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特殊兒童由學前教育階段經由幼小轉銜服 務過程中,家長與學校的合作情形,及特殊兒童進入國小後,其適應情形、

親師合作狀況。本節依據研究結果做成結論,敘述如下。

一、 家人對平平的認識

平平家人發現平平不像其他孩子一樣會說話時,並不認為平平真的跟 一般孩子有所不同,只認為是大雞晚啼,等他長大一點,就會說話、跟上 同儕的腳步了。因此,一開始並未針對平平不開口說話的情形去尋求協 助。父親從同事的親身體驗中知道平平應該有異常,才帶至醫療院所做診 斷。當「中度智能障礙」的鑑定結果出爐時,家人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 是認為就比較笨、學習事物比較慢,甚至還認為長大後,就會正常了,顯 示平平的家人對於「智能障礙」沒有足夠的認識。

醫療院所鑑定完成後,平平開始醫院裡的語言、職能等復健課程,父 母親雖然會在治療室外觀看平平上復健課程的情形,但由於對復健內容不 瞭解,也未與治療師討論復健課程的目的,並認為去做復健治療只是在做 運動而已,沒有看到進步,以至於只在醫院上短短一個月的復健課程,即 轉至私立發展機構參加日托的課程。在機構上了一年的課程,家長依舊關 心平平在機構的上課情形,也會去觀察平平上課的配合度及互動,但由於 沒有成效,且家長認為去機構上課也只是一直在『運動』,沒有做什麼訓 練,適以平平到了大班的年齡了,因此從機構轉至普通幼稚園上課且中斷 復健治療課程。

平平在幼稚園的學習也歷經一、二個月的適應期才能進入教室與同儕 一起坐著上課、開口說話。平平就讀幼稚園期間,家長藉由幼稚園老師的 反應及園所的觀察發現平平在人際互動、生活自理方面的困難及問題,也 開始對於平平是否具備讀國小的能力感到懷疑。

雖然知道平平的能力與一般同儕比較起來,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平 平的父母也試圖改變、訓練平平生活自理能力,但平平總是哭泣、耍賴、

不做,加上爺爺、奶奶的寵溺,這些改變、訓練總是不了了之,家人依舊 事事順著平平、幫平平做好一切。

進了小學,對於資源班老師觀察發現平平具有多項自閉症特徵一事,

父親也僅表示在幼稚園時即已發現平平有自閉症傾向,但卻未積極尋求教 養策略,以修正平平的不當行為,只是一再的順從平平的要求、不斷的安 撫平平的情緒。

綜觀平平的家人對於平平障礙的認識,都只是很淺顯的了解其表面特 徵,知道平平有障礙,但卻不會針對平平的障礙去尋求協助及做有建設性 的改變或教育。雖然能接受平平是個特殊、有障礙的孩子,卻不知道這些 特殊性是可以透過教育、訓練而讓特殊慢慢趨近於普通,障礙也可以無 礙,只是一味的期待平平長大後會正常,甚麼事都自己會了。

二、 家長對特教班級的認識

平平就讀幼稚園時,家長最關心、在意的是平平是否能在幼稚園學 習、與同學互動。在被數家幼托園所拒絕後,經由朋友的介紹及童心幼稚 園老師的接納下,到童心幼稚園就讀;就讀期間也會不定期到園所看平平 的上課情形、向老師詢問平平上課情形;當平平出現不進教室等不適應或 異常行為時,幼稚園老師會尋求方法改善此類行為,因此一年的幼稚園生 活總算是平順的渡過。

升小學之際,家長依然將焦點關注在平平是否可以學習、能否寫功課 等方面,並質疑平平上小學的能力,經由幼稚園老師及心評老師向家長說 明平平的學習情形後,稍可放下擔憂的心,並在心評老師的建議下,將平 平安置在資源班,期望平平參與普通班的融合教育,可以藉由生活中與同 儕的相處,學習人際互動、社交技巧等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雖然家長明

白平平的在學習方面是一定跟不上同儕腳步,轉而希望平平能與普通孩子 一樣,能夠有符合年齡的表現,但家長在家缺乏訓練平平洗手、上廁所等 生活自理能力,加上平平受限於自身的障礙,缺乏與人互動的技巧,因此 在普通班的生活適應情況並不好。根據文獻研究,身心障礙學生是否適應 學校生活與其障礙類別及程度有關(張慧美,2005;高宜芝,2006;許雯鈞,

2010),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當平平陸續出現一些不適應行為時,美美老師常利用電話或面對面與 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在家也能協助訓練平平,以改善不適應的行為;家長總 了解情況後,僅表示瞭解老師的辛苦與難處,對於問題與建議總是莫可奈 何,而仰賴老師在校的矯正、指導。一開學,當平平出現一點點不適應的 情形時,父親便向美美老師表示要轉安置到特教班,否則就要辦理緩讀,

顯示平平父母對於平平適應普通班環境的態度較為消極,無法配合學校建 議,試著改變平平的習慣,也對平平適應學校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根據許 碧勳(2005)針對一位發展遲緩兒童在融合教育的追蹤研究,透過家長與教 師的充分合作,有助於特殊兒童適應融合式班級的生活及學習;本研究 中,平平父母對於老師的建議無法積極有效的配合,讓學校單方面的推動 平平的學校適應,成效自然有限。這與一些學者(王華沛,1990;余思靜,

1999;胡致芬,1988;黃千毓,2008)的研究發現家庭態度,尤其是父母 對孩子在學校學習面的態度,及同儕關係的發展也是影響小一新生學校生 活適應的關鍵因素之結果相符。

除了與家長溝通外,美美老師也會與資源班欣欣老師討論平平的不適 應行為,欣欣老師本著特殊教育的專業素養,很快的發現了平平不僅僅只 有智能障礙中度的問題,有更多的行為表現和自閉症特徵相符,並採取相 關的策略引導平平適應學校生活,並給予美美老師在普通班引導的建議。

美美老師最後也調整平平的座位及作業安排,試著協助平平適應學校生 活。林珍宇(2003)的研究也顯示出一年級老師會因特殊學生的入班,而

調整協助方式。

資源班是融合教育下的產物,雖然廣設資源班已近二十年的時間,但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資源班仍是相當陌生,平平父親就是其中之ㄧ。在幼小 轉銜時,經過童心幼稚園老師的介紹、說明,平平父親似乎有一點了解資 源班也是屬於特殊教育班級的一種,但在後來的溝通上卻又常常跟特教班 混為一談,老師們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向平平父親說明資源班的運作模式、

教學內容等。

陳麗君(2007)的研究指出普通班老師參與融合教育的經驗中,普遍 認為資源班老師在融合教育過程中提供普通教師在處理身心障礙學生行 為問題、課程規劃及家長溝通等方面之諮詢服務有助益,認為資源班在實 施融合教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研究亦發現資源班對於平平讀普通 班時,幫助很大,欣欣老師除了在平平上資源班時間做生活自理的訓練及 協助平平認識校園環境、班級老師外,會利用課餘與家長溝通管教觀念、

提供美美老師諮詢,並依照平平的學習步調,隨時調整學習內容,期望平 平在生活上及學習上都能夠逐漸適應。

「學生程度很差、很笨,沒辦法學習東西。」是普羅大眾對於特教班 的既定印象,平平的家人對特教班也存有這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因此在幼 小轉銜時,雖然也有考慮過讓平平就讀特教班,但祖父母本著對孫子的疼 愛,捨不得被貼上標籤,故反對將平平安置在特教班。「學生人數少、教 師人力多、可以妥善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則是平平父親在偶然經過春風 國小特教班後對特教班的第二印象,也因為這個印象,更加深了要將平平 轉入特教班的想法。在美美老師對平平不願意進教室上課的情形感到非常 困擾與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經由行政處室邀集家長、導師、特教教師共同 討論解決之道後,父親便正式提出轉安置於特教班的申請。

平平在轉入特教班後,雖然需要重新適應特教班的生活,但各方面的 表現、能力都一點一滴的累積、持續進步。在特教班裡,為了讓平平能儘

快適應環境,並培養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師採取一對一指導的方 式,在平平表現出耍賴、不想做的情形下,以堅持且不妥協的口吻、行動 要求平平要完成工作。平平從哭著不願進教室到可以自己進教室,從不會 穿鞋到會穿鞋,從挑食不吃青菜到可以吃下大部分的青菜,這些方面都可 以看到平平的行為表現有著長足的進步。雖然現在平平還是會將「不要!

不要!」掛在嘴邊,但動作上仍會照著老師的指令操作,這與在普通班的表 現比起來可說是有很大的改善。

三、 幼小轉銜對學校適應的幫助

幼小轉銜,乃包含學前與國小兩階段的銜接,除了學前階段老師規 劃、執行轉銜服務內容外,家長及國小端的參與亦左右著孩子轉銜至國小 後,是否能成功適應國小環境的關鍵。

在經濟不景氣之際,家長總是需要先將一家子的溫飽顧好,心有餘力 才能關心其他事務。本研究中,平平父親忙於生計,對於教育當局所規畫

在經濟不景氣之際,家長總是需要先將一家子的溫飽顧好,心有餘力 才能關心其他事務。本研究中,平平父親忙於生計,對於教育當局所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