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總統直選與政黨合作

早期的政黨體系相關研究已經發現政黨體系受到選舉制度的影響,選舉制 度的比例性愈高,國會分裂程度也會增加(Duverger, 1954)。後來的研究除了探 討國會選舉制度對於政黨體系的影響外,還發現如果一個國家的總統產生方式

36

是人民直選,總統選舉也有可能影響國會的分裂程度,不過,學界在總統直選 對於政黨體系的影響方面上,仍未有一致的理論。把過去的理論應用在比較準 內閣制和內閣制的政黨體系,可以發現一些研究問題。

在總統直選對於國會政黨體系的影響上,學界剛開始先發現雖然總統選舉 與國會選舉是兩種不同的選舉,但總統直選可能使國會的有效政黨數目減少。

相關理論的基本假設是,選民在總統選舉投給某政黨,在國會選舉也會投票給 相同的政黨,使國會的席次集中在參與總統選舉的政黨,進而減少有效政黨數 目。除了總統選舉外,政黨也有可能在國會選舉合作,以增加彼此在國會的席 次,不同的選舉制度可能有不同的合作方式。不過本文的研究問題主要集中在 民選總統產生的影響,政黨在國會選舉的合作並非本文要處理的研究問題,僅 會在分析過程加入國會選舉制度作為控制變數。

Amorim Neto and Cox (1997)認為國會政黨體系不只受到社會分歧程度和國 會選舉制度的影響,總統選舉也有可能影響國會的有效政黨數目。中間的因果 機制是各政黨可能參與總統選舉,由於總統只有一個當選者,所以政黨之間可 以透過合作來獲得勝選,且只有一個當選者也不利於小黨參與競爭,所以總統 直選有可能減少國會的有政黨數目。此外,他們在分析架構也提及總統選舉對 於國會選舉的影響程度隨著選舉時程產生變化,當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時舉 行,總統選舉的影響力最強,此時國會的有效政黨數目將會減至最低。

Cox (1997)也認為總統選舉不只是中央的選舉,總統候選人需要地方議員的 支持,使總統選舉與地方產生連結,進而使國家的政黨體系朝向兩黨制發展。

蘇子喬和王業立(2012)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他們比較總統制、半總統制和 內閣制的有效政黨數目後,發現總統直選的國家,國會有效政黨數目平均值低 於非總統直選的國家,原因是總統直選使大黨獲得更多的關注,小黨參政的困 難度增加,參與選舉的誘因降低,降低了小黨在國會選舉的得票率。

如果只從總統產生過程和總統的功能來觀察總統直選的影響,經由人民直

37

選產生的總統有更多的正當性,可能進一步增加總統介入或調停政局的機會。

另外,Tavits (2009)以及其他針對半總統制的研究,30均顯示總統不完全是一個 虛位元首。因此,相較於內閣制國家,準內閣制國家的政黨有更多的動機想要 爭取國家元首職務,而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總統,總統選舉只有一個當選者,政 黨之間勢必要合作才能獲得勝選。所以總統直選可以促進政黨之間的合作,進 一步造成國會選舉後,有效政黨數目的減少。原因在於總統的權力並非一成不 變,在關鍵的時刻,總統仍然可以使用權力,政黨仍然有追求總統職務的動 機,對於國會政黨體系仍然可能因為總統選舉而減少。

不過,如果再進一步探討總統選舉影響有效政黨數目的相關理論,就會發 現準內閣制與內閣制的有效政黨數目可能沒有明顯的差距。從 Amorim Neto and Cox (1997)的研究可以得知,總統選舉能夠產生影響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是總 統的選舉制度,各政黨參照選舉制度後,再決定是否合作或提名候選人;第二 是總統掌握行政權力,各政黨才有動機爭取掌握權力的首長職務;第三是總統 選舉時程,總統選舉與國會選舉的時間距離愈接近,總統選舉的影響效果愈 大。其中,前兩項因素對於總統選舉候選人數有直接的影響,後續也產生一些 爭議。

在總統選舉制度的爭議上,Mikhail, Ordeshook, and Shvetsova (1999)分析歐 洲後共黨國家的政黨體系後,有不一樣的結論,他們發現總統直選反而增加國 會政黨體系的分裂程度。Golder (2006)認為 Mikhail 等人的出現不同的研究結 論,原因是他們的研究範圍以後共國家為主,這些國家的總統選制為二輪投票 制,總統選舉的參選人數較多,才會出現相反的結果。Golder 另外提出一個理 論,其認為總統選舉對於國會選舉的影響還要取決於總統選舉的參選人數,

Golder 發現並非總統直選就會減少有效政黨數目,只有在總統候選人較少的情 況下,總統選舉的衣尾效應31才會影響國會選舉;另外,只有在總統、國會沒

30 Amotim Neto and Lobo (2009)認為葡萄牙的總統有介入政府組成,並非完全的虛位元首。

31 總統選舉對於國會選舉的衣尾效應,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的定義。第一種是本章想要討論的範

38

有同時選舉的情況下,總統候選人增加才能增加國會的有效政黨數目。

在總統權力方面,Hicken and Stoll (2012)認為先前探討總統選舉衣尾效應的 相關研究,並沒有考量到總統權力,他們發現總統選舉對於國會政黨體系的影 響取決於總統的權力,在總統權力較大的情況下,勝選可以獲得較多的利益,

政黨之間有更多的動機合作,爭取總統職務,所以總統權力愈大,參與總統選 舉的人數愈少,國會有效政黨數目減少幅度較多;反之,在總統權力較小的情 況下,總統已經偏向虛位元首的功能,各黨之間爭取總統職務或合作的動機降 低,總統選舉的參與人數較多,總統直選造成國會有效政黨數目減少幅度較 少。

雖然 Hicken and Stoll 的理論獲得經驗資料的實證,但 Elgie, Bucur, Dolez, and Laurent (2014)等人並不同意 Hicken and Stoll 提出總統權力愈大,有效政黨 數目將會減少的理論。Elgie 等人認為總統權力與政黨合作動機的關係較為複 雜,在總統權力較小的國家,總統選舉勝選後,獲得的利益也較少,政黨也有 可能把資源投注在國會選舉而非總統選舉,所以在總統權力較小的情況下,政 黨較不會積極的參與總統選舉。另外,在總統擁有較大權力的情況下,政黨也 不一定會合作來爭取勝選,因為總統選舉勝選可以獲得較多的行政資源,反而 使政黨積極參與總統選舉來獲取利益。因此,Elgie 等人提出的理論是在總統擁 有中等權力的情況下,政黨之間才有合作的動機,減少參與總統選舉的候選 人,有效政黨數目也會跟著減少。雖然上面兩篇有關於總統權力的研究,在總 統權力對於有效政黨數目的影響有不同的看法,但兩篇研究的結論皆認為總統 權力較小的國家,總統直選對於國會政黨體系的影響較弱。

經由上述,可以得知如果想要比較準內閣制和內閣制之間的有效政黨數 目,仍然有討論的空間。在半總統制和內閣制的差異方面,蘇子喬和王業立已

圍,也就是總統直選對於國會有效政黨數目的影響;另一種則是探討總統執政後,能否增加同 黨或同派在國會的席次。本文前後文所指的總統選舉衣尾效應除了有特別說明之外,皆是指總 統直選對於國會有效政黨數目的影響。

39

經發現總統直選有可能降低國會的有效政黨數量。不過,總統權力也會影響總 統直選的效果,按照 Hickem and Stall 的理論,總統權力愈小,總統直選對於政 黨體系影響的效果將會減少。Elgie 等人也認為總統權力較小的情況下,總統直 選對於政黨體系的影響有限。準內閣制國家正好屬於半總統制的國家當中,總 統權力最小的次類型,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總統權力與總統選舉的衣尾效應成 反比。因此,參照過去有關於總統權力影響政黨體系的相關研究,單由總統權 力來看,準內閣制總統選舉的衣尾效應低於其他半總統制國家,政黨體系可能 與內閣制較為接近。

另外,在總統的選舉制度上,二輪投票32可能減少總統選舉對於有效政黨數 目的影響,因為各政黨在第一輪皆有可能提名候選人,合作的可能較低,直到 第二輪總統選舉才有可能開始合作。觀察準內閣制的總統選舉制度後,準內閣 制的總統選舉制度可能也會減少總統直選的衣尾效應。參照下表列出的分析範 圍總統、國會選舉制度,在 9 個準內閣制的國家當中,只有冰島和愛爾蘭的總 統選舉制度分別是相對多數和單記可讓渡制,其他國家準內閣制國家皆是需要 二輪投票的絕對多數。因此,準內閣制國家之間採用的總統選舉制度,也有可 能降低準內閣制和內閣制之間的有效政黨數目差距。

本研究的分析範圍共包含 9 個準內閣制國家以及 25 個內閣制國家,下表分 別列出分析範圍內的國會選舉制度、總統選舉制度以及平均有效政黨數目:

32 選舉制度採用二輪投票,總統候選人必須取得過半數的選票支持,才能當選,又稱為絕對多 數;如果選舉制度只採用一輪投票,第一輪得票最高的候選人便可直接當選,又稱為相對多 數。

40

41

India 相對多數 無總統直選 3.321 Israel 比例代表 無總統直選 4.872 準內閣制 Austria 比例代表 絕對多數 2.684 Bulgaria 混合並立制 絕對多數 3.119 Iceland 比例代表 相對多數 3.738 Ireland 單記可讓渡 單記可讓渡 2.895 Portugal 比例代表 絕對多數 2.88

India 相對多數 無總統直選 3.321 Israel 比例代表 無總統直選 4.872 準內閣制 Austria 比例代表 絕對多數 2.684 Bulgaria 混合並立制 絕對多數 3.119 Iceland 比例代表 相對多數 3.738 Ireland 單記可讓渡 單記可讓渡 2.895 Portugal 比例代表 絕對多數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