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的溝通與宣傳

第五章 和平協議的展望

第三節 兩岸的溝通與宣傳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兩岸的溝通與宣傳

壹、大陸昧於情勢的早期兩岸溝通

兩岸早期曾發生密使事件,1990 年 9 月兩岸達成「金門協議」後,民進黨 人士質疑該協商是沒有法源依據的「實質國共密談」,擔心兩岸在未經監督下極 可能涉及政治面的交易,36於是兩岸才於 1991 年起成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 會(簡稱「海基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作為代表兩岸政 府出面協商、溝通的準官方管道。

剛成立的海基、海協兩會立場鮮明,交涉過程有如應對一般外交戰場。例 如,1993 年新加坡會談時,中共即採取了「會內事務性,會外政治性」的策略,

也就是會內遵守雙方的約定,禁談政治議題,但在會外或會外記者會上,不僅 對各項政治問題有問必答,,而且還暗示兩岸已進入和平統一的談判中。37此外,

海協會也不顧預備性磋商已經建立好的議題共識,提出台灣內部尚無共識的兩 岸三通、召開兩岸經濟交流會議等具有政治意涵之議題。38這種處處搶占上風的 作法,犯了兩項大錯,一是把兩岸談判當成外國,寸步不讓、缺乏血脈相連的 同理心。二是昧於臺灣的政治情勢,不知道國民黨本身在兩岸談判態度上也有 主流派(陸委會)和非主流派(非主流派)之分;中共非但未協助臺灣建立內 部共識,未爭取臺灣民心或化解反對黨的意見,反而落入臺獨人士所指控,兩 岸事務性協商的目的,其實是在偷渡政治性協商的議題。所以,民進黨乃理直 氣壯組成「反對國共統一宣達團」前往新加坡抗爭,39不僅使得兩岸後續的談判 困難度加深,兩會及兩岸人民的心結也因此而加深。

貳、兩岸「第二軌道」的倡議

36黃嘉樹,《兩岸談判研究》,北京九州:2003 年,P74~78。

37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95 年博士論文,P44~45。

38黃嘉樹,《兩岸談判研究》,北京九州:2003 年,P99。

39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95 年博士論文,P52~173。

V. Montvile)在 1982 年提出,他主張透過具有民間性質力量的努力,來化解以、

巴間長期的問題與衝突,結果非常有成效。41因為在爭執的雙方尚無共識前,讓

41 Michael Bavly ,Second Track Diplomacy,

http://www.shalam.org/Second%20Track%20Diplomacy.htm。

42 Joseph V. Montvile, <The Arrow and the Olive Branch:A Case for Track Two Diplomacy>, John W.

Mc Donald and Diane B. Bendahmane edited, Conflict resolution:Track Two Diplomact. Washington, DC. ,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 1987,p1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所推動的兩岸「第二軌道」,定位為論壇性質。43

除了台灣反對「第二軌道」外,中共的態度也不積極。北京大學國際政治 系教授賈慶國即指出:裴利的「第二軌道」建議,主要目的是避免臺海發生危 機,破壞亞太區域的穩定。但是大陸方面並不希望美國過度捲入兩岸「內政」

問題。大陸近期主要是希望把有限資源用在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問題上,並不 指望在短期內解決臺灣問題。另外,中共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李家泉也表示,

所謂「第二軌道」,如果是讓大陸、美國、臺灣三方面的學者來探討「兩岸關係」

的問題,中共官方基於反對「臺灣問題國際化」的因素,將不會同意由美國建 立美中、美臺的「第二軌道」。44

二、民間性質的「兩岸二軌」交流

民間性質的「兩岸二軌」交流是在「兩國論」、「一邊一國論」、「防禦性公 投」、「反分裂國家法」等一連串危機的衝擊後,當時在野的國民黨決定訴諸民 意以化解兩岸僵局危機。所以,國民黨主席連戰接受了胡錦濤之邀,於 2005 年 4 月 30 日率團前往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在與胡錦濤會晤之後即以新聞方 式發布「五項共同願景」。其中一項即是「舉辦兩岸經貿論壇」、「建立黨對黨定 期溝通平台」。而「兩岸經貿論壇」(又稱「國共論壇」)乃自 2005 年起每年舉 辦一次,每次會議後也根據結論發布共同建議,例如,建議「加強兩岸金融交 流,促進兩岸經貿發展」、「推動海空直航」、「推動實現大陸居民來臺旅」遊等 等,當時不僅緩解了兩岸衝突與僵局,也達到了溝通效果。45而國民黨重新執政 後,更因為已有協商的基礎和共識,所以很快的便能透過海基、海協兩會簽署 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海空運、金融合作等等協議。此外,2008 年台灣在參加 北京奧運前也因為會籍名稱問題,透過該管道說服中共高層將「中國台北」改 回「中華台北」,避免了一場極可能的衝突及對抗。另 2009 年馬英九總統當選 國民黨主席時,胡錦濤更透過國共平台立即向馬英九道賀,馬英九也致電回謝,

43《中國時報》,1998 年 7 月 24 日,要聞版。

44《中時電子報》,1998 年 7 月 20 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trackII/87072001.html。

45《中國評論新聞網》,2006 年 10 月 17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21932&secid=220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意外形成了兩岸領導人另類的溝通平台及熱線接觸型態。

除了國共平台外,中國社科院臺研所也在 2009 年邀請「台灣民主基金會」

組團訪問北京。另外亦邀請曾擔任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中國事務部主任的顏 建發等人員,至大陸桂林就兩岸情勢進行溝通。46而台灣方面也於 2009 年 11 月 13 至 14 日,由民間社團「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出面,邀請大陸的學者或智庫 代表如,鄭必堅(胡錦濤智囊、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余克禮(中國社 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長)等 26 人來台參加「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台灣也 由相對應的學者或智庫出席,共同討論「兩岸和平協議」等議題。會後中共國 台辦發言人楊毅更主動表示:這場研討會雖是兩岸學界一次民間性的學術研討 活動,但首次在台灣,就雙方關心的包括政治議題在內各種議題進行綜合性探 討,自然有重要的積極意義。47

2010 年 4 月 3 日至 6 日,兩岸統合學會、臨濟宗佛光山本栖寺更是邀請了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參與協辦,在佛光 山日本本栖寺舉行了「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參加的成員均為兩岸知名的 學者專家,例如大陸方面的余克禮、頓世新(國台辦研究局副局長)、許世銓(全 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張銘清(海協會副會長)、饒戈平(北京大學國際法研 究所所長)、黃嘉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閩榕(福建省人民 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志懷(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李義虎(北 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嚴安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 究所所長)、劉國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王振民(清華大學法學院院 長)、孫哲(清華大學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劉佳雁(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 所研究員)、郭偉峰、羅祥喜(以上 2 人為中國評論通訊社正、副總編輯郭偉峰、

副總編輯)等人。台灣方面則有張亞中、趙春山、黃光國、包宗和、林建甫、

朱雲漢、彭壽山、楊開煌、邵宗海、吳東野、丁仁方、巨克毅、謝大寧等教授,

以及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總統府前副秘書長戴瑞明、旺報主筆楊

46 《中時電子報》,2009 年 3 月 3 日,http://n.yam.com/chinatimes/china/200903/20090303439903.html。

47《聯合報》,2009 年 11 月 12 日,A14 版。

溝通。政治評論家南方朔認為這是典型的「五十對五十社會論」(50-50 Society)

現象,而「五十對五十社會論」是美國布希總統在 8 年任期中,共和黨與民主

50《人民日報海外版》,http://big5.cri.cn/gate/big5/www.chinaradio.cn/401/2009/05/27/41s9575.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言,而且兩黨間還充斥著惡鬥的概念和語言。然而台灣比美國還嚴重,長期以 來國、民兩黨只為政黨鬥爭而因非理念從事政黨競爭,因此,雙方的焦點都只 是「你的負債就是我的資產」、「你的問題就是我的籌碼」,毫無合作或妥協之可 能。51所以,當行政院長吳敦義接受媒體訪問,被問及兩岸能否簽訂和平協議,

他的回答是:當台灣內部國民共識比較強時,才可能談和平協議。52此言顯示國 民黨對於「五十對五十社會論」現象的無奈,而面對兩岸是否應該協商和平協 議,也僅能消極的期待選票能獲得較多成長時再談,顯然缺乏推動政策的自信。

三、國會未凝聚議題溝通功能

2008 年國民黨在立法院掌握了絕對優勢席次,也贏得了總統大選,取得完 全執政地位。然而國民黨內卻率先演出了兩岸協商監督權之戰,立法院長王金 平提議訂定「兩岸訂定協議處理條例草案」,強調未來兩會所簽署的協議中,

凡涉及應以法律規定或修正之事項、人民權利義務事項、以及牽涉國防外交財 政及經濟上利益的國家重大事項等,都要送立法院審議;此外,還要求「必要 時立法院得派員參與兩岸協議談判」,以及出發談判前必須先與立法院舉行秘 密協商會議籌條文等。53最後經過協調,行政院在立法院成立溝通窗口,由王金 平擔任召集人,行政院並將依協商進展與立法院即時溝通,這才化解一場內部 紛爭。

然而國民黨在立法院中爭奪兩岸協商主導權的同時,卻未能利用國會舉辦 公聽會,形成掌握兩岸議題的論壇,讓不同的社團、民意、學者專家發表意見,

找出問題的折衝出口。反而泛綠政黨在國會外逆勢操作,把兩岸議題炒作成非 黑即白的兩極對立。例如,國民黨無法有效的說明 ECFA 的功能,反被泛綠政 黨以簡單的「ECFA 換主權」、「ECFA 公投」等簡單話語,塑造民眾刻板的印象,

也顯示國民黨掌握資源下的議題能力,有待檢討。

肆、兩岸的宣傳情勢

51《中國時報》,2009 年 2 月 24 日,A12 版。

52《聯合報》,2009 年 11 月 21 日,A17 版。

53《工商時報》,2008 年 6 月 25 日,A2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國民黨昧於兩岸政策宣傳

「宣傳」一詞的英文為 propaganda,在拉丁文中有「繁殖」或「播種」之 意。在西方,宣傳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學的論點或見解」,但現在最常被放在 政治環境中使用,特別是指政府或政治團體支持的運作。所以,就政府而言,

宣傳就是爲某種政策目的或某種特定議題所做的資訊傳播。換言之,政策宣傳

宣傳就是爲某種政策目的或某種特定議題所做的資訊傳播。換言之,政策宣傳