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上討論融入課程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之影響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線上討論融入課程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之影響

本節將探討本課程施行後,對於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造成那些影響,並從 參與學生自治活動、瞭解公共事務、參與校外團體、採取抗爭、選舉認知及參 與、參與政治事務或社會工作等六個層面進行分析。

壹、參與學生自治活動的意向

部分學生經過線上討論後,參與學生自治活動的範圍變得更為廣泛,範圍 從班級活動擴展到全校活動。如B班16號學生在前測時提到:「參與優良學生選 舉、班會,因為我認為我也是民生國中8年2班的一份子。(卷-1028-B-S16)」

當時他的參與以班上活動為主,但後測時他參與學生自治活動的範圍則更廣 泛:「班會,因為這代表我是班上的其中一份子。參加學生會,因為能代表學 校,也能參與學校中的事務。(卷-1223-B-S16)」學校的活動也成為他的考慮 之一。而B班22號學生也有類似的轉變,他在前測寫到:「優良學生,因為幫同 學。(卷-1028-B-S22)」其參加自治活動的範圍以班級活動為主,但後測時也 有改變:「可能像是學生會之類的,因為可以為大家謀福利。(卷-1223-B-S22)」

其參與目標也從班上轉為全校。可見學生在未施行課程前,參與的自治活動多 以班級活動為目標,但施行課程融入後,目標由班級更拓展到全校。而A班1號 學生在前測時一樣以參與班級活動為主,但在後測時則提到:「學運之類的,

因為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自己的未來要自己來決定。(卷-1225-A-S1)」他想 參與的學生自治活動已不限於校內及校際活動,而是希望能直接與學生的身分 參與社會運動。

在ICCS2009的研究中,我國學生在參與班會討論的態度與行為顯著高於國 際平均值,但在參與班聯會活動及學校課外活動則顯著低於國際平均值(董秀 蘭等人,2011)。本研究的部分參與學生的初始狀態與上述文獻描述類似,但 施行線上討論後,學生有意參與自治活動的範圍已跳脫班級框架,以校內或校

外學生運動為目標。可見線上討論使學生參與自治活動的意向發生轉變,參與 範圍更為廣闊。

但也有極少部分學生的參與意向轉為消極,B班的29號學生在前測時表示:

「班會,因為參與班會可以促進班級團結以及向心力。(卷-1028-B-S29)」表 示他參加班級活動。但在後測時則變為:「不會主動參加,除非有人找我。(卷 -1223-B-S16)」他參與學生自治活動的意願反而減弱。研究者根據參與討論的 狀況分析原因,前面提到的四位學生,A班14號、B班16號與22號三位學生在討 論參與都有積極的表現;A班1號學生雖然在線上討論的表現沒有那麼突出,但 每次討論都有參與,學習單的書寫表現十分良好。而B班29號學生的討論狀況十 分消極,學習單部分也沒有用心完成。研究者認為線上討論融入課程並非降低 其參與意向的因素,而是他沒有專心投入課程導致此結果。

貳、瞭解公共事務的意向

學生經過線上討論之後,對於瞭解公共事務的意向也產生了若干層面的轉 變。很多學生在討論之前,對於瞭解公共事務是沒有想法或沒有意願的,但在 課程融入後,開始有具體的瞭解意願。例如下面三位學生在前測時寫到:「我 沒有主動參加。(卷-1030-A-S5)」、「不會,不想參與覺得麻煩。(卷 -1030-A-S31)」、「沒有,因為我還小。(卷-1028-B-S33)」三人對在瞭解公 共事務上抱持著很消極的態度,也不認為自己該參與。不過後測時,三人的意 見轉為:「看新聞、關心時事,因為在新聞上就有很多的社會議題和公共事務 意見。(卷-1225-A-S5)」、「多看報紙和新聞。(卷-1225-A-S31)」、「看 新聞,因為可以隨時看到社會發生的事情。(卷-1223-B-S33)」三位學生都提 出以看新聞的方式來瞭解公共事務,較之前的不作為態度更加積極。

從不知如何關心、沒有參與,轉變為具體的看新聞報紙,課程融入讓學生 至少願意從瞭解開始做起。在訪談時,B班22號學生也認為線上討論能引發他們

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以前幾乎都是大略看過去,現在連底下跑馬燈的字我也 會看一下。(訪-0106-B-S22)」經過討論後,他想更廣泛吸收公共議題的資訊,

深怕錯過細微的資訊。線上討論引領著學生關注到新聞議題,並深入新聞的內 容,藉著討論的過程引發了學生對議題的興趣。所以瞭解公共事務的意願自然 有所增長。另一層原因是學生接觸公共事務後,察覺到公共事務的重要性。A 班10號學生在前測時表示:「主動看新聞、報紙,關心時事。(卷-1030-A-S10)」

他以較靜態、被動的方式來瞭解公共事務。後測時,他獲取公共事務的管道有 很大的轉變:「若有走上街頭的遊行可能會參與,親身參與感觸更深,且可支 持自己認同的議題。(卷-1225-A-S10)」經過線上討論後,他選擇以更主動、

直接的方式去參與及瞭解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立場。原因可從與他的訪談中 發現:

研:你覺得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這種討論課程有怎樣的價值?

SA10:了解社會的東西……有什麼價值……就是……就是……(思考 中)……就因為平常不會有對這種公共的東西要討論的時候,可以增 加我們的觀念。

研:哪方面的觀念?

SA10:就公共事務的觀念,本來我們可能覺得沒關,但是就討論後發現有 關。(訪-0108-A-S10)

線上討論讓他與公共事務建立更深的連結感,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所 以他願意以更深入的方式參與公共事務。Scheufele(2002)認為人際傳播是 傳媒效果的重要中介變項。當人們透過人際傳播討論從媒體獲得的資訊時,

將會對於議題更加瞭解,並可能付諸於實際行動。而學生透過線上討論來對 議題進行瞭解,便是利用人際傳播做為媒介,使學生更容易產生參與行動。

此外,學生對公眾事務的瞭解不會僅滿足於單一觀點,而是要求多元觀 點的呈現。A班34號學生前測時提到:「多多閱讀報章雜誌或上網瞭解更詳細 的內容,因為自己也是台灣的一員,瞭解議題愈詳盡才能表達出更有深度的

言論。(卷-1030-A-S34)」他認為多看新聞可以讓自己對公共事務有更詳細 的瞭解。後測時,他希望獲取的訊息能具有更多元的想法與途徑:「多看報 紙或聽廣播!尤其廣播有call-1n的活動,能吸收多方意見。(卷-1225-A-S34)」

獲取資訊不是只接收媒體單方提供的資訊,其他角度如閱聽人的意見也是有 價值的。B班2號學生前測時寫到:「查看報紙或看新聞,因為可以順便關心 社會大眾的消息。(卷-1028-B-S2)」也是僅單方接受媒體提供的訊息。但後 測時和A班34號學生有類似的轉變:「我有空時會在家裡看新聞或看報紙,因 為每台的新聞和各種報紙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卷-1223-B-S2)」

他認知到公共事務會隨著不同的媒體而有不同的解讀,所以要多方獲取資 訊。學生對公共事務的資訊開始尋求多元的意見與說法,希望看到公共事務 的各種面向。這其實與線上討論的融入有很大的關聯,像A班6號學生在訪談 時提到:

研:大家一起討論新聞議題和你自己看新聞時,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S6:當然有不同,新聞如果自己看的話,可能就是記者一直說,可能就是 很負面的,誰就是被害者之類的。可是老師有說過,看新聞不要太相 信那些記者之類的,就有一些只是記者的想法。大家一起討論議題的 話,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有人可能認為他是不小心的,也可能有 人覺得他是故意的。

研:所以自己看時,記者說什麼你就只能聽什麼。

S6:對,不然就是只能有自己的意見。(訪-0107-A-S6)

他提到線上討論讓每一個參與學生對議題表達看法,不同觀點呈現時,學 生親身體會到多元觀點的存在,必且藉由討論對話讓彼此瞭解不同觀點的價值 所在。黃東益、李翰林、施佳良(2007)的研究發現,當公民會議成員彼此互 動幫助程度愈高,則成員參與事務的態度轉變為正向。成員願意互相幫助時,

能夠拋棄自己的本位主義,去體會其他行動者的思考心境與決策情境,參與者 能便更容易理解不同立場的實質差異,體會對方的態度,並以對方的角度出發

而重新思考自己對政策議題的態度。

本研究的線上討論就是一種高度互助的情境,依照文獻的結果,當學生願 意積極參與討論時,就更能體察意見的多元性。所以學生對公共議題有更高的 敏銳性,他們知道只著重片面資訊而下定論、判斷,這是相當危險、偏頗的作 法。瞭解公共事務固然重要,但是獲取多元觀點、不同角度的訊息,才能減少 自己對議題做出錯誤的解讀與結論。

有些學生對公共事務一開始抱持著負面的想法,例如B班26號學生在前測時 認為參與公共事務要以下列方式:「找最近的政治、選舉、賄賂,各種非法行 為的報告。(卷-1028-B-S26)」公共事務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非法活動的混 合體,找出弊端就是一種參與。但在後測他則表達了不同的想法:「看新聞:

可以瞭解國家or政府之類的大事,增加自己對社會的認知。看報紙:可挑選自 己有興趣的主題觀看。(卷-1223-B-S26)」線上討論後,他對公共事務的認知 變得更為中性,認為這些事是國家大事。但線上討論為何可以改變他的想法,

從與A班29號學生的訪談可以瞭解到原因:

研:同學們一起討論新聞議題和你自己看新聞時,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SA29:會知道對方不同的意見,像新聞你只會看到已經修改過的,然後幾 乎都類似負面的那一種。

研:自己看新聞就只能接受別人修改過後的內容?

SA29:對,然後就會被洗腦,現在新聞就白的講成黑的。(訪-0108-A-S29)

學生認為媒體總是以負面的角度報導事件,但當自己參與討論時,會發現

學生認為媒體總是以負面的角度報導事件,但當自己參與討論時,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