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上討論融入課程的操作問題及解決策略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線上討論融入課程的操作問題及解決策略

在第四章時,研究者在實施線上討論融入公民課程的歷程中遭遇許多問 題。研究者在本節將這些教師和學生遇到的問題及相應解決策略進行分析及探 討。

壹、教師在操作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一、事前訓練遭遇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在事前訓練時,有幾個問題會影響事前訓練的進行,甚至造成訓練進度大 幅落後,研究者針對這些問題及其相應的解決策略進行分析。

(一)帳號及密碼問題

研究者在進行事前訓練時,學生沒有Facebook帳號或是忘記帳號的密碼,

都會拖延到事前訓練的進度,B班在事前訓練時,共計四位同學因為帳號有問 題,導致他們無法加入討論社團,而研究者必須額外花時間協助他們處理帳號 問題。

註冊Facebook的帳號及查詢帳號的密碼都必須要有電子郵件,若學生沒有 電子郵件或忘記電子郵件的密碼,在事前訓練上就無法進行登入。若教師利用 課堂上的時間協助學生註冊帳號或查詢密碼,這些過程將耗費相當多的時間。

此外有些學生家長不願意讓學生辦理Facebook帳號,使他們事前訓練時也無法 上線參與。另外,B班10號學生僅能使用母親的帳號上線,他在回饋單中就提到:

「媽媽常出國,所以比較少上線參與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回-1225-B-S10)」。

所以認為使用家長帳號也是會造成無法參與的問題,因為帳號主控權仍在家長 手上, 使用父母之帳號一方面有隱私之問題,一方面學生也無法在事前訓 練及後續討論時程中自由上線。

針對上述狀況,研究者認為可以事先請各班資訊股長或公民小老師調查學

在電腦課時給學生一小段時間確認帳號狀況。若事前討論時仍無帳號者,可先 利用教師設立的公用帳號進行事前訓練。事前就針對學生的Facebook帳號進行 控管,提早針對有帳號問題者給予足夠的協助,包括借用學生公共帳號、協助 帳號註冊,這樣在事前訓練時便可大幅縮減帳號登入的時間。

而Xie、DeBacker與Ferguson(2006)發現,教師選用對使用者友善、易於 操作的討論平台,可解決帳號登入、帳號管理、網站操作等技術層面問題。研 究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認為使用moodle網站可以確實解決帳號問題。因為資 訊組及教師可直接掌握學生的moodle帳號,而且其學習網站的性質也不會引起 家長疑慮。教師可在事前訓練前即幫學生建置好帳號,事前訓練的施行就不會 受帳號問題影響。

(二)缺乏發言及思考的訓練

兩班都有學生在課程回饋單中表示自己不知如何發言、參與討論,他們提 到:

不知道如何下手,要看到後立刻發言有點困難。(回-1225-A-S6)

不知道要回答什麼。(回-1225-A-S25)

有些題目要想很久。(回-1225-A-S32)

不知如何抓出重點討論。(回-1225-B-S9)

不知道要發什麼發言。(回-1225-B-S25)

有的時候會不知道要如何表達內容。(回-1225-B-S33)

雖然每個討論議題的主軸和概念都不同,但多位學生在整體課程回饋中表 示不知如何發言及參與討論,顯示學生在思考及發言能力仍有不足之處。而研 究者在事前訓練中,缺乏對學生思考邏輯的訓練,僅提供發言的基本範例,造 成後續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協同研究者 T1 及 T2 教師都建議在注意事項中增

加明確、清楚的發言範例以供學生參考。研究者經過反思後,認為僅提供範例 仍嫌不足。Yang、Newby 與 Bill(2008)認為在一開始就建立學生的學生的批 判思考技巧,能讓學生對議題發表更深入的想法。依照這個構想,研究者可開 設練習討論區,設定簡單議題讓同學於事前訓練中嘗試發言與討論,並針對良 好發言範例及待改進發言進行說明,讓學生有一次實際參與的先備經驗與思考 訓練,協助學生進行進行批判思考的訓練,這對後續討論可以產生支持的作用

(省-0110~0116)。這種簡易的模擬討論訓練,可及時發現學生面臨的問題,

不論教師或同學都可從旁協助、互相支持,讓學生具備足夠的思辨能力去參與 討論。

二、線上討論遭遇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實際進行線上討論時,許多研究者未預期到的狀況發生,針對這些問題及 解決策略的分析如下:

(一)注音文與火星文的出現

雖然研究者於事前訓練及教學過程中,都有向學生強調遵守討論規範的重 要性,但還是有違反討論規範的發言出現,最常見的就是發言中包含注音文及 火星文,在地方政府單元的兩次討論中較為常見,例如 A 班 2 號、34 號與 B 班 25 號的發言:

SA2:綠化街道ㄉ部份有比之前好,但考試制度卻讓很多學生造成困擾。

(FB-1107~1109-A)

SA34:我覺得這樣很好,好在於我們這些沒吸煙ㄉ小市民有更新鮮ㄉ空氣 可以聞,不過不知道那些已吸煙成癮ㄉ人怎麼辦。(FB-1107~

1109-A)

SB25:S10,殘障道路有些會斷一節,真的不是做的很ㄏㄠㄉ(FB-1115

~1117-B)

他們會將「的」這個字用注音「ㄉ」代替,雖然對討論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但確實是違反了討論規範。而 A 班 11 號則是使用了火星文:「OAO 腫麼了!?((我 被嚇到了??(FB-1115~1117-A)」他以「腫麼了」來取代「怎麼了」,兩者的差 異非常大,可能造成閱讀訊息者產生誤會。協同研究者 T2 教師認為研究者沒有 確實維護討論規範:

雖然在討論平台使用規範中,有規定「請勿使用注音文及火星文」,仍有 學生使用,而學生、教師並未給予糾正或提醒。(訪-0121-T2)

研究者一開始在線上討論不願過度干預學生討論,是希望給學生較輕鬆、

開放的討論氣氛,期許學生能主動維護討論規範及秩序,以引發學生更多討論。

但教師自身沒有確實執行這項規範,學生還是容易出現違反規範的狀況。所以 有上述情形發生時,教師應使用即時訊息功能提醒學生規範的重要性,避免學 生再犯。但討論區隨時都有可能有類似的情形發生,教師也不可能隨時處理。

T2 教師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選任學生擔任管理員,在同學的回 應中若出現注音文、火星文,可以適時的提醒發言人修改。(訪-0121-T2)」也 就是安排數名學生輪班擔任討論區管理員或小板主,適時提醒違反規定的同 學,這樣可協助處理教師離線時所發生的狀況。不過教師在委託學生協助時,

若是學生的權限太大,則可能影響管理同學與其他人的互動。研究者認為,協 助同學僅需做到提醒的工作即可,這樣可以兼顧討論的氣氛與討論規範的施行。

(二)發言、回覆集中在少數參與者

協同研究者 T1 教師提出了一個 B 班進行線上討論時所發生的問題:

B 班發言、回覆很明顯集中在少數幾位學生裡。教師應思考為何部分學生 發言較少?以及如何引導這些發言少的學生參與?若僅是少數幾位同學 在參與,那討論的成效似乎沒那麼顯著。(訪-0117-T1)

誠如 T1 教師所說,該班有幾位學生的發言非常踴躍。四次線上討論的總訊 息數共計 449 條,平均每位學生發表訊息數約為 15 條,但有六位學生個人發表

的訊息超過了 25 條,六人的總發言數將近佔全部訊息量的一半,的確有過度集 中的狀況。雖然這種現象不代表其他人沒有參與討論或是沒有獲得收穫,但為 了確保其他較不踴躍的同學能有發言的機會,或是讓他們的意見也被重視,研 究者認為這種狀況應加以處理。Hewitt(2005)的研究發現人際資本會影響殘他 參與者的參與意願,當參與者在現實生活的人機關係愈緊密,參與討論的意願 就愈高。研究者在第三章時有提出 B 班的男生與女生之間有隔閡,而積極發言 的六位學生中,有五位是女學生,可見參與狀況的確與人際關係有關聯。

針對上述情形,研究者認為可從培養對話習慣開始著手。Hara(2009)的 研究顯示,讓學生進行討論任務外的交談,有助於建立彼此間的關係。所以教 師可利用之前提過的模擬討論訓練,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排定實體討論,讓學 生嘗試、習慣分組對話,建立對話的成功經驗,並將此經驗類化至線上討論。

但參與過度集中的狀況仍有可能是其他因素,研究者認為找出學生消極參 與討論的原因,才能提出因應策略,解決發言、回覆過度集中的問題。

(三)如何引發討論、深化討論內涵

Hew 與 Cheung(2012)將學生對討論活動的參與不足定義為學生少發表文 章或意見、意見僅著重於表面思考、發表內容呈現低層次知識等情形。而這種 參與不足正是融入線上討論最需擔心的問題,所以研究者經過整套課程的實施 後,整合出下列的幾個策略來引發、深化討論。

1.

教師提出具有衝突性的想法來挑戰學生

T1 教師在訪談中,認為研究者在討論過程中提出一些想法,對討論的催化 與深化都發揮了功用:

討論的氣氛十分熱絡,尤其是有學生或老師提出很棒的觀點或衝突性的想 法時,往往成功帶動學生間的討論氣氛。當教師引導討論,提出具爭議性 的話題時,(如台灣是不適合用獨裁;政治參與讓國家更亂)等話題時,

成功引起學生討論的狀況,可看出學生的思考認知程度有所提昇。(訪

上述 T1 教師舉的例子在 Aa 組討論不進行政治參與之後果時出現:

SA2:世界大亂,很多人會被剝削權力,便成獨裁國家,一黨獨大 WWW,

反正就是很糟糕。覺ㄉ有些人會移民到國外,造成台灣人口大失血。

SA10:我覺得有道理,13 億人口人人都有不同意見確實很難讓國家做事, 但那些"菁英"要真的是菁英,要真正顧及到大部分人的需求,才會真的 比 13 億人去參與政治更有意義。

研:所以我們中華民國應該學對岸,採行獨裁制度,限縮公民的政治參與

研:所以我們中華民國應該學對岸,採行獨裁制度,限縮公民的政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