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溝通風格

一、 絕望作為一種精神性表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神意與拯救是屬於絕望的範疇;假若我未曾敢於信仰,假若我未真 正去信仰,我必將已陷入絕望。神意與拯救並非人所因之絕望者,

而是使人免除於絕望。84

被棄絕於世,或是將之棄絕於世都是不容忽視的悲劇意識。然而,內在情感的慷 慨與激情何以使人獲得拯救,即是齊克果重要的課題之一。

一、

絕望作為一種精神性表現

在《憂懼的概念》中,齊克果指出精神是使人之綜合持存的「模稜兩可的權 力」,此處談的精神表現為「憂懼」85;而《致死的疾病》中提出的精神表現則 是使人不得安寧的強化狀態「絕望」,其作為一種否定性精神的精神表現,此否 定性精神在整體人類精神運動中有其重要性。

絕望是一種病,齊克果諭示著一種人藉由體驗此病症,死離於這世界又恢復 生命的途徑以表現某種樣態的生命轉型,「讓過去的生活方式死去,由新的方式 取而代之」86 或者承前述,是使「過去的自我生存趨向於本體的存在」。絕望既 然是自我必定有著的一種病症,那麼此精神表現便具有普遍性,只要是人或多或 少都擁有絕望: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是多少有著絕望,在其內心深處有著一種不平 靜、一種不和平、一種不和諧、一種對於莫名的某樣東西或者對於 某種他不敢去認識的東西的憂懼,一種對存在的可能性的憂懼或者

84 Kierkegaard, Søren. The journals of Kierkegaard. p.110. 中譯本《齊克果日記》,137 頁。

85 在《憂懼的概念》中,齊克果已指出「精神」為人之靈魂與肉體的第三項綜合,精神不斷的 干擾人的綜合關係,使得此關係通過精神而得以持存,並以憂懼(anxiety)為精神表現使自己與 自己發生關係,而在《致死的疾病》中,齊克果提出的精神表現為「絕望」。

86 楊大春:《沉淪與拯救—克爾凱郭爾的精神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對自己的憂懼。87

沒有人不是絕望的,至少在自我趨向於本體的存在前都具有絕望,絕望是人人皆 有的病症,重要的是人們對於絕望的程度與型態的自覺有多少的認識,齊克果的 任務即是要點醒人們的病識自覺。

(一)綜合關係中的絕望

首先,絕望能夠從對作為綜合之自我的反思來區分層次,從「有限性」與「無 限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綜合關係中,因著對彼此的缺如而產生的絕望 的理解。齊克果認為「自我」是「有限性」和「無限性」、「可能性」與「必然性」

的那被意識到的綜合,這種自我意識是能夠啟始自我關係的決定。在這綜合關係 程度上的兩面,成為自我的發展過程並非將自我全然的成為其中一面的努力,而 是要達到兩者的綜合,也就是「無限地脫離自我而向著無限」並同時「無限地返 回自我而向著有限」88。自我時時處在「成為」「將成為的存在」的瞬間中,在 那現實當下「不是自己」的情況中,絕望便油然而生。

1.「有限性」(finitude)與「無限性」(infinitude)的絕望

自我要成為自我,首要是成為一個具體的自我,也就是成為一個綜合,而這 有意識的綜合乃須從無限性和有限性此兩對立面端看。無限中的絕望乃是因為缺 乏了有限的因素,倘若任憑個體身處於無限之中便有陷入虛無的危險,因為無限 是一種擴展,無邊的擴展便是虛幻,此虛幻使得自我逐漸蒸發,甚至是一種強硬 的手段:「將一個人引導至無限之境,使其脫離自我,並阻止他返回自我」89 自 我被拋擲在無限之境中,被過度膨脹的抽象、幻象所掩蓋,僅是虛張聲勢的囂張,

87 Kierkegaard, Søren.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p.22. 中譯本《致死的疾病》,434 頁;以及《危機 與絕望》,17 頁。此處譯文轉引並略作更動。

88 Ibid. p.30. 中譯本《危機與絕望》,26 頁。此處譯文轉引並略作更動。

89 Ibid. p.31. 中譯本《危機與絕望》,27 頁。此處譯文轉引並略作更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實際上自我的自主性卻是越來越少,個體失去現實的基準,便遠離了具體的自 我。於常態中,這般缺乏有限性的自我抽離雖然能夠偽裝著個體的寧靜,對所失 去的一切絲毫不在乎,但逐漸的也泯滅了個體為人的這項事實基礎,這便是在自 我的闕如中,寂然一般地活著,而這便是絕望的形式之一。

有限性的絕望則為無限性絕望之對立,其在於個體精神的狹隘與限制,這種 絕望的狹隘性是缺乏本源性的依準,或是說剝奪了其自我的本源性。齊克果言:

「缺少無限性是絕望的受限定性及狹隘性」90 而處在此狀態的人並不知自己已 喪失自我,這並非是指陷入無限當中,而是全然同化於有限,其不再具有自我,

而只是茫茫群體中之一。這意味著有限性限制了其精神朝向「成為自己」的傾注,

使其沉淪在自己認為的完滿生活中而心滿意足,在真正的意義上,自我精神的無 限性缺乏有著失去自己的絕望。

一個個體奮不顧身地投入無限而致喪失自我,抑是安然於有限而使自我被褫 奪,皆是惘然。

2.「可能性」(possibility)與「必然性」(necessity)的絕望

對於自我的「生成」,「可能性」與「必然性」同「有限性」和「無限性」屬 於自我不可或缺的本質。一個不具有可能性的自我與不具有必然性的自我同樣是 絕望的。在此處,可能性與必然性可以說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更進一步闡釋,它 表現為自我作為綜合體的一種定義:

那開始存在的自我,是屬於必然性,同時屬於可能性;因為它雖然 是自我,但它必須成為自我。就其所已有的自我而言,它乃是必然 的;就其所需要生成為自我而言,它乃是可能的。91

90 Ibid. p.31. 中譯本《致死的疾病》,444 頁。此處譯文轉引並略作更動。

91 Ibid. p.35. 中譯本《危機與絕望》,33 頁。此處譯文轉引並略作更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這必然性在於自我在「成為自己」的動態歷程中確認那它之所是的自我基礎,同 有限性來說就是個體的限制,為人的一種極限。在自我生成之可能性的基點上,

是以現實性作為認證,也就是以自我當下的現實化作為必然性的審視,自我的每 一生成皆具足現實性作為踏實點,也是作為自我返回自身的回歸所是,必然性是 自覺個體的現實性避免自我拋棄必然而投入無限膨脹虛幻的可能性中,倘若個體 全然的成為必然而無可能性,那麼這生成的自我便無以為用。然而,齊克果提點 必然性的宿命論者一項重要的觀點,其將萬事萬物皆視作必然時,也會陷入喪失 自我,深陷絕望的境地,這必然性的絕望便是可能性的缺乏,若是缺少了可能性,

成為自己的那理想便無能達成92

另一方面,可能性是成為自我的本源依據,為自我生成與發展的指向,同無 限性來說就是那「自我的擴張」,在可能性中一切都是可能的,但必須謹慎小心,

避免在可能性中迷失,失去自己。可能性的絕望也就是必然性的缺乏,「可能性 若超過了必然性的極限,自我便脫離它原來自身」93 當可能性的的含量大過自 我必然性的實現,這般可能性的堆疊恐怕會演變為一場虛幻片影。

必然性與可能性對自我而言就有如呼吸運動那般的合而為一,密不可分的綜 合94。可能性是帶領自我創新與生成的動力因子;必然性是自我作為實在的依 據。對於自我而言,兩面的過與不及都是絕望,如此的自我都不是真正的自我。

(二)意識作用談絕望

92 齊克果以孩童牙牙學語的發音為例,「可能性」的缺乏就如同「無法發出聲音」那般。孩童學 語的過程比擬為「成為自我」的過程,缺少了「可能性」就好比喪失發音的能力,一位無法發音 的孩童永遠無法說話。

93 Kierkegaard, Søren.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pp.35-36. 中譯本《危機與絕望》,33 頁。此處譯文 轉引並略作更動。

94 齊克果認為可能性與必然性就如同呼吸作用那般,必然性的決定論者只有必然沒有可能,就 好比只能呼氣而沒有吸氣,因而導致窒息而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意識」是對絕望程度的自我反思,它決定著自我絕望的強度。意識越多,

絕望持恆的上升與強度越高,意識程度與精神狀態也隨同自我不斷的轉化。絕望 在意識上的層次區分基本上有兩大類型,其一是「無意識到自己處於絕望中的無 知的絕望」,另一則是「意識到自己身處在絕望中的絕望」。

1.無知的絕望

第一類型的狀態是最低層次的絕望,是「無知於自身具有自我和擁有永恆自 我的絕望」95,此言是道,無知於人作為一個綜合,並擁有精神天賦的這項事實。

如果絕望者對「他自己是絕望的」是無知的,那麼,與那自覺意識 到絕望狀態的人相比,他便距離真理和拯救更遙遠了。絕望本身是 一種否定,對其無知是一種新的否定。人要達至真理,就必須穿透 每一個否定性。96

對齊克果來說,無知於自身處在絕望中的人並非沒有絕望,而是將絕望隱蔽而不 自知,是一種無精神性的絕望。凡是將絕望視作自身感受的判斷者,皆是違於真 理,並且否認自我的精神性,或是說未察覺精神之於自我的重要性,甚而不自覺 具有一種絕對價值。於是,迷惘的錯覺把自己往新的否定推去,而這項否定恰好 證實了自我精神的缺乏。絕望的拯救正是必須透過對自我狀態的掌握,而那對絕 望的無知與荒唐,或是義正辭嚴的安於現狀97,便喪失了尋求自我精神的可能。

95 Kierkegaard, Søren.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p.42. 中譯本《危機與絕望》,41 頁。此處譯文轉引 並略作更動。

96 Ibid. p.44. 中譯本《致死的疾病》,454 頁;以及《危機與絕望》,42-43 頁。此處譯文轉引並 略作更動。

97 齊克果認為,世人(指對絕望的無知者)不如蘇格拉底那般對於迷惘與無知而有所反應與行 動,他們毫無不安,不感到畏懼,甚至是安於迷惘的支配。好比一位擁有一幢功能具佳的房子的

97 齊克果認為,世人(指對絕望的無知者)不如蘇格拉底那般對於迷惘與無知而有所反應與行 動,他們毫無不安,不感到畏懼,甚至是安於迷惘的支配。好比一位擁有一幢功能具佳的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