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兩岸和平協議政策及背景分析

第三節 美國的兩岸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邀請達賴、熱比婭來台

2009 年 8 月 8 日臺灣因為莫拉克颱風侵襲而發生嚴重土石流災害,馬政府 被批救災緩慢而焦頭爛額之際,民進黨突然由南部執政的 7 縣市首長聯名邀請 達賴喇嘛來臺,並由高雄市長陳菊召開記者會宣布。媒體則認為陳菊曾於 5 月 21 日赴北京宣傳世運,並接受中共的接待,批民進黨只顧在政府救災之際精心 於政治算計。

民進在邀請達賴來台成功後,接著於 2009 年 9 月 23 日邀請彊獨領導份人 熱比婭於 12 月間來台訪問,除欲串聯藏獨、彊獨、台獨之議題外,更欲於 12 月份在臺舉行之第四次「將陳會談」期間,發動對抗活動,以破壞兩岸漸佳之 和緩氣氛。不過,馬政府此次乃採取斷然處置,於同年 9 月 25 日由內政部宣布 拒絕熱比婭來台。

第三節 美國的兩岸政策

壹、美國的兩岸政策

美國的兩岸政策一直延續一個基調,那就是「一個中國」、「三個聯合公 報」49和「臺灣關係法」。至於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內涵為何?「美中建 交聯合公報」中的敘述是:美國認知「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中

49「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1972 年 2 月 18 日的「上海公報」;1978 年 12 月 16 日的「美中 建交聯合公報」;1982 年 8 月 17 日的「八一七公報」。「上海公報」稱:美國認識到,台灣 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 議;「美中建交聯合公報」中美國表示認知: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八一七公報」,主要內容是:美方無意執行「兩個中國」

或「一中一臺」政策,也不尋求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武器在性能和 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 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八一七公報」也表達美國無意 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政策。如果再加上「臺灣關係法」,美國所 表達的是,兩岸是一個不統、不獨狀態下的「一個中國」。

不過,柯林頓的「三不政策」卻改變此一態勢,它的背景是:1995年間,

前總統李登輝從事務實外交並提倡重返聯合國活動,接著在前往美國訪問母校 康乃爾大學演講時,一在重複「民之所欲,常在我心」,被中共視為推動「一 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乃發動文攻武嚇製造台海危機。美國被迫派遣兩艘 航空母艦進駐台灣海峽附近巡弋,也因此而引發了美國學者的反思,認為臺海 危機衝擊到自1970年代起美國所建立起來以「一個中國」為核心的一法、三公 報兩岸架構,例如,奧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就認為臺灣對於國家認同的 轉變已經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造成衝擊。50由於美國意識到中國大陸的崛 起,決定拉攏大陸成為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所以不僅在1997年10月江澤民訪 美時,宣布「美國與中國朝向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Toward a 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並且在1998年6月柯林頓 訪問中國大陸期間,在上海公開宣布「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 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參與需要以國家名義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51從此,美 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僅倒向大陸,而且限縮了臺灣在國際的地位及國際的 發展空間。例如,2003年10月25日,美國國務卿鮑爾(鮑威爾)就在北京明確 表示:「台灣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貳、美國對台的防衛態度

中美建交後,美國對於是否繼續協助臺灣防衛,向來有「戰略模糊」與「戰 略明確」之爭,目的在嚇阻中共對台用武,尤其以1995、96年之臺海危機期間 為甚。例如,柯林頓總統、助理國務卿羅德(Winston Lord)、助理國防部長奈伊 (Joseph Nye, Jr.)等均主張「戰略模糊」。至於小布希在2001年當選美國總統後,

50 Michel Oksenberg,《Taiwan, Tibet, and Hong Kong in Sion-America Relations》,Foreign Policy, no.104

(Fall 1996), P 69-72。

51吳玲君,<從美國的『三不』分析台北對華府的外交策略>,《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4 期,1999 年 4 月,P3。

曾於同年的4月25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專訪,被問及如果中共攻擊臺灣時,美國有無義務防衛臺灣人民、是 否「使用美國一切力量」時,說出:中共應了解,美國有義務,美國會使用一 切辦法協助台灣防衛(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惟同日布希在 稍後又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澄清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但

55 Barack Obama, “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 China Brief, October 2008,

P12-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的合作,美國就無力解決,所以美中兩位領導人同意「創設一項新的美中 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由美國由國務卿希拉蕊和財政部長蓋特納,與中重國務 委員戴秉國及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分別領軍。56此顯示美中兩國的不確定感逐漸 在消除,而美中的對話與合作層級也由美國的部長級拉高至國務卿級。

2009年6月 10日,曾在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國防部亞太事務副助理部長的 坎伯 (Kurt Campbell),因提名為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而在國會任命前 的聽證會上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在過去卅年維持了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 定,美國也歡迎兩岸近來採取增加互動、對話並降低緊張的措施。」;「過去幾 個月,我們看到中國與台灣間出現了『積極外交』(active diplomacy),美國也支 持那種外交。」;「美國藉著既與中國交往,並承諾滿足台灣必要防衛需求的方 式,能對(積極外交)提供最好的情境 (context)」。57

二、美國智庫的態度

由於中共對兩岸關係充滿自信,已引發美國擔心在台海地區的戰略經貿利 益將受到破壞,所以在野的美國政客不盡然對兩岸的和解與合作充滿期待,前 美國中情局亞洲首席情報官沙特博士(Robert Sutter)就在美國智庫「國家亞洲 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所出版的「亞洲政策」(Asia Policy, No. 8, July 2009)刊物中,發表了一篇「China's Power and the Fading U.S. Goal of

『Balance』in the Taiwan Strait」的研討報告,他指出:隨著臺海兩岸互動關係 的品質俱進,以及美中之間建設性合作互動的議題日益深廣,倘若臺灣的主流 民意傾向與中國大陸加強互動,甚至展開實質性的經濟與社會融合,並進一步 朝向政治議題的協商談判時,美國就需要認真思考各種政策的調整,而這些政 策的選項包括了:(一)對臺政策總檢討(A Taiwan Policy Review);(二)

提升對臺灣全面性的支援,但美國必須確定臺灣方面願意接受美國強化臺海平 衡的策略措施;(三)美國政府在調整對臺海政策方向與內涵前,必須先與各 方的利益關係人,例如國會、媒體、智庫學界,以及企業界人士等,進行充份

56《新浪新聞》,98 年 4 月 1 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0402/1561587.html。

57《聯合晚報》,2009 年-6 月 11 日,A8 版。

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中,以「並不危險的海峽--芬蘭化的台灣 如何以助於美國安全」(Not So Dire Strait--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為題,撰文就兩岸關係與美國的立場進行分析,他指出:馬政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灣的民主政治不會因兩岸關係的改善而被犧牲妥協,美國沒有必要將台灣留在 它戰略布局範圍之內,也無須再提供軍售。此外,台灣的「芬蘭化」提供美國 和平演變中國的另一項選擇,讓崛起的中國走向和平,對亞太區域的和平穩定 亦有正面的貢獻。62

美國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隨著中國的崛起已有多元看法,不再全面抵制、

反對中共,這種微妙的改變大陸方面也感受到了。其中大陸的學者也是中國國 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的郭震遠,即在於 2010 年 1 月號的「中國評論」月刊中,

發表「美國對台政策開始又一次重大轉折」的專文,他指出:以歐巴馬訪華並 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標誌著中美關係開始進入歷史新階段。中美關係正 常化實現了中美關係由敵對而轉向「二十一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

及「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郭震遠分析,歐巴馬訪華之後,台灣藍綠政 黨均憂慮美國對台政策將出現重大轉折,原因是「中美共同聲明」中,強調中 美雙方將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及對方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奉行一個中國 的政策、遵循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歡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 對話和互動。這樣的內涵所透露的訊息是,美國將減少對台灣問題的插手、干 涉。而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在歐巴馬結束訪華後也前來台灣的安 撫,然而卻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發生爭執中,蔡英文指責美方「對台灣立場嚴 重倒退」。而這所顯示的是,美國歷來均以插手、干涉台灣問題來直接建立或 影響台美關係,所以美國插手、干涉台灣的程度越深,就代表台美關係的更緊 密。反之,美國若對台灣問題插手、干涉程度減少,而且是明顯減少,就意味 著台美關係將下降,而這就是台灣方面恐懼和焦慮,但不論如何,中國的發展、

繁榮、強大,才是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根本原因。63

62《蘋果日報》,2010 年 1 月 1 日,A26 版。

63《中央日報網絡報》,2010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034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小結

自 1979 年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直是中共對台的基本國策、大政 方針,但到了 2006 年以後,胡錦濤將統一的方法與步驟悄悄做了調整,提出「和 平發展」戰略。也就是統一的過程中有一段和平發展期,而此和平發展期又與 馬英九總統所提的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ECFA)掛勾,胡錦濤宣稱要建立有 中國特色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並將和平發展期的兩岸關係定位為:「是中國內 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可以在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方面,

自 1979 年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直是中共對台的基本國策、大政 方針,但到了 2006 年以後,胡錦濤將統一的方法與步驟悄悄做了調整,提出「和 平發展」戰略。也就是統一的過程中有一段和平發展期,而此和平發展期又與 馬英九總統所提的兩岸經貿合作架構協議(ECFA)掛勾,胡錦濤宣稱要建立有 中國特色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並將和平發展期的兩岸關係定位為:「是中國內 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可以在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