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漂洋過海愛上你:全球化下臺灣網球迷的消費文化與跨國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漂洋過海愛上你:全球化下臺灣網球迷的消費文化與跨國實踐"

Copied!
2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漂洋過海愛上你: 全球化下臺灣網球迷的消費文化與跨國實踐 Love Beyond Boundaries: Taiwanese Tennis Fans’ Consumer Culture and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陳思妤 Chen, Ssu-Yu 指導教授:胡綺珍 博士 Advisor: Hu, Kelly,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02 月 February 2020.

(2) 謝辭 首先感謝我的受訪者們,沒有你們不會有這本論文,能夠因為訪談認識你 們,是這本論文最大的收穫。Olivia 和 Willie,沒有你們兩位這本論文一開始可 能就卡關了;Victor,不記得我有沒有說過,是因為你的回信,才讓我寄其他站 內信不再怕被拒絕;Melody,雖然我們不同學院,但沒想到正式訪談的第一個 受訪者可以碰到哈迷;A-mu,只想說你不要再把某人吃草亂比喻啦!May,真 的沒想過會跟受訪者直接大聊 4 小時;Corey、初卉和 Chris,雖然勢力比較 少,但讓我們繼續堅定支持和讓更多人認識他;蒂芬尼,真的帶著崇拜的心情 在做訪談,全滿貫真心超強大;家儀,在訪談過程中瞬間多認識了好幾個網球 傳奇的名字;馮大哥,感謝你的布拉格咖啡;Morgan,我人生認識的第一個 Nole 迷,一起孤獨的迷妹!妙妙、晏廷、馬蓉,下次看決賽可以找我一起嗎?. Drew,聊完還直接開一個粉專真的猛!我會常常去粉專玩樂的;還有志 堅,對不起因為後來是以臺灣網球迷為主,所以沒有把你放進訪談名單,但很 榮幸藉由訪談見到板主!江岳,我會再找機會嘗試廉航的;紫庭,真的佩服你 的眼光,可以發現 17 歲的 Sascha;安安,以後對決可以友善一點嗎?育偉,就 不特別謝你了反正都幫你介紹工作了;炫哥,都認識這麼久了就不多說了,爬 山加油,醫院也加油;皮皮,不只是受訪者,也謝謝大學和這幾年的陪伴; 沈,認識快十年了,總歸一句就是真的慶幸你一直都在。. 特別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 Kelly 老師,謝謝 Kelly 讓我自由揮灑這本論 文,還有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看我的論文,而且每次跟 Kelly 聊天都可以獲得 神奇的力量。此外,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昌德老師和子軒老師,謝謝兩位老師 在口試中提供的建議,讓這本論文可以更有組織和更完整。. 這漫長的三年半,要謝的人太多了,謝謝這條路上幫助我和陪伴我的人, 謝謝我的高中朋友們,謝謝大學的系隊,研究所朋友和學長姐以及立法院的同. I.

(3) 事們,幫我借書還書還有介紹受訪者的每一個人,還有每天陪我聊天和聽我碎 念的人。特別感謝我的台北飯友道悅、蔡琪和阿羅;幫我看了無數次論文的佩 君和芝甄,謝謝你們的不厭其煩;幫我翻譯的雨欣和遠在新竹的俐妏;一起崩 潰論文進度的堯哥;我的背靠背好友謝,寫論文到半夜還有人聊天真好;還有 小瑄,沒有你的宿舍時光我應該會無聊很多;我的台北媽媽柏和李教授軒,在 御花園的時光真的很美好,謝謝你們照顧台中小朋友。. 雖然他看不到,但還是感謝我最喜歡的球員,Novak Djokovic,因為 Nole 讓我喜歡上網球,也才能擁有一本自己很喜歡的論文,我始終覺得自己很幸運 可以支持一個幽默、熱情、堅持和善良的球員。. 當然,最感謝我的爸媽,總是包容我的任性,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讓我可 以不斷的去嘗試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謝謝你們即使擔心我的學業,但卻不會一 直給我畢業的壓力。最後也謝謝自己,謝謝自己的堅持和從未放棄,現在回頭 想想,還是很不可思議自己走完了這條路,還完成了這麼厚的一本論文。. 一直以為會在首爾寫下謝辭,但人生就是這麼的變幻無常,原本今天應該 搭上一早的飛機前往首爾的我,現在卻坐在臺灣的家裡準備著畢業需要的文 件,最終因為疫情無法前往韓國交換應該是我學生時期最大的遺憾,但當了 10 幾年的網球迷,能以這本論文劃下學生生涯的句點,或許我也是很幸福了。. 陳思妤 2020 年 2 月 24 日. II.

(4) 摘要 無論是當今黃金年代的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以及莫瑞。又或是過去 的網球傳奇,山普拉斯、阿格西、葛拉芙、沙芬⋯⋯,每一個都是網球迷耳熟能 詳的名字。當這些網球明星在全球媒體的轉播和訊息傳遞下,吸引來自全球的 網球迷成為了跨國球星時,臺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因此在全球化下,臺灣網球 迷因為這些跨國網球明星產生的消費文化與跨國實踐行為,即是本研究關注的 核心。為了描繪臺灣網球迷的圖像,本研究共訪談了 24 位受訪者,並以認同 產生為起點,討論臺灣網球迷的經歷和故事。 . 本研究發現,在全球化下被網球賽事和網球明星吸引的臺灣網球迷,在親 身的跨國實踐和媒介中介跨國實踐中不斷轉換。在日常生活中,臺灣網球迷藉 由電視、網路等數位科技,進行電子/虛擬的跨國實踐。透過電視或是網路轉播 觀看網球賽事,並經由網路獲取訊息,並利用「第二螢幕」形成群聚觀賞和集 體狂歡的想像力的共同體。網球迷們也透過購買球員和賽事的產品展現自己是 一個網球迷,他們克服數十小時的時差與世界職業網壇以及支持的球員緊緊相 連。此外,臺灣網球迷也會為了所愛的球員,和體驗網球嘉年華飛越千哩,成 為現代的朝聖者,前往網球賽事現場進行運動觀光。 此外,「國族」和「網球運動」的關係在全球化和消費主義作用下,因為媒 體、賽制、商業化等因素加入,被賦予了更多元的意義。在網球場上,展現國 族情緒是偶然和情境式的。臺灣網球迷可以為自己喜愛的球員融入球員原生國 的微型國族主義,透過球員原生國的符號表達團結,和展演自己球迷的身份, 也以此慶祝網球場上的嘉年華。此外,在某些時刻,他們也會現場觀看臺灣球 員賽事,高舉自己的國旗,回到球迷的國族身份,以臺灣之光為傲,展演屬於 臺灣的國族情緒。. III.

(5) 關鍵字:全球化、運動迷、消費文化、跨國實踐、運動觀光、第二螢幕、運動 國族主義. IV.

(6) Abstract Federer, Nadal, Djokovic, Murray Sampras, Agassi, Graf and Safin, the wellknown legendary names for all tennis fans, have attracted millions of fans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worldwide media nowadays. Taiwan is no exception. Thus, 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sumer culture and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bring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rs under globalization. To depict the Taiwanese tennis fans, this research includes the interview of 24 respondents who discussed about their identity, experience and stories as a tennis fan..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aiwanese tennis fans switch between direct transnational practice and mediated transnational practice. In daily lives, Taiwanese tennis fans usually perform electronic/Virtual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with cable TV or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They access games from live broadcasting on either TV or internet, access information and from the community of imagination that performs co-viewing and 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with the second screen. To show their identity, Taiwanese tennis fans also purchases the byproducts of games and their favorite sports stars. They feel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ennis tournaments despite the thousand-mile-distance and time differences. Moreover, some of them would fly oversea for Sports tourism to support their favorite player and experience Tennis carniv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Tennis Sports” diversifi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globalization, media,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The nationalism displayed on tennis courts is accidental and situational. Taiwanese tennis fans can fit into Petite-nationalism of their favorite players. They also show their unity as a fan with national symbols of players and celebrate the tennis carnival.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ttend Taiwanese player’s games, wave Taiwan national flags and cheer for their. V.

(7) own fellow countryman.. Keywords:Globalization, Sports fans, Consumer culture, Transnational practice, Sports tourism, Second screen, Sports Nationalism. VI.

(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網球發展概述................................................................................................ 9 一、. 網球發展 ........................................................................................................ 9. 二、. 網球全球化 .................................................................................................. 12 (一)世界職業網球全球化 (二)媒體與網球全球化. 三、. 網球—從世界到臺灣 .................................................................................. 17. 第二節、運動明星...................................................................................................... 23 一、. 運動明星的定義 .......................................................................................... 23. 二、. 網球明星的塑造 .......................................................................................... 24. 三、. 網球明星的身份—國族與世界職業網球 .................................................. 28 (一)國族與網球職業賽事 (二)彈性公民(Flexible citizenship)—網球明星流動的身份. 四、. 網球明星符號價值 ...................................................................................... 34. 第三節、球迷消費實踐與社群文化.......................................................................... 38 一、. 球迷的定義與認同 ...................................................................................... 38 VII.

(9) (一)球迷的發展歷程—球迷的定義,如何成為迷 (二)球迷的認同 二、. 球迷的消費文化與實踐 .............................................................................. 47 (一)全球運動/消費文化 (二)脫離日常生活—運動觀光(Sports tourism). 三、. 網路與球迷 .................................................................................................. 56. 第四節、研究問題...................................................................................................... 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2. 第一節、研究方法...................................................................................................... 62 一、. 參與觀察法.................................................................................................. 62. 二、. 深度訪談法.................................................................................................. 63. 第二節、研究對象...................................................................................................... 64 一、. 深度訪談法之抽樣方法.............................................................................. 64. 二、. 訪談對象名單.............................................................................................. 66. 第四章. 我們從這裡開始.......................................................................................... 68. 第一節、於是我們成為了網球迷.............................................................................. 70 一、. 認識網球賽事的開端.................................................................................. 70 (一)因為打球而接觸職業網球賽事 (二)受到重要他人影響 (三)自己作為開端:不是球員如何作為一連串化學反應的啟動者. VIII.

(10) 二、. 網球迷的球員認同與社群認同 .................................................................. 75 (一)球員認同的形成 (二)形塑一個「我們」:球迷之間的社群認同和對立. 三、. 你是迷妹/迷弟? ...................................................................................... 87 (一)誰才是網球迷? (二)迷妹/迷弟不是網球迷?. 第二節、球迷的消費與實踐...................................................................................... 93 一、. 網球迷的日常.............................................................................................. 94. 二、. 網路中的網球迷 .......................................................................................... 96 (一)網路作為轉播和訊息來源 (二)球迷的主動參與:訊息分享 (三)球迷的主動參與:想像力的共同體(community of imagination) (四)球迷的主動參與:「專業(professional)」的網球迷. 三、. 透過消費展演網球迷身份 ........................................................................ 112 (一)透過消費商品展演球迷身份 (二)無法展演的收藏品. 第五章. 我們一起去現場........................................................................................ 117. 第一節、見證過去的想像:飛出臺灣的朝聖之路................................................ 118. 一、. 朝聖的意義:人生必做清單.................................................................... 119. 二、. 網球場上的真實:建構性原真性(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 121 IX.

(11) (一)球場就是聖地 (二)網球明星就是信仰 (三)朝聖的選擇 三、. 現場體驗網球賽事:存在的原真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131 (一)親身體驗:獨一無二的經驗 (二)轉播與現場的差別:其實我們不是在看同一場比賽? (三)融合現場與轉播中介:Ground Pass 可以體驗的超真實空間 (四)朝聖的延續. 第二節、全球化下職業網球賽事與國族情感........................................................ 146 一、. 球迷的彈性身份:與跨國球星的國族連結............................................ 148. 二、. 屬於臺灣的國族情感:臺灣真的不重要嗎? ........................................ 155 (一)因為他是臺灣球員 (二)臺灣國族情緒的展現. 三、. 全球化下球迷的彈性身份與國族情緒 .................................................... 159. 第六章. 結論............................................................................................................ 162. 參考文獻.................................................................................................................... 168 附件一. 訪談題綱.................................................................................................... 186. 附件一. 研究參與者訪談同意書............................................................................ 189. X.

(12) 表目錄 表 2-1、近 30 年網球四大滿貫電視以及 MOD 轉播 .............................................. 19 表 3-1、受訪者基本資料 ........................................................................................... 66. XI.

(13) 圖目錄 圖 2-1、運動員明星化現象的生產與消費過程 ....................................................... 35 圖 2-2、心理連續模式 ............................................................................................... 40 圖 2-3、運動迷的生涯發展歷程 ............................................................................... 42 圖 2-4、球隊認同對球迷支持行為之影響 ............................................................... 47. XII.

(14)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FOX 體育台今公布今年澳網平均收視率不僅是七年來最高,男單決賽 費德勒與納達爾之戰更創下台灣澳網史上單場最高收視紀錄……,澳網 男單決賽在台灣達到 83 萬 6 千人觀看,創下澳網史上最高單場收視率 (楊勝凱,2017 年 02 月 03 日)。. 繼今年澳網收視率創新高後,FOX 體育台公布 6 月 11 日法網男單決 賽再度打破收視紀錄,刷新自 2005 年至今,台灣轉播網球四大賽事至 今共 13 年以來的單場歷史新高(楊勝凱,2017 年 06 月 12 日)。. 世界職業網球賽事遍佈全球,而在臺灣的的球迷由於距離因素多數只能選 擇透過轉播觀賞賽事,不斷創新的收視率,證明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開 始關注網球這項賽事。觀眾可能因為收看電視轉播,進而對網球賽事產生興 趣,最後成為球迷並產生相關的消費行為,如親臨現場、透過網路觀戰或是購 買相關商品(李明穎,2010;Crawford,2004;Fisher & Wakefiel,1998)。. 自 2004 年費德勒(Roger Federer)登上球王,之後其他三位球員 的崛起,開啟了男子網球的黃金年代,四位球星的對戰組合,總是能 吸引許多球迷透過轉播觀賞球賽,並在社群上分享即時戰況(陳宛 晶,2015 年 07 月 25 日)。. 四大天王(Big 4)——費德勒(Roger Federer)、納達爾(Rafael Nadal)、 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以及莫瑞(Andy Murray),這四位球員如今宰制 著男子網壇,幾乎壟斷了超過十幾年的四大滿貫冠軍以及大師賽冠軍,共同開 創了男子網球的黃金年代(Golden Era)。然而相對於男子網壇,如今的女子網. 1.

(15) 壇則是處於戰國時代,在臺灣對於女子網球賽事的討論度和受歡迎程度也相較 男子網壇低。是以,研究者將試圖透過作為網球迷的經驗與觀察,點出在這樣 的年代臺灣網球迷的經歷和見證,以及作為球迷產生的消費文化與實踐行為。. 還記得第一場觀看的網球賽事是 2007 年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也從那一年 開始,我成為了網球迷,觀看巡迴賽和大滿貫成為了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事, 甚至於很多時候我的時間是以四大滿貫時間為標準,設定在某一個大滿貫之前 要完成某一個目標,在這 10 幾年間,見證了費德勒(Roger Federer)打破傳奇 球星山普拉斯(Pete Sampras)所保持的 14 座大滿貫冠軍紀錄;紅土之王納達 爾(Rafael Nadal)在 2008 年拿下奧運金牌成為男子現役唯一的金滿貫 1 選手, 2018 拿下第 11 座法網火槍手盃,也繼續刷新男子網壇單一賽事的奪冠紀錄; 參與了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在 2016 年舉起法網火槍手盃完成生涯全滿 貫後,創造連續贏得四大滿貫的 Djoko Slam,以及 2018 年獲得辛辛那提大師賽 冠軍後,成為史上第一位的金大師 2(Golden Masters);而英國希望莫瑞 (Andy Murray),則在 2013 年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終結了英國長達 77 年的冠 軍荒,2016 年里約奧運奪得金牌後,更成為網球史上第一位成功衛冕奧運的球 員。. 批踢踢網球板中球迷們常說的「何其有幸活在這樣的傳奇年代」正代表著 我的心情,喬科維奇 2019 年高舉澳網金盃正式宣告網球史上大滿貫紀錄排名的 前三位正是由現役的三位傳奇所包辦,身為一個網球迷,能生活在這樣的年 代,如何不感到幸運並且深深著迷?. 1. 金滿貫:曾在四大滿貫獲得冠軍並贏得奧運金牌,歷史上共有四位選手達成,按照達成時間 先後分別為葛拉芙(Steffi Graf)、阿格西(Andre Agassi)、納達爾(Rafael Nadel)、 小威廉絲(Serena Wiliams). 2. 金大師:在 9 站 ATP 1000 分級大師賽均曾奪冠. 2.

(16) 四大天王的成就讓他們不僅在網球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也讓他們擁有無 數的球迷,且球迷遍佈世界。其中費德勒更是擁有「全球主場」的稱號,甚至 被時代雜誌(Time)評為 2017 年度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楊勝凱,2018 年 4 月 20 日),在全球的網球賽事上,都可以看在觀眾席上可以看見球迷穿戴著印有 四大天王各自 Logo 的服飾、舉著他們的加油牌,為他們吶喊助陣。. 我從 2009 年開始看球賽,那年是西班牙蠻牛納達爾對戰瑞士特快 車費德勒,那一場大戰如史詩,兩個球員的惺惺相惜更是動人……., 或許因為納達爾是我第一個看比賽時奪冠的球員,又或許因為當時他 帥氣的模樣,不知道因何緣故,我身邊的好友都是費德勒的球迷,而 我唯獨鍾情納達爾,從那一場澳網開始,我就成為納達爾忠實的球 迷,我從對網球一無所知,開始瘋狂在網路上搜尋他與費德勒的球 賽,一向不裝第四台的我,為了看球賽,也安裝了第四台,購買網球 頻道(陳雪,2019 年 02 月 01 日). 作家陳雪在文中描述透過電視轉播觀看球賽,而成為某一位球員球迷的過 程,也呼應了臺灣網球迷的經歷。以我自己周遭所認識的球迷和在網路上的觀 察即發現,在臺灣的網球迷最喜歡的球員也多數是這四位天王,尤其是費德勒 和納達爾的球迷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而這或許與網球本身的賽制有關和曝光度 有關,畢竟四大天王的賽事被電視轉播的比例是遠遠高出於其他球員,而其中 費德勒和納達爾的對決更是備受矚目。前大滿貫名將現今馬德里大師賽總監桑 塔納(Manolo Santana)為《王者對決,Roger & Rafa》所撰寫的推薦序中即寫 到:「很多明明不喜歡網球的人,因為費德勒、納達爾或他們兩人,最後都成了 熱衷網球的球迷,看電視轉播追球賽」(劉家亨譯,2019)。除此之外,成就和 表現勢必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費德勒和納達爾也是因為成就才能具有如此高 曝光度,羅婉婷(2014)曾以情緒評估理論探討球賽輸贏對於觀眾享樂感的影 響,發現即使輸球,觀眾仍會有享樂感。但是事實上誰又不希望支持的球員能 贏球以及擁有非凡成就呢?. 3.

(17) 當了喬科維奇 10 幾年的球迷,至今都還記得看著他拿下生涯第一個大滿貫 的興奮,2011 年他初登球王在溫布頓草地吃草的感動,以及 2016 年終於舉起 火槍手盃完成全滿貫,彷彿跟他一樣如釋重負,從 20 歲的年輕小將開始陪伴著 他一步一步締造空前的歷史,是做為球迷一件相當幸福的事,在每一次的賽事 看著他瞪大雙眼緊盯著球,都讓我始終相信他不會讓球迷失望,而每一次賽前 都能夠相信他會再次舉起冠軍獎盃也是我對比賽的動力之一,願意為了他對抗 全球賽事的時差問題,無論是早上 7 點還是凌晨 4 點,因為相信他以及支持他 都是可以克服的。. 但除了關注他的動態和賽事之外,我仍然關心以及欣賞許多其他的球員, 也對於新生代球員的未來有所期待。而作為一個在臺灣的網球迷,在無法親臨 現場的情況下,除了觀看電視賽事轉播之外,網路扮演了讓我能夠持續關注網 球賽事以及網球員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追蹤喜愛球員的社群媒體,透過觀看 和按讚讓我感覺跟他們的距離不是隔著半個地球,而是相當接近。. 我最喜歡的女單球員前球后伊凡諾維琪(Ana Ivanovic)2016 年 12 月 29 日透過 Facebook 直播宣布退役,她也提到選擇透過直播方式宣布是因為「球迷 有權利第一個知道這項消息」;喬科維奇在歷經一年多的低潮終於在 2018 年揮 別陰霾再度舉起溫網金盃後,也在個人網站發布給球迷的一封信,訴說自己經 歷的低潮徬徨與傷痛,並感謝全球球迷始終相信且支持著他,這對球迷而言是 支持他所獲得最大的回饋;備受期待的新生代球星西西帕斯(Stefanos Tsitsipas)更直接在澳網賽後訪問推銷自己的 YouTube 頻道,一句“If you haven’t subscribed, please subscribe” 讓他的頻道訂閱人數瞬間暴增,透過影像網 誌(Video blog,簡稱 Vlog),一窺他的私人生活,彷彿他就像是日常生活中會 碰到的大男孩般沒有距離。這正如謝靜雯(2013)提到,社群媒體的出現混淆 了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成為了新的表演平台。現在許多球員都擁有自己個人 的網站(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許多網球明星在社群網站 Twitter. 4.

(18) 或是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上都有破百萬甚至破千萬的追蹤者,網球明星經由社 群媒體或是個人網站得以不經大眾媒體中介直接的與球迷互動,而球迷透過社 群媒體不僅可以最快速的獲取球員的訊息,也能夠一窺球員較為生活化的一 面。. 網路也是球迷與球迷之間的聯繫管道。球迷能夠透過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的 喜愛和崇拜(謝靜雯,2013)。由球迷所創立的粉絲專頁紛紛出現,透過翻譯球 員的貼文、相關報導,轉貼照片等凝聚球迷。也常可以看到朋友在社群網站中 張貼與網球賽事有關的資訊和即時賽況,或是抒發看比賽時的心情,社群網站 Dcard 以及批踢踢論壇也皆有網球板的設立,研究者作為一個使用批踢踢超過 10 年的鄉民,批踢踢是我接受網球資訊,和觀看網球比賽時所不可或缺的平 台,從大學開始離家求學,看球賽從與父母在客廳一起觀看,轉變成為了一個 人孤獨的在宿舍對著螢幕,自此,批踢踢的 Live 文就成為我看球賽時的最佳夥 伴。. 批踢踢中的網球板成立於 1997 年,知名的網球明星在批踢踢中亦有屬於自 己專屬的個板,提供網球迷談論的空間及分享網球相關新聞和統計資訊。重要 的賽事或是受歡迎的對戰組合,都有網友會在網球板中開闢 Live 文,何綺 (2011)在批踢踢網球板和 Federer 板(費德勒板)Live 文的研究即指出,Live 文營造一個集體觀賞感,即時互動的特殊網路景觀,成為虛擬空間的運動酒吧 (Sports Bar)般得以分享情感以及獲得回應。且從批踢踢網球板的討論串中也 可以發現有許多非板友可能不知道的球員稱號和名詞如「日記小王子」、「原聲 帶小妹」、「囧三寶」,也有些甚至會被沿用於新聞報導當中,例如「紅土土地 公」、「品超」、「7784」等等,這些都讓在分享時更為有樂趣,且更感受到是一 個共同討論觀看的集體,正如同黃厚銘(2016)所主編的《婉君你好嗎?給覺 醒鄉民的 PTT 進化史》中描述「我,和成千上萬的鄉民,一起在黑底白字的螢 幕前情緒激動、鍵盤發洩。我想,這或許才是批踢踢帶給每一位鄉民的寶藏」。 對我而言,在觀看比賽的同時透過第二螢在批踢踢上與其他人連結,已成為無. 5.

(19) 法消除的習慣,它消弭了一個人看球賽的寂寞,以及無法與人分享情緒和狂歡 的失落。. 除了透過電視轉播和網路討論參與賽事之外,也有許多臺灣的網球迷飛越 數千哩到達大滿貫或是大師賽現場,而這也是我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前往 朝聖,能夠親眼看到我迷了超過 10 年的 Nole(喬科維奇)⋯⋯. 2018 年在墨爾本公園(Melbourne Park)舉行的澳洲網球公開賽 (Australian Open)再次打破觀賽者人數紀錄,在兩週的賽事中,743,667 人湧入賽場觀看比賽,比去年增加了 14,904 人,且共有 8 萬名觀賽者來自 海外,澳網賽事總監泰利(Craig Tiley)也直言「澳洲網球公開賽已經成為 澳洲歷史上最有經濟價值和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鄭煦婷,2018 年 01 月 29 日)。. 網球這一項在維多莉亞晚期的全新運動,在當時還曾被視為是重要的社交 場合(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至 1968 年開放職業選手參賽進入公 開化年代(Open Era)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到場觀賞,每一年的四大 滿貫中央球場以及重要的幾個賽事場地幾乎都是場場爆滿,來自世界各地的球 迷前往朝聖。除了身邊的網球迷之外,在網路上可以看到許多網友分享前往大 師賽或是大滿貫「朝聖」和「圓夢」的心得文,而批踢踢上除了分享文之外亦 會出現召集共同朝聖的揪人文,除此之外亦有旅行社推出大滿貫朝聖之旅的旅 行團,在許多球員的社群網站也可以看到臺灣球迷朝聖的紀錄,2018 年澳網賽 後喬科維奇就曾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發布與臺灣球迷的合照,同年溫網賽後, 莫瑞的母親(Judy Murray)也在 Twitter 放上一張照片,內容是莫瑞手拿臺灣球 迷親手轉交的卡片。. 即使與網球重要賽事的地理距離極為遙遠,但臺灣的網球迷能夠透過電視 轉播觀看賽事,經由網路即時獲得和分享資訊,傳達自己對於網球賽事和球員. 6.

(20) 的喜愛及支持,也可能因為對於網球賽事和網球員的喜愛跨出前往網球賽事現 場朝聖的腳步,無論地理距離多遙遠,臺灣的網球迷仍然一直關心、追蹤著自 己喜愛的球員以及世界職業網球的動態。.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Giddens(1990)將全球化定義為世界上時間以及空間的轉變,是不同的社 會背景和地區之間橫跨地表的全球性連結模式,是世界各地社會關係的強化, 能將遙遠的兩地連結,並互相影響。運動已跨越國界以及文化成為共同的活動 (吳崇旗、周靈山,2002;蘇維杉,2004)。網球即是最全球化的運動之ㄧ,在 臺灣亦有越來越多的網球迷出現。然而過去與運動迷有關之運動迷的認同和實 踐行為,與迷的形成等研究多著重於足球、棒球、籃球等球隊運動(張銘晏, 2014;許世龍,2015;李嘉宜,2016;Wann & Branscombe,1993;King, 2000;Wann., Royalty & Roberts,2000;Crawford,2004),較少是有關於網球 這類型的個人化運動研究。. 世界職業網球賽事雖然也是職業賽事,但其特殊性之一就在於球員來自世 界各地,如今臺灣亦有幾位知名的網球員,然而,在臺灣擁有大量支持者的網 球員並不是來自臺灣的運動員,而是全球頂尖,排名前幾名的網球明星。但在 臺灣有關運動明星與臺灣運動迷之間關係,以及在臺灣的運動明星現象研究則 是集中於——臺灣之光,林書豪和王建民即是許多研究的重點(安碧芸, 2010;邱建章,2011)。. 無法否認的是,如同黃冠華(2011)提及運動常常與國族認同連結在一 起,作為國族認同的展現平台,國族情緒的宣洩窗口,基於國族主義,讓許多 觀眾對來自臺灣的選手充滿期待,進而陷入集體狂熱。但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 網球明星能讓臺灣的球迷對其產生期待產生認同,願意支持並且投入熱情的原 因又是為何?而對於其他國家球星產生認同,是否代表著網球運動與國族之間. 7.

(21) 關係更為複雜?. . 如今,除了與網球運動技術和發展層面相關的研究之外,在臺灣所現有. 與網球觀眾、網球迷行為相關的質化研究即是何綺(2011)對於批踢踢網球 板和 Federer 板(費德勒板)Live 文中球迷的行為與互動研究。對於臺灣網球 迷如何成為網球迷,以及除了在批踢踢共同討論,參與賽事之外,其他的網 球文化消費與實踐行為目前還未有研究出現。. 在研究背景中已點出研究者即是一個網球迷的角色,亦試圖透過自身的 經驗以及在網路上的觀察初步描繪出觀察到球迷的行為,然而也正是作為一 個球迷,盼望在這樣的一個黃金年代,以及雖然在臺灣仍屬小眾,但還是有 越來越多關注網球的球迷出現的同時,能有一個有關於臺灣網球迷的研究, 紀錄和訴說屬於網球迷的故事,在一個並未擁有任何世界巡迴賽事等級球 賽,除了表演賽幾乎不會有任何知名網球明星會前來參賽的國家,臺灣的球 迷是如何透過轉播成為球迷,又產生何種文化消費與實踐行為?. 故本研究欲在考慮網球的全球媒體轉播以及屬於個人運動的特質下,從 了解並未擁有任何巡迴賽事的情況下,在臺灣的網球迷如何開始接觸網球, 成為網球迷,網球迷的認同產生為出發點,並探討球迷的消費與實踐,又對 於網球迷而言網路除了扮演訊息接收的角色之外,網路又為球迷創造了一個 什麼樣的公共空間?且這樣的虛擬社群又有什麼樣的特色?.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網球發展概述 本節將從網球運動最初的發展為起點,了解網球運動的轉變,並透過全球 化現象的分析和解釋,將世界網球發展以及影響因素脈絡化,最後再將視野拉 回臺灣,脈絡化臺灣網球的發展以及臺灣的觀眾如何接近世界職業網球,藉此 讓後續章節探討臺灣網球迷的消費和實踐過程時有所依據。. 一、網球發展 網球源自於古老的遊戲,古式網球在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極為流行 (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較被多數歷史學家所共同認同的是起源於 法國貴族間的一項在室內以手掌擊球的遊戲(Le Jeu Du Paume),之後經由轉變 成為以球拍擊球(巫宏榮,2004)。現今網球的英文 Tennis 一詞的來源有兩種 不同說法,其一是認為源自於法文的 Tenez,代表提醒對方發球,另一說是認 為是由於埃及的坦尼斯小鎮所出產的球皮布最能做出高質量的球,因此網球 Tennis 一詞被沿用至今,球拍取代雙手擊球也成為古式網球的特徵,盛行於修 道院以及宮廷之中供貴族作為休息消遣(王希升、劉占捷,1999)。古式網球經 由皇室通婚以及貴族之間交流傳至英國,然在法國大革命後在法國逐漸式微, 而在英國則持續的發展,在維多利亞時期,溫菲爾少校結合了草地、球拍及球 以 15 分制計分法發明了草底網球(巫宏榮,2004)。因此時的網球已與古式網 球有極大差異,已可被認為是一個新的運動,因此網球在運動史上,被視為是 屬於維多利亞晚期的全新運動,在不同於其他運動的場地——花園的草地上進 行(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 歷史上首場網球比賽,是由全英草地網球與槌球俱樂部(簡稱為全英俱樂 部)的前身—全英槌球俱樂部,於 1877 年在溫布頓舉辦,第一屆的溫布頓只設 有男子單打賽事,共有 22 位男子選手參加,採取「0-15-30-40」與溫菲爾少校 15 分制不同的計分方式,並將球場由溫菲爾少校訂定的沙漏型球場改為長方形. 9.

(23) 球場,奠定了現代網球規則的基礎(巫宏榮,2004)。然而在當時的溫布頓錦標 賽被視為是當時重要的社交場合,僅開放業餘單打選手參加,並不允許職業選 手參賽(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草地網球也經由外國遊客、移民以 及商業來往等因素從英國傳至世界各地(喬培基,1997)。. 現今網球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滿貫依照創立時間排列,即為溫布敦網球公開 賽(Wimbledon Championships、草地球場)、法國網球公開賽(RolandGarros、紅土球場) 、美國網球公開賽(US Open、硬地球場)及澳洲網球公開 賽(Australia Open、硬地球場) 。溫布頓賽事自 1877 年第一屆賽事發展至今已 超過 140 年歷史。不僅是最早的網球賽事,更被球迷以及球員視為是最重要的 賽事(巫宏榮,2004)。每年 5 月中在巴黎羅蘭高地(Roland Garrors)舉辦的 法國網球公開賽起源於 1891 年開賽的法國紅土錦標賽,原先僅允許屬於法國俱 樂部的法國人參賽,直到 1925 年才開放非法國國籍球員參賽,成為了法國網球 公開賽(Roland Garrors,126 Years of History)。. 1881 年 8 月,甫成立的美國全國草地網球協會(USTLA)在羅德島州新港 舉辦了第一屆的男子網球錦標賽(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並於 1877 年舉辦女子單打錦標賽(王希升、劉占捷,1999)。1968 年男子單雙打、 女子單雙打以及混合雙打五項比賽合併,成為了美國網球公開賽(US Open)。 每年的第一項大滿貫賽事——澳洲網球公開賽,則源自於 1905 年創辦的澳洲網 球錦標賽,一開始在各城市輪流舉辦甚至曾到達紐西蘭,最終於 1988 年確立了 每年賽事將在墨爾本公園所舉行,並於同年度將場地由草地球場改為硬地球場 (Australia Open,Australia Open History)。而根據巫宏榮(2004)提及目前在 網球中最具代表性的,以國家為隊伍出賽的男子團體賽——台維斯杯,則在 1900 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學生台維斯盃(Dwight Davis)創辦,但在第一屆時僅 有美國以及英國參加。而女子團體賽聯邦盃則開始於 1963 年。. 網球自 1945 年至 1960 年代開始邁向職業化(喬培基,1997)。第一個網球. 10.

(24) 職業巡迴賽在 1926 年出現(Fein,2002:253)。然而直至英國草地網球協會在 1967 年 12 月 14 日決議廢除職業以及業餘選手的界線,1968 年 6 月登場的溫布 頓網球賽事開放職業選手可與業餘選手共同參加(Wilson,2014/鍾玉玨譯, 2017)。1968 年 3 月 30 日國際草地網球總會(ILTF,即國際網球總會 ITF 前 身)在巴黎召開會議,會中由 47 個國家的 66 位代表一制性決議批准了在 8 個 不同國家中舉行的 12 項王球賽事,網球也才真正的進入公開化年代(Open Era)(Fein,2002)。. 巫宏榮(2004)指出儘管過去亦有許多知名的職業選手,如在 1926 年時法 國女子網球選手蘭葛倫(Suzanne Lenglen),但在當時雖然有很多商業的活動但 仍無法和職業足球賽事依樣轟動,但在 1960 年代後期出現的三大因素——電 視、室內體育館以及決勝局制,科技進步發明了可以直接架設在室內體育館的 人造網球場,以及因應電視轉播而誕生的多決勝局制(Tie Break)也讓比賽時 間較能被掌握,電視轉播拓展了網球的商業利益以及觀賞人數,促使業餘選手 一批批的投入職業賽事,最終全英俱樂部以及美國全國草地網球協會 (USTLA)和當時的國際草地網球總會(ILTF)不得不開放網球賽事,開放職 業選手得以參賽。. 從第一場網球賽事至今,每年所舉辦的網球賽事,遍及全球,除了四大滿 貫賽事和男子團體賽事台維斯盃以及女子團體賽事聯邦盃之外,還有各級職業 巡迴賽事。而這些賽事由三個網球組織所管理,分別為國際網球總會 (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簡稱 ITF)、職業網球員協會(Associational Tennis of Players,簡稱 ATP)以及女子網球協會(Woman Tennis Association, 簡稱 WTA)則掌管女子職業網球各級巡迴賽(巫宏榮,2004)。國際網球總會 成立於 1913 年,負責網球賽事規則的制定,以及推廣國際網球事務(王希升、 劉占捷,1999)。並管理四大滿貫賽事、男子台維斯盃、女子聯邦盃、霍普曼盃 以及奧運網球(ITF Tennis.com,About the ITF)。. 11.

(25) 1972 年 9 月網球史上第一個代表選手的協會——職業網球協會(ATP)誕 生了,首任理事長為佐斯德爾(Cliff Drysdale),1974 年開始透過電腦排名系統 的啟用,排定男子單打以及雙打的世界排名(巫宏榮,2004)。ATP 的理事由球 員互相選舉所產生,任期為兩年。現今 ATP 負責管理男子網球挑戰賽、各級巡 迴賽,包括 250 分級、500 分級以及 1000 分級大師賽、挑戰賽等,共跨越 31 個國家舉辦 64 項賽事,並於每週一公布新的世界排名,而當年度的年終前排名 前 8 的男子單雙打選手會於年終於參加 ATP 年終賽(ATP Tour,About)。女子 網球協會(WTA)則成立於 1973 年,負責女子網球巡迴賽,包括 280 分、470 及 900 分級巡迴賽以及皇冠賽和挑戰賽等在 30 個國家所舉辦的 54 場賽事,並 紀錄以及每週公布世界排名,以及舉辦 WTA 年終總決賽(WTA,About)。. 二、網球全球化 (一)世界職業網球全球化. 這正如 Giddens 對於全球化的定義,「是世界各地關係的強化,能連結距 離遙遠的地區,而所在地發生的事件可能是由數英里外所發生的事件而引起, 相對的,當地的事物亦可能對外在地區產生影響」(Giddens,1990:64)。 Giddens(1990)將全球化定義為時間以及空間延伸的過程,是不同的社會背景 和地區之間橫跨地表的全球性連結模式。. 社會學上亦將全球化視為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在社會以及文化的 地理限制縮減了,且在這個過程中的人也都可以感受到此一現象(黃瑞祺主 編,2003)。全球化造成了世界上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對彼此產生比過去 更大的影響力,運動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環,當然無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蘇維杉,2004)。Maguire(1999)以 Robertson 在 1992 年發表的全球化各階 段劃分為依據,並在 Eric Dunning 及 Norbert Elias 運動化二階段發展的解釋基 礎下,提出運動化的後三個階段:. 12.

(26) 17 到 18 世紀,原先的休閒活動轉變為現代具有競爭性的運動(包括板 球、獵狐、賽馬、拳擊等)。而到了 19 世紀,足球、橄欖球、網球、田徑開始 以近代運動的形式進行則是第二階段(Dunning,1992;轉引自 Maguire, 1999)。第三階段為 1870-1920 年,是英國形式運動擴散,國際運動組織的建 立和國家隊競爭的增加,讓此擴散現象與全球化和國族主義密切連結,運動提 供了國族主義新的表現形式,如威爾士的橄欖球;1920-1960 年代為第四階段, 隨著籃球、棒球和冰球傳播至全世界,西方國家定義了運動領域,掌控運動的 國際組織和意識形態,然而在非西方國家在接受的同時也基於文化的差異修改 運動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此階段中現代運動的發源地——英國,無法被擊敗 的形象被打破,非西方國家開始在運動領域擊敗曾經的殖民母國。到了第五個 階段,從 1960 年代開始非西方國家的民俗運動在此階段傳布至西方,全球運動 成為複雜多元的文化,而移民也可能造就愛國主義的缺席。(Maguire,1999). Cashmore(2000)則將運動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擁有全球 性的運動賽事,如奧運,第二個階段則是自 1962 年人類史上第一個成功運轉的 通訊衛星 Telstar 升空,開啟了全球的衛星傳播,透過衛星將即時運動的新聞傳 至全球,最後一個階段則從 1980 年代開始,運動商品得以在全球製造以及流 通。江輝祺、甘允良(2008)指出從 2004 年的奧運有超過兩百國參賽,2006 年的世界盃足球賽事創造了官網 42 億的瀏覽量,來自美國的 Nike 和德國的 Adidas,兩大運動品牌遍佈全球,這些都代表著運動全球化的事實。再到最近 一次的 2018 年世界杯足球賽,僅僅是冠軍賽是就在全球達到 11 億人次觀賽 (中央社,2018 年 12 月 21 日)。這都證明了,如今,全球的運動舞台已經誕 生,全球數十億人口,無論是積極的參與者、消費者或是被剝削的勞動者,都 已幾乎無法脫離全球運動經濟的影響(Bairner,2003)。. 網球即被認為是最全球化的運動之ㄧ。Brouwer、Sotiriadou 和 De Bosscher (2015)提及網球的全球性比賽結構以及在奧運賽場上的聲譽越來越高,都顯 示了網球的全球性。網球巡迴賽場遍佈全球,由來自各個國家的選手參與競. 13.

(27) 賽,甚至球員及其訓練團隊也由不同國家成員組成,全球的觀眾得以透過轉播 即時參與賽事,網球的相關商品及品牌也在世界流通。網球的全球化可以從 19 世紀末期找到轉捩點,在 19 世紀末期網球錦標賽開始大幅擴張規模,能夠在溫 布頓看到美國選手參賽,而 1900 年開始的台維斯杯也帶動了各國網球之間的交 流,加速網球全球化的步調(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再到後期法國 網球公開賽開放非法國籍選手參賽。曾經受到交通限制而較少球員願意到澳洲 參賽的澳洲網球公開賽,也因交通革新,選手得以搭乘飛機至南半球參賽,而 逐漸擴大(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江輝祺與甘允良(2008)也指 出運動全球化讓世界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彼此之間的實力也越來越接近。20 世紀開始,澳洲的男子網球在台維斯杯(Davis cup)完成連霸,以及第一位獲 得溫布頓男子單打冠軍的非英國籍選手布魯克斯(Norman Brookes)和威爾定 (Anthony Wilding)在溫布頓賽場上的出色表現都證明了網球這項運動已經不 再是侷限於過去屬於英國人的消遣(Eaves & Lake,2016)。. Marshall(2011 年 2 月 1 日)發表的文章中透過歷史上 4 個時間點的世界 前 100 名男女子單打選手代表的國家,分析網球這項運動在全球的發展和各國 實力的變化,證明網球運動已在原先不盛行地區逐漸流行,在 1980 年代初期, 世界排名前 100 名男女子單打有分別有 42 位以及 59 位,這代表了美國處於網 球運動的統治地位,奪得多次大滿貫、台維斯杯和聯邦杯冠軍,遠超過排名第 二的澳洲;到了 1980 年代後期開始,美國雖仍處領先地位,但西歐國家實力增 長,尤其是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皆出現許多強勁的選手,如被認為是世界最偉 大的球員之一的德國前球后葛拉芙(Graf);再到了 1990 年代中後期開始趨向 多元的發展,如 1996 年澳網到 1998 年的法網男單冠軍,是由 8 個來自不同國 家的選手所獲得,而 2000 年的排名中歐洲在女單世界前 10 的人數多於美國, 男子單打部分,前 10 名則來自 7 個不同的國家,而俄羅斯也在此時擠身網球強 國之列,亞洲國家也開始有代表選手出現;最後是 2010 年,此時的網球更為全 球化,除了大國之外,瑞士、塞爾維亞、丹麥等國家也誕生了頂尖球員,在男 子部分世界前 100 名有來自 37 個國家,而女子單打部分則是 34 個國家。. 14.

(28) 正如 WTA 前執行長阿拉斯特(Stacey Allaster)所言網球是全球化的運 動,「當女子網壇排名前 10 的選手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國家,表示網球這項運動 已經全球化」(Marshall,2011 年 2 月 1 日)。2019 年 1 月澳網結束後,ATP 排名前 10 的選手來自於 10 個不同的國家,且橫跨了歐洲、美洲、亞洲以及非 洲(ATP,2019 年 1 月 28 日)。WTA 前 10 名選手也來自 9 個不同的國家, 且日本選手大坂直美(Osaka Naomi)在奪得 2019 年澳網公開賽冠軍之後登上 世界第一,成為歷史上第一位亞洲球后(WTA,2019 年 1 月 28 日)。. (二)媒體與網球全球化. 除了參與賽事的選手證明了網球是一項全球化的運動,對於要擴張網球在 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媒體的力量是不容忽視。如同在網球發展中曾經提及,巫 宏榮(2004)指出 1960 年代後期出現的三大因素——電視、室內體育館以及決 勝局制最終全英俱樂部以及美國全國草地網球協會(USTLA)和當時的國際草 地網球總會(ILTF,即國際網球總會 ITF 前身)不得不開放網球賽事,讓業餘 選手與職業選手得以同台競賽。此外現代的比賽場地在設計會考量到廣告以及 電視轉播攝影的需求,讓賽事能夠完整的呈現在電視前的觀眾眼前(Schirato, 2007/何哲欣譯,2009)。賽事必須考慮到媒體的需求,因為若無媒體將賽事從 運動場內帶至場外,讓運動從現場參與轉變為觀賞性的活動,運動將無法融入 一般民眾的生活中(蘇維杉,2007)。也因此媒體有能力改變並且定義現代運 動,但媒體也透過其商業力量幫助建立和組織全球性的運動(Churchill,2008 年 5 月 9 日)。媒體讓運動能夠在全球傳播和曝光(吳崇旗、王偉琴,2003)。 如今職業運動能夠普及甚至能夠全球化都與媒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黃惠 娟,2010)。. Boyle 與 Haynes(2000)爬梳運動媒體從印刷、到廣播再到電視的發展歷 史後指出,運動媒體是現代化的產物,且是不可阻擋的形式,並提出現代運動. 15.

(29) 是由一個三角型所構成,其分別為運動本身、電視以及贊助商。自 1960 年開始 運動賽事就成為了電視節目的一部分(莫季雍,2002)。運動媒體通常被描述為 是「娛樂的共通語言」,如好萊塢的作用般,很容易跨越國家、種族和民族界 限,吸引來自全球的觀眾(Andrews,2004:100,轉引自 Leary & Jackson, 2012)。. 因此衛星電視和大眾媒體的出現成為了最主要能顯現運動全球化的代表, 電視將賽事透過現場轉播帶到另外一個城市(蘇維杉,2009)。吳崇旗、周靈 山(2002)也認為媒介形式的運動全球化已經相當普遍。不同國家的人得以透 過媒體接觸到其他的運動(Wagner,1990)。Rowe(1996)則認為運動與媒體 之間就是摯愛(love-match)的配對(轉引自施致平,2010)。運動藉由媒體增 加曝光率並且吸引更多觀眾,而媒體藉由運動獲取利益(施致平,2010)。而 運動擁有極大的時空延展能力,能夠消彌種族和文化的差異、國家的疆界、地 理的距離,在全球有超過億萬的人口透過媒體參與和觀賞相同的運動,崇拜同 一位運動員(周靈山、陳淑滿,2003)。. 透過電視讓觀眾跨越限制親眼見證事件的發生,參與運動賽事,Real (2012)指出電視的元素——光、動態、聲音、臨場感、敘事結構、體裁慣例 和文本意涵,讓電視和運動能夠完美的配合,透過電視的光影,得以立即重現 運動員的動作,且是動態的並非是如雕像或是畫作需要透過觀眾自己連結和想 像,再結合賽事現場的背景音,使得電視提供觀眾的臨場感遠勝於過去的傳播 媒介,而運動賽事對於結果的不確定性亦讓體育轉播成為了極具張力的電視體 驗,以及電視本身對於觀眾的親切感,透過家中的電視螢幕即可輕易的接觸到 運動賽事。. 衛星電視讓賽事能夠經由現場同步轉播帶到觀眾眼前,將運動從一個城市 帶到世界各地,而觀眾也藉由電視的賽事轉播,認識球員,進而欣賞球員,甚 至成為迷(吳崇旗、周靈山,2002)。透過電視讓身處於不同地區的運動迷可. 16.

(30) 以體驗到與支持球隊之間的親密性以及持續獲得球隊資訊(Real,2012)。不 同城市、國家甚至是不同區域的球迷藉由電視轉播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支持 同一個球隊,運動賽事也透過全球衛星電視轉播大幅擴張國際球迷的版圖,讓 球隊的地區意識逐漸模糊,運動的地方認同也不再重要(Smart,2005/何哲欣 譯,2008)。如今運動早已打破傳統的國家和文化藩籬,國家的界線已逐漸模 糊(吳崇旗、周靈山,2002)。. 自 1955 年 8 月 26 日,美國三大有線電視之一的 NBC 以彩色方式播出美國 與澳大利亞兩國對陣的台維斯杯(Davis Cup)比賽實況,開啟了彩色轉播網球 賽的篇章(許振輝,2017 年 8 月 26 日)。至今網球賽事透過電視轉播得以讓 全球的觀眾即時的收看。如在 2012 年時的美國網球公開賽就已在 118 個國家播 出(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354)。在 2013 年網球在全球 190 個國 家播放(ATP Tour,2013;轉引自 Brouwers et al.,2015)。僅是溫布頓網球公 開賽一項賽事在每一年就有 3.78 億遍佈全球的觀眾透過電視轉播觀看賽事(藍 弋丰,2014 年 7 月 6 日)。而這就如同 Schirato(2007/何哲欣譯,2009)所 言,全球球迷投入職業運動的觀賞代表著,球迷與觀眾從現場體驗球賽逐漸轉 變成透過媒體如電視或是報紙甚至是新媒體的中介。如今除了四大滿貫之外 ATP 及 WTA 各級巡迴賽、台維斯盃、聯邦盃皆可透過電視轉播在全球收看, 透過轉播,讓全球的觀眾得以跨越時空的距離,即時的參與賽事. 三、網球——從世界到臺灣 目前臺灣僅擁有三項國際性的職業網球賽事,分別為海碩盃女子挑戰賽、 海碩盃男子挑戰賽以及三太子國際男子網球挑戰賽。海碩盃女子挑戰賽一開始 為海碩盃女子網球賽,創立於 2007 年,原先為 ITF 賽事,2012 年升級為世界 首站 WTA 挑戰賽。而海碩盃男子網球挑戰賽則是於 2012 年開始舉辦,為 ATP 挑戰賽 6 等級中的最高等級賽事。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網球挑戰賽開賽於 2014 年。並於 2018 年升級,成為和海碩盃男子挑戰賽一樣的 ATP 挑戰賽中最. 17.

(31) 高等級(吳思儀,2018 年 4 月 2 日)。但這三項屬於挑戰賽等級,並非是巡迴 賽,臺灣的球迷要觀看巡迴賽以上等級的賽事,需要透過電視轉播,透過電視 或電腦螢幕臺灣的球迷才能夠參與賽事,觀看球員的表現、球技和態度。. 過去華裔選手張德培法以及臺灣選手王思婷在世界職業網壇的表現都可以 經由媒體報導讓臺灣民眾看見,可惜的是在 1989 年 6 月 11 日張德培以 17 歲的 年齡舉起法國網球公開賽金盃,在當時並無法透過臺灣的電視直播觀看,但在 同年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已可以透過 NHK 衛星頻道收看賽事直播(表 21)。跨國頻道衛視體育台以及 ESPN 分別於 1991 年和 1992 年在臺灣開台,且 在剛開始以轉播國外賽事為主(劉昌德,2005),如網球賽事轉播為最早期的 1992 年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但事實上過去 30 年間(表 2-1)臺灣的網球電視轉 播光是最重要的四大滿貫賽事,除了 1993 至 1997 年轉播權較為穩定之外,其 他不是只提供一年的轉播,就是根本沒有任何電視頻道轉播,如 2005 的澳洲網 球公開賽,法網更是自 2001 年起長達 10 年未有電視頻道進行轉播。. 雖然,ELTA 體育台自 2000 創立,並於 2008 年在中華電信 MOD 開台後, 也陸續提供網球賽事的轉播,如 2009 年海碩盃、2010 及 2011 美國網球公開賽 (愛爾達科技,大事紀),但 ELTA 僅能夠過網路或是中華電信 MOD 收看。 另一個轉播網球賽事的頻道——博斯網球台於 2008 年 5 月正式開台後,成為臺 灣第一個 24 小時播出網球賽事的網球頻道(黎建忠,2008 年 5 月 14 日),也 曾提供法網的轉播服務,然而博斯網球台亦是只在網路、中華電信 MOD 以及 部分有線電視系統才可以觀看。. 因此曾經,在臺灣的網球觀眾如果僅是透過電視轉播的話,連四大滿貫賽 事都無法完整的參與。直自 2014 年 FOX 國際電視網開始轉播法國網球公開賽 (ETtoday 運動雲,2013 年 10 月 16 日)。並於 2017 年起提供美國網球公開賽 的轉播服務,自此 FOX 才集成了四大滿貫賽事,得以提供完整的網球大滿貫賽 事轉播(ETtoday 運動雲,2016 年 05 月 21 日)。然而正如,Kirton 與 David. 18.

(32) (2013)提到如今許多線上不合法的免付費平台出現,提供更方便的網路觀 看,可能因此影響媒體轉播的策略。FOX 在 2017 年 9 月即推出網路 OTT 平台 FOX+,提供行動裝置付費觀看運動賽事直播平台(楊安琪,2017 年 9 月 19 日),透過 FOX+ 收看網球四大滿貫賽事,滿足了可能並未擁有電視,或是需 要同步觀看不同場地賽事球迷的需求,也讓球迷得以透過合法的管道,且高畫 質的轉播,將賽事帶著走,能夠不錯過任何一場賽事。. 如今,臺灣的網球轉播即是由 FOX 福斯國際電視網負責四大滿貫賽事轉 播,博斯網球台則負責 ATP 各級巡迴賽事和年終錦標賽,而博斯魅力台則轉播 WTA 各級巡迴賽事以及年終錦標賽,且如今博斯頻道除了在 MOD 和部分有線 系統業者可以看到之外,也可以透過歡樂看 Fain TV 的 APP 付費收看。轉播權 的穩定對於只能透過媒體中介才得以觀看網球賽事的臺灣網球迷而言是相當重 要的,打開電視即可以收看數千里之外的球賽,球迷不需要上網找尋轉播訊號 來源,或是只能透過官網比分追蹤球賽發展,觀看球賽比過往簡單許多,透過 高畫質的電視轉播還可以讓球迷更清楚的欣賞到球員的球技,以及感受現場的 張力,此外,電視轉播的主播和球評所說的話語以及習慣,也因此成為網球迷 之間共同的記憶。對於臺灣一般的觀眾而言,如同 Rowe(2011)曾提出其實在 大型運動賽事時,由於媒體的報導和轉播,觀眾要完全充耳不聞,完全杜絕賽 事相關資訊是相當困難的。因此,轉播賽事的增加勢必讓臺灣的觀眾有更高的 機率可以一睹職業網球賽事的風采,且可能因此產生興趣,進而成為球迷。. 表 2-1 近 30 年網球四大滿貫電視以及 MOD 直播(以男/女單決賽當日報紙節 目表為準). 澳洲網球公開賽. 法網網球公開賽. 溫布頓網球公開賽. 美國網球公開賽. 1989. ✕. ✕. NHK 第一台. ✕. 1990. ✕. ✕. NHK 第一台. ✕. 1991. ✕. ✕. NHK 第一台. ✕. 1992. ✕. ✕. NHK 第一台. 衛視體育台. 19.

(33)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NHK 第一台. WOWOW. 衛視體育台. WOWOW. 1993. 衛視體育台. 1994.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1995. 衛視體育台. ESPN. 1996. 衛視體育台. ESPN.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ESPN.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1997. ESPN. NHK 第一台 衛視體育台 NHK 第一台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1998. 緯來體育台.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1999. 緯來體育台. 東視育樂台.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0. 緯來體育台. 東森育樂台.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1. ERA NEWS.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2. 緯來體育台.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3. ✕.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4. ✕.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5. 衛視體育台.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6. 衛視體育台.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7. 衛視體育台. ✕.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2008. 衛視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衛視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2009. 衛視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衛視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2010. 衛視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衛視體育台. 2011. 衛視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衛視體育台. 2012. 衛視體育台. 2013. 衛視體育台. 2014. 衛視體育台. 2015. 緯來體育台 MOD 博斯網球台 緯來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公視 MOD 愛爾達 衛視體育台 MOD 愛爾達 公視 HD MOD 愛爾達. 衛視體育台. MOD Eurosport. 衛視體育台. 衛視體育台. MOD Eurosport. FOX. FOX. FOX. MOD Eurosport. 2016. FOX. FOX. FOX. ✕. 2017. FOX. FOX. FOX. FOX. MOD 博斯網球台. 20.

(34) 2018. FOX. FOX. FOX. FOX. (註:Eurosport 於 2012 年 6 月 25 日起在 MOD 提供轉播,2016 年 1 月 26 日 下架,於 2018 年 1 月 1 日重新上架 MOD,並於部分有線頻道上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臺灣的觀眾得以透過轉播觀看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網球賽事,臺灣亦有許 多網球選手投入世界職業網球賽事。近幾年來臺灣在職業網壇中逐漸取得成 績,除了雙打有穩定成績之外,單打部分如男子單打選手盧彥勳,曾經在 2010 的溫布敦網球公開賽擊敗前球王羅迪克(Andy Roddick)闖進溫網前 8 強,也 因此成為了溫網的 8 強俱樂部(Last 8 Club)終身會員(盧彥勳,2010)。並 以 29 冠的挑戰賽冠軍保持史上挑戰賽最多冠軍的紀錄(ATP Tour,2018 年 11 月 26 日)。也因此擁有挑戰賽之王的稱號,並曾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擊敗過後 來在 2012 及 2016 衛冕奧運男子單打金牌的莫瑞(Andy Murray),奪下臺灣男 子網球在奧運的首勝,也讓盧彥勳成為目前唯一一個在奧運殿堂擊敗過莫瑞的 選手。. 被國外媒體封為「球后殺手」的謝淑薇在 2018 年賽季 WTA 女子單打排名 進步 68 名,在賽季最終取得世界排名第 28 名的成績。其是第一位獲得大滿貫 雙打冠軍的臺灣選手,也是臺灣目前唯一一位在四大滿貫都取得終身會員資格 的選手(吳旻洲,2018 年 1 月 23 日)。在逐漸將重心移向單打賽事後,在 2018 年賽季至 2019 年中已擊敗六位前後任球后,先是 2018 於澳網先後擊敗了 穆古魯莎(Garbine Muguruza),溫網時擊敗現哈勒普(Simona Halep),登上溫 網以及 WTA 首頁,此戰役也入選了 2018 年 WTA 精彩賽事。年終時,WTA 更 以體壇魔術師一詞稱讚謝淑薇在 2018 年創造不可以思議的賽季(林育正,2018 年 11 月 7 日),2019 則再創驚奇,於杜拜網球賽擊敗柯貝(Angelique Kerber)和普莉絲可娃(Karolina Pliskova),以及邁阿密公開賽又贏現任球后 大坂直美和沃茲妮雅琪(Caroline Wozniacki)。在 2018 年一舉成名的臺灣青少. 21.

(35) 年選手曾俊欣,以未滿 17 歲的年紀先是在澳網取得亞軍,又連續在法網以及溫 網青少年單打奪得冠軍(運動視界,2018 年 7 月 16 日),繼楊宗樺之後成為 臺灣歷史上第 2 個青少年世界球王,也宣布將在 2019 投入職業賽事。. 回顧過去臺灣的網球發展,根據林丁國(2009)整理指出網球興起於日治 時期,然而當時的網球指的是軟式網球,而臺灣首度從軟式網球轉向硬式網球 契機是,日本網球選手熊谷一彌,獲得 1920 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奧林匹克運動會 男子網球單打銀牌,此一成就帶動了日本本土硬式網球的發展,1920 年臺灣體 育協會網球部成立時即是以「廢軟採硬」為宗旨,宣布所有賽事全部改採硬式 網球,但由於臺灣原先場地適合軟式網球加上硬式網球開銷極大,再到之後欲 推動的發展受到戰爭影響,最終臺灣仍是軟式網球發展較佔優勢。. 而結束日治時期之後,李堂立(2004)對臺灣後續的網球發展進行統整, 1948 年喜愛網球人士成立包含硬式網球、軟式網球會員的臺灣省體育會網球協 會,1951 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現為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重組並宣佈成 立各項運動項目的全國性總會,然而在當時由於場地的不足以及籃球的盛行, 臺灣的網球發展出現停滯情況,從事網球運動的人口也減少,直至美國援助時 期,經濟趨於穩定,才再度興起休閒活動,各地網球俱樂部成立以及私人網球 場開始興建,網球運動也因此重新蓬勃發展,而華裔選手張德培在 1989 在法網 奪冠以及女網選手王思婷的出現,也都讓硬式網球在臺灣逐漸流行。根據巫其 榮(2004)提及,王思婷於 12 歲開始取得臺灣排名第 1 的女子選手,在當時幾 乎是國內網球的代名詞,共獲得 6 個 WTA 單打冠軍,其最高世界排名第 26 名,而在其 2000 年退休後,謝淑薇迅速竄起,讓臺灣網壇再度擁有希望。. 從回顧臺灣網球發展可以發現,僅管網球賽事逐漸發展,也成為民眾的休. 閒運動之一,且臺灣選手如在職業網壇賽事中的表現備受媒體和民眾的關注, 每當選手有驚人表現時,也能看到媒體大肆的報導,或是球迷在社群網站上慶 賀的現象,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即使臺灣的球員如今在職業網壇逐漸嶄露頭. 22.

(36) 角,也偶能登上賽事、ATP 和 WTA 官網新聞,然而在排名、冠軍數以及知名 度還是與成為跨國球星的頂尖球員有所差距。. 第二節、網球明星 從第一節網球的發展中可以發現如今世界職業網球,已經從原先的休閒社 交活動,轉變成為具有正式組織架構的職業賽事,不僅由來自世界各國的球員 共同參與,也在全球吸引數億觀眾,對於臺灣的網球觀眾而言,網球電視轉播 權趨於穩定,要接觸世界職業網球賽事更為容易,然而除了賽事轉播降低臺灣 觀眾觀看的門檻之外,賽事的吸引程度亦成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節將視線著 重於網球員,將從運動明星的定義開始,分析世界職業網壇中網球員成為網球 明星的影響因素,並透過解析跨國職業賽事中網球員所代表的身份,理解網球 明星能夠跨越國族成為跨國運動明星的原因,最後則著重在網球明星所創造的 符號價值,以期在後續分析中更深入理解迷群所消費的對象。. 一、運動明星的定義. 周靈山(2006)提及如今運動在電視等媒介都成為了主要的議題之一,透 過媒體的報導,也讓運動能夠成為閱聽眾關注的焦點。而運動員、球隊和賽事 都是媒體所報導的題材,運動員除了因為在運動場上的成就,得以定期在電 視、雜誌或是報紙等媒體上曝光,此外更是由於有些高知名度的選手早已成為 家喻戶曉的明星,具有明星的身份,受到觀眾的愛戴與崇拜,而這些對於運動 員的英雄式崇拜,並非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現象,自 19 世紀現代運動誕生之際, 就已出現許多運動世界的英雄(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 Boorstin(1992)將英雄(hero)定義為因為個人的成就而獲得認同,因此 英雄是由自己所創造,而名人(celebrity)則是經由媒體的塑造而成名。而如今 所稱的運動明星是混雜英雄特質與名人形象的綜合體,是由運動英雄透過媒體 的傳播中介後而成(邱建章,2011)。當運動員由於在運動場上有優異的表現,. 23.

(37) 進而成為社會上某些群眾認同、崇拜又或是模仿的對象即可稱為運動明星(俞 錫堅,2008)。. 邱建章(2011)指出對於大眾而言運動明星事實上都幾乎都是陌生人,甚 至是未曾相見,是被社會建構的「想像的個體」,且其所具有的意義與功能只有 在媒體文本才能展現,尤其是電視是最能夠實現的媒介,運動明星是視覺化的 運動英雄,透過媒體中介,讓「不在場」以比「在場」更具影響力,其力量能 夠跨越地理與文化疆界,能夠觸及和召喚全球的運動迷。不只是受到單一地區 的祟拜,而是會流傳於全世界(廖清海、羅元鴻,2005)。. 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則以足球球星貝克漢為例,指出運動明星 和其他名人的不同在於,運動明星偉大在於要在高張力的賽事中,無懼壓力面 對競爭對手,還能展現其高超的技術,再配合媒體的傳播再現,才能展現運動 明星的價值,如貝克漢具備高超的技巧,能夠精準的長傳球,得以為球隊射門 得分,這些都是貝克漢的特質,也是媒體報導聚焦的重點,因此,即使一個運 動明星之所以能夠誕生有相當多影響的因素,但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表現才是 其累積人氣與最終能夠成名的基石,且隨著職業運動的發展,運動員個人也變 得更為重要,其動作和表現,才是運動明星的魅力價值所在。. 二、網球明星的塑造 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指出電視的出現提升了運動員成名的機 會,現今任何事物要成名都必須依靠媒體。Real(2012)則認為當運動越是與 電視結合,將造成運動也越來越商品化。職業運動的出現、電視轉播以及廣告 贊助促成了運動明星的誕生,職業運動源於傳統娛樂賽事,由於媒體的報導以 及廣告和產品贊助的增加,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正式的組織架構,並以營利為導 向的賽事(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經營重點在於吸引觀眾消費,注 重的是商業的價值,而其中運動員就是職業運動的核心(黃惠娟,2010),因為. 24.

(38) 運動明星即是能夠將運動予以經濟化的人物(邱建章,2011)。. 然而運動明星的產生並非是偶然的,是與媒體有著密切的關連,邱建章 (2011)指出英美學者認為明星的創造系統的起點與好萊塢商業電影的興起有 關,運動世界中的名人則在 1920 年代開始出現,富有影響力的文化中介者透過 運動選手的成績以及表現,創造出巨大的想像畫面,運動名人在運動場上的身 體表演以及運動場外的生活透過媒體不斷向大眾展演,大量的名人圖像及訊息 流通在社會空間之中,閱聽眾得以透過不在場的方式,凝視、關注以及討論運 動名人。正如同 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13)所言「媒體建構名人形 象,將名人置於供眾人膜拜的位子,讓名人能夠享有與真正的英雄平起平坐的 地位」。媒體透過圖像傳播和流通,創造了運動員的名人形象。如今對於個別運 動員的認同,以及強調運動員的表現都成為了職業賽事的象徵,名人、偶像崇 拜和明星魅力等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元素(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 運動選手從一開始只在部分區域具有知名度,後來成為全國名人,有些甚 至在國際上取得知名度,成為全球性的運動明星;這是由於運動選手藉由媒體 散佈運動圖像成名以及塑造鮮明的個人特質(Smart,2005/何哲欣譯, 2008)。通訊衛星的出現讓即時轉播成為可能,當電視成為了社會和文化的重要 媒介,運動場上的圖像得以破除地理上的限制,即時傳送到全世界,不僅讓運 動成為了一種奇觀,也加速了運動的轉型和規模,自此運動成為了由國際運動 組織、全球型的媒體和跨國的運動企業所架構而成的世界,而此三項所構成的 運動世界,也正是最有利於形塑運動明星的搖籃,個別運動員開始佔據媒體版 面與電視畫面並藉由電視即時擴散至全球(邱建章,2011)。在西方運動世界 中,透過完整的運動組織和媒體之間的配合和運作,早已成就多位在世界極具 知名度的運動明星,如美國 NBA 球星喬丹(Michael Jordan)、美國高爾夫球選 手老虎伍茲(Tiger Woods)以及英國足球選手貝克漢(David Beckham)(安碧 雲,2010)。. 25.

(39) 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指出,具有正式組織的職業賽事、全球媒 體的電視轉播和跨國企業的廣告贊助共同建造全球知名的運動明星,透過回顧 西方的現代運動史後也發現,在現代運動中選手的個人表現已經成為賽事的焦 點,個人主義已刻畫在現代運動中,即使個人運動與團隊運動之間存在極大的 差異,仍無法改變現今個人主義文化風格已成為所有運動的特徵的事實,處在 圖像傳播的時代,就連團隊運動也都受到個人主義文化風格所限制,媒體透過 圖像深刻的刻劃出個別選手的個性與表現,個別選手的貢獻和成就被記載與流 傳。 屬於個人運動的網球更是受到個人主義風格的影響,正如 Wilson(2014/ 鍾玉玨譯,2017)提及,前球王阿格西曾說「形象是一切」,而如今媒體和公關 透過創造神話來包裝網球明星,如納達爾是帶有情緒的勇猛鬥士,而費德勒則 是冷靜的代表,而喬科維奇則是精準能掌握一切的象徵,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 形象,但相同的是媒體紀錄他們更好的成就,以及凸顯他們在球場上的道德展 現。加上網球賽事舉行時,球員即是球場的中心,因此網球員在場上的動作、 表情和球技都必然的成為賽事的焦點。當兩個人在網球場中競爭時,身體的每 個姿勢就如同在顯微鏡底下被放大觀看(尤其透過電視又更為明顯),這造就了 網球賽事戲劇性和情緒性的氛圍,也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網球明星可以變得像好 萊塢明星或是成為神一般的存在(Wilson,2015 年 9 月 22 日)。透過媒體因此 儘管網球是屬於小眾的運動,網球明星仍可以在全世界享有最高的知名度 (Wilson,2014/鍾玉玨譯,2017)。. 而網球明星能夠在全球知名的起點,Smart(2005/何哲欣譯,2008)認為 可以追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網球開始吸引了工業資產階級球迷進場,逐漸從 原先屬於貴族的休閒娛樂轉變成為觀賞式的運動,觀看球賽的觀眾人數倍增, 在 1967 年 12 月英國草地網球協會宣布廢除業餘與職業之分,職業網球賽事更 是吸引龐大的球迷付費進場欣賞球賽,電視轉播則讓更多球迷能夠跨越地理限 制同步參與,球迷的運動品味與死忠誠度也因此開始去地方化,讓網球明星的 價值展現在全世界。.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印度教:世界由梵天創造,人有永恆的靈 魂,依循「業力」而輪迴,透過對神、家

因國際貿易局勢緊張, 2019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衰退達 12%,不過台積電營運表現依然亮眼,總營收連續 10 年創 新紀錄,全球市占率也達

因國際貿易局勢緊張, 2019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衰退達 12%,不過台積電營運表現依然亮眼,總營收連續 10 年創 新紀錄,全球市占率也達

 法國農業四個機構跨業合作研發成功的 Pl@ntNet App, 目 前已經可以辨識八百多種歐洲植物,中長期目標希望

通識課程 課名請勿 重複,例 如:籃球 或台灣歷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

 駭客集團「Gameover Zeus」被指自 2006 年起就散播病毒,入侵企業及個人 電腦,並利用儲存於電腦內的使用者密 碼與私人資料 登入銀行戶頭盜取資 金 ;此外,Game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