更高的承銷手續費收入外,承銷所帶來的經紀業務,也佔有相當誘人的比 例。近年來有意願上市之國營企業越來越多,比起台灣的競爭情況相對也小,中

國新上市掛牌公司規模龐大,容易吸引大量資金投入股市,大型投資信託基金規 模因此比台灣高出許多,從個案公司的財報發現,自有基金整體創造了2.39%的 經紀業務收益。綜合以上分析,中國證券業整體營運成本較低,相對於台灣,其 經營效益顯然較高。

表 39 2009 年兩岸證券市場績效表現

台灣 中國

券商數 91 家(17 家外資券商) 106家(9家合資券商) 全體盈餘 4,374.4 (億元) 389.6 (億元) 全體淨資本 17,971.2 (億元) 3,315.6 (億元)

平均 EPS(元) 2.43 1.18

ROE 0.24 0.1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 ECFA 專刊 (三)行銷環境條件與整體評價:

券商開業之初,會以本身之核心能力及產業特性,專業評估是否符合當地之 產業環境,具體分析營業地點,考慮獲利能力、經濟規模、地區人口發展及分公 司之成長性等,即使如此審慎,整體市場仍然競爭激烈,且普遍出現削價競爭,

手續費收入欲振乏力,說明兩岸整體環境的獲利條件逐漸惡化。

以整體評價而言,中國在證券經紀業務之經濟規模凌駕台灣之上,雖然市場 頗具規模,但缺乏新金融商品人才,台灣有人才,可惜市場規模太小。

表 40 台灣中國證券商整體評價表

評價與分析項目 台灣 中國 台灣 中國

股市發展程度 ▲ ▽

金融法制評價 ▲ ▽

公司上市成本 ▽ ▲

平均淨資本(億) 38.5 169.53 ▽ ▲

本益比 62 44 ▽ ▲

總市值(兆) 22.94 114.43 ▽ ▲

證券公司家數 86 106 ▽ ▲

上市公司家數 1287 1786 ▽ ▲

股票週轉率 1.52 2.19 ▽ ▲

電子下單比重 50% 90% ▽ ▲

可銷售商品數 6 3 ▲ ▽

開戶數/人口 60% 5.4% ▲ ▽

總市值/GDP 183% 80.7% ▲ ▽

資料來源:作者綜合整理

▲表現較優 ▽尚待努力

(四)兩岸經紀業績與產業及市場景氣有關

從歷年業績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兩岸成交量與產業及市場景氣與否有關。兩 岸證券市場之上市公司有顯著之差異,中國主要以大型國企及銀行、能源為主,

台灣證券市場60%成交量以電子公司為交易標的。因此成交量大小與交易標的是 否為重點產業呈現正相關,且與發行公司是否為集團企業或集團中關係企業亦有 上市等有顯著之關係。

針對兩岸投資人對投資期間長短與投資類股、標的偏好,造成不同的結果,

此因素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僅提出初步看法,或許可供未來有心研究證券經紀業 務者之參考。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