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運動明星

二、 網球明星的塑造

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指出電視的出現提升了運動員成名的機 會,現今任何事物要成名都必須依靠媒體。Real(2012)則認為當運動越是與 電視結合,將造成運動也越來越商品化。職業運動的出現、電視轉播以及廣告 贊助促成了運動明星的誕生,職業運動源於傳統娛樂賽事,由於媒體的報導以 及廣告和產品贊助的增加,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正式的組織架構,並以營利為導 向的賽事(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經營重點在於吸引觀眾消費,注 重的是商業的價值,而其中運動員就是職業運動的核心(黃惠娟,2010),因為

運動明星即是能夠將運動予以經濟化的人物(邱建章,2011)。

然而運動明星的產生並非是偶然的,是與媒體有著密切的關連,邱建章

(2011)指出英美學者認為明星的創造系統的起點與好萊塢商業電影的興起有 關,運動世界中的名人則在1920 年代開始出現,富有影響力的文化中介者透過 運動選手的成績以及表現,創造出巨大的想像畫面,運動名人在運動場上的身 體表演以及運動場外的生活透過媒體不斷向大眾展演,大量的名人圖像及訊息 流通在社會空間之中,閱聽眾得以透過不在場的方式,凝視、關注以及討論運 動名人。正如同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13)所言「媒體建構名人形 象,將名人置於供眾人膜拜的位子,讓名人能夠享有與真正的英雄平起平坐的 地位」。媒體透過圖像傳播和流通,創造了運動員的名人形象。如今對於個別運 動員的認同,以及強調運動員的表現都成為了職業賽事的象徵,名人、偶像崇 拜和明星魅力等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元素(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

運動選手從一開始只在部分區域具有知名度,後來成為全國名人,有些甚 至在國際上取得知名度,成為全球性的運動明星;這是由於運動選手藉由媒體 散佈運動圖像成名以及塑造鮮明的個人特質(Smart,2005/何哲欣譯,

2008)。通訊衛星的出現讓即時轉播成為可能,當電視成為了社會和文化的重要 媒介,運動場上的圖像得以破除地理上的限制,即時傳送到全世界,不僅讓運 動成為了一種奇觀,也加速了運動的轉型和規模,自此運動成為了由國際運動 組織、全球型的媒體和跨國的運動企業所架構而成的世界,而此三項所構成的 運動世界,也正是最有利於形塑運動明星的搖籃,個別運動員開始佔據媒體版 面與電視畫面並藉由電視即時擴散至全球(邱建章,2011)。在西方運動世界 中,透過完整的運動組織和媒體之間的配合和運作,早已成就多位在世界極具 知名度的運動明星,如美國NBA 球星喬丹(Michael Jordan)、美國高爾夫球選 手老虎伍茲(Tiger Woods)以及英國足球選手貝克漢(David Beckham)(安碧 雲,2010)。

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指出,具有正式組織的職業賽事、全球媒 體的電視轉播和跨國企業的廣告贊助共同建造全球知名的運動明星,透過回顧 西方的現代運動史後也發現,在現代運動中選手的個人表現已經成為賽事的焦 點,個人主義已刻畫在現代運動中,即使個人運動與團隊運動之間存在極大的 差異,仍無法改變現今個人主義文化風格已成為所有運動的特徵的事實,處在 圖像傳播的時代,就連團隊運動也都受到個人主義文化風格所限制,媒體透過 圖像深刻的刻劃出個別選手的個性與表現,個別選手的貢獻和成就被記載與流 傳。

屬於個人運動的網球更是受到個人主義風格的影響,正如 Wilson(2014/

鍾玉玨譯,2017)提及,前球王阿格西曾說「形象是一切」,而如今媒體和公關 透過創造神話來包裝網球明星,如納達爾是帶有情緒的勇猛鬥士,而費德勒則 是冷靜的代表,而喬科維奇則是精準能掌握一切的象徵,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 形象,但相同的是媒體紀錄他們更好的成就,以及凸顯他們在球場上的道德展 現。加上網球賽事舉行時,球員即是球場的中心,因此網球員在場上的動作、

表情和球技都必然的成為賽事的焦點。當兩個人在網球場中競爭時,身體的每 個姿勢就如同在顯微鏡底下被放大觀看(尤其透過電視又更為明顯),這造就了 網球賽事戲劇性和情緒性的氛圍,也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網球明星可以變得像好 萊塢明星或是成為神一般的存在(Wilson,2015 年 9 月 22 日)。透過媒體因此 儘管網球是屬於小眾的運動,網球明星仍可以在全世界享有最高的知名度

(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

而網球明星能夠在全球知名的起點,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認為 可以追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網球開始吸引了工業資產階級球迷進場,逐漸從 原先屬於貴族的休閒娛樂轉變成為觀賞式的運動,觀看球賽的觀眾人數倍增,

在1967 年 12 月英國草地網球協會宣布廢除業餘與職業之分,職業網球賽事更 是吸引龐大的球迷付費進場欣賞球賽,電視轉播則讓更多球迷能夠跨越地理限 制同步參與,球迷的運動品味與死忠誠度也因此開始去地方化,讓網球明星的 價值展現在全世界。

全球的賽事轉播讓透過電視觀看網球賽事的觀眾人數遠遠超過於現場的觀 眾,也創造了網球明星跨越國際的知名度,然而卻也因此加劇了頂尖球星和其 他選手的差異,網球的賽制造成了僅有少數選手得以透過電視轉播讓無法進場 觀賞球賽的觀眾看見,如在四大滿貫賽事會內賽共會有128 位選手參賽,在前 幾輪賽事中中央球場及外圍球場的比賽將同步進行,然而電視轉播頻道有限的 情況下,中央球場一定是較為優先被轉播的賽事,因此有許多的職業網球選手 是無法透過電視轉播讓世界上的觀眾看見,此外,頂尖球星之間的對決也受到 更多的報導以及往往被塑造成為經典對決。

正如同現今的世界職業網壇,在男子單打部分,自 2004 年 2 月費德勒

(Roger Federer)登上球王開始,納達爾(Rafael Nadal)、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和莫瑞(Andy Murray)相繼崛起,4 人所組成的四大天王(Big4)

長期壟斷男子網壇,自2004 年起僅有至 2019 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共計 61 個大滿 貫,僅有6 個是由其他選手所獲得,且更是無法有其他選手得已突破 Big4 拿下 溫布頓的冠軍金盃。而一年共計9 站的大師賽加上年終錦標賽,其他選手雖較 能夠突破,也僅僅是34/150 的機率而已,且若是在扣除前球王薩芬(Marat Safin)、阿格西(Andre Agassi)、莫亞(Carlos Moyá)和羅迪克(Andy

Roddick)更是只剩下 27 個,Big4 更曾在 2011、2013 及 2015 年共同壟斷了這 10 項賽事的冠軍,尤其是費德勒、納達爾和喬科維奇所擁有的大滿貫數量分別 為歷史上的前三名,遠超過其他現役男子網球員,而相對應的是他們在全世界 的支持度也超越其他選手。如ESPN 在 2017 年綜合考量品牌代言和社群媒體的 追蹤人數以及Google 搜尋引擎上討論度後發現如今最受歡迎的三位網球員也分 別為費德勒、納達爾和喬科維奇,費德勒和納達爾甚至在所有項目的運動員中 排名前10 名(Gatto,2017 年 6 月 1 日),且他們二人數十年之間的對決不僅被 形容成史詩對決,更甚至被記錄而書(劉家亨譯,2019)。

根據劉昌德(1998)指出,支撐職業賽事的最主要經濟來源即為門票、贊 助商以及媒體。Brown、Spiro 與 Keenan(1991)研究 NBA 明星球員與觀眾人 數關係發現,在1983-1984 賽季中,當球隊多增加一位明星球員,將為球隊帶 來72,816 位球迷。因此,為了能夠極大化收視率以及門票的收入,賽事主辦單 位在安排賽程及出賽場地時,網球明星成為了票房的保證,以澳洲網球公開賽 為例,門票的部分分為場地票(Ground pass)和賽場票(Rod Laver Arena、

Margaret Court Arena 以及 Hisense Arena),且又分為早場以及夜場賽事,另外 三個大滿貫賽事也都將主要球場及外圍球場分開售票,賽會多數會安排地主選 手或是球星在主球場出賽,或是最受關注的賽事,以此吸引最多的觀眾購票進 場。且在單一球場一天得以容納的賽程限制下,甚至會發生連一般的網球明星 或是大滿貫得主都無法在中央球場出賽的情況(自由時報,2018 年 7 月 5 日)。要能夠多數賽事都被安排在中央球場的多數是頂尖球星,其他的選手除非 能夠持續晉級,否則在前幾輪能夠獲得電視轉播的機會僅有可能是因為對手是 頂尖網球明星或是地主選手。因此在這樣的賽制不斷循環加上媒體關注度亦集 中在頂尖球星的情況下,造成了費德勒、納達爾和喬科維奇不僅在目前網球的 成就上高於其他選手,其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也與其他男子選手有著 極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